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涟 水 古 寺--能 仁 寺
。
滴水草堂书画网(http://www.dsct.cn/)
滴水草堂画廊(http://www.dscthl.cn/)立军编辑
。
涟水能仁寺始建于唐初,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寺内妙通塔,公元1023年宋仁宗敕建,至今已有980多年历史。1948年寺、塔毁于战火,2008年复建。复建后的能仁寺占地48.8亩,总建筑面积9645平米。妙通塔地上七层,高68.8米,巍巍壮观。寺内主要建筑还有大雄宝殿、钟鼓楼、天王殿、文殊殿、地藏殿、观音殿、普贤殿、祖师殿、伽蓝殿、卧佛殿、方丈楼、藏经阁、兴涟阁等。
。
能仁寺,原名叫“文殊院”,后改“承天寺”,又叫“承天院”。宋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改称“能仁教寺”,简称“能仁寺”。依据佛学,“能仁”是“释迦牟尼”名号的意译,也作能寂、能忍、能满等。能仁寺内的妙通塔建于宋仁宗天圣元年,是宋仁宗敕建,内藏高僧舍利等珍贵文物。塔身七级八面,高六十多米,气势雄伟、古朴凝重,塔内无寸木支柱,皆由砖石砌成,堪称一流。明朝嵇纲曾这样吟诵妙通塔高耸的气势:“塔高高处却无天,塔上登临羽化仙,织女机声当槛外,姮娥桂影荫窗前。”妙通塔建成后,能仁寺便成了苏北一方著名的丛林,从宋到清,高僧云集,群贤毕至,能仁寺香火更加繁盛。明清时期著名禅宗大师嵩乳道密、南庵大依都曾在这里进行过佛事活动,苏东坡、米南宫及历代漕抚、知府的游足络绎不绝。后来,妙通塔逐步融入涟水人的生活,成为古城的象征、涟水人的骄傲。能仁寺也因此而誉满天下。千百年来,能仁寺历经无数劫难。1948年7月,妙通塔不幸毁于战火,能仁寺也因此随之消失。
。
。
复建能仁寺、妙通塔一直是涟水百万人民的共同心愿。1998年4月,中共涟水县委、涟水县人民政府顺应民意,决定在原址复建妙通塔、能仁寺。1999年6 月1日,妙通塔复建工程开工,2002年4月竣工。2004 年8 月,能仁寺复建工程启动,2008年4月工程顺利结束。从此,沉寂五十多年的千年古刹——能仁寺,以其规模宏大、器宇轩昂、庄严肃穆的崭新面貌呈现于世人面前。复建后的能仁寺占地48.8亩,总建筑面积9645平方米。复建的妙通塔高68.88米,地上七层,塔内置佛像68尊,地下一层为地宫,用于出土的宋代珍贵文物的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