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古玉之“九难仿”

古玉之“九难仿”

古 玉 之“ 九 难 仿 ”

滴水草堂书画网 (http://www.dsct.cn)

滴水草堂画廊 (http://www.dscthl.cn) 赵立军编辑

    求玉之道,首在自心。昔之圣贤,比德于玉。若无玉德,岂有玉缘?因此必要戒除浮躁急切之心,从修炼自身做起。仅为逐利之徒,不免误入歧道;若为货利而故意售假者,则大违玉德,终将反食其恶果,应为同好所戒也。

    然世风不古久矣。爱玉者渐众,利益趋之,货假者亦如逐臭之蝇,攘攘不绝。故同好者在修心之余,亦须明眼。而造假之术日新一日,令吾辈防不胜防,奈其何哉?

    愚不才,难以识别众多高仿之术,惟坚信真者自真,假者自假,古玉乃天地之精华与先民之智慧所凝结,天地神灵岂可欺乎?故作伪者必有难以模仿之处,如能领悟古玉真正难仿之要髓,则真假自辩也。

    木石纵览前人识玉之经验,细察真伪古玉之样本,窃以为,以下三面九点为古玉难仿之处。

斧  钺·西汉



    一、“自然”之难仿
      
       1.自然绺裂。在自然状态中,古玉因千年寒暑之变化多产生裂纹,此裂纹应顺应玉石自然之生长方向呈水平片状开裂。

       2.自然蚀孔。古玉表面因地下微量腐蚀性成分缓慢形成之“土咬”痕迹,此类蚀孔应当呈现不规则形态,外小内大,并有一定之深度,类似虫蛀之孔,故亦称之为“虫孔”。

       3.自然沁象。古玉因埋藏地点、气候、土壤、水分等诸多不同而呈现各异之沁象,然无论水沁、土沁、铁沁、石灰沁,必呈现自外而内的退晕式过渡沁象,自然而生动,与人为之浮沁、染色、注色有显著差异。

    二、“工痕”之难仿

       4.“有工无痕”。凡良渚、红山、龙山诸文化古玉,因其年代久远,加之所用玉材之密度较低,除管钻痕、深度刻画纹外,多数工痕为岁月所湮没。其有工无痕之态为仿伪之难点也。

       5.“工上自然”。以高倍放大镜细察工痕,真正古玉多有矿物结晶、裂合、工痕溶蚀等自然状态,此等细微之变化亦为难仿之点。

       6.“特殊工痕”。各时代治玉工具与工艺之差异,多体现出工痕之特殊性,良渚之“毛雕”与西汉之“游丝”不同,战汉之整平工艺与明清不同,线锯镂空搜角……此类工艺虽可仿,然成本极高,故多数战汉仿伪品可通过工痕识别。

    三、“神态”之难仿

       7.自然包浆。抛光与打磨随可模仿古玉之光泽,然无法真正做出自然温润之包浆,凡过于油腻、干涩、肮脏之“古玉”,皆可疑也。

       8.古玉规制。汉之以往,美玉为神灵帝王所专享,其规甚严,其制甚谨也。今之做伪者依图录仿之,然往往不合其矩也。以良渚为例,真品神人纹之细腻、精确,惟感叹神工耳,诸多仿品,从未稍近之。

       9.古玉神韵。形故可仿,神之难求。古之玉工摒全神、穷心力而为之,或精巧绝伦,或质朴大方,皆神态盎然。伪品则或追形似而忘其神,失之拘谨;或臆其形而改其神,失之陋鄙。故老到玉友每察一器,先观其神,“味道”不对,惶论其他。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