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员
|
1#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4-20 14:33 只看该作者
《勤奋、坚守、大器晚成》--记著名书法家武晓临女士
勤奋、坚守、大器晚成 --记著名书法家武哓临女士 萧 平著 。 滴水草堂书画网(http://www.dsct.cn/) 滴水草堂画廊(http://www.dscthl.cn/)赵立军编辑 。 武晓临出生于书圣王羲之家乡临沂,其名临因之而得。她是著名书法家武中奇先生之女,幼承家学,耳濡目染,得武老真传。岁月匆匆,如今她已过花甲。数十年间,她淡泊而不求闻达,在书斋寂寞中享受着习书的苦与乐,可谓“十年磨一剑”。她勤奋、坚守,期待着的是对书法精神的契合,是大器晚成。
。
。
作为名门之后,晓临的书法中显然能够看到对于家学的继承:碑意的楷书,雄强朴质,大字榜书,气势磅礴,巾帼不让须眉:以碑笔为行草,不求流美,在舞枪弄棒中自得风神。这样的面貌正是我们所熟悉的武氏书法。她在继承家学的同时,关注着书坛,关注着书法的传承与创新,她认为,书法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是对的,但现在书家所缺少的恰恰不是创新而是继承,书法只有植根于传统的沃土才会枝繁叶茂。她的这种对于传统的认识,同样来自于家学。我们知道,武老书法所呈现的特有的磅礴之气,自然有其山东人以又是军人出生的个性因素,但亦不可忽略他几乎穷一生精力追求书法艺术的毅力和所下的苦功,《九成宫醴泉铭》《郑文公碑》《泰山经石峪》等是其书法之源,以麻束笔,清水代墨,方砖当纸的特殊经历,使其与书斋中走出去的书家有了截然不同的风神和气度。那么,晓临继承的传统中当然包含了武老书法的那些源头。但是她并不亦步亦趋于父亲,如她的草书采纳了张旭的左右纵横之式,笔笔送到,似为草楷,笔画粗细大致均匀,注重势的变化,区别武老书体中笔画的粗细变化,这就形成了晓临的风格。这种书风,仍属武氏雄强朴厚家风的一支,区别于女性珠雅与秀。
。
。 我注意到武老写赠给她的一幅有趣的书法,红色洒金纸上两个似篆似草的“平安”大字,下署行书款曰:“乙酉年夏为武临书。爸爸希望你平安进步,学好书法,不要贪玩,要学习我的精神。九十九岁。”慈父的拳拳爱女之情跃然纸上。要知道,这时的晓临已经是年届花甲了,在父亲的眼中,女儿还是当年把手相教的孩子。这是我在武老雄强书风之中见到的脉脉温情。
。
晓临女士没有辜负父亲的厚爱,五十年砚海耕耘不止,父辈的精神—传统、气节、人格融合的美,在她身上延续着。
。
为此,我们有理由祝福她的书展和书集的成功,也有理由期待她更大的成功,是为序。
搜索更多相关主题的帖子:
大器晚成 武晓临 萧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