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员
![Rank: 9](./images/Picnicker/star_level3.gif) ![Rank: 9](./images/Picnicker/star_level3.gif) ![Rank: 9](./images/Picnicker/star_level1.gif)
|
1#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7-5-7 07:12 只看该作者
论书法欣赏的人文价值
论书法欣赏的人文价值 (滴水草堂书画网)
书法是抽象的、抒情写意的哲学艺术,不是简单的对字的模仿与复制,而是人的描绘和心的图画。这种书美的本质特征,显现着书法欣赏的人文价值,反映着这一艺术与人生、文化修养与艺术现实的关系。
书法艺术是表现书家精神世界的艺术活动。书法美的本质,是通过线条表现出各种思想情趣,从而使人们联想起美好的生活,得到美的享受。书法欣赏的人文价值,所指向的是人格的审美化。书法欣赏当构成了一种学问、学识之后,也就逐渐的要对人的深层灵魂进行探讨。书法,一代有一代的风尚,书法欣赏也不是孤立的,它总是受到民族意识、历史进程、古典哲学观念等诸方面的影响而展开的。每个人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不同,思维和审美方式以及书写工具、条件等都不尽相同,其产生的作品风格是不一样的。从欣赏的一般过程来看,是一种外倾的追求,不断的把自己的追求目标投放在客观对象上,又不断的切换客观对象。当有了一定的修养时,就自觉不自觉的转向内倾并发现自我灵魂内部,同时有着一个广阔无垠的空间且丰富多彩。对这种移情的现象,是运用高度抽象思维去贪图书法作品所表达的意境情趣,给予准确的解释,从中获得美好的感情的共鸣。当然,书法欣赏要求作品所提供的审美信息是深且厚的,深者,意蕴深长;厚者,耐人寻味。书法作品并不等于书法艺术及书法创作。书法作品是人的精神方面的一种物化形式,它是书法欣赏学研究的对象,二者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自我心灵的阅释。书法不同,欣赏也不同,如独特的感受方式,独特的思维方式,独特的情感释放方式等,但要求具备的一条,那就是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独立的精神,使整个欣赏过程呈现出心灵的透射。也就是说,在看作品时,欣赏者脑子里首先要有一个概念:作品的背后是有血有肉的人在活动,作者本身“心电图”式的心理起伏线索,只有靠欣赏者着意体察,才能感情其中的感情内涵。
书法艺术如同其他艺术一样,真谛是给人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颗创造美的心灵。从欣赏的境界来说,从古到今,欣赏追求一种清莹的境界,书家作品在给予人们视觉的冲击力、内容的感染力、表现形式的综合力之后,又在意境上给人悠长的艺术回味。因此,探索书法艺术的境界不单单是比技法,而是比文化。艺术学是作用于心灵的过程,只有真心热爱艺术,艺术的光辉才能照耀你的前程。在书法艺术健康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文化品格的建立是不容忽视的。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千年不衰,玩赏不尽,是因为墨迹其中注解着崇尚清新、澄清的书法创作观念,后来出现了颜真卿唯壮美特征的书风,这从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审美的欠缺,尽管在这之前有汉碑、魏碑,但都不及颜真卿的这般有生命大气的书风。就是从颜士的声望、人品以及雄浑作品的系列化上讲,也是令人钦佩和震动的。但是从传统的欣赏习惯上看,仍不及王羲之书风有着广泛的欣赏者。其中有一个突出的原因,就是王的书风雅致可人,有着很典型的清澈感、脱俗感。王羲之的书风正是文人的书风的典型代表。文人的书风的一个突出特征又是风格的个性化和书风的人格化。佛家以净土为美,儒家以“清”为理想人格,便构筑了中国人的文化习性。凡学二王书法的,欣赏者总是不自觉的与之对比,看是否达到这么一种层次,一种境界,以此来雅俗,这种追求的高度,实际上是人格的追求,重在清淡高逸的精神品性,继而又升华、外化为清莹澄洁的书法之美。
对书法艺术这种人格的追求,正是中国人文传统中“人一文一艺”这精华所在。书法艺术,首先是一种文化艺术,更是我国特有民族性极强的艺术,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文化又是书法的核心。书法是中国的国粹。站在这样一个视角,作为审美存在的书法道德也同样是一种文化的存在
。因此说,抽离了书法文化意义,审美的价值就无从谈起。对书法家而言,其“文化”之“人格”修炼和淬砺,归根结底是艺术品诞生的母体原动力。一个艺术家如无文化的自我品格与信念,无论如何也以难以在精神的逍遥之域出人意表,也难以在作品中迸发出震撼力,散发出吸引力。我们重视作品本身,重视表现形式,不能不重视“文化价格”的自主性、独立性和成熟性,不能不重视艺术观。书法是一种外观形式。在它的背后隐现着作者的思想,“思想”的内涵与外延表现在对艺术一般的本质,深层的哲学辩证,横向的趣味渗透。同时,不能不重视读的形式观。书法艺术,通俗的说是字的美,而书法成为艺术 ,取决于线条。由文人介入书法而导致的书法雅化,使书法的内容染上了明显的色彩。从这一意义上来讲,真正的书法欣赏者,同样应具备文史哲学方面的学问以及对书法史与学养和对形式的敏锐体察能力。不容置疑,历史现象都包孕着当时时代社会影响之痕迹,社会的共性与书体书风的共性,与作者的个性等都将为书法欣赏提供无数美妙的课题,也将成为书法欣赏者渗透作品去揣摩、追求、体验、品察种种境界,从中寻觅最好的向导,这种向导又作用着书法家的艺术上不断的进取和创新,这种创新又引导着书法的书学与研究不断深入和书法教育的不断发展。
衡量书法作品的价值是一个尺度,这个尺度,对书法家本人也是合适的,这就是“文如其人”。从审美的范畴而言,人格和书法作品是显要的,书法格调的高低联系着人格的优劣和书家的创作理想以及艺术表现上的个性精神。字是人的又一面孔,中国传统的哲学和艺术理论认为,书为心画,西方心理学家也认为,笔迹即心迹。人们之所以能通过你的作品读懂你,因为作品是你心灵的一扇窗户。成功的欣赏家应该以敏锐的感受力与判断力在观察中循迹而入,探寻作品活生生的感情波澜。当每一个欣赏者在步入书法王国的第一瞬间,面对的是抽象的线条,倘若欣赏者自身的积累与学养还未能接受这些信息阶段,很可能一无所获。比如说,当我们面前一件睽违上千年的古代书法名作时,尽管我们与作者根本无法进行事实上的交流和接触,但是我们可以顺着可读的线条序列逆行而上,沿着它构成的来龙去脉摸索而去,并在这种逆行中大致了解作者当时的创作状态并进行亲身感受,从而完成与古人的沟通。从唐代颜真卿《祭侄文稿》中更能得到这种体验.文稿是以草稿的形式流传于世的珍贵墨迹,颜真卿为追悼其侄季明,又感慨颜代家庭“巢倾卵覆”的悲痛,悲愤填鹰,写下了这篇不朽的祭吊文稿,后人称为“凝刻心魂,权摄心血”之作。正因为他当时在这样的思想感情下留下的手稿,才产生了寻常碑贴所难以具备的艺术特点和感染力。文稿大气磅礴,挥洒激越,在看起来是信手拈来的墨迹中显示了颜真卿非凡的书法功力。从手稿中我们看到字字凝情、笔笔挺劲,是霎动所激发的灵光,体现性与表现性融为一体,智慧与灵性融合而成,达性抒意,引人入胜,展示出书家具备的感情和理性的哲学思想,达到了心手合一的表现力。通篇反应了他当时的思想,也体现了他的个性。书法家就是这样通过文字,通过点画线条,既传达出包含着他的感情、神采、意境的“意”,也塑造出“象”,即“形象”。书法家“意”与“象”混为一体,以“意”造“象”,以“象”达“意”。欣赏者只有从作品的具体的象中悟出其“意”,达到与作者的灵犀相通。我们已清楚的看到,过去时代的大师的作品是他们综合修养的结晶,修养越高,造诣越深,其作品的内涵越丰富,个性越突出,其艺术生命力就越强。领悟他们的作品,更需要与他们具有相当的修养水准,才能达到情与情的交融,心与心的碰撞。没有相当的修养,没有相当的鉴赏力,没有丰富的史识,没有对作品中一流的艺术信息是很难把握和领悟的。
人们常说书如其人,书法最能反映人的个性、气质。作者在追求真善美中,是通过线条、文字来表现真美,表现出各种思想情趣。高明的书法家正是象摄影家在求真、求美、求善中按动快门,捕捉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书家用手中的笔对这些自然界的万物,通过艺术手段,高度抽象的使没有生命力线条变得有思想,有情感意识和活力,形成美好情感的共鸣,达到反璞归真。书为心画,艺寄于情,这一艺术的意境不是一个单层面文字再现,而是一种深层的创构,是从直观感受到最高境界。书法欣赏活动是一种以审美方式呈现的,欣赏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由于对人的生存境界的价值取向不同而赋予书法欣赏活动不同的性质和功能。这也导致了书法欣赏中“真”的内涵的价值的不同,这就要求书法欣赏必须求真务实,要比一般的看热闹的眼光更为宽广,更为深邃,更有透射力,以获得本真的东西。
书法不只是指技巧,为指笔墨里的思想。没有思想,就不会有艺术。这是书法欣赏人文价值的一重要体现。文以载道,书以载道,每一件作品的出现,从字的线条尤其是从字的内容上来看,总是负荷着作者的某些思想。我也赞同“笔墨当随时代”这一说法,但是对作品要赋予哲学的思维、程式的思维。有的作品内容直陈,流于标语口号式,有的虽然是书家内心的感受,但是颓废、不洁甚至陈腐,还有的形式上貌似跟时尚,赶潮流,但错别字连篇,形成俗气、浮躁,这必然降低作品的艺术魅力。一幅成功的作品不但应该是在艺术技巧上无懈可击,并且在文字内容上也就提供优美的意境。书法欣赏不单单是“书法”的欣赏,而是书法加文字的欣赏。对欣赏者来说,需要调动纯属两个范畴的能力进入欣赏过程,而且把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再造能力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同时获得文字意境美与书法意境美的双重感受与满足。所以说,书法艺术的形式上应该是完美的,在文字内容上也应该是意趣丰富而健康向上的。所谓书法家除了在艺术上必须有良好的造诣外,还必须在文字学问上有所积累与建树。也就是说,要想成为艺术家,不注重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学习,对自然学科也一窍不通,没有厚实的文化功底,就难有造诣,艺术生命从根底上就失去了养分。因为书写的字,不懂文学的人是很难理解这兼具艺术与文字两重美的特征的。文字是书法的基础,书法与文字在一定的表现形式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成为一个复合的艺术整体结构,呈现出文学意境为书法提供支持的主次有序的状态,只有文人与书法的结合中,才能使书法步入艺术的殿堂。书法家所从事的事业高雅而深奥,也是美好的事业。正是这样,书法欣赏活动的一个重大意义,就在于从作品线条中窥探作者的一切,从中看到一些想不到的东西,看到思想,看到生命的灵性以及生命的深思和生命的冲动。文人用手中的笔诉说所思所想,心中感到充实。书法家靠手来创作,从心开始,始笔端,以手运心。欣赏者靠眼、靠心、靠识、靠史来透视,能否发现作品点画布白中蕴藏的生命与灵魂,这同样是一种创造。这种创造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欣赏者的知识修养、阅历、心境、思维能力和再创能力,这同样映示着欣赏者的人文价值。巨大而深刻的生活内容,强烈而复杂的审美意识,新颖多变的独创价值形成各种不同的分力,这些分力中,欣赏者最直接的首先接触到的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审美性。从欣赏的普遍意义上来讲,作品的外形不可忽视,要合比例美,欣赏者讲得“顺眼”,就是对形态要求的普遍性,在这过程中必须将作品的投入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来观察超越的美学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朝代的要求已形成一种对书法中人文精神的艺术思想,心灵自由的机制,并成为一种趋势,尤其是当前书法的大众化,为书法的专业化、精英化奠定了基础。同时,书法的专业化、精英化又成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和提高的时代要求。书法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后人的承传是有一事实上规范和程式的,人们通过对艺术的把握,通过自身情怀的舒展,摄取艺术必须的信息,拓展意念范围,不断对生活高度概括、提炼和升华,以补充精神的不足。书法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从不同角度给予人们精神上的补偿,以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同时借助艺术认识人生,并赋予思考的深度。
进而言之,书法,一方面是一门十分古老的艺术形式,另一方面又是一门最时代特征的艺术。从文人书法的意义上讲,古代书法家大都是称为文人,都是在文人的基础上成为书法家的。即使书法的发展不理想,文人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有一条底线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文人情怀,这种情怀的人把握艺术,会带有一种生命意义及人文理想,并把艺术视为高雅斯文,而不是取利的工具,由文人介入书法而导致书法雅化,使书法的思想染上明显的修养的色彩。我们重视实用历史观,同时也重视修养的艺术观。书法本身具有的活力,体现出的意趣,神韵所容极大,所涉甚广,抽象的点线中综合体现出凝聚于作者毕生的文字、艺术修养,除了浓厚外,还体现着社会中活生生的人情悲欢,体现着真善美的抒怀写意,反映着艺术与人生的关系,文化修养与艺术表现的关系,更呈现着他们的个性。倡扬美,必须倡扬个性和独创性,这也是一切艺术共有的审美要求。在中国书法史上凡不能成为自己面目者,均不称为大家。如果说书法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千字一体,书法艺术就不可能发展。失去了个性,就失去了艺术之生命。而书法个性美只能由文人修养较高的人才能创造出来。
书法欣赏是把人的书法活动的结晶——作品,作为研究对象之一,要把人自身的社会特质客观的化于精神产品中,旨在实现人的价值,我们重视作品的同时,更重视“文化人格”的自主性、独立性和成熟性。艺术品的文化感是一种教养,书法的匠心与动力、师承、流派、风格和格调的追求,以及情感及其意境与审美的趣味,更重要的是通过作品感受书家的气质,在对形形色色的书法家创作的研究和对象上,在形形色色的风格对比中,将作品放在人生实践的坐标上,从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高目标的意义上加以考察,这也是书法欣赏和书法的灵魂所在、价值所在和责任所在。书者、欣赏者不是一个,而是无数。要成为一个理想的读者,不单是指点字形的准确与否,味道的浓厚与否,更多的还要透析字迹背后的东西。应该从书法这样一种文化现象中,从欣赏的过程和意境中,进而从社会现实变革的角度,从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看待书法现象,从书法现象这一小小的角度来观察社会、体悟人生。在书法的发展和书法欣赏的过程中,我们已真切的感爱到书法艺术是一种社会资源,它所具备的陶冶心灵、变化气质、提升精神的导向功能、促进社会和谐功能是显而易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也非常注重和谐,其模式是和谐文化,只有和谐,才有生命,才能发展。和谐是一切事务的基本原则。人们在书写中反映自我,在创作中感悟真谛,在交流中加深友谊,在欣赏中明辨真善美,在价格的完善中构建和谐。书法艺术是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组成的大体系中的一部分,它的变化发展,同生产力,生产方式的变革,价值观念的转变以及信息化的崛起息息相关。书法艺术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它的发展,随着时代物质生活的发展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形式风格、境界气息必将越来越丰富,这是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不少书写者认为,古人书写的是文化,丰盈的字迹,蕴涵着是非的判断、情绪的起落,当下难以企及,只是闲情自娱而已。这大概是真情实感。然而,正是在这闲情自娱中书者的修养情感还会在线条中自然不自然的流露出来。因此,欣赏的这种实践方向从书法艺术创作的方向和要求来说,对于促进书法这一传统的民族艺术走向健康的发展和成熟,促进书法家的创作过程中强化人的自我意识,完善人格,重视自身行为的高洁特点,发展中国的先进文化,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