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汤文亮的观音大士照像

汤文亮的观音大士照像

汤文亮的观音大士照像

滴水草堂书画网(http://www.dsct.cn

滴水草堂画廊http://www.dscthl.cn赵立军编辑

汤文亮的“十一面观音”

    十一面观音,有十一个颜面,象征菩萨修完“十地”(大乘菩萨修行的十个阶位),最后功行圆满,到达第十一地即佛地。打个浅显的比喻,有点像现在小中大学以至博士学位各种毕业证书上标准象之照片合集。描述其形象的佛经有三种:北周耶舍崛多译《十一面观世音神咒经》,唐玄奘译《十一面神咒心经》,唐不空译《十一面观自在菩萨心密言念诵仪轨经》。各种说法不一,故各寺所见形象略有不同。一般当前三面作菩萨善面慈悲相,左厢三面作嗔怒相,右厢三面似菩萨面而作白牙上出相,当后一面作暴怒大笑相,顶上一面作佛面。各戴宝冠,宝冠中有阿弥陀佛像。有二臂四臂两种造型。二臂者常为左手执莲花,右手作施无畏印,臂挂数珠一串。四臂者常为右一手把念珠,右二手作施无畏印,左一手持莲花,左二手持净瓶。


汤文亮的“乘龙观音”

汤文亮的“云中持莲观音”

汤文亮的“鱼篮观音”

汤文亮的“乘鲤观音”

汤文亮的“白衣大士”



诗 心 禅 境


--介绍工笔画家汤文亮及其作品

师  艺

     汤文亮,江苏徐州人,自幼酷受绘画,现被聘为欧洲国际东方美术研究院特别理事,中国香港亚洲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家,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画风师法晋唐宋元,工写兼长,尤擅绘仙佛人物、花鸟、草虫等题材。观汤文亮工笔画之作品,如《西山放鹤图》、《乘龙观音》、《乘鲤观音》、《伏虎观音》、《送子观音》、《散花飞天》、《八十七神仙卷》等等,或大气磅礴,或工整细腻,令观者于肃穆俯仰间浮想联翩。

      《西山放鹤图》取材于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在徐时与云龙山人张天骥的一段仙话般的历史故事,此时的东坡先生适逢政治失意,到徐后不久又遇特大洪灾,为力保全城百姓性命,亲自登城抗洪,历时二个多月,终于抗洪成功,深受徐州百姓爱戴。闲暇时常携童子到云龙山访友,喜观山人放鹤,留有著名的散文名篇《放鹤亭记》。着手创作此图初期,有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人物特征、服饰、器皿、历史背景等等需考证,为了严谨曾两度赴沪,求证于上海美术学院徐建融教授,多次往返于博物馆、书店等,甚至一只小松鼠,也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为观察仔细还专门饲养了一只,力求创作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使画面丰富而统一,灵活而不浮华,人物既要符合历史又要表现出东坡先生傲岸不群、豪放不羁,以及张山人的淡泊释然,最后定稿时此图长约3.5米,宽1.45米,图中东坡先生头戴东坡巾身着长衫,手抚长髯,仰面观望,身旁有年幼的侍童手托杯盘立于身侧,张山人则穿白衣,戴黄巾,坐于一旁,亦作观鹤状,近处一鹤展翅欲飞,引颈长鸣,远处一鹤蓦然回首,仿佛在与近处之鹤相互唱和,又仿佛在和主人告别,左上侧有一只小松鼠,在一棵古松上自由自在的跳跃、玩耍,画面给人的感觉,意境古雅、人物描写细腻却不俗,设色以墨以主,辅以淡彩,童子的绿衣,山人身旁的红琴,恰到好处地点缀了整个画面,活泼的松鼠于静中有动,与飞翔的双鹤呼应,让画面活了起来,一棵百年老松和几株翠竹,应衬着淡淡的云烟,使人犹如身在仙境,历经半年之久方绘制完成,得到了徐建融教授的赞许,并亲自题跋。徐州市诗词协会名誉会长权启庆先生观看了放鹤图后赠诗曰:
      鹤自翱翔酒自斟,山人堪傲面南君;丹青妙蕴坡仙恨,宦海浮沉百劫身。

  《乘龙观音》一幅,画面上波涛汹涌,乌云翻滚,而观音却独乘蛟龙,神态安祥,作品背景用近乎意笔的表现手法,浓淡相间,酣畅淋漓,尽情表现海浪涛天的壮阔,反衬出观音大士庄严从容与凛不可犯的气度。而《乘鲤观音》整幅作品则洋溢着一种祥和的瑞气,观音身着天衣,悠然的端坐在一尾硕大的鲤鱼之上,任海浪此起彼伏,泰然自若。当你立于作品前时,定会被那摄魂夺魄般的气势所折服,只觉得心中安然,仿佛置身于佛国仙境。

  《散花飞天》一幅作品,从造型到色彩,在很大适度上借鉴和吸收了敦煌壁画的表现方法,又融和了工笔画的勾染技法,画面上祥云缭绕,飞天挥洒的瓣瓣花雨随彩带飞舞,飘落人间,表现了一种富丽飘逸,艳而不俗的绘画风格。有诗曰:仙乡隐隐起云霞,歌罢祥和瑞气发;彩带飘飘飞碧落,人间遍植幸福花。《八十七神仙卷》为吴道子传世作品中之神品,被徐悲鸿先生视为“悲鸿生命”,又因失而复得,富有传奇色彩。画面上有八十七位神仙因此得名,人物众多,神态各异,线条刚柔相济而变化万千,临摹起来难度相当大,工作量亦很繁重,从早到晚,废寝忘食,也要几个月方能完成,辛苦异常。在当今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杜门谢客,潜心作画,方能画出这些雍容大度、仙风道骨、灵动飘逸的一系列的作品来。

  鉴于此,汤文亮的工笔花鸟、草虫也画得笔笔不俗,清新雅丽,设色淡而不枯,譬如:《鸣鹤图》、《荷塘三思图》、《洛神》、《何彼禾农矣》、《雏趣》、《沈醉东风》《秋色赋》等,无不给人一种灵气逼人,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

  《鸣鹤图》一幅长2米,宽1.2米,创作立意始于《滑稽列传》:“国中有大鸟,三年不蜚又不鸣,……此鸟不蜚则己,一蜚冲天;不鸣则己,一鸣惊人。”画中一只仙鹤在昂首嘶鸣,让人仿佛可以听到那嘹亮的叫声,此幅作品入选全国第五届工笔画大展并获收藏奖,在北京炎黄艺术馆展出时,得到著名工笔画家喻继高先生的好评。《荷塘三思图》描绘则是一望无际的夏日荷塘,三只白鹭在连天蔽日的荷花丛中,相互唱和,因其清雅工整的绘制、精巧的构思,入选第一届中国美术金彩奖。《何彼禾农矣》是一幅水墨工笔作品,除保持工笔画所特有的细腻外,亦兼有水墨画的笔墨韵味,其中青铜器花瓶的处理,揉和传统与现代的工笔技法,将古铜器斑驳的质感很好的表现出来,在荷兰展出时,颇受好评。之后创作的博古题材作品如《洛神》、《秋色赋》、《沈醉东风》等,作为汤文亮另一种艺术特色被人们喜爱和接受。而《雏趣》作为尺幅小品,惹人喜爱,是因为那令人忍俊不禁的稚气与逼真细腻的笔法。汤文亮整个创作过程要耗时数月,甚至半年以上。从整体布局到人物造型、色彩运用,乃至一件细小的饰品,无不匠心独具,一丝不苟。设色上,一方面秉承古人工笔画的传统技法,另一方面又吸收借鉴了现代绘画技法,使画面色彩丰富而饱满,达到远观近赏俱佳的视觉效果。

    很多人的印象中,画工笔的画家,画风严谨细腻,很多工笔画家亦鲜作意笔画作,而汤文亮则出乎众人意料之外,画出的大写意作品泼辣奔放,淋漓酣畅,有白石老人、大千先生等人的遗风,尤其是工笔草虫,更是栩栩如生,令人爱不释手。

  汤文亮应邀分赴北京、杭州等地展出时,很受欢迎。上海美院徐建融教授,观看作品后说:“这幺年轻,工笔画就画得这幺好,真是不可多得。今后应多加研习晋唐宋元的作品,坚持自己的艺术风格,不久将会大有长进。”在北京炎黄艺术馆参加全国第五届工笔画大展的开幕式上,巧遇著名工笔画家喻继高先生,喻先生高兴地观看了获奖参展作品《鸣鹤图》后,对作品给予了好评和肯定,又谈了很多勉励的话,亲切的话语、和善的笑容,让人如沐春风。此外还有渐江美院的陆放教授、上海《书与画》杂志社的编辑、工笔画家吕丁先生、著名画家程大利先生观画后都高兴地给予了赞扬和建议,使人获益匪浅。北京等地的一些同行,尤其是工笔画家,观看作品后感叹道:同样的颜料,为什幺我画不出你的这种效果,没看到你的画时,总觉得自己的画得不不错,现在看了你的画,才感到自己画得不行。一些年长的观者,更是激动不已,在当前到处是前卫与创新的环境之中,看到从事传统绘画的年轻人,盛情赞誉之后,总是寄予殷殷厚望。有一位荣宝斋裱画的现已退休的老师傅观看作品后,感慨地说:“好多年没有看到画得这幺好的工笔画了,真让人高兴,年轻人一定要好好地画下去,不然就要失传了。”亦有许多衣着时尚的年轻人,也是那幺热爱传统绘画,尤其是海外的侨胞,他们更加推崇、热爱自己国家的传统绘画,特别是工笔画。台湾的一位收藏家,因为喜欢工笔画,与汤文亮之间建立了真挚的友谊,他评价《乘龙观音》:“勾勒精致细腻,笔墨意境高古,将观音之圣洁光辉与眉目传达无限慈意表露无遗,令人心折倾服。”热爱工笔画还不仅仅是我们自己的同胞,也吸引了无数的外国友人,法国的史迪芬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他专程前来观看了工笔画作品,兴奋得像个孩子,直到在自己喜欢的作品前一一合影后,才依依不舍而去。

  诗可医俗,琴能忘忧,汤文亮深谙此中的道理,曾拜读于著名诗词教育家苏辛洁老人门下,学习书法、古典诗词、《文心雕龙》等,不断提高文学艺术修养。还有幸结识一代古琴宗师、最大琴派广陵派掌门人--梅曰强先生及弟子徐永先生,常常可聆听到那天籁般的琴音,即使作画时也要放些古琴音乐,为自己的画作平添一些超凡脱俗的灵气,使得气韵更加生动传神。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年来,喜讯频频。1998年《水月观音》获纪念中国佛教二千年书画大奖赛金奖;2000年5月《白衣观音》入选中华文化寻根溯源诗书画印大赛;2000年7月《乘龙观音》获首届世界华人艺术展铜奖;2000年11月《何彼禾农矣》在荷兰获欧洲国际东方美术大展赛特别优秀奖;2001年6月《荷塘三思图》获第一届中国美术金彩奖;2002年12月《鸣鹤图》入选全国第五届工笔画大展并获收藏奖;2003年10月《纪念建国五十四周年书画大展》中获铜奖。作品录入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画报社、天津美术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出版社出版社的书画精品集,《美术报》等报刊为其刊发作品。

  “立脚莫从流俗走,置身宜与古人争。”--大千先生联。

  以古人为友,造化为师,以一颗不俗的诗心来表现空灵的禅境是汤文亮的艺术追求;惜时如金,惜墨如金,是汤文亮双惜堂“堂号”的由来。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了自己深深热爱的工笔画事业,虽倍尝艰辛,亦无怨无悔,惟愿能别无他虑,将毕生心血凝结成诸多深受人们喜爱的佳作来,这才是我最大的心愿。”汤文亮如是说。
                                    --此文選自《艺术与收藏》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