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历代神仙谱》

《历代神仙谱》

《历 代 神 仙 谱》

滴水草堂书画网 (http://www.dsct.cn)

滴水草堂画廊 (http://www.dscthl.cn) 赵立军编辑

李永霖先生編篡   洪碩峰先生審訂


      目    錄


  一、歷代神仙譜上篇


魏伯陽 鍾離權 呂純陽 施肩吾 劉海蟾 譚峭 彭曉 陳希夷 馬自然 張無夢 張紫陽 邵康節 王重陽 馬丹陽 邱長春 譚長真 劉長生 郝太古 王玉陽 孫不二 趙道堅 伊清和 李常真 李大乘 宋披雲 石杏林 薛道光 陳泥丸 白玉蟾 彭鶴林 李道純 俞琰 張三丰 陳致虛 孫教鸞 陸潛虛 王崑陽 伍沖虛 柳華陽 沈輕雲 閔小艮 李涵虛 黃元吉            

二、歷代神仙譜下篇


壺公、費長房 張道陵 蘭公 諶姆 許旌陽 林靈素 張繼先 王文卿 薩守堅
葛玄 葛洪 陶弘景 司馬承禎 謝自然 魏華存 羅公遠 申泰芝 火師汪子華 金蓬頭 莫月鼎 葉法善      

[fly]欢迎光临滴水草堂书画网[/fly]

TOP

歷代神仙譜上篇之一

歷代神仙譜上篇之一           

一、魏伯陽

        魏伯陽相傳為後漢時人,據葛洪《神仙傳》記載為吳人(即今浙江),著有《參同契.五行相類》凡三卷。
        《神仙通鑑》卷九記載:魏伯陽,曾稽上虞人,師現信然(即陰長生),受《金碧龍虎上經》。
五代時彭曉《周易參同契通真義》引《神仙傳》稱魏伯陽為會稽上虞人,於後漢孝桓帝將《參同契》並徐從事之註文,授予淳于叔通,時約西元一四七—一六七年。
       清道光年間,圓嶠真逸陳頤道則說魏伯陽師事陰徐(即陰長生、徐從事)二真人,有詩云:
  陰徐師表承前輩。鍾呂淵源啟後賢。
如據後說,則徐從事為魏之師,然而玄門大都認為魏以《參同契》密示青州徐從事,故二說必有一誤,姑列於此,以俟高明。
葛洪於《神仙傳》指出《參同契》是借周易之爻象以論作丹(指外丹)之意,而世之儒者不知神丹之事,多作陰陽註之,殊失其旨。
今按:葛洪係師承鄭思遠,所著《抱朴子》內篇皆言外丹爐火之術,著中所列各種煉丹秘籍甚多,不及備述,亦曾自言未盡房中之術,可見葛洪雖精於外丹,惜於房中亦未能盡知,何況陰陽栽接法?
魏伯陽於著中曾說:
  世間多學士。高妙負良才。邂逅不遭遇。耗火亡資財。
又說:
  擣治羌石膽。雲母及礬磷。硫黃燒豫章。泥汞相煉治。
  鼓鑄五石銅。以之為輔樞。雜性不同類。安肯合體居。
  千舉必萬敗。欲黠反成痴。
魏氏雖得《金碧龍虎上經》外丹爐火之訣,據說亦曾燒煉成功,且能服食,唯於所著書中一再告誡爐火之難,獨於陰陽栽接之法,曲為暢說,如書中所謂:
  欲作伏食仙。宜以同類者。植禾當以黍。覆雞用其卵。
  以類輔自然。物成易陶治。
可見魏氏雖通於外丹,然而並不提倡,卻於陰陽丹法,以譬喻性的無法寫出理論,並暗藏口訣。
然而此種栽接法雖然筆之於書,魏氏之意卻不擬普傳,他祗想授予賢者,故說:
  竊為賢者談。曷敢輕為書。結舌欲不語。絕道獲罪深。
  寫情著竹帛。又死泄天符。猶豫增歎息。俯仰輒思慮。
  陶治有法度。未可悉陳敷。略述其綱紀。枝葉見扶疏。
詩中描述出魏氏當時猶豫不決的樣子,因為結舌不語則大道絕,若書之竹帛則天符泄,於是祗好略述綱紀,未敢全洩口訣也。

二、鍾離權

       鍾離權為世傳八仙之一,於道則為南北仙宗之始祖,其生平事蹟多係傳說,少為史實,因之頗難為傳,雖然傳說其著作有《靈寶畢法》三卷、《鍾呂傳道集》、《破迷正道歌》等書,仍未能於其中知道有關生平。
《神仙通鑑》既非嚴謹之著作,《金蓮正宗記》亦多神話故事,故均不足為據。然而除此傳說之外,並無信史可據,若因此而不立傳,似乎不足以饜吾人之知。茲就歷代傳說作整理如下。
鍾離權一說為漢時人,一說為唐時人,籍為京兆咸陽,師承為西華帝君王玄甫,一說為東華帝君李鐵柺,白玉蟾說是李亞。
據圓嶠真逸說鍾離權於五代之世,頻遊人間。
虞陽子《百真譜》謂:約誕降於漢安帝元初中(西元一一四—一一九年),得師傳於西元一六七年。
據《道教與超越》引述清代考據家趙翼,其筆記《陔餘叢考》中記載:
鍾離權,見《宋史.陳摶傳》:陳堯咨謁摶,有髽髻道人先在座,堯咨私問摶,摶曰:「鍾離子也。」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卷四十七記載:
陳康肅公堯咨既登第,過謁(陳希夷)先生,座中有道人髽髻,意象軒傲,目康肅公,連言曰:「南庵」。語已徑去。康肅公深異之,問曰:「向來何人?」先生曰:「鍾離子也。」康肅公惘然,欲去追之。先生笑曰:「已在數千里外矣!」
綜合上說而推斷,鍾離權當是唐朝人士,首度呂洞賓,後於宋代又曾來陳希夷處遊,至於傳說為漢時人,恐不可靠。
鍾離權之身世迷離不可考,幸有《宋史.陳摶傳》曾記載其人其事,陳堯咨且曾親見之,否則真如天外神仙,猶似神話故事矣。
鍾離權,字雲房,號正陽子,生於唐代,嘗自稱天下都散漢鍾離權,人不知輒以為漢人鍾離權也。
後遊廬山,登三級紅樓,冉冉昇空。(《金蓮正宗記》)

三、呂純陽

呂純陽亦名列八仙,名巖,字洞賓,唐貞元十四年四月十四日巳時誕生(西元七九八年),為河南蒲州永樂縣人,此係《海山奇遇》之記載。《金蓮正宗記》稱呂純陽生於唐德宗興元十四年丙子四月十四日,此說有誤,因唐德宗興元並無十四年。興元一年之後即是貞元一年,興元一年歲次為甲子,貞元十二年歲次為丙子,均與《金蓮正宗記》所載不同。(此說待查明)
《金蓮正宗記》又說呂於唐開成元年丁酉歲擢進士第,年廿二歲,然而《海山奇遇》卻說四十六歲時,正當會昌年間(係唐武宗年號,共計六年,即西元八四一—八四六年)兩舉進士不第。
於失第之後浪遊江州,至廬山遇鄭思遠,傳內丹煉己之訣,年五十,道始小成。
唐懿宗咸通初(約西元八六O年),年六十二,入長安赴試,至酒肆,遇鍾離權,遂有黃梁夢醒之故事。次年六十三歲,始通仕籍,赴江州德化縣任縣令。
年六十四歲,出仕江州,復遇鍾離權,始授以金丹妙訣,並教其辭職回家,早入終南,遂有終南之十試,《鍾呂傳道集》即是此間之問答記錄也。
又授《入葯鏡》一集,純陽閱後讚曰:「因看崔公《入葯鏡》,令人心地轉分明。」
其後再傳《靈寶畢法》,並以神丹(即天元神丹)數粒相示,謂:「此非世間五金八石,乃是異寶合成,有質無形,如雲如火,如光如影,可見而不可執,服之與人魂識合為一體,輕虛微妙,非有形之丹也。子他日金液功成,亦須煉此隨身,乃能點枯骨,度有緣云。」
相傳呂純陽有道書五篇傳世,即《黃鶴賦》、《百句章》、《真經歌》、《鼎器歌》、《採金歌》。
最後於湖北黃鶴樓白日飛昇。

四、施肩吾

施肩吾,字希聖,號華陽,世家嚴陵七里瀨,唐憲宗元和十五年(西元八二O年)登進士第。不仕,張司業籍贈詩云:「雖得空名不著身。」又送東野詩云:「折得高名到處閑。」
自謂元和進士,長慶隱淪。元和為唐憲宗年號,長慶則為唐穆宗年號,長慶在元和之後,肩吾即遠引高蹈。
唐文宗太和中,自嚴陵入西山訪道。初遇許旌陽授內丹口訣及外丹神方,後又遇呂洞賓傳內煉金液還丹之道,於是終隱西山。
施曾有十六字傳其弟子李文英,世罕知者,所謂「一靈妙有,法界圓通,離種種邊,允執厥中。」是也。(此為佛家及儒家之文句)
楊無為題其石室詩云:
  玉京高謝黃金榜。石室歸來白鹿車。山後暗通天寶洞。眼前復是地仙家。
  時聞清夜雪中犬。迴視紅塵井裡蛙。五百年前人未到。芭蕉源上鎖煙霞。
  註:芭蕉源為施肩吾歸隱西山時,觀西里許處。石室則從芭蕉源沿山梯級而上之書室。

五、劉海蟾

劉海蟾,五代時人,名操,字宗成,海蟾其號也。
為燕相時,某日,忽有道者來訪,問其姓名,自稱正陽子,乞雞卵十枚,金錢一文,於是置金錢於案上,十卵相疊,危而不墜,海蟾歎說「危哉!」鍾離權答說:「宰相之位,更危於此。」於是海蟾大悟,棄家學道,有聯云:
  拋離火宅三千口。屏去門兵百萬家。
後來遠泛秦川,陶真於太華,隱跡於終南,潛修道妙,以至成真。
據《丹經指要》玉谿子李簡易於宋景宗五年(西元一二六四年)甲子歲,敘說其祖李朝議(李觀)遊南嶽,欲見藍養素,途中遇一人,託寄一信於藍云:「劉處士奉問先生十月懷胎,如何尚不得出?」李朝議既見藍養素,具述所遇,藍曰:「其人眉間得無白痣乎?」李曰:「然。」藍曰:「此劉海蟾也。吾養成聖胎,若非此人,不能証果,更為我言之。」李曰:「劉處士奉問先生,十月懷胎,如何尚不得出?」藍遂撫掌大笑,惟聞頂雷,隱然見一人,如雪月之輝,與藍無異,直上沖霄,而藍已逝矣。
據伍沖虛《仙佛合宗語錄》所載,當年劉海蟾假李朝議(即玉溪叟李觀)十韻寄之曰:
  功成須是出神景。內院繁華勿累身。
  會取五仙超脫法。養成仙質離凡塵。
又據陳擰寧考証,《陝西通誌》載:劉哲,字元英,號海蟾子,以明經仕燕主劉守光為相,雅好性命之學,解印後,隱於終南山下,丹成尸解,白氣自頂門出,化鶴沖天云云。

六、譚峭

譚峭,字景升,幼而聰明,長涉經史,屬文清麗,而志不在功名。一日辭父出遊終南,歷經太白、太行、王屋、嵩、華、泰岳,遊歷諸名山而不歸。
師嵩山道士十餘年,得辟穀養氣之術,嗜酒好遊,無所不之。夏則厚裘,冬則輕衿,或臥於風雪之中以經日,人咸謂已死,及視之,又鼻息不絕。
嘗吟曰:
  線作長江扇作天。靸鞋拋向海東邊。
  蓬萊信道無多路。只在譚生柱杖前。
後遊南嶽煉丹,丹成服之,入水不濡,入火不灼,更入青城。
嘗作《化書》,張無夢曾語陳景元說:「吾曾問希夷先生,誦此書至稚子篇,掩冊而語吾,曰:『吾師友譚景升,始於終南山著《化書》,因遊三茅,經歷建康,見宋齊丘有仙風道骨,雖溺機智而異乎黃埃稠人,遂引此篇云:「稚子弄影,不知為影所弄;狂夫侮像,不知為像所侮。」齊丘終不悟,景升乃出《化書》授齊丘,曰「是書之化,其化無窮,願子序之,流於後世。」於是杖靸而去。齊丘遂奪為己有而序之。』」(引《歷代神仙通鑑》)
據《道教與超越》引用《嘉興府志》說:「嘗著《化書》,宋齊丘欲竊為己有,醉之酒,縫革囊中,投之江,金山漁者得而剖之,見峭方醒,張目曰:『齊丘奪我《化書》,今藏形矣。』遂去,不復見。」

七、彭曉

彭曉本姓程,西蜀永康人,少好修練,自號真一子,與擊竹子何五雲善。孟蜀時,明經登第,累遷金堂令,嘗遇異人傳授丹訣。
嘗著《陰符經註》、《參同契通真義》、《金鑰匙》等書。又善書符治病,人稱鐵扇符。能長嘯作鸞鳳聲,飛鳥聞而群集。
蜀王孟昶屢召問以長生久視之道,彭曉答以「仁義治國,名如堯舜,萬古不朽,長生之道也。」
後蜀廣政十七年(西元九五四年)十二月卒。

八、陳希夷

陳希夷,名摶,字圖南,號扶搖子,安徽亳州真源人。《歷代真仙體道通鑑》記載:「生而不能言,四五歲時,遊戲渭水之濱,有青方媼召置懷中,以乳哺之,從此能言,聰慧過人。」
年十五時,凡詩書禮數,乃至方葯之書,無不通究。親喪之後,歎曰:「往者所學,足以記姓名而已,吾將棄之。」從此遊泰山之巔、長松之下,與安期、黃石輩論出世法,合不死葯。
於是謝絕人事,野冠革服,行歌坐樂。嘗遇孫君仿、鹿皮處士二人,謂武當山九室岩可以隱居,於是前往棲居,服氣辟穀,恬默自處,凡二十餘年。撰《指玄篇》八十一章、《入室還丹詩》五十首、《釣譚集》萬餘字。
後來遷居華山,得古雲臺觀舊地,闢荊棘而居之。太宗下詔先生,先生上表辭曰:
  九重仙詔,休教丹鳳啣來。
  一片野心,已被白雲留住。
隱居華山時,鍾離權、呂洞賓、劉海蟾、李琪,乃至李八百、譚峭、麻衣道者等人嘗來造訪,此輩即希夷之師友也。
又曾從天都觀都威儀何昌一學鎖鼻術,故無當就枕,輒經月餘始寤。
希夷之書,大都失傳,唯俞琰之《參同契發揮》偶引《指玄篇》之詩為証,如:
  邈無蹤跡歸玄武。啟有機關結盟昭。
  寥寥九地移鐘管。黯黯青天運斗魁。
  磹潭光中扶赤子。鼓鼙聲裡用將軍。
  訪師求友學煉丹。精選硃砂作大還。
  將謂外丹化內葯。元來金石不相關。
  只消閃入華池鼎。真火掀天煆一場。
其先天易學思想與河圖、洛書之訣,據說是得自麻衣道者,其訣云:「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
相傳希夷以之傳种放,放傳李溉,溉傳許堅,堅傳范諤昌,昌傳劉牧。又從呂洞賓得到《無極圖》之秘義,其實《周易》但有太極之說,無極之說乃後來衍生。太極即無極,如太上即無上也。
希夷以先天卦圖傳之种放,放傳穆修,修傳李之才,之才傳邵雍。而穆修又以太極圖傳周敦頤。
一日遣門人於班超谷鑿石室,室成,令盡夜燒燈燭,以左手支頤而逝。
傳其學者有賈得昇、張無夢、种放等人。
希夷之學,精深淵博,師承有自也。其中無極太極則闡明玄理,河圖、洛書則啟發象數;前著周敦頤得之,後者邵康節得之,二人皆為北宋理學家,且承緒於陳希夷。
鎖鼻術則未傳,金丹訣則為中宗發源,陳攖甯從黃元吉而溯源陳、邵,謂之隱仙派。
據《體道通鑑》推算,希夷生於唐懿宗咸通十二年(西元八七一年)卒於宋太宗 拱二年(西元九八九年),壽一一歲。
按:陳希夷所著《指玄篇》一書雖已失傳,但除俞琰《參同契發揮》引用之外,《性命圭旨》亦曾引用,清.劉鶚《老殘遊記》中有詩云:
  曾拜瑤池九品蓮。希夷授我《指玄篇》。
  光陰荏苒真容易。回首滄桑五百年。
不知劉鶚是否曾見過《指玄篇》一書,蓋劉為太谷學派創始人周星垣之再傳弟子(亦即李龍川之門人),屬於太谷教南派傳人,博學多能,其著作《老殘遊記》尤膾炙人口。  詩在遊記中,是黃龍子所作,贈予西峰柱史者,憶當年一玄老人曾語我謂:《老殘遊記》中之黃龍子、赤龍子、青龍子三人之生肖不是龍,便是蛇,皆是影射現實人物云云。  後來見劉鶚之子──劉大紳所作<關於老殘遊記>一文,始知黃龍子即黃葆年(西元一八四五年,歲次乙巳出生),赤龍子即劉鶚(西元一八五七年,歲次丁巳年出生),青龍子即蔣文田(故居龍溪,相傳宋時有青龍,見其地河中,蔣宅即臨河也)。
兩說雖略有出人,但可見遊記中所影射之確有其人。

九、馬自然

馬自然不知何許人,少時學習修真煉氣之方,年六十四歲,偶至建昌酒壚,見有四位道人,衣百結而儀觀甚偉。
其時有童子在傍,自然問其姓氏,答復:「鍾離先生、呂先生、劉海蟾、陳七子(即藍采和)是也。」自然大驚,急忙往拜之。
鍾離謂:「汝骨氣異於常人,吾數十年尋求可教者,未汝及也。」未幾,與呂、陳二翁相偕離去,顧自然曰:「爾有師矣!」獨劉海蟾留下,乃為自然演金丹之秘,並語馬自然說:「汝當求精於杳冥,求物於恍惚,形神洞達,與道合真。」自然遂師事海蟾,修真得道,後遊廬山,醉臥石上,幾越兩月,蕘者經過,始驚醒之。不久,入閤皂山,登紫房,訪清虛,有時亦往來於市街上,著簑衣,戴箬笠,持大鐵杓,化錢買酒,醉則徜徉於山澤之間,其後不知所終。傳有著作《還丹訣歌》。(見《道言秘訣全書》)
註:唐時亦有馬湘,字自然,為魏伯陽弟子,與此為二人。

十、張無夢

張無夢,字靈陽,號鴻濛子,風翔鷙屋人,入華山,師事陳希夷。
後遊天台,登赤城,棲居瓊臺觀,行「赤松子導引術」、「安期生還丹訣」。十餘年間,以修煉內事,形諸歌訣,累成百首,名曰《還元篇》。
得黃白術,然秘而不宣,居瓊臺觀後,又十餘年,歸隱於終南鶴池,久之又遊嵩山,泛湘、漢,抵金陵,杜門不出。
士人見而請問者,則對之以耳聾。於是廢人事,絕交游。年九十九,終於金陵。經三日,頂中有白氣勃然而出,高可三尺餘,移時方散;就棺時,肢體柔軟,指甲不青。
門人陳景元得其老莊宗旨。

[fly]欢迎光临滴水草堂书画网[/fly]

TOP

歷代神仙譜上篇之二


十一、張紫陽

張紫陽,名伯端,字平叔,後名用成,浙江臨海縣人(黃嵩縣北),生於宋太宗雍熙四年(西元九八七年),嘗為府吏。
一日玩佛書,忽生擊竹之感,賦詩云:
  刀筆隨身四十年。是非非是 還顛。
  一家溫飽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
  紫綬金章今已矣。芒鞋竹杖任悠然。
  有人問我蓬萊路。雲在青山月在天。
  於是縱火焚其案卷,因而得罪遣戌。
後來浪跡雲水,遍歷四方,訪求大道。一日訪邵雍於洛,雍叩其年,云:「八十二矣。」雍告之:「君無患道不成,因緣當在西蜀。」伯端乃謝去。時宋熙寧己酉歲(西元一O六九年),因隨陸龍圖入成都,遂感異人授金丹葯物火候之訣於天回寺。後往荊南訪都運馬處厚,得其資財,擇鼎安之漢陰山中修煉成功。於江蘇武進紅梅閣完成《悟真篇》。
再訪馬處厚於河東,出示《悟真篇》,曰:「平生所學盡在是矣!願公流布此書,當有因書而會意者。」時馬處厚為司農少卿(約為五、六品官),張坦夫為寺主簿(約為六、七品官),坦夫為陸龍圖之婿。馬處厚認為坦夫能知其術,遂以《悟真篇》傳之,坦夫又傳妻舅陸寶文,即陸彥孚之父也。彥孚當時童?在旁,竊讀之,不能通也。
陸寶文之幕府王箴袞臣曾言其兄王沖熙學道,遇劉海蟾得金丹之術。沖熙謂:「舉世道人無能達此者,獨張平叔知之。」
於是陸彥孚據此而斷言張紫陽亦得劉海蟾之傳,其實張紫陽但言宿成都天回寺,得異人傳授金丹大道而已,未言師承何人也。
宋神宗元豊五年夏(西元一O八二),趺坐而化,住世凡九十六歲。留偈云:
  四大欲散。浮雲已空。
  一靈妙有。法界圓通。
弟子焚其遺蛻,獲舍利千百粒,大如芡實,色皆紺碧。著有《悟真篇》、《悟真篇外集》、《金丹四百字》等書。
張紫陽為仙家南宗始祖,精究禪宗,乃性命雙修集大成之人也。

十二、邵康節

邵雍,字堯夫,祖先原為范陽人,後家衡澤,其祖父德新,父親古,皆隱德不仕。
堯夫幼從其父遷居河南,平素即自雄其才,力慕高遠,居於蘇門山百源之上,布裘疏食,刻苦自勵,嘗歎:「昔人尚友千古,吾獨未及四方。」於是踰河汾,涉淮漢,足跡遍乎齊魯宋鄭,師事北海李之才,得其〈河圖〉、〈洛書〉,先天易數之學,探賾索隱,妙悟神契,箇中奧秘,多所自悟。雖蓬蓽甕牖,不避風雨,亦能怡然自得,心中天地,人莫能窺。與當代周濂溪同為世欽,並世無兩。
康節之學為先天之學,授自李之才,李則得之穆修伯長,穆得之种放明逸,种則師事陳希夷,希夷得自呂洞賓、麻衣道者。
雖然師承有自,但其精參自悟者亦復不少,所學除象數圖書之外,尚有性命之學,溯其源流,確自希夷一脈相傳而來,故列之聖門可也,列之道門亦無不可也。
邵子有數項重要發明,影響後世極深:
(一) 分卦象為先後天兩種:先天八卦方位之圖,即伏羲八卦,所謂「觀天位乎上,地位乎下,日生於東,月生於西,山鎮西北,澤注東南,風起西南,雷動東北。」乃邵子根據《易經.說卦傳第三》〈天地定位章〉以造先天八卦方位圖,如此方與天地造化相合,觀其改「坎北離南」為「坤北乾南」,即後世丹家所謂「抽開後天卦爻,露出先天根苖」之所宗也。
(二) 演卦象之次序:先天八卦次序本於〈繫辭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邵子以為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是也。
(三) 六十四卦之次序:此分為橫圖及圓圖二種。
(四) 方圖四分四層圖:此係自橫圖分為八節,由下往上而來。
(五) 卦氣圖:
(六)《皇極經世》之「元會運世」:即一元有十二會,如一年有十二月;一會有三十運,如一月有三十日;一運有十二世,如一日有十二時;一世則為三十年。如此則每一元會始終之年數為(1×12×30×12×30)十二萬九千六百年。
邵氏生於西元一O一一年,卒於一O七七年,臨化,居內寢,議事者在外甚遠,皆能聞之。伊川問:「從此永訣,更有見告乎?」邵舉兩手示之。伊川曰:「何謂也?」邵子曰:「面前徑路須令寬,路窄則自無著身處。」

十三、王重陽

王重陽,名,字知名,京兆咸陽人,宋徽宗政和二年(西元一一一二年)十二月廿二日生。據《甘水仙源錄》記載:「美鬚髯,目長於口,形質魁偉,好義而任俠,少讀書,係學籍,又隸名武選。」
正隆己卯年間,於甘河橋遇二道者,各披白氈,翛然而來。重陽見二道者容貌相似,談吐非凡,有煙霞態度,霄漢精神,因趨前就教,遂得口訣。
次年遇一道者,邀往西北大山聽講《陰符》、《道德》。未幾,道者忽起拋柱杖乘風而去,追之不及。中秋過醴泉縣,又遇道者,趨而拜之,欣然相邀,入於酒館共飲,問其鄉里,答稱:「蒲板永樂是所居,年歲二十二。」於是書秘語五篇,令詳讀後即焚之。
又嘗從甘河鎮攜壺酒歸來,遇一道人呼曰:「害風,肯予我否?」重陽遂將酒予之。道人一飲而盡,並令重陽取甘河水飲之,味同仙酎。問曰:「君識劉海蟾否?」重陽答曰:「但嘗見畫像而已。」道人乃笑而去。
大定丁亥夏,自焚其庵,鄰人救火,而重陽則在旁婆娑而舞。
金大定七年,(西元一一六七年)東遊甯海,首度馬丹陽夫婦,漸次及於譚處端、劉處玄、丘處機、王處一等,即北派七真也。
己丑季秋,留王、郝於崑崳山,重陽攜四子西歸,抵汴,寓王氏逆旅,未幾,呼丹陽,付與秘語五篇,於是奄然而化,年五十八。
王重陽於四十八歲所遇二位容貌類似的道者,並未自道姓氏,後來不知何故演變成為鍾、呂二仙,容貌既然相似,或許為孿生兄弟,相偕修道成仙,遇王重陽以為可教,而傳授口訣,亦未可知。
重陽創全真教,方其度化弟子,屢現神通,影響後世玄門頗大,自有其歷史地位,不必以鍾呂為師承方始為尊也。

十四、馬丹陽

馬丹陽,名從義,字宜甫,系出京兆扶風,乃馬援伏波將軍之後,生於金天會元年(西元一一二三年)癸卯五月廿日。童時當誦乘雲駕鶴之語。及長,善文學而不喜仕進。
適李無夢煉大丹於崑崳山幾三年,曰:「仙至,則丹可成。」一日,丹陽遊其側,無夢見而異之,曰:「此子額有三山,手垂過膝,真大仙才也。」已而,大丹竟成。
孫忠翊惜丹陽之才德,以女妻之,即孫不二也。
大定七年(西元一一六七年)丁亥七月,丹陽偕高巨才、戰法師飲於范明叔之怡老亭,酒酣,賦詩曰:「抱元守一是功夫,懶漢如今一也無。終日銜杯神思暢,醉中卻有那人扶。」
同年中元復會,重陽造其席,酬答之間,重陽謂:「自終南不遠三千里,特來扶醉人。」丹陽不禁詫異此公何以知得心事?於是相與談道,針芥相投,乃邀居私第,並出示羅漢頌一十六首。重陽隨即賡和,宛如宿構。丹陽心服,遂師事之。
十月初,重陽令丹陽鎖其庵居,為時百日,日止一餐,雖隆冬盛寒,庵中唯筆硯几席、布衣草履而已。(此據《甘水仙源錄》而敘。然《金蓮正宗記》則謂鎖庵百日不食,且出陽神坐閣中。二書所載有異。)
大定八年正月十一日,庵始啟鑰。丹陽遂以資產付兒輩,以離書付孫氏,易服而道。重陽為改名鈺,字玄寶,號丹陽。
同年十月朔,隨重陽至汴,寓王氏之旅。大定九年秋,重陽攜邱、劉、譚、馬四子西邁。十年(庚寅)正月四日,重陽逝世,於是偕三人謁和玉蟾、李靈陽,再到劉蔣村祖庵居之。
十四年秋,丹陽與三人言志,馬曰「鬥貧」,譚曰「鬥是」,劉曰「鬥志」,丘曰「鬥閑」。翌日乃別,丹陽復歸劉蔣,構一廣庭,為環居之所。
其後教化李大乘、宋披雲、趙蓬萊等弟子。
大定廿三年(癸卯,西元一一八三年),一日與門人談笑。夜將二鼓,風雨大作,雷震一聲,丹陽東首枕肱而蛻。時年六十一也。
酒稅監郭後中聞叩門聲甚急,出而視之,即丹陽也。引之入室,丹陽索紙書頌曰:
長年六十一。在世無人識。平地一聲雷。浩浩隨風起。
少頃,人報云:「昨夜先生羽化矣!」方知所見者陽神也。
遇山派百十字傳派(錄自《玄門必讀》七真法脈,僅錄四十字)。
  自古來正志。沖壽成仙丹。忠靜得禮義。了然見朝天。
  致虛端篤悟。本理淳全玄。清微通大化。真常合妙言。

十五、邱長春

邱長春,名處機,字通密,登州棲霞人,金皇統八年(戌辰,西元一一四年)生。聰敏強記,博學高才,眉宇閑曠,舉止詳雅。
金世宗大定七年(丁亥,西元一一六七年)聞重陽在崑崳山煙霞洞,乃前往求教,旦夕親侍左右,甘洒掃之役。
大定九年,從重陽南遊汴梁。大定十年,重陽辭世。十二年,偕丹陽等人護仙骨歸終南,葬於故里。十四年秋相別後,長春西遊鳳翔,乞食於磻溪太公垂釣之所,前後六年,一簑一笠,寒暑不易,人稱簑衣先生。既而隱居甘肅龍門山七年,真積力久,學道乃成。大定廿八年(戊申,西元一一八八年)世宗聞其名,遣使遠詔,赴召受賜。
金章宗明昌二年(西元一一九一年),東歸棲霞,修建壇宇。戊辰(西元一二O八年)道價鴻起,名滿四方。宋使、金使各持詔來宣,皆未赴。北地蒙古於己卯年(西元一二一九年)命侍臣劉仲祿來,長春乃應成吉思汗之詔,遠赴西域。壬午年(西元一二二二年)見成吉思汗,汗以神仙呼之。
成吉思汗每日召見,長春勸之少殺戮,減嗜欲。侍郎錄其言,名曰《玄風慶會錄》。
癸未(西元一二二三年)奉旨,以甲騎數千送還燕京。丁亥(西元一二二七年)五月,敕改天長觀為長春宮,瓊華島為萬安宮,且賜〈金虎符〉,以持護教門。
六月二十三日,己午間,雷雨大作,太液池岸崩,北口山壁摧,長春曰:「山摧池枯,吾將與之俱乎?」
七月四日示疾,數如偃中,侍者止之。長春曰:「我不欲勞人,汝等猶有分別在,且偃寢何異哉?」
七日,宋道安等人請長春登堂,以慰會眾之望。長春乃曰:「我九日上堂去。」及是日,留頌葆光堂而逝去。頌曰:
  生死朝昏事一般。幻泡出沒水長閒。
  微光見處跳烏兔。玄量開時納海山。
  揮斥八紘如咫尺。吹嚧萬有似機關。
  狂辭落筆成塵垢。寄在時人妄聽間。
據王國維考據:案《輟耕錄》:「邱公順世之際,據廁而終,其徒飾辭以為祈福。」《全元辨偽錄》:「邱後毒痢發作,臥於廁中,經停七日,弟子移之而不肯動,疲困嬴極乃詐曰:『且偃之與寢何異哉?』又經二日,竟據廁而終。而間弟子外謝人云:『師父求福。』」龍門派衍派原有二十字,後增為百字。今錄四十字(《天機秘文》、《玄門必讀》)
  道德通玄靜。真常守太清。一陽來復本。合教永圓明。
  至理宗誠信。崇高嗣法興。世景榮惟懋。希微衍自寧。
霖按:見道未徹之人,呶呶於死之異象,須知成道與否,無關此身之死法,定力深者坐脫,淺者臥化,且各有時節因緣也。若據此而論成道與否,實為凡夫俗見也。

十六、譚長真

譚長真,名玉,字伯玉,後名處端,字通正,號長真子,乃王重陽為之取名號也。山東登州寧海人,生於金太宗天會元年(宣和五年,西元一一二三年)三月初一日。
幼而入學,記誦敏捷,同輩不及,長而倜儻,不修邊幅,以孝義見稱,涉獵經史,精於草隸。偶因醉臥雪中,遂感風痺,不良於行,非葯石所濟。
金世宗大定七年(西元一一六七年),聞王重陽在馬丹陽家,乃柱杖前往,求為弟子,重陽留之宿於庵中。隆冬寒甚,殆不可忍,重陽展足令其抱之,少頃長真汗出,如置身甑中。黎明,重陽以盥水令其洗面,如是月餘,宿疾乃癒。
妻嚴氏怪長真不歸,詣庵詰問所以,長真怒而黜之,重陽嘉其勇斷,遂授以秘訣。
大定八年,從重陽隱於崑崳之煙霞洞。九年,從重陽遊汴梁。次年(西元一一七O年),重陽化於王氏旅邸,乃同丹陽、長生、長春四人,共負仙骨,葬於終南之劉蔣村,治喪三年。大定十四年復關東,至洛陽朝元宮。後乞食磁州,遇一狂徒,問從何而來,長真未答,狂徒遽毆繫長真之口,齒折血流,長真面色不改,吐齒於手而歸。丹陽聞之而贊之曰:「一拳消盡平生業。」美其忍辱之功也。
廿一年,長真遊華陰純陽洞,瘡生於首,曰其將死乎?眾莫知所對。良久後曰:「逮生於是則死矣。」因示眾云:
  十年滅盡無明火。九載煉成換骨丹。
  湛湛虛靈無罣礙。已知跳出死門關。
後遊洛陽,居朝元宮之東,築庵而居。大定二十五年乙巳歲(西元一一八五年)孟夏朔日,足復生瘡,書長短句云:「交泰一聲雷,迸出靈光萬道輝。龍遇迅雷重脫瞉,幽微射出。金光透頂飛。一性赴瑤池,得與丹陽相從隨,顯見長真真妙理無為,湧出陽神獨自歸。」書畢而逝,異香滿室者數日。世壽六十三。有南無派留傳於世。
南無派四十字:
  道本崇真理。玄微至妙仙。立志雲霄上。功成必有名。
  大教明清淨。宏演德惟良。悟元光體性。一志復圓融。

十七、劉長生

劉長生,名處玄,字通妙,號長生子,山東萊州府掖縣武宮莊人,金熙宗皇統七年(西元一一四七年)丁卯七月十二日生。自幼而孤,謹事孀母,特以孝聞,立誓不婚不宦,憎華醜榮,清淨自守。
金大定九年己丑(西元一一六九年)之春,忽於鄰居壁間,人所不能及處,得二頌,墨跡尚新,筆力遒勁,未留姓氏,其末句云:
  武宮養性真仙地,須有長生不死人。
九月,重陽攜丹陽、長真、長春三人東來,長生與母俱往參謁,重陽笑而問曰:「壁間墨痕汝知之乎?」長生不語,重陽與三子相視而笑。重陽乃贈詩云:
  釣罷歸來又見鼇。已知有份列仙曹。
  鳴榔相喚知予意。跳出洪波萬丈高。
未幾,從重陽遊汴梁,寓夷門,隱姓埋名,乞食煉形,朝 暮 ,行 坐蒸。重陽乃授丹訣。
重陽於大定十年羽化後,長生與馬、譚、丘三年負柩歸葬終南,並廬墓三年,乃與長真入洛陽。長真居朝元宮,長生則居土地廟。《甘水仙源錄》謂其遁跡於洛京,鍊性於塵埃混合之中,養素於市廛雜沓之叢,管弦不足以滑其和,花柳不足以撓其精云云。
時東京留守事劉昭毅,節度使劉師魯與長生往來甚相得。泰和三年(西元一二O三年)正月,二公請講師易禮,師謝曰:「公等皆當代名臣,深荷顧遇,吾將逝矣,不足為公等友。」乃示頌云:
  正到崢嶸處。何如拂袖歸。
  我今須繼踵。回首反希夷。
二月六日於武官山靈虛觀鳴鼓集眾,告之以閬苑之行,乃曲眠左肱,脩然返真。世壽五十有六。
劉師魯哭之以詩云:
  與君晚歲得相親。相對忘形略主賓。
  日望師來虛正寢。忽驚仙去泣同人。
  聞溪聲憶廣長舌。見山色思清淨身。
  從此誰為林下客。靈虛寂寞鎖深春。
劉長生傳下隨山派亦有百字,今錄四十字:
  思道明仁德。全真性復常。景高和禮義。慈信守忠良。
  裕謙賢旅泰。宗枝茂惟祥。盛益希誠朴。玄元世永昌。

十八、郝太古

郝太古,名大通,號廣甯,太古其字也。山東登州甯海人,金熙宗天眷三年(西元一一四O年)正月初三出生。
少孤,事母甚孝,讀書喜研《易》,由是洞曉陰陽律曆卜筮之術,不樂仕進,以卜筮為業。金世宗大定七年,重陽來甯海,遊行於市,見太古言動不凡,仙質可度,乃背卦肆而坐。太古曰:「請先生回頭。」重陽應聲曰:「君何不回頭?」郝異之。重陽遂出,太古即閉卦肆隨之,及於館所而請教焉。重陽授以二詞,太古大悟,不覺下拜,自是日往親炙,以有老母,未即入道。大定八年,母捐館,太古乃棄家至崑崳山煙霞洞,求為弟子。重陽許之入門,賜名璘,號恬然子。重陽解袖衣,去袖而與之,曰:「勿患無袖,汝當自成。」蓋即傳衣授法之意也。
大定九年,甯海人有構金蓮堂以待重陽攜徒西歸居之。太古攜瓦罐乞食,誤觸而碎,重陽別授一罐,題頌於其上云:
  撲碎真灰罐。卻得害風觀。直待悟殘餘。有箇人人喚。
未幾,重陽攜丘、劉、譚、馬四子西去,太古與玉陽留居查山。大定十一年,太古始聞重陽羽化,四子已入關,復因玉陽激之,遂西遊以訪四子。大定十二年,葬重陽於終南,葬畢,欲隨四子同廬墓側,長真激之謂隨人腳跟轉,可乎?太古隔日即行,至岐山,遇異人授今名字及道號。
大定十五年,坐於沃州石橋下而緘口不語,小兒輩戲累磚石為塔於頂,囑勿傾壞,頭竟不側,河水泛溢,身不少移,如此者六年。人聞太古在橋下,駐車拜謁,贈以衣物,亦藐然不顧。
大定廿二年過灤城,又與神人相遇,受大易秘義,自此為人言未來事,不差毫厘。至鎮陽而居觀,升堂演道,遠來聽者數百人。
金崇慶元年(西元一二一二年)十二月三十日蛻化於甯海之先天觀。世壽七十有三。
郝太古留有華山派百字,今錄四十字:
  至一無上道。崇教演全真。沖和德正本。仁義禮智信。
  嘉祥忠泰宇。萬里復元亨。清淨通玄化。體性悟誠明。

十九、王玉陽

王玉陽,名處一,號□陽子,玉陽其字也,甯海東牟人,金熙宗皇統二年(西年一一四四年)三月十八日生。七歲無疫死而復生,由是若知生死之說。
嘗遇異人坐大石上,與言子他日揚名帝闕,為道教宗主,遂摩頂令去。後乃敝服赤足狂歌市中。
金世宗大定八年,年廿七,詣全真庵謁重陽,祈為弟子,從隨於崑崳山煙霞洞,傳以正法。其母亦從重陽學,號玄靖散人。大定九年,辭歸,居查山光洞,志行堅苦,嘗俯大壑,一足跂立,觀者目瞚毛豎,舌矯不下,人稱鐵腳仙,洞居九年,制煉形魂,長春為詩頌云:「九夏迎陽下。三冬抱雪眠。」
又曾遨遊齊魯間,大肆其術,度人逐鬼,踣盜碎石,出神入夢,召雨撼峰,烹雞降鶴,起死噓枯,莫可殫述。或以為善幻誣民,因召飲毒鴆,玉陽出門,誡其徒先鑿池灌水撓濁,既往則持杯盡飲,及歸,浴池中,有頃池水沸涸,因此不死。
大定廿七年,徵至燕京,居天長觀,問養生之術,並詢飲鴆之事。但對曰:「素無仇人,良由得疾可致。」或說是異人,或被讒善幻,世宗試而鴆之,見不可殺,乃悔怒而逐讒者,當時諱之。
泰和改元三年,詔雨,設普天醮於亳州太清宮,度民為道士千餘人。
貞祐五年(西元一二一七年)四月廿三日沐浴衣冠,焚香朝禮十方而逝,世壽七十有六。
王玉陽留傳崳山派四十字如下:
  清淨無為道。志誠有性明。金玉功知巧。通此加地仙。
  玄沖宗義德。懋演教宏元。中和真法永。智慧保神全。

二十、孫不二

孫不二,號清淨散人,山東甯海人,宋宣和元年(西元一一一九年)正月初五日生(一說金祖天輔二年,即西元一一一八年),稟性聰慧,善翰墨,工吟詠。及笄,父以配馬宜甫,育有三子,宜甫即馬丹陽也。
丹陽既師事重陽,不二則未之信,乃試鎖重陽於庵者百有餘日,日予一餐。大定八年正月十一日,庵始開,重陽顏采如昔,始奉信。
後丹陽從師入道,不二受以未盡,猶豫不決,更待一年,始遠離三子,竹冠布袍,詣金蓮堂,禮重陽而求度。
大定九年十月,重陽攜丘、劉、譚、馬,西遊汴梁,寓磁器王氏旅邸中。十年重陽示化,不二聞之,迆邐西邁,臥雪眠霜,毀敝儀容,不以為意。大定十二年春,抵京兆趙蓬萊家中,與丹陽相見,丹陽贈以詩云:
  奉報富春姑。休要隨予。而今非婦亦非夫。各自修完真面目。脫免三塗。
  煉氣莫教粗。上下寬舒。綿綿似有卻如無。箇裡靈童調引動。得赴仙都。
不二受之,相別東西,各處一方。
金世宗大定廿二年(西元一一八二年)一日書〈卜算子〉曰:
  握固披衣候。水火頻交媾。萬道霞光海底生。一撞三關透。
  仙樂頻頻奏。常飲醍醐酒。妙道都無頃刻閒。九轉丹砂就。
同年十二月廿九日,忽沐浴更衣,問弟子天氣早晚,皆曰:「卓午。」於是結跏趺而端坐,援筆書頌云:
  三千功滿超三界。跳出陰陽包裹外。
  隱顯縱橫得自由。醉魂不復歸甯海。
書畢而化,香風瑞氣,竟日不散,地曰洛陽。壽六十五。
孫不二留傳清淨派四十字如下:
  全真通玄理。大道德無為。性合灰尸解。只此百功夫。
  虛靜明常應。宏仁守至誠。嗣教宗元化,悟本自遐齡。


[fly]欢迎光临滴水草堂书画网[/fly]

TOP

歷代神仙譜上篇之三


二十一、趙道堅

趙道堅,名九古,道號虛靜子,家世檀州,金世宗大定三年癸未(西元一一六三年)生。
初師崔羊頭,己亥(西元一一七九年)後詣華亭丹陽席下請益。庚子(西元一一八O年)丹陽還終南,命往龍門山供侍長春,長春乃為之易名道堅。丙午年(西元一一八六年)長春挈之居於終南祖庭。
己卯歲(西元一二一九年)長春赴鐵木真之詔,遠適西域,選侍行者,趙為之首。
趙侍邱長春,行至賽藍城時,語尹清和曰:「我隨師在宣德時,覺有長往之兆,頗倦行役,曾蒙師訓道人不以死生動心,不以苦樂介懷,所適無不可,今歸期將至,公等善事父師。」
數日後,示疾而逝,時當庚辰歲(西元一二二O年)享年五十九歲。(見長春真人《西遊記註》)
然據閔小艮《金蓋心燈》載:師於至元庚辰(西元一二八O年)正月望日,受初真戒、中極戒,如法行持,無漏妙德,祖(邱長春)乃親侍心印,付衣缽,受天仙戒,贈偈四句,以為龍門派,計二十字,即:
  道德通玄靜。真常守太清。
  一陽來復本。合教永圓明。(此即龍門二十字派也。)
修持凡三十年,功圓行滿將示化,始以戒法口訣傳予河南道士張碧芝,時為皇慶壬子歲(西元一三一二年)。
兩說相較,可知《金蓋心燈》所記不符事實也。蓋趙道堅已於邱長春西遊時辭世,並葬於郭東原上矣。何以能於六十年後之至元庚辰再受戒得衣缽?
大抵閔小艮為配合其所承接之法脈而故意延後六十年,果真如此,則閔氏之居心可議矣。若說閔氏亦為所援用之道譜所誤,則閔氏腦筋未免太簡單,須知邱長春西遊時所攜十八弟子皆為一時之選,史書必然有所記載。豈是一般道譜可能隻手遮天?將謂天下無學者耶?
故龍門派自張德純(第二代)、陳通微(第三代)以至於周大拙(第四代),其傳承之間是頗有疑問者,虞陽子生前曾語之。

二十二、尹清和

尹清和名志平,字大和,祖籍滄州,宋時遷居萊州,金世宗大定九年(西元一一六九年)正月二十日生。三歲穎悟善記事。五歲入學,日誦十餘言,曾因祀事究生死理,杳然遐想。
七歲遇陝西王大師,有從遊之意。十四歲遇馬丹陽,欲棄家入道,其父未許,乃潛往。十九歲,終被迫還家,經禁錮而逃出者再三,其父始從之。
既住昌邑縣之西庵,常獨坐樹下達旦,一夕見劉長生飄然而來,斷其首,剖其心,驚覺而大悟,後住庵福山縣養疾,惠困勤瘁者累年,眾人德之。
遊□州時,龍虎完顏氏慕清和之道德,施地創觀,曰玉清觀,率家人尊事之。後覲長春真人於棲霞觀,執弟子禮。長春真人特器異之,付授無所隱,又受易於郝太古,受口訣於王玉陽,自是道業日隆,聲譽鵲起。
己卯(西元一二一九年)鐵木真遣劉仲祿徵詔長春,先見李真常,李曰:「長春今在海上,不見尹公,事必不成。」於是至濰陽,謁清和於玉清觀之方丈室,見其神采莊嚴,不覺敬畏,自失從容。語及詔旨,清和大喜曰:「以斯道覺斯民,今其時矣。」遂同往,謁長春於萊州昊天觀。先此之前,金宋聘命交至,長春皆不應,至此,清和勸行,長春乃決計北上,時從者十八人,清和為之冠。(另參〈趙道堅傳〉)
乙未(西元一二三五年)九月,於平陽,公命宋披雲率眾鏤道藏經板,不數載而完,所費不貲,亦清和為之張本。當時平遙之興國觀、崞之神清、前高之玉虛白雲洞、定襄之重陽、沁之神霄、平陽之玄都,皆主於清和。
戊戍(西元一二三八年)春,忽曰:「吾老矣,久厭勞事。」於是將衣缽傳予李真常,俾主教事。自己則卜居五華山清和宮。
壬寅(西元一二四二年),於清和宮之西堂,命門人為之灑掃方丈。翌日,禮聖畢,訣眾曰:「吾將從此逝矣。」眾皆驚愕。清和曰:「吾意已決,夫復何言?」有進紙筆求頌者,不應。惟戒葬事勿事舖張,遂不進食,但飲水啜茶,危坐談道。是夜,正衣冠,曲肱而逝,異氣滿室。世壽七十有四。

廿三、李真常

李真常,名志常,字浩然。金章宗明昌四年(西元一一九三年)癸丑春正月十九日生。二歲喪父。六歲喪母。由伯父扶養成人,其伯父濟川,名□子也,賦義兩科,屢占上游,雖以四舉終場,同進士出身欺如也。因見真常穎悟不群,頭角崢嶸,意欲作成,以償夙願,而真常不喜文飾,雅好恬澹。年十九,伯將為之議婚,真常聞之,恐古人高蹈出塵事業難成,於是訣別。
遊天柱山仙人宮,宮主見其儀觀魁偉,談吐不凡,許為玄門大器,囑往謁長春,翌日便行,於即墨之東山,土寇蜂起,該山有石窟,可客數百人,寇至,則避其中,眾以真常後至,拒而不納。俄而寇至,為寇所獲,拷問窟室所在,淒滲絕倫,死而復甦,意不以告,寇退,窟人出,環泣而謝之。
戊寅(西元一二一八年)夏六月,聞長春自登居萊,真常促裝往謁,長春一見,器許,待之異常。庚辰(西元一二二O年)正月隨長春西行,次年至阿不罕山,當地漢人立觀,擇人主人(?),長春乃留李真常以主之,賜號真常子,題觀名棲霞。
丁亥(西元一二二七年)秋七月,長春仙逝,以清和嗣教,而真常為都道錄,兼領長春宮事。庚寅(西元一二三O年)冬,有誣告尹清和處順堂繪事者,致清和被執,眾皆駭散,獨真常請代之,曰:「清和宗師也,職在傳道,教門一切,我悉主之,罪則在我,他人無及焉。」使者高其節,特免杻械。
戊戍(西元一二三八年)春正月,清和會四方蓍舊,手書付真常,俾以嗣教,真常度不能辭,乃受之。
甲辰(西元一二四四年)朝庭命之於長春宮作普天大醮,三千六百分位,選行業精嚴之士,普賜戒籙。戊申(西元一二四八年)二月既望,醮始告成,凡七晝夜,祥應不可殫述。癸丑(西元一二五三年)奉上命,作金籙大齋,授普度戒牒,以真常印大宗師。次年又奉令作普天大醮。
丙辰(西元一二五三年)六月初,倦於接應,謝絕賓客,隱几不言。某日正襟危坐,語左右曰:「昨日境界異常,自知卦數已盡,歸其時矣。」以符印法衣授諸志敬,留頌而化,春秋六十有四。

廿四、李大乘

李大乘為平涼府華亭縣人,幼習儒業,長於辭翰,早年嘗中鄉選,中歲慨然有煙霞之志。
金世宗大定戊戌(西元一一七八年)之秋,馬丹陽行化西來,大乘邀於私第,丹陽與談道妙,大乘遂黜妻棄累改衣,執弟子禮,丹陽訓名大乘,號靈陽子,日授真教,曲盡道妙。己亥(西元一一七九年)二月十五日,丹陽就大乘花圃築環,二人同居,約以百日為期,丹陽並贈詩云:
  西北亭川環堵居。此中堪可隱吾軀。
  眼前碧竹數君子。面對青松二大夫。
  流水假山兒戲爾。清風明月汝知乎?
  若能悟解余栽韭。有分靈光赴玉都。
後丹陽挈大乘歸終南祖庭,居數載之間,屢蒙印可。壬宣年(西元一一八二年)丹陽東歸,長春謂大乘曰:「吾道東矣。」厥後道緣日盛,門徒雲集。又數年,大乘示疾順化,體若蟬蛻,遠近觀者歎異。

廿五、宋披雲

宋德方,字廣道,山東萊州掖城縣人。金世宗大定癸卯(西元一一八三年)八月一日生。僅能言,便好讀書,不為童稚嬉戲事。
年十二,問其母說:「人有死,可以免乎?」其母要其持問劉長生,及拜謁,長生見其骨格清秀,談吐非凡。於是朝夕指授,後又得度於王玉陽,占道士籍。
迨乎長生仙去,乃轉師長春於棲霞觀,於儒道經典,《易》、《老》、《中庸》、《大學》、《莊》、《列》、《詩》、《書》、子、史,無不涉獵,窮理盡性之學,涵詠履踐,暨通默識,光明洞達矣。
庚寅(西元一二二O年)鐵木真詔長春,披雲亦在長春所選十八弟子之列。三年之後,偕長春東返燕山,住長春宮,眾人勤勞事役,披雲卻獨琴書自娛。人告之於長春。長春答云:「汝等勿呶呶於斯人,以後扶宗演教之事業,汝等皆不可及。」
長春亦曾語披雲謂:「汝緣當在西南,他日道經泯滅,當由汝恢復。」乃授號披雲子焉。
後長春仙去,清和嗣教,令披雲提點教門,一舉一動無偏私而有規制,道眾無不心服。
丁酉(西元一二三七年)主平陽醮事,語門下講師通真子秦志安等,謀藏經□□之事,丞相胡公聞而悅之,捐白金千兩,以為創始之費,即授之通真子,令於平陽玄都觀總其事。甲辰(西元一二四四年)藏經□緣竟,即閒居於雲台,日與耆宿相會談道。
丁未(西元一二四七年)冬十月十一日,沐浴更衣,示疾而逝於待鶴亭。春秋六十有五。
按:此篇取材自《終南山祖庭仙真內傳》宋披雲之名為德方,所師則為劉長生,王玉陽及丘長春,而馬丹陽門下亦有宋披雲傳其法脈,其名為德芳,據虞陽子說可能為二人。
唯上陽子《金丹大要》記載:
宋有道,字德芳,號黃房公,沔陽府人,行諸階法,無雲則能以符而行雲,有雲則能披雲而見斗,故時號披雲真人。一日遇丹陽授以金丹火候秘訣,行之兩年,能二其身弗死,因游東海,適元太祖成吉思汗召長春,時公與十八人為之輔行,公為首焉。(上陽子上為宋披雲所傳一派,當然以披雲為首,考諸尹清和、趙道堅之傳記,則又各別以此二人為首。)
如前後相參,可以推斷宋披雲,字德方,或德芳,實為一人。蓋邱長春西遊所帶十八弟子中,未聞有二位宋披雲也。


廿六、石杏林

石杏林,名泰,字得之,號杏林。宋代常州人。(西元一O二二|一一五八年)
嘗遇張紫陽於酒肆,當時張紫陽因事被誣,執經邠境(約今陝西乾縣北),護送者俱飲酒肆中,杏林來肆,見邀同席,見張紫陽未進酒,於是邀之,同席暢飲。酒酣,杏林問其故。紫據實相告。杏林說:「邠守為我故人,樂善忘勢,不遠千里,如見面陳情,可免此行。」紫陽聞後懇求杏林為之先容,護送者許之。一見邠州太守而獲免。紫陽感恩之餘,憶及昔日成都天回寺異人誡之曰:「異日有為汝脫韁解鎖者,當以此道授之,餘皆不許」之言。於是將丹法傳授於杏林。
杏林仰受付囑之後,苦志修煉道成,作《還源篇》行世,白玉蟾贊曰:
  杏林驛雪之夕,老師張,弟子石,凜凜清風生八極,那些兒,消一滴。
宋高宗紹興廿八年(西元一一五八年)八月中秋尸解,壽一百三十也,作頌云:
  雷破泥丸穴。真身駕火龍。
  不知誰下手。打破太虛空。

廿七、薛道光

薛道光,名式,一名道源,陝西山人。(生於西元一一七八|一一五八年)?
初為僧,法號紫賢,一號毘陵禪師,雲遊長安,留開福寺,參修岩長老,得示金雞未鳴時,如何沒這音響?又參如環,蒙示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談?後因桔槔,頓然省悟,有頌曰:
  軋軋相從響發時。不從他得豁然知。
  桔槔說盡無生曲。井裡泥蛇舞柘枝。
修嚴,如環二長老首肯,爾後機鋒迅速,宗說皆通,不以自足,復雅志於金丹導養之術。
宋徽宗崇寧五年(西元一一O六年)冬,寓郿縣(  )之青鎮,聽講佛寺,適逢杏林驛道人石泰(年已八十五)綠髮朱顏,神宇非凡,夜事縫紉。紫賢異之,偶舉紫陽詩曲。石泰矍然問曰:「識斯人乎?吾師也。」於是告以紫陽授道因緣,紫賢乃稽首皈依,受還丹口訣。杏林告以宜往通邑大都,依有力者圖之。於是紫賢遂來京師,棄僧還俗,幅巾縫掖,和光混俗,大事既成,作《復命篇》行世。宋光宗紹興二年(西元一一五八年)九月九日尸解,作頌曰:
  鐵馬奔入海。泥蛇飛上天。
  蓬萊三島路。原不在西邊。
白玉蟾讚曰:
  禿頭儉相,做盡模樣。張平叔若不再來,石得之不成信向,你即是道光和尚。
據《百真譜》載:薛道光生於宋神宗元豐元年(西元一O七八年),化於宋元宗紹熙二年(西元一一九一年)壽一百一十四歲。撰《復命篇》於西元一一二六年。

廿八、陳泥丸

陳泥丸,名楠,字南木,惠州博羅縣白水寨人,以盤攏箍桶為生。嘗作盤攏頌云:
  終日盤盤圓又圓。中間一位土為尊。
  磨來磨去知多少。箇裡全無斧鑿痕。
又箍桶頌云:
  有漏教無漏。如何水泄通。
  既能圓密了。內外一真空。
兩頌皆富禪意,可見泥丸根器之高。
後得太乙刀圭金丹火符之訣於昆陵禪師,又得景霄大雷琅書於黎姥山神人(即辛漢臣忠義),爾後即精於雷法,為人治病,輒捻土為葯,隨手即癒,人稱陳泥丸。
宋徽宗政和年間(西元一一一一|一一一七年)擢提舉道院錄事,後仍歸羅浮,以道法行世,治鬼殺魅,皆以雷符,頃刻應驗。曾於蒼梧遇旱,泥丸以雷法祈雨,須臾黑雲密佈,雷雨交作。又嘗夜坐,口含水銀,越夕吐視,竟成白金。
《靜餘玄問》載:嘉定六年(西元一二一三年)四月十四日,於漳州梁山,與一箍桶老人犄入水而逝。
其初在漳州赴鶴會時,嘗語會主云:「我將來此尸解。」會主聞之不以為意,遂留四句命白玉蟾題之於會中,題曰:
  頂上雷聲霹靂。混沌落地無蹤。
  今朝得路便去。騎箇無角火龍。
據《百真譜》載:陳泥丸生於徽宗政和元年(西元一一一一年)化於宋甯宗嘉定六年(西元一二一三年),壽一百零三歲。
《神仙通鑑》載:陳泥丸於嘉定十七年(西元一二二四年)歸惠州,登羅浮,偕玉蟾、蟄虛同遊觀曰,後歸而端坐作頌而尸解。
白玉蟾贊曰:
  惠州是生緣。嘉州是得遇。
  漳州走落水。潭州沒去處。

二十九、白玉蟾

白玉蟾,原姓葛,名長庚,字白叟,福建閩清人,生於瓊州,時為宋光宗紹熙五年(西元一一九四年)甲寅三月十五日。七歲能詩賦,背誦九經。父亡,母改適,故為姓白。名號多,如:海南□、瓊山道人、蠙庵、武夷散人、神霄散吏。
自幼師事陳泥丸,得金丹刀圭火符之訣、紫霄嘯命風霆之文。歲旱,諸羽流誦木郎咒不應,玉蟾乃為改正誦之果雨,人□為虛靖天師後身。
得道之後,疏腸絕粒,喜飲酒,不見其醉,善草書,又兼精隸篆,善畫梅竹。始而蓬頭跣足,辟穀斷葷,晚而章甫縫掖(章甫即布冠;縫掖即儒服),放曠不拘,世俗不知,往往竊議之。
西元一二二二年,壬午十月,玉蟾至臨江軍慧月寺之江月亭。暢飲之後,出一詩,與從游者談,同游未及展現,玉蟾已躍身江流之中。從游者疾呼舟人援溺,玉蟾浮出水面搖手止之而沒,人以為水解矣。不過,同月又見於融州老君洞。宋紹定己丑(西元?年【此似與內丹學資料紹定己酉冬(西元一二二九年)不一致】)冬月,相傳玉蟾解化於旴江,嘗有詩云:
待我年當三十六。青雲白鶴是歸期。
若以歲計之,玉蟾在紹定己丑方年卅六。不過踰年,人又見之於隴蜀,似未曾死,竟莫知所終,彭鶴林雖為玉蟾弟子,亦不知玉蟾最終如何?
曾自云:
  千古蓬頭赤腳。一生伏氣碧霞。
  笑指武夷山下。白雲深處吾家。
白玉蟾之生卒年月,不易考核,《神仙通鑑》認為他生於宋紹興甲寅(西元1134年)與彭鶴林之說相差六十年。《仙鑑》所載謁玉蟾召眾話別,坐而尸解,頂升一鶴,沖空而逝,未曾記其年代。
有一傳說謂朱熹(西元一一三O|一二OO年)曾擬從玉蟾學道,但與玉蟾之生年月似不相符,恐是訛傳。

三十、彭鶴林

彭鶴林名耜,字季益、三山人,據白玉蟾之鶴林靖銘記載:彭耜季益,乙巳(西元一一八五年)生(註)。弱冠時,夢至一所,恍如洞宮,匾曰:「鶴林」。寤而識之,懵其所以。後拜大都功,領治本竹,始知其山所瑞竹,復與鶴鳴山相聯,於是悟「鶴林」之夢,乃鞭心以求仙。
師事白玉蟾,得刀圭火符之傳、嘯命風雷之訣,曾作〈鶴林賦〉及〈鶴林法語〉,其父覺非先生逝世,白玉蟾曾應彭鶴林之請,自浙而閩,為其父行黃籙事,時在宋嘉定壬午年(西元一二二二年)。
有詩以明志,曰:
  買得螺江一葉舟。功名如蠟阿休休。
  我無曳尾乞憐態。早作灰心不仕謀。
  己學漆園耕白兆。甘為關令候青牛。
  刀圭底事憑誰會?明月清風為點頭。
平素以孔老娛心,以符籙治病,有欲以隱逸荐之於朝庭,鶴林聞而遜謝之,終日杜門,與世絕交,晨夕黃修,得興則賦詩飲酒,飲必大醉而後已。
白玉蟾於〈龍雷閣記〉說:「鶴林自謂:『吾求仕,則志於君民之間,滿朝朱紫,寧欠一耜?何俟為帝者師。』乃從赤松遊。」後尸解於福州,未知其何年歲。

[fly]欢迎光临滴水草堂书画网[/fly]

TOP

歷代神仙譜上篇之四


三十一、李道純

李道純,名清庵,道號瑩蟾子,不知何許人,其師王金蟾,王則為白玉蟾門下也。
根據其著作《道德會元》之序文,係作於至元庚寅(西元一二九O年),《中和集》乃其門人蔡志頤得李之殘羹賸餚,編次成書,並於大德丙午(西元一三O六年)謁趙道堅,求為作序,及白玉蟾之生於宋紹熙五年(西元一一九四年)而推斷,道純當解化於西元一三OO年左右,若以七十餘歲而論,則其存歿可能在一二一九|一二九六年間。(見《道藏提要》)
王金蟾曾為龍眉子之《金液還丹印證詩》作序,時在端平甲午年(西元一二三四年)。
中和二字乃李道純所居靜室之名,所作之書有《三天易髓》、《道德會元》、《瑩蟾子語錄》及門人所編纂之《中和集》,書中可見李本為儒,而又涉獵佛教,而折衷於道。
其丹品甚高,被判為上品丹法,所論玄關,不落於空,不著乎相,離身即是向外尋求,著相卻又不是,故說玄關之體,寂然不動,玄關之用,感而遂通,此即中也。

三十二、俞 琰

俞琰,字玉吾,吳縣人,自號林屋山人,因所居傍石澗,又號石澗道人。
嘗學《易》,遍閱雲笈,雖略曉其一二,但未窺全豹也。一日,忽遇隱者授以讀《易》之法,乃得竅妙,返求諸身,則頓悟邵康節之所謂太極、天根月窟、三十六宮者,無不俱備,此即身中之《易》也。
俞氏曾於《參同契》痛下苦功,成《周易參同契發揮》,又精通邵子易學,並其中之命學,觀其書,可見其用功之深,雖然《參同契》為栽接之學,但由俞氏之返求諸身,遂成清淨之訣。
《參同契》一書,本來經註混雜,而俞氏於《發揮》一書註成之後,忽有附耳語者謂:「四言為經,五言為註。」但因註已成,不復更改。後來仇兆鰲即據此說而重新編整,以還古貌。
魏氏之隱語,亦因俞氏之點破,後世方知之,仇兆鰲之隱語,亦為陳櫻甯所點破,至陶素耜之《周易參同契脈望》中之陶氏隱語,余亦於多年前於《仙學匯宗》點出。
《性命圭旨》書中頗多採自俞氏之《發揮》一書。若非精讀,幾為矇過也。

卅三、張三丰(1247-?)

張三丰,名全一,一名君實,三丰為其號也。出生年月,傳說不一。唯根據各種資料推斷,應為元定宗二年(西元一二四七年)丁未年出生。
至元年間(西元一三一四年以後)已六十七歲,心中惶惶,訪道於終南、太白之間,遇火龍先生,跪而問道。火龍鑒其精誠,遂傳煉己功夫、得葯口訣,以及火候細微、溫養脫胎、了當虛空之旨。深知欲進此道,必須法財兩用,唯平素遊訪,兼頗好善,傾囊倒篋殆盡,不覺憂形於色。火龍見而問之,三丰揮淚以告。於是另授丹砂點化之葯,命出山修之。
既辭火龍,和光混俗。於是購置鉛汞,安爐立鼎,竭情烹煉,轉制分接,九還已畢,藉此資財,以辦大事。於是起造丹房,虛心養氣,虛氣養神,隨後廣覓葯材,飲蟠桃酒,餐玉池液,如醉如痴,補氣養血,既得汞半斤,後求鉛八兩,捉虎擒龍,採得先天一氣,更行火候,妙合周天度數,識子午進退,防卯酉危險,十月功成,聖胎顯現。泰定甲子(西元一三二四年)南至武當,調神九年,大道遂成。時年七十八歲。
據明郎瑛記載:張三丰又名保和容忍三丰子。天順三年(西元一四五九年)曾來謁帝,予見其像,鬚鬢豎上,一髻垂背,面紫腹大而攜笠者,英宗為錫誥之文,封為通微顯化大真人。
又據《紫桃軒雜綴》記載:黃公望(西元一二六九|一三五四年)之師為金蓬頭,其友為莫月鼎(西元一二四七|一三二O年)、冷啟敬、張三丰。
如依後者所說,則三丰與莫月鼎之生年相同,雖較黃公望年長廿二,亦不妨為忘年之交。
三丰之學,得自火龍,而火龍則為希夷正傳,依其所敘,當為精通地元黃白、人元金丹之術,亦難怪後世盛傳沈萬三得三丰之傳,精於燒煉點化,故富可敵國云。
王新午《太極拳闡宗》記載:王新午於民國廿餘年時,曾親履山西太原縣南峪村之葦谷石室,目睹相傳為張三丰之遺蛻。惜已遭人破壞,殘缺不全矣。
坊間雖有《三丰全書》之流傳,然已雜有後人之學說思想,可靠之著作為《百字碑註》、《無根樹詞》、《玄譚》等。

卅四、陳致虛

陳致虛,名觀吾,號上陽子,廬陵人。生於西元一二九O年,元文宗天曆二年(西元一三二九年)遇緣督子於衡陽,初聞道妙,猶有狐疑,復得青城丈人親傳先天一?、坎月離日、金丹之旨,抽添運用、火候之秘。於是自號上陽子。
既得口訣,日夕不遑。欲煉無資,遍覓有緣。於是西行,教化百粵,旅寓夜郎。獠人強求其術不得,憤而置之鼓中,投諸大海。適遇田侯至齋奉使來祀天妃,見而撈起,言論投機,即師事上陽子。
共傳弟子廿二位,著作有《金丹大要》上下二集,內容閎大豐富,書中亦援古書所用之術語,雖令人覺得繁瑣不堪,卻拈來皆見妙諦。其於金丹大道,可說得南北仙宗之嫡傳,唯畢竟精於陰陽栽接之道,陸潛虛極推荐其所註《參同契分章註》,但亦歎其未能細加剪裁。
至於所論佛教古德言說,必欲歸之金丹大道,亦見其穿鑿附會之痕跡,實為美中不足。

卅五、孫教鸞

孫教鸞,齊人,生於明孝宗弘治十七年甲子(西元一五O四年)。髫年好道,弱冠得秦野鶴傳授守中採葯、結胎出神之法及王雲谷胎息玄關、抱一無為之旨。遂與李若海結為丹友,坐圜歲餘,瑩徹機先,預言未來,歷若燭照。李若海以為道在此矣。孫教鸞則以為非陽神沖舉之道也。
於是遍歷天下,跋涉六年,遇石谷子授以金鼎火符、玉液煉己、金液煉形口訣,乃晤若海,重整靜室,畢力修持,終未成事。
忽一日,有安老師者,形枯神爽,扶杖而來。語教鸞曰:「如此修持,恐難成就。」教鸞聞而異之,乃問超出生死之道。安師曰:「金液還丹而已!必先明真陰真陽、真鉛真汞、逆來順去之理,然後再言九轉金液還丹之道。」
然後又說物無陰陽,安能自孕?牝雞自卵,其雛不成,我之真汞順去投鉛,可以結凡胎、育男女,故云順則生人,逆則成丹也。然金丹非御女採戰之事,家家自有,並非自身所有。教鸞聞後,猶未豁然。一日遊華山,遇一神卜頭陀,乃扣問何時得師聞道?頭陀答曰:「安為汝師。」三問三答,皆如此語。
於是與李若海殷勤懇求。安師遂予指示,二人乃執弟子禮,並施法財,置丹房器皿、虎龍琴劍,奉安師入室。行之九月而得葯。二年餘,煉己還丹溫養事畢,安師遂辭去。
教鸞既得訣,沈浮世間廿餘年,未獲護法道侶。年六十八始娶妻。七十歲生子汝忠。七十三歲生子汝孝。八十八歲後生一女。外護未得,無法入室。於是冒禁,傳授其子,並希其子為之護法。其子乃語諸友人,荐諸京師縉紳,共助法財,遂備鼎爐琴劍而入室行功。
明萬曆卅六年(西元一六O九年)危坐一榻,頂有白氣,郁郁浮空,異香四澈,人皆異焉。
按:教鸞之長子汝忠著有《金丹真傳》一書,分玄功為九節,內容繁煩,較之《悟真篇》、《方壺外史》相去遠矣。清初陶素耜、仇兆鰲、方內散人皆屬於此派所傳。

卅六、陸潛虛

陸潛虛,名西星,字長庚,淮海人,生於明正德十五年(西元一五二O年),幼習舉業,意在功名,可惜久試不第,轉而學道。
嘉靖丁未年(西元一五四七年)之秋,偶以因緣遭際,得與四溟姚君同被純陽眷顧,諄諄教誨,多歷年所。喜靖乙卯年(西元一五五五年)傳授地元,其二十年間,諸仙屢屢降授潛虛等人,誠可謂集仙寵於一身者矣。所降之仙真計有孟掌教、鍾離權、呂純陽、華青囊、錢黃谷、周立陽、馬太素、白玉蟾、劉海蟾、柳含玄、公孫淵、段休章、章含真等人。
陸潛虛之丹法為陰陽栽接之術,所著《方壺外史》係一部叢書,內容豐富,理論精妙,以《參同契測疏》、《參同契口義》為其畢生心血所在。然而仍未曾吐露一句口訣。但於玉液煉己之道,卻不吝泄漏其中天機。
至於諸仙降授內容,大都記錄於《三藏真詮》中。三藏者,法藏、華藏、論藏也。法言道,華言詞,論言論也。是合陸、姚二人筆記,裒而集之,分為三卷者。
陸氏除精究人元栽接之術外,又研習佛學,有《楞伽要旨》一書傳世,是徇顧復齋之求而作,成書為序於明萬曆三十年壬寅(西元一六O二年),其論涅槃,乃修行之究竟,即自覺聖智之境界,非斷非常,離壞離死,以如幻三昧為樂趣,以五蘊空、自性習氣、藏、意、意識、見習轉變為了當,故曰自性空事境界。
除此外,尚有《楞嚴述旨》,顧復齋譽之簡明暢達,間出新語,雖古德如環師猶當歛于敬服。
綜此以觀,陸氏不但精於人元金丹,亦通於教外別傳,而道家方面亦有《南華副墨》一書,別出機杼、註解莊書,亦流傳於世,嘉惠後來。
完成《楞伽要旨》作序時,已八十三歲。又四年,萬曆卅四年(西元一六O六年)即坐逝。壽八十有七。
所傳丹法,玄門稱之為東派。

卅七、王崑陽

王崑陽,名常月,山西潞安人,生於明嘉靖壬午(西元一五二二年)五月廿二日,父兄皆留心玄門,尊事張麻衣,崑陽危疾,麻衣為治癒。
弱冠棄家向道,遍遊名山,多歷險阻。後至王屋山遇趙復陽,懇求指示。趙不答,如是月餘。崑陽日食松子、飲清泉,再三拜求,麻衣張忽至為之請,趙乃賜名常月,始知張麻衣為趙復陽之友也。復授初真、中極二戒。
爾後周遊名號,搜覽三教經書,孜孜不懈,過一古觀中,見道書頗多,晝夜檢閱,以香續燈,研讀八九年,參師二十餘位,印證五十餘人。
聞九宮山多異人,訪求不可得,及至最深處,見一人巍然獨坐,趨前拜謁,詎知即趙復陽,驚喜過望,乃稟敘玄風頹敝,邪說盛行,趙乃勉之以力闡玄風,並授天仙戒,並傳衣缽,囑以遊燕京,謁邱祖於白雲觀。
崑陽於順治乙未(西元一六五五年)遊京師,掛單於靈佑宮。次年丙申(西元一六五六年)三月望日,說戒於白雲觀,凡三登壇而得弟子千餘人。先是崇禎庚辰(西元一六四O年)五月五日於王屋山,錄大戒三冊,首授伍沖虛,時間猶早白雲觀之登壇授戒十六年。
著作有《碧苑壇經》。
清康熙十九年庚申(西元一六八O年)十二月廿五日示化(見《金蓋心燈.呂雲隱傳》),壽一百五十九。

卅八、伍沖虛
。。
伍沖虛,名守陽,字端陽,江西吉安人,明萬曆二年甲戍(西元一五七四年)生。其父健齋為雲南維摩州牧,不幸死於任內,時沖虛年方五歲。
十歲奮志經學,偶見純陽祖師七篇之訓而愛之。十三歲又見乃叔立齋先生立志學道之書,遂生修仙之心。
其初,家本小康,唯遇江西三年水患,遍地饑荒。沖虛乃將倉儲穀糧盡貸於人,涉水送餐,救饑濟貧,以致足趾生瘡,痛澈全身。
萬曆廿一年癸巳(西元一五九三年)五月,遇曹還陽,扣以天仙大道。同年中秋,賣田宅,護師入室修煉,還陽但肯授外丹,於內丹則秘而不傳。萬曆廿二年,又賣田宅,隨還陽參究仙道,還陽並表奏天庭及紫微中宮,請示天命,可傳與否?歃血盟誓,靈官為証。
此後沖虛即息影於江西南昌縣辟邪里,每日早餐畢,即往五里許處之還陽居室問道。萬曆廿七年(西元一五九九年)春,沖虛特建清醮,奏青詞,拜□天地仙真,除三尸,斬無常。
萬曆三十年壬寅(西元一六O二年)春,廿九歲,試百日關於家,首一月調息,次一月精進,時至神知,採葯行火,一夕之間,行三五周天,乃至十餘周天,約三個月,築基功成。
萬曆四十年(西元一六一二年)春,又侍還陽同煉外丹於豫章城西,西山之後,谿水涯次。
當沖虛護師入室時,賣田宅、傾家業,得罪孀居老母;典金環,售銀釵,曲求閨中夫人,可謂行常人之所難行也。
後沖虛竭情烹煉,外丹垂成而飛者五十七次,遂訪李泥丸於金蓋山西北之何山南麓,承授五雷法而返,遂重安爐鼎,烹煉鉛汞。外丹始成,方欲吞服,泥丸突至,誡之勿服,勸以點石。沖虛如言點所坐磐石,瞬間若雷響,雲霞為之變色,點石遂成金。金成,泥丸已不知所之。
吉王聞而師事之,沖虛知方士以此坐禍者夥,遂遯至天台,見趙復陽。趙勸以訪王崑陽於王屋山。沖虛旋至王屋,王崑陽一見契合,乃授之大戒。
清順治元年(西元一六四四年)正月朔日,沖虛子沐浴辭眾而逝,地曰武陵,世壽七十有一。
著作有《天仙正理》、《合佛合宗語錄》,弟子有姚耕煙、謝凝素等人。
按:伍沖虛先師事曹還陽,後受戒於王常月,所學內外丹法兼備。然而於所著書中卻斷言純煉外丹不能成道,並深誡爐火黃白之術,勸人勿信勿學,更極闢房中採戰之非,其於方術,苦心孤詣,令人為之欽仰不已。
可惜於所作書中,未言及凝神調息下手方法,誠如禪宗古德所謂:「鴛鴦繡出與君看,不把金鍼度與人。

卅九、柳華陽

柳華陽,洪都之鄉人,生於清雍正十三年(西元一七三五年),唯不知是僧臘或俗年。幼年好佛,見僧則喜。
聞五祖三更時私授六祖,歡然夢覺。於是出外尋師,足跡遍荊楚,均無所遇。後乃投皖水之雙蓮寺落髮,愈加諮訪,仍無所獲。
後發一念,於每夕三鼓,五體投體,盟誓虔叩。未及半年,即遇伍沖虛,得授秘旨。嗣至匡廬,又遇壺雲開示竅奧。於是隱跡江左,與二三道侶潛修道妙,以迄功成。
嘉慶四年(西元一七九九年)寓於京師之天壇東側,閔小艮慕名造訪,見柳華陽如四五十歲,了空即在此時拜柳華陽為師。稍早則有碧蟾、了然、瓊玉、真元等人投為門下。嘉慶五年,了塵亦禮柳華陽為師。
楊青藜謂民國八年(西元一九一九年)華陽曾現身於北平長春宮,著釋家裝,年一百八十五歲。趙避塵言民國十九年,柳再現身於北京,高壽更達一百九十六歲,命功造詣非凡。
著作有《慧命經》、《金仙證論》傳世。然《金蓋心燈》謂此二書為謝凝素所著。閔小艮疑柳華陽為謝凝素或為謝之玄裔。今已成懸案。
二書亦曲解佛教術語,致為佛教徒所責,可謂遺憾。

四十、沈輕雲

沈輕雲,名一炳,字真陽,號谷音,又號輕雲子,江蘇吳興人。生於康熙四十七年(西元一七O八年)。
年十六,遇蜀人李泥丸於金蓋山,授秘詩三章,遂有出塵之志。年十七遁跡武林金鼓洞,師事高東籬,盡得其傳。廿四歲戴停雲授以三大戒,後住無錫正氣庵,面壁三年。出松江,復遇李泥丸,李問其究竟,答以:「《三一音符》為道之至中至正至真者也。但事長生,非吾所願也。」
於是究心儒書,研求性理,參《周易》者,計五十餘年,得力於慎獨,致功在真誠,步趨語默,未嘗心離中正也。
輕雲行法,不假符篆,純以神感。嘗於乾隆四十年至五十年(西元一七七五|一七八五年)禱雨於菰城,祈晴於撫署,致雪於錢塘,收狐於青浦,伏虎於終南,馴狼於太白,稽其功夫,但在廓其真靈,養其真氣,積之宏,蓄之久,及時流霑而已。
乾隆五十一年丙午(西元一七八六年)十月廿六日午時辭世,一時分神四處,一為歸安開化院,一為武林張宅,一為無錫顧氏,一為松江楊姓。同日午時,俱見輕雲翩然而來別。
臨逝作偈四十九章,其中有云:
  
    住世七十九。光陰非等閒。
    喜完真面目。神証太虛天。
尋見紅光冉冉出於頂,異香繞室。後人稱之為太虛主人。
(附註:周梯霞(龍門十二代)謂陳樵雲(龍門十二代)曾言:「沈輕雲嘗往歸安縣境之東林山,呂祖榴皮題詩之某壇,呂祖臨乩,稱之為故人云云。」)

[fly]欢迎光临滴水草堂书画网[/fly]

TOP

歷代神仙譜上篇之五


四一、閔小艮

閔小艮,名苕□,字補之,懶雲其號,小艮為字,吳興人,生於乾隆戊寅(西元一七五八年)十二月初二。
生而體弱,九歲猶艱於行。依高東籬於桐柏山,習導引術,遂皈依龍門。派名一得,三年之後,疾癒而歸。讀書窮究性理,不為應舉業。
及壯,有經世之志,奉父命入貲為州司馬,宦遊雲南,丁父憂,絕意仕進。其師高東籬卒,奉命轉師沈輕雲,時方年逾弱冠也。
輕雲既逝,艮年廿九,遂出遊名勝,歷經吳楚燕趙,足跡半天下,先後遇金懷懷、白馬李、李蓬頭、龍門道士輩,往復講論,多所契合,名公賢士,爭相推重。
晚年隱於金蓋山,拓地立樓觀堂廡,學者日多,著述尤勤,采摭群書,參以舊聞,成《金蓋心燈》八卷,並輯《古書隱樓藏書》廿餘種行世。
道光十五年(西元一八三五年)乙未,其嗣迎養於家。次年(西元一八三六年)丙申十一月初十日,偶感微恙,翛然而逝,壽七十有九。
卒前一夕,集《孟子》作連句曰:
  善養吾浩然之氣。
  不失其赤子之心。
按:閔子艮初從高東籬學,後遵師命轉事沈太虛。年未三十,太虛又逝。於是遍遊各地,訪求高人,相與論道,學術淵博,殊堪敬佩,奈喜穿鑿附會,招致非議,《金蓋心燈》一書,採摭多方,但揀擇未當,於金蓋山人物年代考証欠精。《古書隱樓藏書》卷帙殊多,內容豐富,間亦有不妥之處,至其丹法特色,有數種,即〈中黃直透〉、〈清淨龍虎〉、〈從內虛出,從外打入〉、〈齋心習坎〉、〈深耕置種〉、〈假幻鉤玄〉等等。
其於佛教實未曾精究,以達摩東來係為求外侶,未免厚誣古人。

四二、李涵虛

李涵虛,原名元植,字平泉,後改名西月,字涵虛,一字團陽,四川嘉定府樂山縣長乙山人,生於清嘉慶丙寅年(西元一八O六年)八月初四日寅時,其母夢一道人懷抱金書一函入門。
善琴,嗜詩酒,曾養病於峨嵋縣,遇孫教鸞高弟鄭樸山為之治病傳法。後至峨嵋山,據說即遇呂純陽、張三丰於禪院之中,依其《黃庭經內外景註》所說,吾山道人為五口一山,即呂喦也,保和先生即張三丰也。
涵虛之丹法,實包括清淨及栽接二門,所著之書計有《三車秘旨》、《道竅談》、《黃庭內外景註》、《東來正義》、《後天串述文終經》、《無根樹註》,門人有周道昌、李道山、朱道生、吳西園等人。
觀其所輯《海山奇遇》一書,其中〈大江吟〉即隱隱約約暗示有創派於西蜀之志,以與陸潛虛之東派星月交輝。其於《海山奇遇》則署名火西月,時年三十,後編《三丰全書》則署名李西月,時年卅九。
西月於〈大江吟〉之後註曰:「先生大海也,而以江自居,弟子溝渠也,不敢以沱居;然沱乃大江一派耳。」又註:「而今而後,皈依先生者,即稱為大江派也可。」依〈大江吟〉之註而推敲李涵虛之意,蓋即呂純陽所創為大江派,而涵虛本人為大江西派,故其偈云:
  大江初祖是純陽。九轉丹成道氣昌。
  今日傳心無別語。願君個個駕慈航。
後世玄門遂稱之為西派,是因為沱江在大江之西也,而陸潛虛之淮海則為東派,以其在大江之東也。
據他書轉載:清黃鎔纂修《樂山縣志》李平權傳曰:「臨終時,與族人宴坐,聯句結云:兒女英雄債。從今一筆勾。」吟畢,偈云:清風明月。纔知是我。於是溘然而逝。」年五十一,時當咸豐丙辰(西元一八五六年)五月初八日寅時也。

四三、黃元吉

黃元吉,名裳,江西豐城縣人,不知師承誰氏,亦不詳其生卒年月,講道於西蜀十有餘年,時在光緒之初也。
先生於樂育堂傳授心法,並註《醒心經》、《求心經》、《道德經》,唯《道德經注釋》尚傳於世,再者講論性命雙修法訣,並由及門弟子李爵從筆錄成書,名曰《樂育堂語錄》。另有先生所著《道門語要》一書,坊間亦流傳不歇。
《樂育堂語錄》共有四卷,另加卷末,合成五卷,融儒釋而入道,精彩絕倫,較之《道德經注釋》、《道門語要》內容猶為豐富。然而因從學者既有先後,程度亦分高低,故內容有前後重之處,功訣亦無依序而說之例,智慧低者不足以識其中玄奧。若得師抉破天機,則口訣赫然在眼。
依其傳授內容,約可分為三種下手方法,正因根器不同,故傳授亦異。其特色在乎玄關。然而雖已泄漏頗多,能探其中奧旨之人則少之又少。若有頂門具眼者,將其丹法理論依修煉程序,重新整理,或別出纂述,則黃鐘聲起,雜音自然消跡。可惜陳攖甯先生雖有此願,卻因道門中人反對而作罷。
黃元吉先生,古今同名者諒當不少,後人必欲將之視為許旌陽門人,或張三丰之師承,未免穿鑿附會,荒謬無知。
若將之與閔小艮視同一系,更是張冠李戴,亂點族譜。熟讀二家之書,自然可知。陳攖甯於讚歎之餘,尊之為隱仙派。陳攖甯可謂頂門獨具隻眼之宗匠矣。

[fly]欢迎光临滴水草堂书画网[/fly]

TOP

歷代神仙譜下篇之一


一、壺公、費長房

壺公,不知何許人,嘗賣藥,懸一壺於店前,等到市罷,便跳入壺中。市人莫之見,唯汝南人費長房於樓上觀之,心甚異之,因此前往拜謁,奉脯敬酒。壺公知其意,要其明日再來,長房依言,明日復到。兩人俱跳入壺中,後而出。壺公語費長房說:我神仙中人也,因過失而被謫貶,今將離此而去,可願相隨?
於是向費長房說,樓下有酒,與君飲別,長房令十人扛之不起,壺公笑以一指提上,酒器不過一升左右,兩人終日飲之不盡。長房因此懇求學道,不過卻怕家人擔憂。壺公便折斷一支青竹竿,長度與長房相等,並命懸之舍後。家人見之,如同長房形狀,以為縊死,舉家哭號而葬之,而長房立其傍,家人未之見。於是便隨壺公入深山學道,壺公並考驗長房之心,令獨處於群虎之中;又於空室,以朽索懸巨石於頂,群蛇共囓索,索將斷,長房皆不懼。再令食糞,因見之虫,臭穢特甚,長房心惡之。壺公在傍嘆說:「緣僅於此,學道不成,奈何?」長房遂辭歸,壺公賜與一杖及一符。長房乘杖,須臾來歸。自謂離家旬日,而實經十餘年頭。家人見之,不信,以為長房久死,長房於是發塚剖棺,但見一竹杖而已。從此長房能醫療眾病,鞭笞百鬼,又能縮地千里於足下。
南桓景從費長房學道,長房告之說:「九月九日重陽節,汝家當有災禍,宜令家人縫絳囊,盛榮英,繫於臂上,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即可消除。」景從其言,當日舉家登山,等到暮色已臨,返家之後,見雞犬皆暴死。今人九月九日登高處,本源於此。

二、張道陵

張道陵,字輔漢,為張留侯八世孫,沛豐人,生於東漢光武帝建武十年(西元三四年)正月十五日。
精於天文地理、河洛圖緯之學,通乎三墳五典、八索九丘之書。永元四年(西元九二年)自河洛而入西蜀,遠離塵境,棲寓幽渺,弟子王長,隨侍左右。
入嵩山崖嶺,石居數年,得丹書於石室,又在鶴鳴山遇神人授以正一盟威秘錄,修習千日,遂能施制符咒,役使鬼神。
後至蒼漢縣卜居,以修七返九還之道,後因殺戮過重,神人令修謝日月二十八宿,二十四氣,陰陽本命主者,乃罪滅典簿,名昇紫清,有弟子王長、趙昇二人得其傳。
東漢桓帝永壽二年(西原一五六年)白日飛昇,並將盟威都功等祕錄授其子張衡,誡之曰:此文總領三五步罡正一之樞要,驅邪誅妖,佐國守民,世世一子紹我之位,非吾家宗親不傳。
其教授學生,為人書符治病,令出五斗米,猶孔夫子所謂束脩以上,未嘗不教也乎?

三、蘭公

蘭公,名期,世莫敢呼其名,稱之為蘭公。初居於兗州曲阜縣高平鄉九原里,其家百餘口,精修孝行,感致斗中真人下降其家,自稱孝悌王,諱弘康,字伯中,語蘭公曰:始?為大道,於日中為孝道仙王。元?為至道,於月中為孝道明王。玄?為孝道,於斗中為孝道悌王。
又說:孝至於天,日月為之明,孝至於地,萬物為之生。孝至於民,王道為之成。吾於上清以下,託化人間,示陳孝悌之教。後晉代當有真仙許遜,傳吾孝道之宗,是為眾仙之長,因付蘭公祕旨及金丹寶經銅符鐵卷,並令傳授丹陽黃堂觀女真-諶母,且戒之曰:將來有學者許遜,汝當以此授之。
孝悌王遂與蘭公遊於郊野,道傍忽見三古塚,指以示蘭公,曰:此是汝三生解化之跡,第一塚乃昔屍解所遺仙衣而已,第二塚乃太陰煉形,形體已就,今當起矣,第三塚藏蛻骨而已,應將塚傍道路移開,以免讓人踐履也。
蘭公因此榜示行人,斷其舊路,眾人謂其妖妄,擅移路徑,執以諸官,官吏拘公,公舉孝悌王之說以對。官吏遂前往開塚,第一塚果有黃衣一領,第二塚見一人童顏弱質,如睡初覺,第三塚見連環骨一具,眾皆驚探。蜀太守府君將黃衣自著,不能勝,還與蘭公,公服之,竦身輕舉,府君大怖,叩頭辭謝,請立孝道矣。

四、諶姆

(節錄《道藏》)〈孝道吳許二真君傳〉
諶姆為吳中一貞母也,不顯其姓諱,以道德為事焉。
嘗於吳市,見一少年,年可十五,拱而拜母,求為義兒。諶姆示之云:你年十五,須侍所生之母,何得棄本逐末,義為我兒?我若受汝,殊乖禮律矣,少年跪謝而去。
後經數月,又有一小兒年約三歲,來於諶母身邊啼號,四傍無人指認,諶姆見是嬰兒孤露,心愍之,攜抱回家,愛惜將養,不異親生,情過母子。嬰兒長大,乃至成年,供侍諶姆,甘脂無缺,姆憐之,為求妻室,其兒拱揖出於中庭,白諶姆曰:兒是仙王次弟,明王之兄也,我自為孝悌王,託寄阿母養育,綿歷歲序,欲興孝道,遷延至今!天是我父,地是我母,日是我兄,月是我弟,天上地上,唯我獨尊,五色慶雲,覆我一身,何用婦乎?乃拜謝諶姆,請將可居之宅,開為孝門,名黃堂觀焉。
於是孝悌王捧授《銅符鐵卷》於諶姆,並拜辭諶姆而去。諶姆寶而秘之,積數十年,人無知者,逮乎西晉之末,許遜、吳猛二人聞姆有道,遠詣丹陽,求授道法,姆乃授以孝道明王之教,真仙飛舉之宗,及正一斬邪、三五飛步之術,並以蘭公所授孝悌王金丹寶經銅符鐵券,一遵元戒,傳付許君。
許君方心期每歲必來謁姆,諶姆即覺之,曰子勿來,吾即將返帝鄉矣。於是致香茆一根,望南擲之,曰:子歸認茆落處,立吾祠,歲秋一至,足矣。
許君既還,首訪飛茆之跡,於所居之南四十餘里得之,已悉茆叢生矣,遂建祠,亦以黃堂名之,每歲仲秋之三日,必往朝謁焉。

五、許旌陽

許旌陽,名遜,字敬之,乃穎陽許由之後也,其父於漢末避地於豫章之南昌,因家焉。遜生於吳赤烏二年(西元二三九年)正月廿八日。
生而穎悟,與世無忤,嘗徒獵,射一麀鹿,中之,子墜,鹿母猶顧舔之,未竟而斃,因之惻然感悟,即棄折弓矢而學道,博通經史,明天文地理,音律五行經緯之書,嗜神仙修煉之術,聞西安吳猛得至人丁義神方,南海鮑靚秘法及天降雲符,遂往師之。
太康元年(西元二八O年)被舉為蜀郡旌陽令,年已四十二歲,某歲大疫,民死者十有七八,遜以丁義神方拯之,凡符咒所及,隨即痊癒。
為旌陽令既久,知晉室將亂,乃棄官東歸,既而與吳猛聞金陵丹陽縣黃堂觀有女師諶姆,有道術,因往師之。諶姆乃登壇依科盟授正一斬邪之法,三五飛步之術。
嘗煉神丹於艾城之黃龍山,丹成醮謝上帝,服仙丹於旌陽山,後斬蛟於鄂渚,誅蛇於海。
明帝太甯二年(西元三二四年)大將軍王敦帶兵內向,孫與吳猛、同往諶,冀說止,時郭璞先在幕府,乃與同見王敦,敦喜而延之飲,並問曰:予夢以一木被天,君等以為何如?遜曰:非佳兆也,猛曰:木上破天,未字也。公勿妄動。王敦聞之色變,令郭璞筮之,璞曰:無成。王敦不悅,問曰:予壽幾何?璞答曰:公若舉事,禍將不久,若還武昌,則壽未可限量也。王敦怒曰:君壽幾何?璞答曰:壽盡今日日中。王敦大怒,令武士擒瑛斬之,遜乃舉杯擲起,化為白鴿,飛繞梁棟,王敦以舉目,失二君所在,後王敦竟敗,惋憤而死。
遜後勤修至道,作《醉思仙歌》,所居之地,鳴鶴飛翔,景雲旋繞,甯康二年(西元三七四年)遜年一百三十六歲,仙眷四十二口,拔宅同時飛昇,雞犬亦隨逐飛騰。
按:劉悟元謂:所謂跨龍上天,非言肉身乘龍而去地,拔宅飛昇之說,乃一子成道,九祖昇天之意云耳。
閔小艮曾扣問沈太虛,太虛轉敘李泥丸之言,意謂:拔宅一義,是有二門,一法一道,法幻而道真也。古今拔宅昇舉者七十餘所,由道而昇者,惟黃帝、桓玄與貞白也。他如伯陽、淮南、旌陽輩,皆假法以顯道,實則避地海島,加修還虛等等,道成與否,未可知也,是乃肉身偕宅而去者。
故說黃帝、桓玄、貞白三人乃是肉身沖舉,餘皆蛻殼而已。
又按:閔小艮之說亦未必可靠,蓋肉身終必委化,古來傳說天元神丹可以讓肉身化氣,飄然輕舉,稽之現代科學以及佛教緣起之說,似未可信。

六、林靈素

林靈素,字通叟,溫州永嘉人,生而五歲不語,忽有道士來,見靈素而說:久不相睹,將來面覿,撫掌大笑而出,靈素自是能言。七歲讀書,粗能作詩,日記萬字,蘇東坡來見,以曆日與讀,一覽了無遺誤,東坡驚異曰:子聰明過我,富貴可待。靈素答說:我志異於先生,願作神仙也。
年將三十,博通儒道經典,曾遊西洛,遇一道人姓趙,交遊數年,一日忽視靈素云大限將至,與子暫別,後事請諸子料理。七日後果死,靈素為之沐浴安葬畢,見遺物中有書三冊,分文十九章,顯題付與林君,冊上題曰:神霄天壇玉書,言神仙變化,興雲致雨,符咒馳遣下鬼,役使萬靈之事。靈素受書,豁然神悟,於是誦咒書符,役使雷霆,與人治病,立見功驗。次年遊岳陽樓復遇趙道人云是漢天師弟子趙昇。
茅山道士劉混康奏明徽宗,道錄徐知常錄靈素之神霄謠以呈徽宗,乃令引靈素入見。
神霄宮成,徽宗引百宮遊行曰:
  宣德五門來萬國。
蔡京等人沈思無以答,靈素曰:
  神霄一府總諸天。
靈素在京時,雖宰執親五之尊,亦不與交談,惟虛靖天師張繼先至,即開門對話。
宣和元年(西元一一一九年)八月,忽一日,攜表見太守,乞為進呈,別州官親探鄰里,曰:塵世不可久戀,況大禍將及,即當辭去,命張如晦曰:吾法門以付惟汝,尚有六印、九符,並六丁妙用神機,盡付於汝。言訖,所紙筆書頌曰:
  四十五歲勞生,浮名滿世崢嶸;只記神霄舊路,中秋月上三更。
書畢,上香一炷,時正三更,月朗風清,忽有霹靂一聲,靈素遂坐化而去。
按宣和元年時四十五歲,則靈素當生於宋神宗熙甯八年(西元一O七五年)。
(蘇東坡一O三六—一一O一年)
白玉蟾贊曰:
  大宋天師林侍宸。飛罡躡紀召風霆。
  四十五年人事足。中秋歸去月三更。

七、張繼先

神仙體道通鑑卷二十頁七(薩守堅生於元苻庚辰九月廿五西元一一OO年)
張繼先,字嘉聞,號脩然子,賜號虛靖先生,為江西龍虎山嗣漢第三十代天師。
宋元祐壬申(西元一O九二年)十月二十日生於蒙谷庵,五歲不言,一日聞雞鳴,忽能吟詩。
九歲嗣教,宋崇甯四年(西元一一O五年)徽宗召赴闕,年甫十三,召見殿,帝問師居龍虎山,曾見龍虎否?對曰:虎則常見,今日方睹龍顏。又問煉丹之道,對曰:此野人之事,非人主所宜,但清靜無為,便同堯舜。帝悅其言,命入寢殿,賜宴而出。
虛靖役使雷霆,如用奴隸,斬妖逐祟,隨手輒應。因志在沖淡,引解以歸,作靜通庵於上清宮,後為心齋坐忘之所。
宋欽宗靖康二年丁未(西元一一二七年)金兵入寇,徽宗為太上皇,遣使往召,虛靖承召至洄州,作頌云:
  一面青銅鏡。數重蒼玉山。
  恍然船夜發。移跡洞天間。
  寶殿悉雲合。無人萬象閑。
  西山紀日下。煙雨落潸潸。
書畢,端坐而逝,年三十六歲。
遺作有《明真破妄章》、《虛靖天師語錄》。
白玉蟾贊曰:
  七返還丹阿誰無。
  先生歸去誰識渠。
  時人要見真虛靖。
  北斗西邊一點如。

八、王文卿

王文卿(一O九三—一一五四年),字逑道,江西建昌南豐人,生於宋哲宗元祐八年(西元一O九三年),生而神異,長而聰敏,嘗為詩云:
紅塵富貴無心應。紫府神仙有志攀。
於是志慕清虛,不貪名利,幅衣節杖,常遊勝地。徽宗宣和初,將渡揚子江,遇異人授以飛章謁帝之法及嘯命風雷之書,遂能召雷祈雨,役神驅鬼。
林靈素奏徽宗詔之,不赴者凡十八詔。宣和四年(西元一一二二年)七月徽宗又親頌宸翰,且禮延聘,文卿既奉詔赴闕,奏聞玄化無為大道,徽宗大悅。
揚州久旱,帝命王文卿祈雨,先生得命,數日之後,揚州果大雨。
宣和七年七月下詔文敕沖虛妙道先生,特授太素大夫神殿校籍視朝請大夫,未幾又敕神殿侍宸。
後上表乞還山林,不准,又命明堂祈晴皆驗。欽宗靖康元年(西元一一二六年)又奏請還鄉,侍奉母親,帝聽其奏。
高宗紹興十三年(一一四四年)下詔先生,不赴,紹興廿三年(西元一一五四年),癸酉八月廿一日,辭縣宰,別交遊,於廿三日晨起作頌:
  我身是假。松板非真。
  牢寵俗眼。跳出紅塵。
頌畢,隱化於縣之清都觀許旌陽煉丹之堂,其時雷霆一聲,遂化去。年六十二歲,人多以王侍宸稱之。
著作有《玄珠歌》一首,白玉蟾為之注。白玉蟾贊曰:
  醉持鐵石叫風雷。玉帝綸言召兩回。
  到得人間無鬼蜮。依然長嘯入西臺。

九、薩守堅

薩守堅,西河人,生於元苻庚辰(西元一一OO)年九月廿五日。自稱汾陽薩客,少有濟世利人之心。嘗學醫誤用藥殺人,於是棄醫學道。
聞龍虎山三十代天師張虛靖及林靈素、王文卿二侍宸道法崇高,欲求其學,出蜀至陜,行囊已盡,悶坐磐石間。忽見三道人來,守堅乃問此去信州路途遠近,道人問所欲,答以欲訪虛靖天師參學道法(虛靖天師生於一O九二年歿於一一二七年)(林靈素一O七五—一一一九年)(王侍宸一O九三—一一五四年),道人曰天師羽化矣。守堅聞後悵惘不已,一道人云今天師道法亦高,吾與之有交情,當為子作書,持以訪之,於是三道人各授一法與守堅,一為咒棗術,一為搧疾術,一為雷法,守堅依法行之皆驗。
及平信州(在江西),出示書信,天師全家痛哭,(按:虛靖天師未婚,三十六即歿)蓋書信乃三十代天師親筆也,信中言與林靈素,王文卿各授一法與守堅,可授以未盡之文。於是守堅之道法大顯於世,著有《雷說》、《內天罡訣法》等書。後遊閩中,一日端坐而化。

十、葛玄

葛玄,字孝先,江蘇句容人,生於漢延熹七年(西元一六四年)甲辰四月八日,生而靈秀,長通經史。八歲喪父,未幾母亦亡,後每見園池臺樹有其父手澤履跡,輒仰天哭號。
性好彈琴,誦老莊,安閒淡泊,知足無求,年十五、六名振江左。志欲遯跡靈嶽,訪求異人,於是入赤城山,精思念道,常餌芝朮,竟能絕穀不饑。
漢光和二年(西元一七九年)正月朔,於天台上虞山,感遇神人王思真授以〈上清齋法二等〉、〈三籙〉、〈七品齋法〉及徐來勒授以三洞四輔經籙,修行祕訣、金書玉誥符圖等。
吳初,左元放自洛而來,葛玄從之而受白虎七變,太清九鼎金液丹經,鍊氣保形之術,治病劾鬼祕法,行之三年,遂能變化無方。
葛玄能於一日之間分身數十處,同時與見之,性好飲酒,每飲輒歸,醉則入深淵之中,臥竟日,酒解乃出,或夏日盛熱,亦入深淵之底,一日許乃出,即所謂閉氣胎息之術也。
後又感遇太上,授以霹靂火府雷法,策役雷神,誅伐不道。及念漢家傾覆,三國戰爭,旱漂凶荒,兵傷殍死,不可勝紀。窮魂滯魄,沈淪惡趣,於是刪集靈寶經誥,撰成祭煉大法、生天寶籙、靈寶祕訣,建立法壇,於三元八節吉日良宵,普召諸大地獄之窮魂滯魄,來詣壇前,俱受祭煉,祇承符籙,各遂超生。後將此祭煉經法寶籙,符文訣目等傳付閤皂宗壇及沖虛壇,流傳後學,廣度沈淪。
又念群生雖得人身,恣情縱欲,不修正道,遂總括上清靈寶諸部真經,撮其樞要,集為《慈悲道場九幽大懺法》一部十卷,流傳天下,以祈宿業祈愆,一時消滅。
吳主嘗請齋焚香,延請葛玄,咨以仙道,時葛玄之弟子張泰富、孔龍、鄭思遠咸同侍在側,葛玄告以清心守一之旨,吳主歎美其言。
嘉興二年(西元二三三年)正月朔日,辭太子而去,一日又辭吳主而去。
嘗告弟子謂仙道有即時昇天者,亦有十年,數十年、百年,數百年而後昇天者,取決於功行多少也,未升舉前,皆居五嶽名山及八海中十洲三島焉。
赤烏七年(西元二四四年)八月十五日午時,輕舉昇天,壽八十有一。
按:葛玄得左慈受仙術,並學煉丹及符籙之法,得王思真、徐來勒授上清靈寶齋法,可謂道法術三者兼備,然以道為尊身,道若不成,則所謂仙術、齋法者,皆是夢幻泡影而已。
  葛玄所傳之教,名為靈寶。
  張陵所傳之教,名為正一。
  許遜所傳之教,明為淨明。
  茅山所傳之教,名為上清。
四種教法,名稱不同,追溯其源,皆託言太上所傳。

[fly]欢迎光临滴水草堂书画网[/fly]

TOP

歷代神仙譜下篇之二


十一、葛洪

葛洪(約西元二八八—年間人),字稚川,丹陽句容人,少好學,家貧,乃親自伐薪,以貨紙墨,夜輒寫書誦習,遂以儒學知名。
幼好神仙,志在爐火,從祖葛孝先學道後成仙,以丹術授弟子鄭思遠,洪乃從思遠學,盡得其法。又師鮑玄,鮑以女妻之。
晉成帝咸和初(西元三二六年)王導召補州主簿,後選為散騎常侍領大著作,葛洪力辭不就,以年老,欲煉丹以期壽,聞交趾出丹砂,乃求為勾漏縣令。
洪遂與子侄俱行,至廣州,刺史鄧嶽留之,不聽去,洪乃棲止於羅浮煉丹,在山積年,優遊閒養,著述不輟,有《抱朴子內外篇》,其內篇極言神仙可學,金丹可成,非荒誕虛無迷信神話也。
又精於醫術,有《肘後要方》傳世。
忽一日,與刺史鄧嶽疏云:當遊行尋師,剋期便發。鄧嶽得書,狼狽往別,及至巳日中,見葛洪坐,兀然若睡而卒,鄧嶽既至,已不及見,年八十一。顏色如生,肢體柔軟,舉尸入棺甚輕,世以為尸解得仙而去。
其生卒年月未詳,或說為西元二八三—三六三年。

十二、陶弘景

陶弘景(西元四五六—五三六年),字通明,丹陽秣陵人,生於劉宋孝武帝孝建三年(西元四五六年)丙申四月三十日。
幼而聰識,長而博達,十歲讀《神仙傳》,謂人曰:仰青雲,睹白日,不覺為遠矣。
年四十,始求託山林,棲止於句容之句曲山而立館,自號華陽隱居。
嘗於甲子、乙丑、丙寅(西元四八四-四八六年)三年之中,就興世館主東陽縣孫遊嶽咨稟道家符圖經法,雖相承皆是真本,而經歷纂寫,意有未愜,於是博訪更正,戊辰年(西元四八八年)起,東行浙越,尋求靈異,至會稽大洪山,謁居士婁慧明。至餘姚太平山,訪居士杜京產。又至始甯山,謁法師鍾義山,及始豐天台山謁朱僧標,更諸流宿舊道士,並得真人遺跡十餘卷。凡東過長山、吳興天目山、於潛、臨海、安固諸名山莫不經歷焉。
永元初(西元四九九年)築三層樓棲止,弘景居其上層,弟子居中層,接賓客於下層,潛光隱耀,內修祕密。
特愛松風,庭院遍植之,每聞其響,便欣然為樂。獨遊泉石,見之者以為仙人。
梁武帝革命,議國號未定,弘景乃引諸懺記,梁是應運之符,武帝即位後,恩禮彌篤,書簡不絕,冠蓋相望。自得祕訣,以為神丹可成,每苦無藥,帝皆給之。每逢國有大事,武帝無不前以諮詢,時人謂之山中宰相。
大同二年(西元五三六年)剋日告化,時年八十五,顏色不變,屈伸如常,屋中香氣,積日不散,諡曰:貞白先生,弟子數十人,唯王遠知、陸逸沖稱上足。
按:大同二年,陶若年八十五,則其生年應為西元四五二年,而非西元四五六年。
又佛教禪宗東土初祖達磨亦相傳入滅於此時。

十三、司馬承禎

司馬承禎(《雲笈七籤》),字子微,河內人,生於唐貞觀廿七年(西元六四七年),少事潘師正,得符籙導引服餌之術。
後浪遊,遠詣天台山,武太后聞其名,召至都城,降詔讚美。未幾辭去,與陳子昂、盧藏用、宋之問、王適、畢 、李白、孟浩然、王維、賀知章、睿宗(西元七一一年)令其兄承褘就山迎至京,入宮中,問以陰陽術數,承禎對以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且目所見者損之尚未能巳,豈復攻乎異端,而增其智慮哉?
又問治國之道,對以游心於淡,合氣於漠,順物自然而無私,則天下理焉。且大人與天地合其德,是知不言而信,不為而成,無為之旨,理國之道也。睿宗歎曰:廣成之言,何以加此?因固辭還山,睿宗乃賜寶琴霞帔。
開元九年(西元七二一年)明皇遣使迎至京,帝親受法籙,前後賞賜甚厚。
承禎又善篆隸,自成一體,號金剪刀書,曾寫三體道德經,刊正文字,著五千三百八言為真本。
仙宗十友盧藏用早隱終南山,後登朝,居要官,見承禎辭睿宗將還天台,藏用指終南山曰:此中大有佳處,何必天台?對曰:以僕觀之,乃仕官之捷徑耳,藏用有慚色。
開元廿三年(西元七三五年)坐化,年八十九。門人甚眾,唯李含光,焦靜真得其道。
著作流傳於今者,唯《坐忘論》。

十四、謝自然

謝自然(《混元聖紀》、《神仙通鑑》七八O—七九五),蜀人,唐建中初(西元七八O年)誕生,生性潁異,不喜葷血,隨母游大方山,見老君古像,遂禮拜而不願下山,於是居住在山頂,常誦道德、黃庭。
年十四,因食稻米飯,見是生虫,此後即絕粒不食,嘗食皂莢湯,因致吐痢,遂改食柏葉,一年後,柏葉亦不食,九年外,更不飲水。
曾以大道難遇,欲求真仙於蓬萊,乃自備舟楫入海,涉洪濤,直往而無懼,至一山,遇道士言天臺有司馬子微,身居赤城,名在丹臺,自然乃束裝而回,訪司馬子微於玉霄峰,得受真訣,辭歸默修。
東嶽夫人與諸仙時降其家,勸以香湯沐浴,不得用乳頭香,並云:上天自有真仙,非鬼神之類,上界無削髮之人,得道之後,悉皆冠履仙裝也。凡齋食,宜潔淨器皿,諸神每齋觀,深惡不潔。
貞元六年(西元七九O年),刺史韓佾疑其妄,閉禁於北堂東閣,累日方開,見謝女聲音暢朗,佾大驚,即令女自明師謝自然焉。
謝父宦遊多年,歸見自然不食,怒曰:我家世業儒,何得有此妖惑,乃鎖之於室中四十餘日,自然益加爽秀,其父驚異之。
貞元九年(西元七九三年),李堅來守縣州,自然告云:居城郭非便,願依泉石,於是李堅更築室於金泉山移居之。
謝自然絕粒凡十二年,知李堅崇尚至道,曾語之,謂服藥修道,事頗不同,服柏可絕粒,山谷者可服,近墳者不宜,石上者尤佳。修道者不可居城郭,以具葷腥,仙靈不降也。煉藥飲食,宜用泉水,惡井水。凡服氣,先調氣,次閉氣,出入不由口鼻,令滿身自由,則生死不能侵。
《神通通鑑》謂貞元十一年(西元七九五年)乙亥正月十二日辰時,於金泉道場,白晝輕舉,州人盡見。
《混元聖紀》及《真仙體道通鑑》則載:德宗貞元十年甲戌(西元七九四年)十月十六日,果州南充縣金泉山女冠謝自然修道功成,白日飛昇,後三月(《通鑑》謂三日)自然再自天降,謂刺史李堅云:恐世人不信有神仙之事,故暫未語君,言訖又昇天而去,李堅以表上聞,德宗賜詔褒諭曰:
  所部之中,靈仙表異。
  玄風益振,至道彌張。
並令於道場祠之。
韓昌黎(西元七六八—八二四年)有詩紀之,前則敘事,後為譭謗。
按:謝自然如生於七八O年,則不能師事司馬子微(西元六四七—七三五年。

十五、魏華存

魏華存(西元二五二—三三四年),字賢安,任城人,晉武帝左僕射魏舒之女,幼而好道,志慕神仙,經書子史,無不遍覽,攝心夷靜,親友來往,相見尤稀。
年廿四,父母強適南陽劉文,生二子,長曰璞,次曰瑕。劉文為修武令,華存隨之,唯心期仙靈,精誠彌篤,二子初長,遂齋別室,謹修道法,將踰百日,感降群真,各授琅函。清虛真人王褒所授尤多,景陵真人又奉扶桑大帝君命,特授華存《黃庭內外經》,令讀誦存念,調和臟腑,安適魂魄,以期洞觀鬼神,復返嬰孩。
後其夫劉文物故,華存乃攜二子渡江,璞為溫太真司馬,至安成太守,瑕為陶太尉從事,至中郎將。華存自洛達西南,寇盜之中,嘗以《黃庭經》自隨。
既見二子成立,於是冥心齋靜,累感真靈,晉成帝咸和九年甲午(西元三三四年)化去,年八十三,以此推斷,華存當生於西元二五二年。人稱南嶽魏夫人,即紫虛元君。
按:《黃庭經》有內外景兩篇之分,晉王羲之(西元三O三—三六一年)有寫經換鵝之故事,此經即是外景也。
陶弘景《真誥》云:《上清真經》晉哀帝興寧二年(西元三六四年)南嶽夫人授其弟子,使作隸字寫出,數傳之後,為某人所竊,因濟浙江,遇風淪漂,惟黃庭一篇得存。
復按:魏夫人化於咸和九年(西元三三四年),而《真誥》所敘黃庭一篇係魏夫人於興寧二年(西元三六四年)所授,顯然是後魏夫人之逝世三十年,年代有誤矣,推斷當是魏夫人生前即已口傳其弟子,而弟子再予筆錄成書,方符事實。此篇較王羲之所寫《黃庭經》遲傳於世,即是後代所說內景篇也。

十六、羅公遠

羅公遠鄂州人,一說彭州九瓏人,唐明皇好方士,刺史具名以聞,明皇因而召見,每問無不稱。
劍南有種水果,名為日熟子,張果、葉法善與明皇,以法術取之,並說:午後必至。其日大家擁燈而坐,公遠後來亦同坐。已經日暮,而水果仍未送到,張果與葉法善相飲而說:難道是羅君作梗?公遠乃笑,於爐中撥出一火筋,未幾,使者即持日熟子到,法善問使者何故遲到?使者回答說:到達時,京城烈燄天,無路可通。諸人聞之皆失色。
唐明皇曾召公遠與法善,金剛三藏試法,而公遠常勝。凡出入禁中,或以微言規勸;或直道獻替。馘祟驅妖,召龍致雨,無不立驗,尤善於隱身術。
明皇祈傳其術,公遠勸之不可徇小術而輕社稷,明皇不悅,辱罵公遠,公遠走入殿柱中,且數說帝過,明皇更怒,劈柱追之,既見,復隱入玉碣中,又擊碣,碎為數十塊,每塊皆見有公遠,明皇於是悔謝。
明皇不死心,強之不已,公遠不得已,遂教之,然不肯傾囊相授,明皇自試,總難免留下衣帶未隱,明皇又厚賜金帛,祈盡其術,終不可得,乃怒而斬之。中使輔仙玉自四川而還,遇見公遠西去。

十七、申泰芝

申泰芝,字廣祥,係周時申伯之裔,寶慶府郡陽縣仁風鄉柳塘村人,唐垂拱三年(西元六八七年)丁亥八月初五日辰時出生。器識不凡,敏而好學,通曉六經,於玄教經科一覽備悉。
父喪,遇神人指地,葬於紅衙山,未幾,無心於世,疏交親友,欽慕神仙。一日遊南嶽朱陵洞天,登祝融峰,坐於岩石,歎曰此中有佳致,可惜無緣居此,一老叟,黃冠野服,髭鬢皓然,問其何以歎息,申告以故,老叟乃探囊取書一帙,曰:此即金丹火龍大成之旨,為超凡入聖之機,密而行之,可以成道,泰芝拜謝,歸故里,笑談應對,遂與平素不同,後於蓮荷山建造庵寮,立丹灶,採藥物,按法修煉,金丹遂成。
唐開元廿六年,明皇與辟臣謂夜夢神人相告,湖南雲山之北,邵陵之地,有申道人,號白雲居士,煉丹成道,若禮之,可為國師,必能與國家修禳獲福,遂敕翰林草詔,遣使尋訪。申泰芝欣然從詔,明皇稱之為仙翁,賜號大國師,許其出入禁廷,主領玄教。
開元廿七年(西元七三九年)八月中秋夜,明皇問申泰芝曰:月宮可到否?泰芝答可。遂同葉法善與明皇擁徒乘雲,至於月殿,廣寒清虛之府,寒氣逼人,見素娥十餘人衣皓衣,乘白鸞,笑舞於大桂樹下,樂音響亮,明皇乃抄寫曲譜,頃刻依前乘雲而還,若醉寤而至宮闕。次夕,明皇意求再往,泰芝笑而不允,明皇亦不強求。
天寶三年(西元七四四年)楊貴妃亦請求泰芝傳授秘錄,次年二月二日,明皇建寶齋設紙蓆為座,泰芝端坐而席不傾,明皇歎為神仙中人。泰芝留餘齋於几,明皇問為何用?泰芝答以遺母,明皇問路程遙遠,何時可到?答說今夜可到,明皇未之信,遂附齋與郡陵郡守,及到郡,齋尚溫,郡守遂即具表謝帝,帝見上表時日,果與賜齋之日同,明皇與群臣無不信服。
安祿山兵變之前,泰芝乞賜故里,明皇從語,敕宮中陳氏製法衣一襲以贈。陳氏係嘗侍茶渴之職,供侍泰芝甚勤。泰芝臨行贈丹藥一丸,名絳雪丹,囑係命終之日可服此丹,可先告于帝聽,若氣絕之後,以身入棺,蓋須半掩,塚門勿塞,高大其墓,容魂魄出入,尚不受輪迴之厄,百年之時,尸身不壞,遇生人之氣,即死而後生,為地仙矣。
後陳氏病危,以此事告明皇,從其所請,葬之於禁城三里外,題其墓曰蘭昌宮。後於憲宗元和年間(西元八O六—八二O年)薛昭為禁城捕尉,出理民訟,枉法受賂,被糾彈,逃至禁城,暮遇老叟指點往蘭昌宮,宮廷舊敗將類,遇一女子容貌妖嬈,與談往事,並引之揭棺蓋,見一女子面目姣好,溫暖而起,即服絳雪丹之陳氏也。
天寶十四年(西元七五五年)乙未八月十三日,申楊二姓集社,會於宜唐觀,泰芝亦承請前赴,中途遇神人與桃三五顆,獻之長宿,不受。泰芝遂剖食之,須臾之間,彷彿聞步虛之聲,余胡峰頂,祥雲彌漫,泰芝遂隨朱衣二人白日飛昇而去,年六十有九。
按:《歷代真仙體道通鑑》所載有申泰芝與申元之兩人,申泰芝傳簡略不詳,獨《道藏》中有〈雲阜山申仙翁傳〉記其生平故事特詳,其施術於明皇遊月宮之事,與《體道通鑑》中之申元之相同,不知是否《體道通鑑》之編者疏失所致,附誌於此,以俟高明。

十八、火師汪子華

汪子華字時美,蔡州汝陽縣人,生於唐玄宗開元二年(西元七一四年),七歲能誦詩書,九歲通諸經大義,十三歲知天文地理之學。
年登四十,累入選場,三舉不第,於是棄儒,學老莊之道,求長生之術,不復求仕進。乃與顏真卿同師白雲先生張志和,再師赤城司馬承禎,受清靜之道,遇安祿山之亂,棄家雲遊,訪道諸方,路經南嶽,入祝融峰下結庵修道,九年未曾下山。
寶應元年壬寅(西元七六二年)七月十五日,火師年四十九歲,紫虛元君下降其庵,傳授道要,依法修持廿八年,丹成道備。
貞元五年(西元七八九年)正月七日飛昇於祝融峰下,年七十七。著作有《雷霆奧旨》。
曾訓曰:求仙慕道之士,不煉內丹,形還敗壞;不煉功行,難達玄境;不濟疾苦,道果難成;不漱華池,神不清悅。欲求仙道,功行為先。

十九、金蓬頭

金蓬頭,名志陽,號埜菴,永嘉人也,平素蓬頭一髻,世因以為號,生而不群,長而慕道,師事全真道士李月溪,月溪即李志常之門人,李志常則為丘長春高弟也。
嘗由武夷龍虎二山,龍虎主先天觀者傅師正,館師于蓬萊庵,蓬頭攀陟岩壑,侶鹿豕,臥雲霧,視以為常,或夜坐盤石,蛇虎值前,輒愕而逝去。命其徒築天瑞庵于峰頂,凡病患叩之,即應以所供果服之,無不應焉。
於天旱時,登龍井,召龍出聽,警以偈,龍騰入水,少頃,天即大雨。
至元丙子(西元一三三六年)四月十日,令徒書一頌坐逝,越十三日兩頰若栗,肢體溫軟猶生,葬於庵側,所授弟子則有勞養素、郭處長、李西來、張天全、殷破衲、方方壺、黃公望等人。

二十、莫月鼎

莫月鼎,名洞一,字起炎,浙西霅川人(《仙鑑》作海川歸安人)。聰慧英敏,酷慕道法,雅志人仙,從青城山徐無極受五雷法,與同鄉西埜沈震雷同師事鄒鐵壁,得王侍宸《九天雷晶隱書》,由是道法高,姓名著,求道者甚眾。
其接度門人多致叱?,試其誠怠,有不堪者,輒中道而廢。
至元丁亥(西元一二八七年)被召赴闕,一說己丑年(西元一二八九年),以胡桃擲地,雷霆應聲而發,請雨立至,一時名動京師。
月鼎之道派盛於西江,昌於東吳,延佑庚寅秋(按:延祐年間,並無庚寅),趺坐問弟子曰:是何時也?弟子答以曰早午矣。於是索紙筆作偈曰:
  七十四年明月。也曾陰晴圓缺。
  今日大地光明,三界虛空透澈。
書畢端坐而逝,顏面如丹。
按:若以庚申年計,則莫月鼎當生於西元一二四七年(與張三丰同年)。
莫月鼎屬於神霄道士,精於雷法,門人有王繼華、王惟一、潘無涯等人,宋濂為其撰《莫月鼎傳》。著作有《書符口訣》。

[fly]欢迎光临滴水草堂书画网[/fly]

TOP

歷代神仙譜下篇之三


二一、葉法善

葉法善,字道元,處州松陽人。七歲時溺松陽江,三年復返,父母問其故,曰:青童飲以雲漿,引我朝太上。
稱師事青城趙元陽,受遁甲,入蒙山,神人授書,詣嵩高山,嶽神傳劍,卜居卯酉山。嘗遊括蒼山,遇三神人於石洞中,授以正一盟威,三五飛步之法,後周遊名山洞天,誅妖馘邪,無不應驗。受知遇於唐高宗及中宗兩朝。
唐中宗景龍四年(西元七一O年)三神人復降語之不可遂隱山林,於是又輔睿宗及玄宗,並於睿宗時拜鴻臚卿,封越國公。
開元初,中秋夜,施術與唐玄宗同遊月宮,聞天樂,問其名,曰紫雲曲,明皇默記音律,反歸,遂製成霓裳羽衣曲。
唯《龍城錄》(《歷世真仙體道通鑑》引)記載是申天師元之,又一說是羅公遠,三說不同,不知何者為確。
葉法善之祖,名國重,葬於松陽之酉山,法善於其處置道院,立碑於下,並請北海為其祖作碑文。北海夢葉法善再來求書,允之,書未盡,鐘鳴夢覺,至丁字下,數點而止。當法善刻碑畢,將墨本前往致謝,北海驚道:始吾以為夢,乃真邪?此即世所盛稱之追魂碑,亦稱丁丁碑也。
葉法善修道且精於法術,亦曾因唐明皇之追問,道出張果為混沌初分白蝙蝠,言訖七竅流血,僵仆於地,明皇求張果赦之,張果以水噀法善面,遂復生。
據傳葉生於隋煬帝大業十二年(西元六一六年)卒於唐明皇開元十年(西元七一二年),一說尸解於開元八年,地曰景龍觀。年一百又七歲。
有弟子百餘人,入室者盧齊物、尹愔。
[fly]欢迎光临滴水草堂书画网[/fly]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