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 骨 梅 韵 》
——读赵诚先生的梅
。
滴水草堂书画网(http://www.dsct.cn)
滴水草堂画廊(http://www.dscthl.cn)赵立军编辑
。
渭北无梅花,但却有不少画梅人,这当中凌跨群雄的就要数被誉为秦地一枝梅的赵诚先生了。
。
赵诚先生出生于陕西朝邑一个书香之家,这个黄河西岸的小城文化底蕴深厚,浓郁文化氛围熏陶下的赵诚,自幼酷爱绘画,又敏而好学,年轻时就以书画兼长而名噪当地。走上领导岗位后,在政务繁忙之余,他几乎花费了所有业余时间,在艺术的崎岖小道上艰难地跋涉奋斗。寒来暑往,笔耕不辍,奠定了坚实的绘画基础,居然笔下不凡,作品颇丰。后来又受张蒲生、高庆衍、周光民、肖焕等名师的点拨指导,得其真传,艺术素养日益厚实,绘画技艺突飞猛进。他渐渐地不再满足花鸟绘画上取得的成就,在梅文化的感染下,潜心研究起“悬崖百仗冰”下的梅花了。从此他悉心研读梅谱,感悟名家特点,掌握画梅技法,形成他独特而俊美的风格。为了画好梅,他师发自然,以梅为师,顶风冒寒,遍访群梅,临摹写生,细心观察梅的风姿情态,做到未动笔已万朵梅花在胸,创作出适合当今人审美情趣的精神内涵作品。
。
不知是他感动了梅花,还是梅花激发了他的灵感。梅花在他笔下,或苍劲遒健,或婉若隽逸,或烂漫绚丽,或清幽雅淡,或姿态万千,或形神兼备,充满生机。他画的梅,融入情感,融入思想,融入气质,令人于清新之中领悟到一种精神。赵诚先生喜画红梅和白梅,无论哪类梅花,都老辣凝重,新奇端正,虬龙狂舞,苍劲古朴,坚韧张扬,风骨铁戟,绘出梅的那种“一树独先天下春”的浩然正气。他画梅时,充分汲取传统绘画艺术营养,采用重在写意,工笔结合的手法,画出梅的隐情和暗喻,显出梅的百态千姿。他下笔娴熟,精到老辣,点染随意,把笔法的曲直刚柔,轻重虚实,正侧顺逆与着色的干湿浓淡,班驳点染,掌握得甚是合理,既有线的灵性,又有水的“诗性”,无意之中给画以无穷的神韵。在画枝杆时,曲中有直,直中有曲,恰当地表现老树杆之气势;在画花朵时,细笔点缀,精到入微,使花瓣清新俏丽,鲜润柔嫩;在画花蕾时,饱笔滴墨,一气呵成,使花蕾扑朔迷离,暗香浮动。同时,他还发挥用水技巧,借用水的洇渗浸润,浑然成趣,增强了层次感和真实感,整个画面于朦胧之中呈现出肃穆冷峻而含蓄幽远的深邃意境,把梅的风采表现得淋漓尽致,形成了他融现代意识与古典诗词意境为一体的独特风格。
。
赵诚先生的作品,其中获“全国金奖5次”,省、市奖项10多次,他的一幅“寒香”入《第二届中外咏梅翰墨精品博览》大型画册,他的另一幅“咏梅”被毛泽东诗词研究会收藏,还有十几幅被“宋庆龄基金会”、“中国文联”、“中国艺术家学部委员会”、“黄帝陵管委会”外展和收藏。他的作品多次被中、省有关部门作为礼品赠送外国友人和港澳台胞,其艺术成就受到中、省专家的肯定,艺术事略被载入多种辞典。
。
赵诚先生把梅的精神融入自己的品格,不但梅画的好,人品也是出众的好,人们常赞誉他“德艺双罄”。如今流光染白了他的双鬓,风雨雕蚀了他的两颊,他依然如故登山寻梅,依然如故笔耕不辍,不知不觉地画活了梅花。功夫不负有心人,最近由刘文西题签的《赵诚画集》已由陕西旅游出版社正式出版,受到社会的好评。艺术是永远的,人的精神也是永远的,他那人生篇章的新段落才刚开始,扬帆起航,直抵永远,这不正是人们应当歌颂的精神吗?
。
我不会写赞歌,但赵诚先生是值得赞颂的。
刘德久--陕西汉唐文化艺术研究院艺术总监
2005年9月25日于汉唐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