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草堂书画网 (http://www.dsct.cn)
滴水草堂画廊 (http://www.dscthl.cn) 立军编辑
。
良渚文化玉器
。
良渚文化玉器,距今5000—4000年的良渚文化与东北红山文化并驾齐驱,使中国新石器时代玉器发展到最高峰。良渚文化于1936年发现于浙江余姚县良迟镇,1959年正式命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南抵钱塘江,北至江苏中部(主要是长江以南)。良渚文化以夹细砂的灰黑陶和泥质次胎黑土陶为主要特征,大量玉器出土也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太湖地区的玉器,从河姆渡文化、马家滨文化、进泽文化到良渚文化,经历了一个数量由少渐多制作由粗糙到日益精致装饰由索面发展到繁婚的纹饰,形体由细小而曰趋大型化的过程。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滨文化的玉器玉质较为粗劣,硬度不高,均为素面无纹的小件根、管、珠等装饰品制作工艺还很粗陋,一般仍是沿用旧石器时代制造石器的传统工艺,表面磨制较为粗糙钻孔多不准而偏离中心表现出原始将征。至拗泽文化时期,先民们已初步具备鉴定玉村的能力,软玉的使用就是较好的证明,玉器的种类也有所增加,环、斧的出现表明玉器已有大型化的趋向同时也标志着制作技术的发展。鉴于论泽文化已开始使用硬度较高的软玉制作器物,故推测此时可能已出现了石英砂等介质,从器物表面打磨光滑的程度来看,当时已有了较高的抛光技术,钻孔技术也略有进步。继题泽文化以后的良渚文化,其玉器在数量、质料、造型、纹饰、制作技术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飞跃。数量自不必说,质料虽颇庞杂,但绝大部分为质坚色美的透问石、阳起石软玉,另外还有一部分是硬度为4的蛇纹石玉。良渚文化玉器的制作工艺也取得了长足进步,石英砂已被广泛运用,考古工作者在寺墩良洛文化墓中已发现可以琢玉的石英砂,管钻法已普遍运用到钻孔技术中,在良渚文化墓中就曾发现有管钻剩下的棕蕊。这时琮、璧等大型玉器的孔璧上留有螺旋纹或垂直的台阶痕迹,这往往主要是因为玉质坚硬对工具不断磨损以及钻孔时对位不准造成的。小件器物一般使用程钻,但由于工具的磨损总会造成进孔处较大,愈深则孔愈小,这是金属钻孔工具出现以前的一个重要特征。根据对良给玉器的工艺的考察,此时很可能已出现了旋转性的原始砣具。
。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在江苏吴县草鞋山、张陵山、武进寺墩,浙江嘉兴雀幕桥、杭州水田贩、上海县马桥,青浦县福泉山等良渚文化重要遗址中已出士数目多至上千件的玉器,其玉质之精美,品种之繁多,技术之精湛,令人赞叹不已。
良渚文化玉器大多失去了原有的半透明光泽而呈粉白色,这是因长期埋于地下受浸蚀所致。
。
福泉山墓地出土的唯一的一批受浸蚀较小的玉器,其颜色呈黄绿色和黄褐色,一些玉器经鉴定属透问石——阳起石系列软玉,少数为叶蛇纹石、和石英,玉料的来源应是就地取材。
。
良渚先民在治玉技术上普遍采用砂解法,即用砂和水加解玉工具通过磨擦来切割玉料。从玉器留下的痕迹观察,当时以片状硬性物件作直线运动为特征的领切割和以弦状硬性物件作弧形运动为特征的线切割两种方法结合,运用于玉器的镂孔。玉器上细密的阴线花纹,主要是用手玉直接雕刻的这些细若游丝的阴线往往由若干条划痕拼组而成。玉器雕成后,表面还要打磨光滑达到光可鉴人的效果。良渚文化的琢玉技术代表了新石器时代用玉工艺的最高水平。
。
良渚文化玉器种类按照器形来分有球、璧、冠状器、三叉形器、柱形器、锥形器、锄、半圆形饰、琐、牌饰、串饰、新月形饰、动物形饰、带钩、钺、端饰和柄形器等。从用途来看,璧、琮、冠状器、三叉形器、镇为礼器,是史前时代人类用来崇拜神灵的利器。这标志着中画古代部分玉器已开始脱离现实生活,逐步被蒙上神秘的面纱而走上神坛。
。
良渚玉器气势雄伟,讲究对称均衡,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其表现手法以阴刻线为主辅以淡浮雕,并出现了圆雕、半圆雕、镂空等难度很大的手法,饰纹已采用立体纹、地纹、和装饰效三位一体,称为“三层花”,即第一层用阴刻线刻出云纹,直线,涡纹等为底纹,然后用浅浮雕的手法表现轮廓,最后再以阴刻线在凸面表现细部。如良澳玉器的兽面纹常以单(双)阴线刻的圆圈象征眼睛,两眼之下用淡浮雕出路呈长方形界,其上增配桥状隆起,似如鼻梁,少数在员下阴刻出嘴部;或再以弧线勾勒出脸庞,嘴部有探牙者易呈圆角长方形,有眼睑和鼻梁或额,无徽牙者,易呈蒜头形,无眼睑和鼻梁或额。纹饰着重强调图像头部结构;尤其是以图纹为中心刻画出具、牙齿成图时多采用正视投影。为解决背面平面形象的呆板,设计者匠心独运地采用两个侧面表现立体图形的方式,将原本单调、呆板的背面形象表现得面目狰狞、变幻莫测,令人惊然而惊,称其为“狰狞的美’或‘狞厉的美’,是很恰当的。
。
1986年和1987年发掘的浙江余杭反山和瑶山良渚文化墓葬出土的新型玉器,使我们对良话玉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些玉器除常见的琮、璧。锡等器形外,还见有组装件、穿缀件和镶嵌件三大类。组装件是把不同的玉部件,如杖首、提手、盖、塞地用样铆等贯穿的形式组装成一件器物,穿缀件是以贯穿或缝缀等形式将各类玉饰件组成一起,如串璜、管、珠、坠等;钱嵌件是将很多细小的无孔玉粒及一些玉件用粘合等方式装饰在器物上。镶嵌件开我国镶嵌技术之先何,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这个发现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揭示了许多先前零散出土而不知其结构、名称和用途的玉件的本来面目。
。
良渚文化玉器对周围地区文化的玉器有巨的影响,西达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6000—5000年)南到珠江流域的石块文化(5000—4000)年发现的琮、璧等玉器与良法文化玉器有着极深渊源。而它对北方黄河流域的影响更是至深。商玉器的种类很多都可以在良渚文化玉器中找到型,特别是良洛文化的兽面纹和玉石镶嵌技术仅完全被商代所吸收,而且对商周青铜器制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良谱化玉珠上的兽面纹就是商周青铜器镂台纹的雏形,而玉石镶嵌技术又为商代以后的铜嵌玉的出现定了基础。
。
。
。
红山文化玉器 Jades of the Hongshan Culture
。
中国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玉器。红山文化玉器最早发现于辽宁省凌源县牛河梁遗址,1942年考古工作者曾在那里见到一件勾云纹玉佩。以后,在红山文化诸遗址中多有玉器发现,以凌源县牛河梁、三官甸子、喀左县东山嘴等遗址出土较多,内蒙古翁中特旗三星他拉、敖汉旗大洼、辽宁省阜新县胡头沟等处也有不少重要玉器发现。红山文化出土的成批玉器中多数为动物造型的装饰品,构成这一文化的显著特征。
名称:C形玉雕龙
年代:新石器时代
国家一级文物
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玉猪龙
马蹄形玉器
年代:新石器时代
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红山文化“马蹄形管状玉器”
一.神秘的红山文化“马蹄形管状玉器”
熟悉古玩玉器的朋友都知道,红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存在于我国辽西的辽西河、西拉木论河一带的一个“文化类型”,它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北方原始文化的代表,它与存在于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和存在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一样,都是中华古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
而红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是神秘精美的玉器,如现在众所周知的出土于“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红山文化遗址中的“c”型玉龙,就是红山文化的遗物,由于它已经具备了龙的基本特征,而且是现在发现的最早的龙文化的实物,因此被喻为“中华第一龙”。
。
红山文化出土玉器中还有一类非常典型的器物,它们成中空的“管状马蹄形”,从出土情况来看,这一类玉器大多出自红山文化的墓葬之中,其中在辽宁省建平县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女神庙”附近的墓葬中多有发现。
。
但红山文化“马蹄形管状玉器”被发现之后,它的含义就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问题,由于从出土资料来看,马蹄形玉器在墓葬中的位置都是位于遗骸的头部正上方,而且大多在“直口端”开有两侧对称的用于穿挂的小孔,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其应该为古人的“束发器”。但从多数马蹄形玉器的体积来看(小口口径多在8cm左右),这种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人的头发不可能有这么多。
。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红山文化马蹄形玉器与当时古代居民的原始宗教有关,由于它成管状,有“通灵之意”,它应是原始宗教中沟通天地的通神之器。这种观点现在在学术界是比较被认可的,但这种观点却又显得太笼统,笔者一直认为这种观点尤其不能解释马蹄形玉器的形状特征,因此“神秘”的马蹄形管状玉器仿佛显得更神秘了。
。
那么,神秘的“马蹄形管状玉器”究竟代表什么呢?红山文化的先民们为什么要把它做成如此奇特的形状并摆放在自己的墓葬之中呢?
二.根据“女神庙”遗址特征,全面分析“马蹄形管状玉器”的含义
笔者认为要搞清马蹄形玉器的真正含义,就应当对牛河梁“女神庙”红山文化遗址及其墓葬作一个全面的分析,尤其要对女神庙附近墓葬中的另一类红山文化玉器进行研究,这类玉器就是“兽形玉饰”(见《国宝大观》),现在这类玉器通常被叫做“玉猪龙”。
。
红山文化“玉猪龙”头部似兽,身体同前面所讲的“中华第一龙”一样,也卷曲成“c”型,在头部后方钻有用于悬挂的圆孔。“玉猪龙”在红山文化玉器中更具代表性,在几乎所有介绍红山文化的资料中都有它的身影,因此现在有些学者认为“玉猪龙”是同一文化共同体的徽铭标志,有可能是红山文化先民们的族徽。
。
以前学术界另一种说法是,“玉猪龙”是古代先民们用于辟邪和祈求吉祥的护身符,是随身佩带的饰物(见《国宝大观》)。但从部分“玉猪龙”的体积和重量来看(大件高达15cm),显然作为生者的饰物是很不合适的。
。
笔者因为爱好,在大学期间接触到了一些关于中华古文物的书籍,尤其是对中国著名文物专家梁白泉先生主编的《国宝大观》一书更是爱不释手,而红山文化“玉猪龙”正是此书玉器部分的开篇之作。《国宝大观》在论述玉猪龙作用的时候认为:“玉猪龙”是古人墓葬中用于死者辟邪的护身符。但那时笔者却有一个发现,那就是笔者觉得“玉猪龙”的形象与《生物学》教科书上描绘的动物的早期胚胎很相似,但由于文物知识有限,没有将这样的想法深入下去。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文物知识的提高,当笔者认识到过去“发现”的意义,认为有必要将自己的想法写出来,供大家探讨的时候,笔者在网上发现有一位南京大学叫做“王小盾”的先生,已于2002年以红山文化“玉猪龙”为依据,提出了龙起源的“胚胎说”。笔者在欣喜和感叹的同时,也为自己当初的愚钝感到一丝惋惜。
。
王小盾先生认为,“玉猪龙”是红山文化的先民们制造的动物早期胚胎的模型,实际上象征中华民族的龙的早期形式是隐藏在母体中的生命的雏形。
。
对于王小盾先生的观点,笔者深表赞同,笔者认为“胚胎说”能够完美地解释红山文化的先民们使用“玉猪龙”的真正用意,。
。
“玉猪龙”在女神庙红山文化的墓葬中被摆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死者的胸前),笔者认为古代先民们将代表生命“起点”的“玉猪龙”和逝去的躯体放在一起,其真正用意是要表现“生命的轮回”,也就是说这样做是为了祝愿死者能够尽快转化为生命的“起点”得到重生。
。
红山文化的先民们之所以对动物胚胎的模型加以崇拜,是因为在生活和生产当中,当发现不同种类的动物(也许包括人)的早期胚胎很近似的时候,由于当时科学条件的限制,先民们很自然地将其当作了一种神物,认为这就是创造一切生命的物质。
。
而“牛河梁女神庙”之所以被命名,是因为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巨型女神塑像的残块,红山文化的先民们在这里供奉的是一位女神,现在这一点已是学术界的共识。
。
现在我们将“胚胎”和“女神”这两件事物联系起来考虑,笔者认为,“女神庙”红山文化的先民们实际上供奉的是一位代表生殖繁衍的“母性之神”,因为母性才是一切生命的源泉。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王小盾”先生的“胚胎说”正确的,由此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对于生命的渴望才应该是先民们朴素的最高向往!
。
因此笔者认为牛河梁红山文化墓葬中先民们要表现的主题只有四个字,那就是“转世重生”!
。
据笔者掌握的资料看,女神庙墓葬中“马蹄形玉器”与“玉猪龙”大多是同时存在的(摆放位置如前所述),现在我们根据“转世重生”这一主题,再回过头来分析红山文化“马蹄形管状玉器”,笔者认为某些学者说它是“通灵之物”的观点应是有一定道理的,只不过它不是沟通天地的通道,而应是红山文化的先民们希望自己的灵魂转化为生命的起点——“玉猪龙”之后,通向能够重新孕育生命的“母性之神”的通道。因此笔者认为,红山文化“马蹄形管状玉器”的形状实际上并不神秘,从生理学的角度看,它应该是女性部分生殖器官的“概念模型”,因为那是人类生命的必经之路!
。
过去,由于“马蹄形玉器”上多有用于穿挂的小孔,但其作为随身佩带之物显然是不合逻辑的,对此许多人感到迷茫。其实这一点是很好解释的,笔者认为有穿孔的“马蹄形玉器”与部分红山文化随葬玉器(如玉猪龙)一样,它们在入葬之前,并不是古人随身佩带的饰物,它们都曾被悬挂在“女神的祭坛”之上,甚至悬挂在“女神的塑像上”,这与今天的人们将“护身符”拿到寺庙里去开光是一个道理,当它们的主人或有资格享用它们的人死后,它们才被派上用场。
三.红山文化随想
从牛河梁“女神庙”红山文化遗址呈现的现象来看,红山文化的先民们已经开始了对人类起源的探索,他们对动物的早期胚胎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我们中华民族应该是世界上最早对动物早期胚胎的变化规律开始研究的民族。
。
另外从“中华第一龙”和“玉猪龙”的比较来看,由于他们都是红山文化的遗物,且外型又有许多类似的地方(都成c形,且都有用于悬挂的小孔),因此它们应该存在必然的联系。根据器物的演变规律来分析,“中华第一龙”应该是在“玉猪龙”的基础上经艺术加工演化而来,玉猪龙才是龙文化最早的形象起源,“玉猪龙”出现的时期也许要更早些。
。
王小盾先生的“胚胎说”虽然揭示的是龙的起源,但笔者认为这还对解释我们民族传统思维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意义。因为通过“胚胎说”我们可以认识到,红山文化的先民们已经有了明确的“两极”的概念,先民们将“生”与“死”同时表现在墓葬之中,这充分说明他们对事物相互转化的辨证关系已经有了朴素的认识,而根据红山先民们的理解,在生命的“起点”和“终点”之间不正是我们活着的人吗?这也许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中庸哲学”最早的思想起源吧?
。
一直以来,红山文化被世人誉为是“中华文明的曙光”,通过我们以上对红山文化玉器的分析,笔者认为对红山文化的这种赞誉应该是毫不过分的。
说起中国的红山文化,您可能会感到有些陌生,但是说起中华第一玉雕龙,熟悉和喜爱文物收藏的朋友,一定不陌生。可您知道吗,如此珍贵稀有的国宝,还曾经有一段被人冷落的日子。故事就先从内蒙古赤峰讲起……
被称为“塞外明珠”的赤峰市东北隅,矗立着一座海拔高746米,面积约5平方公里的石山,因裸露的岩石呈赭红色,在阳光的映照下,红岩似火,山岚如霞,故得名红山,蒙古语叫乌兰哈达,赤峰市的名子也由此而来。
。
美丽的红山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外学者,他们纷至沓来。日本人鸟巨龙藏来了,瑞典人安特生来了,他们挖掘山洞,寻找石器、陶器。他们的研究和学术报告,使红山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
1955年,中国考古学家尹达在《关于赤峰红山后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一文中,根据这里出土的陶器和石器特点分析,把分布在辽宁、内蒙古和河北交界的燕山南北及长城地带的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命名为红山文化。从此,红山文化得到正式命名。
。
然而,在此后的几十年里,红山地区并没有更新的考古发现。随着满城汉墓、曾侯乙墓和秦始皇兵马俑等重大考古发现,远在塞外的红山显得有些苍凉和冷落。
。
直到31年后,1986年《人民画报》第八期刊登了一幅五千年前玉雕龙的图片。这条消息一经报道,立即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赤峰发现了中国第一玉龙的消息由此传遍了全世界。关于玉龙出土的故事,还要从1971年说起……
。
1971年8月的一天下午,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村民张凤祥,冒着酷暑高温,在离村子后面不远处修梯田。一锹下去,一件硬邦邦的东西,让他感到有些奇怪,再挖下去,原来是一个人工砌成的石洞。
。
张凤祥伸手摸去,竟摸出一个黑乎乎、像钩子一样的东西。它质地坚硬,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收工的时候,张凤祥把它带回了家里,找了一根绳子把它绑紧,让弟弟拖着玩耍了起来。
。
七、八天之后,张凤祥惊奇地发现,原本难看的钩子,竟然被弟弟拖成了墨绿色的玉器。形状有点像蛇,又有点像龙。并且在太阳底下一晒,还能散发出诱人的碧绿光泽。
这一发现让张凤祥激动不已,随后,他带着这件奇怪的玉器,来到翁牛特旗文化馆。文化馆里工作人员,按有关规定征集了这件文物。??
。
翁牛特旗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并不知道这件玉器是什么东西。他们只是按照惯例办理了入库登记手续,把它当成一件普通文物锁到了箱子里。就这样,玉雕龙在箱子里一待就是十几年,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直到1984年,情况出现了转机……
。
1984年,在牛河梁,考古队员挖开了一座五千年前的红山文化古墓,最引人注目的是,在古墓主人的胸部,摆放着两个精美的玉器。考古人员经过仔细辨认和研究后,认为它们是属于红山文化时期的玉猪龙。
。
??牛河梁发现5000年前的玉猪龙的消息传出后,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这个消息传到翁牛特旗,文化馆负责人突然想起1971年,他们征集的那件玉器,极有可能是与牛河梁玉猪龙一样珍贵的文物。
。
终于,在被忽视了十多年以后,1971年在三星它拉(与后面的他拉不统一)发现的玉龙,得到正式确认:这是一件可以上溯到五千年前,由当时的红山人精心制作的。是在中国首次发现的“中华第一玉雕龙”,极其珍贵!
。
??玉雕龙通体为墨绿色,高26厘米,重一千克,身体呈英文字母c的形状,因此它以后被命名为c形玉雕龙。龙首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紧闭,鼻端截平,以对称的两个圆洞作为鼻孔。龙身大部光素无纹,只在额及鄂底刻以细密的方格网状纹,网格突起作规整的小菱形。脊背有21厘米的长鬃,长鬃占了龙体的三分之一以上。龙的脊背上有一个圆孔,经过试验,如果用绳子穿过圆孔悬挂,龙的头尾恰好处于同一个水平线上。值得注意的是,玉龙形象带有浓重的幻想色彩,已经显示出成熟龙形的诸多因素。
。
龙,是中华民族自上古以来一直崇尚的神异动物。作为一种图腾象征,被赋予了浓厚的神秘色彩。但是,它的真相,却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大的谜团之一。
而红山出土的这件c形玉雕龙无足、无爪、无角、无鳞、无鳍,它代表了早期中国龙的形象。
。
从这件玉龙的形状,有人推测 来源于马,野猪,熊等形象。红山文化玉龙,第一,是多种动物特征的组合。神话了动物形象进行加工的。那么这件玉器是做什么用的呢?许多学者认为是氏族首领在祭祀活动中,进行礼仪活动的神器。巫师通神通天地使用的。玉龙的发现非常重要,是原始文化原始崇拜的表现。反映了早期人们的生活状态。
。
从此,这件形状像 “C”字的玉龙,成为许多杂志的压题照片,成为华夏银行的标志,更成为红山文化的象征。
。
也许是龙的神灵,也许是巧合,“C”形龙闻世之后,红山文化玉器陆续出土。红山地区还出土有哪些有意思的玉器呢?关于它们的故事,我们就从牛河梁开始讲起……
。
牛河梁是燕山支脉努鲁儿虎山南麓的一组山坡台地,在绵延起伏十几公里的群山之中,有一条被俗称为牤牛河的河流穿山而过。因此,牤牛河两旁的山梁得名为牛河梁。
。
?? 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农民们做梦都没有想到,他们的脚下竟埋藏着震惊世界的重大发现。
。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考古人员来到牛河梁进行考古发掘。1984年,当工作人员打开牛河梁第五地点的中心大墓。他们惊奇地发现:墓里竟然有七件随葬红山玉器。并且排列十分规整。
。
竖放在死者的右胸,下面压着一件马蹄形玉器,右手腕戴着一个玉镯,两件玉璧放在头部的两侧,双手各握着一个玉龟。如今,这些珍贵的红山玉器都珍藏在辽宁省博物馆里。
。
耐人寻味的是,墓中的玉龟为雌雄一对。那么,五千多年前的红山先民,为什么要手握玉龟入葬呢?
。
专家告诉我们,中国古代,乌龟作为一种神圣的灵物而倍受人们崇拜,它被看作是祥瑞之物,跟龙、凤、麟三者并称为“四神”。
。
任肪《述异记》中说:“龟一千年生毛,五千岁谓之神龟,寿万年曰灵龟。”盛赞乌龟为象征和长寿的代表物。
。
而五千年前的红山先民,则希望他们能够像龟一样长寿,像龟一样不受侵害。
墓主人双手各握一玉龟,而且为雌雄一对,由此可见,玉龟已经成为红山文化的典型器。
放在死者胸前的是勾云型玉佩,呈长方形,它的四个边角翻卷,背面有可供悬挂的钻孔,中间有勾云形纹饰。
。
这件玉器是什么呢?它的形状由勾云形玉佩演变而成,又称为兽面纹配饰。它的造型比较抽象,形制繁多。鸟玉兽在器中盘旋,忽上忽下,忽断忽连,但无论正着看还是反着看,每一器鸟兽的数量都是相等的,极具神秘感。
。
在辽宁省博物馆的玉器展厅内,还陈列着许多器形颇为神秘的红山文化玉器。
展出的这件玉器名叫马蹄形器,器以青色玉料制成,截面多呈椭圆形,上口略宽,呈坡状,下口较平,有的近下口处钻有小孔。由于作品整体似马蹄形,故称马蹄形器。它是红山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玉器。
。
关于马蹄形玉器的用途,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说它是玉杯,有人说它是舀米的器具,有人把它说成是手腕上的装饰,也有人认为它是一种打击乐器。
从出土资料看,马蹄形玉器在墓葬中的位置都是位于遗骸头部正上方,而且大多在“直口端”开有两侧对称的用于穿挂的小孔,因此有的学者认为马蹄形玉器应该是古人的“束发器”。
。
那么,究竟哪种说法正确呢?红山先民为什么要把它做成如此奇特的形状,并摆放在自己的墓葬之中呢?
。
专家告诉我们,红山文化马蹄形玉器与当时古代居民的原始宗教有关。在萨满教观念中,巫师的头顶部位是感应天神的信息渠道。巫师在进行神事活动中,必须戴上神帽,作为与宇宙超世力量相交的桥梁。由于马蹄形玉器呈筒状,有“通灵之意”,是原始宗教中沟通天地的通神之器。
。
这件玉器名叫玉凤,出土自辽宁省牛河梁遗址。当时枕在墓主人的头下。玉凤长19.5厘米,高12.5厘米,厚1.2厘米。为淡青色玉,局部夹杂灰白色沁与瑕,扁薄片状,正面雕琢凤体,羽毛以阴线刻划,整体雕刻非常精细。
。
距今六千五百年至五千年前的红山文化时期,燕辽地区,山地、丘陵、湖泊和河流交错纵横,有利于候鸟的生存与繁殖,歇息与迁徙。
。
在今天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的达里诺尔湖,还被称作“天鹅湖”,每年十月中旬,在这里栖息的天鹅最多时可达五、六万只。红山文化先民们?对天鹅情有独钟,是因为天鹅不仅可以常常见到,而且还代表着幸福和吉祥。
。
玉凤用自然界中的天鹅来具象写实,表达了红山先民们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辽宁省建平县牛河梁出土的玉猪龙是红山文化后期典型的玉器制品。这件玉器猪首龙身,通体呈鸡骨白色,局部有黄色土沁。龙体蜷曲,首尾相连,器体厚重,造型粗犷。猪首形象刻划逼真,肥首大耳,大眼阔嘴,吻部前突,口微张,露出獠牙,面部以阴刻线表现眼圈、皱纹。中央的环孔光滑,背部有一可穿绳系挂的小孔。玉猪龙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龙形器物之一。
。
古人视猪为一种吉祥之物,具有祈求吉祥,护身的作用。古人在祈天、求雨的祭祀活动中,以猪为沟通人神间的信物,从而出现了被神话的猪的传说。
。
在东北地区出土这么多精美的齐全玉器,说明红山文化非常发达,当时的社会生活也比较发达了。红山文化出土了多种动物形态的玉器,还有几何图形的,玉人,兽面纹玉器,说明综合的大的天然玉器体系
。
红山文化这一重大发现,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为夏代以前的“三皇五帝”传说,找到了实物依据,在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