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清 各 家 闲 章浅 析
.
滴水草堂书画网 (http://www.dsct.cn)
滴水草堂画廊 (http://www.dscthl.cn) 赵立军编辑
.
各具风采的晚清印家
锐意变法、表现个性,是晚清印坛的创作主流。虽然地域、师承的渊源等因素仍然影响着篆刻家的创作作风,但这一时期杰出印人在书法、刀法方面的探索求变已经趋于多元化。
书印一体别开生面的一代宗师吴让之
吴熙载(1799-1870),原名廷飚,字熙载,避同治帝之讳,五十岁后更字让之,并以字行,号让翁,攘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言庵、言甫等。斋室名为"师慎轩"。江苏仪征人。他是一个多才的艺术家,早年从包世臣学书法,为包氏入室弟子,篆刻学汉印,后倾倒于邓石如,余暇则花卉,有士气。一生刻印以万计,破前人藩篱而自成面目;印文,文中寓圆,刚柔相济,粗绌相问,婀娜多姿;用刀,或削或披,流畅自然,突出笔意,发前人所未发;布局极尽变化之能事;行草印款,飘逸劲丽。为晚清杰出的印家之一,对后世印学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吴让之大约在清咸五、六年间(1855-1856)受吴云的邀请,到他家住了三四年时间。吴云是当时一个富有的收藏家,收藏极为丰富而珍贵的钟鼎彝器,玺印、陶玉砖瓦、金石碑版拓片,他号平斋,也常以他所藏珍器物为斋名。让之在他家帮助整理,共同研讨。这使让之的艺术素养无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吴让之刻印刀法很特别,有"浅削轻披"之技,为丁敬以来甚至邓石如亦无。后人有日"神游太虚,若无其事"。吴让之继承了邓石如以小篆委婉流畅之势人印,刀法转折灵动多变,"刀中见笔",是继邓石如之后,在书印一体方面别开新生面的重要人物,这对浙派垄断的印坛无疑是个冲击,在篆刻发展史上他是个大功臣。
白文"好学为福" 3.3×3.3×9.3cm
白文"熙载慕汉"寿山搁溜田角端钮印章。该石欠温润、通灵,肌理略有黑钉。但仍不失田石本色33 × 2.6 ×6.5cm
白文"占断烟霞不老身"寿山老坑白芙蓉古兽钮印章 5.3×55×45cm
白文"仲海平生真赏"寿山杜陵狮螭钮印章,石质结晶坚实,通灵温润,肌理有水流纹和砂丁。3.9×39×11 cm
白文"游戏翰墨"寿山旗降黄,石质坚结,细腻温润,有光泽 2.5 ×2.5 ×10.3cm
朱文"海边吹笛客"杜陵角端钮椭圆形印章 3.6 ×63 ×6.3cm
朱文"得风作笑"白芙蓉巧色双螭穿钱钮扁圆章 2.1 ×5.9 ×10cm
白文"多情怀酒伴,馀事作诗人"寿山红高山龙龟钮印章,色如朱砂布满全印,略露白地 42 ×6.7×5.5cm
朱文"物常聚于所好"寿山旗降白狮钮印章 5.2 ×5.2×6.2cm
白文"自称臣是酒中仙"花美蓉穿钱蟪翎长育印童 6 ×34×7cm.
朱文"得者宝之"田黄布袋和尚长方印章2.8×2.8 ×14.5cm
浙派的反叛者钱松
钱松(1818-1860),初名松如,字叔盖,号耐青,别号铁庐、西郊、秦大夫、老盖、未道士、云和山人、西郭外史等。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与胡震交善。绘画山水设色苍古有金石气,梅、竹也具功力。善琴瑟乐曲。篆刻师法丁敬、蒋仁,但主要得力于汉印,尝手摹汉印二千钮,功力深厚。赵之琛叹日:"丁、黄后一人,前明文、何诸家不及也。"钱氏具有一种朴厚高古、苍劲茂秀、大巧若愚的新气息。他独出心裁的章法和切中带削的新刀法,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新路子,成为跳出浙派樊篱、异军突起的反叛者。
有许多印家认为,将钱松划为西泠八家之一实在是历史的误会,因为他的印风显然已不是浙派路数,而体现了更宽阔、更多样化的内容。这一点,只要翻翻《钱胡印谱》中钱松的作品,即可明了。
钱松到底是西泠八家中货真价实的传人,还是浙派的反叛?仅从狭隘的流派立场来看,钱松的广泛取法使原浙派形象变得模糊,与浙派可以脱离开去;但从广义来看,钱松的成功无疑拓宽了浙派印家的视线,使之从一个渐趋定型的刀法、章法躯壳中解放出来,拯救了浙派。与陈豫钟、赵之琛相比,钱松的成功更有价值。
正当钱松意气风发之时,据说是咸丰十年李秀成率太平军攻占杭州,他为效忠清廷,"阖门仰药死",遂使如日中天的艺术生命夭折,时年四十三岁。
白文"此情不已"寿山青芙蓉狮钮印 3.7×3.4 ×6.8cm
朱文"为知者道"白芙蓉蟠螭钮扁圆章4.2×2.6×6.2cm
白文"文章有神交有道"寿山杜陵蟠蟪轫长古音 2.3 ×5×6.2cm
白文"白雪轩藏"寿山红芙蓉狮钮印章.石质较凝润而坚韧,微透明,肌理含砂丁及灰白色块如花生糕3.8×3.5×8.2cm
朱文"以古为徒"寿山善伯洞蟠螭钮方章,印体多红,白色,细腻微透明,肌里含金砂点和"花生糕" 2.2 ×2.2 ×5.8cm
抑扬飘荡的徐三庚
徐三庚(1826-1890),字辛谷,号井糌,又号袖海,别号金喾、余粮生、金糌道人、荐木道士等。浙江上虞人,游寓杭州、上海、天津、北京、广州、香港等多处,鬻艺为生。工篆隶书,书体峻逸多姿。篆刻早年师法浙派,对陈鸿寿、赵之琛印作独有所钟,下过功夫。后转学邓石如,又旁涉汉简、汉印,融会《天发神谶碑》意境于胸,参与己意,大胆变体,形成自己丰丽灵动的风格,尤其是笔画延长伸展,增加曲线的夸张效果,抑扬飘荡,极有创意。其印作当时在江浙一带声誉甚高,同时代的名画家张熊、任熏、任颐、黄山寿、蒲华等人用印,多出自其手。
在清末群芳争艳的印坛上,徐三庚也可算是一朵奇花。他以小篆入印,使人们感到篆刻变化如此妖娆,其流畅与妩媚实在令人注目,并形成典型的徐三庚式印风。其结体中宫收紧,外围疏展,使疏者更疏,密者更紧,使字法、章法更加跌宕多姿,线条上则多强调"一波三折",刀法上仍保持原浙派与邓派的传统冲切结合的刀法,强调疏密聚散,婆娑多姿,颇似"吴带当风"的舞蹈蹁跹。徐三庚在国内名重一时,求印者不辍于门。当时日本门户开放,他的印谱与作品传到日本颇受青睐,日本著名篆刻家圆山大迂、秧山白岩,均曾先后来华,投师徐氏门下。
白文印"安且吉兮"寿山琪源洞杜陵石,该石色有红、黄、白等,质晶莹温润,凝结通灵,肌理含细萝卜纹3.4 ×3.4 ×11.5cm
朱文"江东后生"寿山黄杜陵蒲意长方随形童3.2 ×3.2 ×14cm
白文"一园水竹权为主"寿山善伯洞薄意随形章4.6 ×4.6 ×10cm
白文巨印"深心托豪素"寿山白高山狮钮印章5.8 ×5.8 ×15.5cm
白文印"好心为道"龙钮巧色印章 23×2.3×8.9cm朱文印"酲眼人"龙钮巧色印章 22 ×2.3 ×9cm.
白文印"花好月圆人寿"巧色高山石三鼠偷玉米巧色圆雕钮印章3.8×3.8×7.1 cm朱文印"劳谦君子有终吉"田黄石狮钮印章3.8 ×3.8 ×7.5cm
印坛奇才赵之谦
赵之谦(1829-1884),字益甫,又字手为叔,别字冷君,号铁三、悲庵、无闷等。所居日"二金蝶堂"、"苦兼室"。咸丰己末(1859)年举人,官江西鄱阳、奉新知县。
赵之谦是清末集书法、绘画、篆刻全面发展的大艺术家。他是清道光九年(1829)出生在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曾经久居之地,以及画家徐渭、陈洪绶、诗人陆游等人的故乡绍兴,他祖上都是有钱读书人家。他幼小就很聪明,两岁能执笔写字,稍大一点,读书就能过目成诵。因他性格好强,排行第三,之给他取了小名"铁三"。由于他好深思,常常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来向父母、兄长发问。所以小时候,父母给他取了"之谦"这个名。
一个人的字号,往往代表他的身世与志向。尤其是由自己取的别号斋馆等印,更可见之。赵之谦早年刻的印章边跋中,曾经用过一个别号,叫作"冷君"。根据目前印谱边款所见,最早为壬子年(1852年)赵之谦所作"理得心安"印的边款上出现。本人收藏的两方赵之谦早期作品,其中一方为咸丰癸丑年夏天(1853年)二十四岁时所作,朱文扁圆印"翰林供奉"凿印款为:"冷君为文伯世长大人作岁在癸丑维夏"。在他三十岁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其父去世,哥哥为了连年打官司破了产,世态炎凉,处处受到他人冷言冷语的冷落。在饥寒交迫的时候,他没向贫穷低头,常闭门高声朗读,被人认为怪诞,他置之度外。二十五岁(甲寅年)那年,他到杭州去卖画,以邵芝岩笔庄为收件处,每天都要到那里去等候画件,常常一无所获,悄然回来。他白号"冷君",环境冷酷志益坚。1859年,他三十一岁时中了举人,主考者认为他才艺列全省之冠。1865年赴京参加会试,有机会看到许多金石资料,从而丰富了自己的创作。今天我们能见到的赵之谦印作,大致有近四百方,其中自刻名章约占百方。另外一百多方则是为胡亥甫、沈均初、魏稼孙、潘伯寅、王懿荣、何竞山、刘子重以及门生钱式、朱子後等刻的,他们都是曾和冷君在一起,研究金石碑刻者。再有近百方则为周氏、傅氏昆弟以及江绸叔、谭复堂、戴子高等老友所制。诚如赵之谦自己所说,"字画卖钱,赖以存活",尺度可以宽些,而刻印则限于同道知己以及相知极深的朋友。
只有赵之谦,既是印坛奇才,又是全才。文彭、何震、丁敬、邓石如,到了他刀下都成了一个局部的存在;古玺汉印还有宋元朱文印也是信手拈来的形式参照;碑版、镜铭、钱币、权量、诏版、彝器......只要他认为是可以拿来为己所用的,一概全盘收进。于是,赵之谦的篆刻几乎是一个"博物馆",什么样的内容都有,什么样的美感都能毕现。同时,他在印跋边刻的创作方面,也有极高的成就。"印外求印"是赵之谦的成功秘诀。日本西川宁氏评赵之谦印时说:"赵之谦作为篆刻家的存在,要比作为画家、书法家的意义更大。"
赵之谦用于其印款的别号按时间先后主要有冷君(三十岁前后)、悲庵(三十四至三十五岁)、无闷(三十六岁以后)等。赵之谦印章的成熟期,当以其二十九岁作为起点。钱君句曾说:"赵之谦早年曾致力于浙派,中年以后才逐渐进入皖派,最后融合浙皖二派而创为新浙派。"赵之谦五十四岁时为潘祖荫作朱文印《赐兰堂))之边款日:"不刻印已十年"。这证实了他自四十四岁赴江西为官起,便不再刻印之说。现今所能见到的赵之谦的印作,主要是他二十四至四十四岁这二十年中的作品。
光绪十年,中法战起。法军骚扰闽海,清军由南城过境,赵之谦张罗供应。"哀郁伤于中,风寒袭其外,......浸淫至于气喘神散,遂尔离开人世。"时间四年旧历14月初一日,享年五十六岁。
白文"福德长寿"寿山桃花冻寿星人物钮印童4.2×4.2 ×15cm
朱文"希世之珍"寿山红旗降双龙钮印童2.4 ×2.4 ×8.1 cm
三方一组印章,黄花梨木盒装,
朱文"天道忌盈人贵知足"花芙蓉角端钮印章。 2.7×4.7×6cm
三方一组印章,黄花梨木盒装,朱文"我以信为宝"鹿目格蟠螭钮印章。 2.5 ×2.6 ×6.8cm
三方一组印章,黄花梨木盒装
白文"适信为佳"双色芙蓉巧雕獬豸钮印章。 2.4 ×2.4 ×6.7cm
朱文"天香国色"花杜陵随形螭龙钮章3.5 ×3.5×93cm
白文"事理通达"芙蓉冻博古钮穿环章3×3 ×6.5cm
朱文"愿流传勿损污"寿山牛角冻巧色灵芝钮章2.4×5.1×5.2cm
朱文"宝董室"花芙蓉巧色硕果小虫钮扁圆章 3.4 ×6.9×7.2cm
白文"寒灯独自吟"花芙蓉芭蕉鹧鸪钮章4.7 ×4.2 ×6.7cm
朱文"亭映江月"白芙蓉竹节钮章3 ×2.5 ×8.3cmra
自文"心出家僧"黄善伯冻布袋和尚人物钮章 2.5 ×2.6×10cm。
好集古精鉴别的广东、湖南巡抚吴大潋
吴大潋(1835-1902),字清卿,号恒轩,晚号惫斋。清学者,书画家、金石学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同治初客沪,入萍花社书画会,同治七年(1868)以进士入翰林。1884年会办北洋军务,驻天津。1885年诏赴吉林,同俄使交涉珲春黑顶子边界,收复沙俄侵占之地。翌年,升广东巡抚,1888年郑州黄河决口,派往治河,授河道总督。1892年出任湖南巡抚。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时,自请率湘军赴前线作战,因兵败革职,获遣回籍。
宦海沉浮,退出官场的吴大潋从此潜心于集古鉴赏,曾一度主讲龙门书院。吴大潋篆书参以古籀文,兼长刻印。山水、花卉,用笔透逸。精鉴别,喜收藏,所得古器皆手自摹拓,尤能审释古文奇字。著有《悫斋集古录》、《说文古籀补》、《恒轩吉金录》、《古字说》、《古玉图考》、《意斋诗文集》等。光绪十九年(1893)辑《周秦两汉名人印考》尤为古今印学界所推重。
白文"身外浮云"寿山黄高山博古钮随形章,石质细而微松,晶莹通灵,肌理有绵丝纹,偶有黑点和黄色砂点2.4×2.4 ×4.6cmra
白文"愿君寿"巧色花芙蓉水龙纽扁圆章3.9×2.1×5.6cm。(乌木印盒,盒盖由王福厂题"印珍"两字)
挺拔瘦劲布局极尽匠心的胡锃
胡镘(1840-1910),字铜邻,号老鞠、废鞠、不枯,又号晚翠亭长。浙江石门(今崇德)人。工诗。书法以篆、隶、行见长。绘画,山水风格近石溪,兰、菊风格颇透逸。精刻竹,少时刻扇骨已有声誉,重视对象的神态和意味,不以光洁取悦于人。
胡镬所处的时代和身处的地域,高手云集。吴昌硕的存在,赵之谦的存在,像两块夹板似的把他夹在中间,要冲破这两位大师的高压谈何容易。但他还是我行我素,投入赵之谦、吴昌硕都未及投入的玉印风格领域,尽显他那挺拔的汉玉印线条、宗法秦、汉,白文细劲,朱文粗犷,用刀秀挺,突出笔意,布局极尽匠心,疏薄中含紧凑,平中有险,险不失稳,气韵苍秀。
秦、汉玉印格调展现的是大气而不弄小巧,但也会由此产生一个问题,即难有节律变化。倘若不加考虑,一味直用此法,亦难免千篇一律之弊。胡镘的突破点是尽量保持玉印那种纯正的线条,挺拔直率,但在结构时却十分注重穿插,以线条之间的避让关系与交错关系来造成空间的错落美。这种大胆独特的探索,是一种学识雄厚、理解力、把握力都十分卓绝的标志。
白文"学到老"将军洞芙蓉双鸪钮章22 ×22 ×7.5cm
白文"酌古又斟今"花美蓉巧色三螭戏珠钮章3.1 ×3 ×7.3cm
自立"别有风趣"寿山鸡油黄田石随形薄意章 2.3 ×6 ×4.1 cm
朱文"古苏州"青田灯光冻梅竹薄意印章 3 x1.5 ×7.8cm
誉满海内外的一代宗师吴昌硕
吴昌硕(1844-1927),原名俊,又名俊卿,中年更字昌硕,别号甚多,有缶庐、缶道人、苦铁、破荷大聋等。浙江安吉人。篆刻由浙派入,取道邓石如、吴熙载而涉秦汉之境,尤能貌拙气盛地作石鼓文,以玺印、甸瓦、碑碣笔意融入书画,篆刻钝刀切石,别具古拙淳朴、苍劲郁勃的气息。
少年时代的吴昌硕,虽然对书画篆刻产生了浓厚兴趣,初露才华,但动乱的晚清社会并没有给他带来优越的条件。十七岁那年,太平军过浙西,战乱四起,百姓四处逃亡。他与父亲失散,独自一人流浪在浙江、安徽、湖北等地,替人打短工、做杂活,吃剩饭残菜糊口。五年的流浪生涯,使他骨瘦如柴。直到二十一岁才回到破败不堪的家中。晚年时居上海,蜚声海内外,丰衣足食,但他始终保持俭朴本色,曾对友人说:"除了山上的老冬茅,我哪一样没有吃过呀!"
吴昌硕曾经和在上海时的好友吴待秋说:"没有平斋,也就没有我昌硕了。"他年轻时在苏州吴云(即吴平斋、两种轩主)家当家庭教师。平斋是苏州知府,喜书、画、篆刻,家中收藏甚富,钟鼎彝器满室。一天平斋问其子:"先生闲来作何消遣?"子答:"惟见老师执刀刻砖,不懈不倦。"平斋觉得奇怪而往视之,果见缶翁伏案刻印,格格有声。平斋很受感动,抚缶翁肩说:"你很用功,但这是硬千,篆刻治印尚未入门呢!我给你看看家藏的古印、印谱吧!"面对历代印章,亲手抚摸明清各派刻面、边款,缶翁得此机会,虚心学习,不断摹临,始归正路,越数年,眼光提高,印艺大进,集诸家之长,为CMt后成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吴昌硕早期也是学浙派的。从他最早一部《朴巢印存))中即有明显的浙派面目。从浙派的切刀方笔到邓石如、吴让之的冲刀圆笔,缶翁的线条不是简单的跨越和转换,而是逐渐从有形向无形,大智若愚,信手打凿皆成妙境。缶翁以第一流的胸襟和第'流的感悟,对篆刻印面艺术造型的阴阳、刚柔、方正、直曲、粗细、糙润等进行出神入化的改造。他将自己书法中的圆熟精悍、刚柔并济、醇雅古朴、得"石鼓文"神韵的特长揉合进去,又吸取绘画中的"虚实相生、疏密有致"的理论,并创用圆杆粗厚的钝刀,运作时指腕力度大,下刀钝而重,便于硬入直切。从而形成了自己磅薄豁达,苍古大度,朴实中见雅贵,憨厚中出机灵的篆刻新风范,成为篆刻艺术史上的又~个里程碑。
朱文"生气远出"黑青田石皮巧雕三螭龙戏珠浮雕随形章。该黑青田石色黝黑发亮,质细洁温润,肌理略隐格纹及白点,如此大料黑青田石章罕见。4×4×10cm
寿山巧色高山石狮钮对印白文"读遍千古书" 3.2 ×3.2 ×10.5cm寿山巧色高山石狮钮对印朱文"作了天下事" 3.2 ×32 ×10.5cm
寿山和尚洞高山石双狮钮对印自文"南园耕读人家"3.6 ×3.6×103。m寿山和尚洞高山石双狮钮对印朱文"闲情雅趣"3.8×3.8×9.7cm
一组六方寿山硬田石随形螭钮印章.田石中凡温润不足,通灵不够,杂质、裂纹较多者,统称为"硬田石"。
白文印"鹤寿"、"无量寿"、"与天地同寿"①、②、③朱文印"仁者寿"、"人长寿"、"金石寿"a、b、c
白文"集虚草堂珍藏书画印"6.3 ×6.3 ×9.5cm
白文"能事不受相促迫"白芙蓉布袋和尚钮章 3.4 ×3×6.1 cm朱文"画奴"红高山火龙随形章 1.7×3.6×4.8cm
白文"乱头粗服"白田石狮钮章,白色中泛淡黄色,且颜色向内渐淡,质灵纹细2.1×2.1×6.8cm
白文"若风之遇箫"芙蓉三狮钮章。吴昌硕35岁(1879年)时为吟轩先生所作4.8×4.8×11.2cm
白文"犹读大痴画卷还"巧色高山石水龙钮随形童 5 ×5×8cm
白文印"长年"、"CMt利"博古钮章 1.5 ×1.5×8.5cm
光洁挺拔不失古趣的篆刻大师黄士陵
黄士陵(1849-1908),字牧甫,又作牧父、穆甫,号倦叟、倦游窠主。安徽黟县黄村人。十四岁即逢清军与太平军在家乡打仗,家园被毁,失学失怙,悲悲切切地当了十几年"末伎游食之民"。早年流寓南昌,以经营照相为生。1882年转居广州。1885年被荐去北京国子监南学肄业。1887年后又久居广州。1900年归黟县,不复再出。黄士陵在粤期间,投入两广总督张之洞、广东巡抚吴大潋幕下,从事广雅书局经史校刻,又协助吴大潋编纂金石书籍,如《十六金符斋印存》钤拓、《刘熊碑》重刻等工作,同时又以鬻书鬻印自给,眼界大开之际又有多多的实践机会,其技艺长进不亚于苏浙印家。
黄士陵与吴昌硕的篆刻艺术相比较,可以说是各臻其美,一时瑜亮。虽然这两位大师年龄相仿(吴长黄四岁),处在同一时代,但各自的印学主张、创作手法、艺术风格却迥然不同。吴氏印章特别是晚年可以说是每印必破,而黄氏成熟期的印作则力求无一方不光洁。黄士陵的清峻、雅逸与吴昌硕的雄浑、奔放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这是稍有印学常识的人牡牝立辨的。
在章法上,黄氏注重"印外求印",借鉴金文布白之神理,形成了于平整中见流动,在参差中求均衡的特点。其印章布局通常用两种手法:一是在大体匀衡的空间里,利用线条的欹正和粗细的有度变化、小空间的不匀分割等手段,使印作在规整中流出灵动的气象;二是把金文布白中那种散中求正的章法构成运用到印章中,即所谓在不平整中求平整,在不均匀中求均匀。
在字法上,广撷搏取三代秦汉文字,或假其形,或取其意,并将汉隶及金文的一些笔画形态合理而成功地移植到缪篆中,增强了文字的表现力,丰富了篆刻艺术的字法语言。
在刀法上,黄氏以生辣、挺拔的长冲线条为主。如果说,吴让之的印章线条是以表现笔意为主,那么黄牧甫的线条却以表现刀味为主,但正是由于他早期对吴让之下过很大的功夫,而且书法造诣又极深,所以黄牧甫的印中书法意趣无处不在,但却不刻意以刀拟笔。
黄士陵印作重清淡,印作没有奇险的形式,没有磅礴的气势,初看似乎平平,细品则意韵隽永。
吉金之美并不等于古玺的再现一一如果是那样,黄士陵的作用将是十分有限的。他的功绩在于他把吉金之美作为一种新的审美格局引入篆刻,从而创造出一种光洁、挺拔、妍美的格调。他认为,宗秦汉不能"不脱近人蹊径",应师其本来面目,那才是"正道"、"定理"。因为剥蚀过的汉印古玺,其剥蚀之处正是"西子之颦,即其病也,奈何捧心而效之"。换言之,残破不是传统的原貌,仿汉也只有"无一印不完整,无一画不光洁,如玉人治玉,绝无续断处,而古气穆然"才是神品,才是对印章雅正传统的真正继承。
朱文"眉间心上"花芙蓉猫捉老鼠钮章3 ×2.4 ×4.7cm
白文"燕处超然"寿山鹿目格对章9 ×2.3 ×2.3cm
朱文"寿如今石"寿山鹿目格对章9.2 ×2.4 ×2.4cm
尝寺"不知阡日日向谁旱"寿山半山石会刍钮童 2.4 ×4.9 ×7.3cm
白文"雪岑所藏经籍金石书画印"寿山黄芙蓉,虬龙布水巧色螭龙钮章5.5 ×4.2 ×6.2cm
白文"禅心侠骨"寿山巧色高山石双狮钮章3.8 ×3.9 ×8.3cm
朱文"三好堂所收金石"寿山红半山酒逢知己透雕钮章3.9 ×3.1 ×8.9cm
朱文"人生得意须尽欢"花芙蓉双狮钮章3.4 ×3.4 ×8cm
白文"自是人中凤"将军洞芙蓉浮雕缠枝荷叶扁圆章,紫檀木盒装,丁仁题盖"刀笔镕铸"四字 2.1 ×4.8 ×9.5cm
白文"从吾所好"寿山坑头冻石狮钮章,质细洁稍坚,半透明,肌理有金属细点和砂丁,多裂纹。3.4 ×3.4 ×5.5cm
白文"江七公审定书画之记"白芙蓉蟠螭钮章4.1 ×4.1 ×5.6cm
白文"别时容易见时难"独龙布水钮章。寿山上洞芙蓉,产于加良山天面洞,色多白.黄、红、灰等,质凝腻。老红木盒装,高邕之题盖:"养石清福"四字。 24×3.4×9.4cm
朱文"长寿"白芙蓉螭虎钮章2.6 ×3.4 ×8.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