美 术 界 深 入 学 习 十 七 届 六 中 全 会 精 神
树立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
.
滴水草堂书画网 (http://www.dsct.cn)
滴水草堂画廊 (http://www.dscthl.cn) 赵立军编辑
.
10月26日,中国美协组织在京美术家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冯远,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吴长江,中国美协秘书长刘健以及詹建俊、常沙娜、邵大箴、程大利、陈履生、杨力舟、张晓凌、丁宁、李翔等知名美术界人士,与中国美协分党组成员陶勤、张旭光等出席会议。
.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对21世纪中国文化在世界格局中地位与作用发生历史性转变的高瞻远瞩和深刻论述。冯远在发言中指出,由中央全会来讨论文化建设、讨论文化发展、讨论文化命题,是我党历史上、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这充分证明了经济建设经过30年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物质生活达到了相应水准并提出了这个课题,势所必然,也确实具有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对于目标定位在建设文化强国而言,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文艺作品,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优秀文艺作品,其基本条件是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
20世纪和21世纪,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如果说,20世纪是中国从积贫积弱到民族解放与民族自立的百年,那么,21世纪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与国富民强的百年。这意味着,中国文化已逐渐从学习西方、崇尚西方、自觉被西方同化的状态,转向对民族文化独特体系与传统哲学理念的再认知,并在这种再认知中创造属于21世纪中国自主性的文化,也就是中国从原来文化输入变为文化输出,以此辐射中国的文化价值观。与会者一致认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奋斗目标,让文化界、美术界感到振奋鼓舞,将为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贡献自身的力量。针对当前美术发展现状与面对的问题、困难,与会专家畅所欲言,为建设文化强国进言献策。
.
一、树立文化自信
.
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奋斗目标,增强民族艺术的自信心,强化文化自觉性,这两个问题非常重要。
.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是文化的复兴,文化自觉是实现这个复兴的主要标志。文化自觉是一种文化自信,没有文化自信,就不可能有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文化自信来源于自身对国家民族文化艺术的了解与认知,深入的领悟和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延续5000年,正是因为其内在的精神和个性特征,使之文化形态与其他民族有所区别。
.
近几年中国艺术家参加国际性双年展的作品,大多数不够满意,一个机构代表中国并参与一项国际性展事,取决于该机构是否权威,如果在学术上并不能代表中国当代美术的高度,是需要值得思考的。有关文化部门做了一定工作,但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对此,邵大箴建议中国对外美术推广、美术展览方面,应该由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共同组织一个相应的机构,严格把关,中国并不缺少好的艺术家与好的作品,更大的问题在于缺少很好的选择和把握的眼光,缺少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当下的现状是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外国人不接受,因为外国人不接受,我们就不能拿出去,这种心理是一种民族没有文化自信的心理。相反,我们认为优秀的美术作品,就应该积极推广,走出国门,让外国人慢慢去接受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而不能一味只是以迎合的态度开展对外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