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紫砂器特征
。
滴水草堂书画网 (http://www.dsct.cn)
滴水草堂画廊 (http://www.dscthl.cn) 赵立军编辑
。
。
清同治、光绪·紫砂鱼化龙纹壶
。
原料材质:铺砂是比较常见的紫砂材质,沙料细而均匀,泥料色泽润活,摸起来极为细滑,仿佛熟豆沙泥,易出包浆,色彩非常丰富。
练泥与烧造:练泥彩矿后经天然风化再用磨子加工,泥料较细,约50目~60目,如果用20倍的放大镜去看,能够看到小颗粒状云母、石英粒,胎身表面较平整。烧造采用龙窑,温度比较均匀,随着技术的提高,过温、欠温现象很少出现。
制作工艺:采用拍筒身和镶筒身,也有些制壶名家坚持以手捏为主。如着名的陈鸣远、邵旭茂等。这一时期流相接处位于壶身中部偏下,流下弯曲弧度较大,把的形状也较多,不过比起明代要小,而且把上下粗细变化不大。流、把采用明接与暗接,接口修饰均较好。基本为独孔,汉方等较大型紫砂壶为直排偿孔和双眼、四眼孔。一般圆壶在手工加工后,当紫砂坯体尚未完全阴干时,外壁在木盘上轻细修刮,达到精圆。
艺术风格: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作品造型丰富多样,制作精益求精,充分体现了高贵富丽的皇家气派和奢靡之风。
印款:印款均为篆体方印,金石味很浓,一般在底部,盖内少有,把下印很少见,刻款为钢刀刻之,在底部,还有楷书刻堂名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