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画家、教育家蔡志坚先生
滴水草堂书画网(http://www.dsct.cn)
滴水草堂画廊(http://www.dscthl.cn) 赵立军编
。
蔡志坚(1938- ),江苏泰兴人。当代著名画家,师从刘海粟、罗尗子、陈之佛、陈大羽、谢海燕等。曾任南京建筑工程学院任美术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江苏省科普美术家协会副理事长。现任南京工业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徐悲鸿画院副院长、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等职。
1938年生于江苏泰兴市,1964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同年任新华日报的美术编辑。1984年调江苏美术出版社任总编办公室主任。1986年调南京建筑工程学院任美术教研室主任。曾兼任江苏省科普美术家协会副理事长。现任南京工业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徐悲鸿画院副院长、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等职。
蔡志坚先生生于1938年,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南京工业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其1964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深得恩师刘海粟、罗叔子、陈之佛、陈大羽、谢海燕等先生的教诲、指授。历任新华日报社美术编辑、江苏美术出版社总编办公室主任、南京工业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出版有《蔡志坚 画集》(一)、《蔡志坚 新画》、《建筑装饰美术》、《蔡志坚 嘲集》(二)等专著。其在全国有影响的报刊杂志上发表美术作品逾千幅;在国际国内大赛中多次获奖;先后在江苏省美术馆、珠海市博物馆、泰兴市等地举办联展、个展;1991年应邀赴加拿大多伦多市成功举办个人中国画展览,该市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轰动多市;2005年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从艺45周年个人中国画展览
蔡志坚是一位勤奋和有探索精神的艺术家,他在中国画领域辛勤耕耘数十年,取得杰出成绩,为大众奉献出许多佳作,受到社会和画界的好评。我读他的画,首先感到他有坚实的基本功。这里我说的基本功不仅是指绘画技巧,也包括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
他是很重视从现实生活中吸收养料的艺术家,在新华日报长期担任编辑期间,他的足迹遍及长江南北的江苏城市与农村,用画笔反映社会前进的步伐,并积累了几十本倾注了自己心血的速写。他还到新疆、西藏等地去采风,去收集素材。
当他专心致志地献身中国画之后,他同样注意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写生。在他1998年创作的一幅题为《生机盎然》的作品中,他写到:“绘画以生活为营养,生活藉绘画以显精神,画者吃进生活,然后吐出艺术。”用清晰的语言说明了艺术与生活的辩证关系。他之所以有如此旺盛的创作激情和能力,正是因为生活给他提供了源源不绝的滋养。
至于说到绘画技巧,蔡志坚的储备也是充足而全面的,他既掌握了写实的造型技巧,又具有中国画的笔墨功力。在一些人看来,这两种绘画技巧体现了两种不同的审美理念,彼此水火不容。对此,蔡志坚有自己的认识,他探索把写实造型技巧融入写意的笔墨语言,并在这个过程中寻找自己的个性风格。
如何发挥色彩的作用,是当代花鸟画家面临的一大课题。有人在坚持传统程式中以古开今,有人吸收外来养料和试验新方法,以开辟新径。蔡志坚选择吸收西画的色彩,用来丰富中国画色彩的表现力。他运用较为艳丽的色彩,尝试重彩和泼墨的有机结合,创造色彩缤纷的画面。这样说来,蔡志坚坚持的是这样的方法:“以自然为基础,在复杂的自然物象中寻求他显现的性格、质量和综合的色彩表现,吸收他民族的文化造就中国画的新貌。”(见2004年《夹竹桃》一画中的题字)。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个前提,那就是创作者要有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有较扎实的传统绘画功底。蔡志坚具备这方面的修养。他在南京艺术学院求学时,受到过刘海粟、罗叔子、陈之佛、谢海燕、陈大羽等大家的指导,并在笔墨上下过苦功夫,有相当的造诣。对他画风影响很大、在写意花鸟上别开生面的谢海燕先生,在蔡志坚的作品《野塘秋色》中题字,夸奖他“写双鹭笔墨酣畅得自然意趣”,就充分说明这一点。
中国画特别是花鸟、山水画的作者,随着生活和艺术体悟与经验积累的丰厚,艺术创造将会达到新的境界。对有进取精神的艺术家来说,年龄是宝贵的财富,一些有成就的艺术家的创作成熟期往往是在晚年。蔡志坚虽已进入老年阶段,但在艺术上却处于大有可为的旺盛期,相信经过拼搏,他的艺术才智将会发出更耀眼的光辉。[2]
----邵大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