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华夏赵氏

华夏赵氏

华   夏   赵   氏

完美书画网 (http://www.dsct.cn)

滴水草堂画廊 (http://www.dscthl.cn) 赵立军编辑

一、史记卷四十三  赵世家第十三

  赵立军  注译

    赵氏之先,〔1〕与秦共祖。至中衍,〔2〕为帝大戊御。〔3〕其后世蜚廉有子二人,〔4〕而命其一子曰恶来,事纣,〔5〕为周所杀,其后为秦。〔6〕恶来弟曰季胜,〔7〕其后为赵。
    【注释】〔1〕“赵氏之先”,《秦本纪》作“秦之先”,《楚世家》作“楚之先”(今本作“楚之先祖”,王叔珉曰“祖”字衍),《魏世家》“魏之先”,本文“氏”字疑衍。〔2〕“中衍”,《正义》:“中音仲。”据《秦本纪》,中衍是柏翳子大廉玄孙。中衍鸟身人言。〔3〕“大戊”,《殷本纪》作“太戊”,为殷王朝第九代帝王。帝雍己时,殷道衰,至太戊殷复兴,诸侯归之,号称中宗。〔4〕“其后世蜚廉有子二人”,《秦本纪》:“仲衍玄孙中潏生蜚廉。蜚廉生恶来、季胜。”“蜚廉”,一作“费仲”,王符《潜夫论》:“嗣及费仲,生恶来、季胜,武王伐纣,并杀。”〔5〕“而命其一子曰恶来,事纣”,蜚廉本人亦事纣。《秦本纪》:“蜚廉生恶来,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殷本纪》:“恶来喜毁谗,诸侯以此益疏。”〔6〕“其后为秦”,恶来后有非子,以美畜,周孝王封之于秦,号曰秦嬴。传五世为秦襄公。详具《秦本纪》。〔7〕“季胜”,《正义》曰:”胜音升。”

    季胜生孟增。〔1〕孟增幸于周成王,〔2〕是为宅皋狼。〔3〕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幸于周缪王。〔4〕造父取骥之乘匹,〔5〕与桃林〔6〕盗骊、〔7〕骅骝、〔8〕绿耳,〔9〕献之缪王。缪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见西王母,〔10〕乐之忘归。〔11〕而徐偃王反,〔12〕缪王日驰千里马,攻徐偃王,〔13〕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14〕由此为赵氏。
    【注释】〔1〕“增”,《汉书·古今人表》作“会”。“会”为“增”之误字。见钱大昕《考异》。〔2〕“周成王”,名诵,武王之子,是周王朝第二代帝王。〔3〕“宅皋狼”,《地理志》云:“皋狼是西河郡之县名。盖孟增幸于周成王,成王居之于皋狼,故曰皋狼。”按《地理志》“故曰”下夺“宅”字,应作“故曰宅皋狼”。〔4〕“造父幸于周缪王”,周缪王名满,西周第五代帝王。或作周穆王。“缪”、“穆”古字通。〔5〕“造父取骥之乘匹”,谓造父甄选驯调八骏良马。驷马曰乘,双马曰匹。《盐铁论·论儒篇》曰:“无鞭策,虽造父不能调驷马。”〔6〕“与”,通“以”。“桃林”,地名。孔安国曰:“桃林在华山东。”《正义》引《括地志》云:“桃林,在陕州桃林县西。”《山海经》云:“夸父之山,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中多马。”〔7〕“盗骊”,《秦本纪》作“温骊”。《索隐》曰:“温音盗。”马黑色细颈曰盗骊。《索隐》又引《刘氏音义》云:“盗骊,■骊也。”■,浅黄色。《考证》:“盗乃浅青色。”按:一马而有三种毛色,当是杂色之马,今罕见。〔8〕“骅骝”,《穆天子传》一、《汉书·地理志下》,“骅”并作“华”。色如花而赤之马曰骅骝。〔9〕“绿耳”,《秦本纪》作“騄耳”。双耳毛色作绿,因名绿耳。按上举盗骊、骅骝、绿耳,皆周穆王八骏之属。其余为赤骥、白义、渠黄、騟■、山子。〔10〕“西巡狩,见西王母”,穆王西狩故事,《周本纪》不载。见于晋武帝太康二年汲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冢而得的《穆天子传》。同时发现之《竹书纪年》亦云:“穆王十七年西征,于昆仑丘见西王母。”按:西王母应是古代中亚地区母系社会的部落首领。后人加以美化,创作了许多动人的故事,流传于世。〔11〕“乐之忘归”,《秦本纪》作“乐而忘归”。“之”、“而”义同。〔12〕“徐偃王反”,徐偃王相传是与荆文王同时的徐国国君。《秦本纪》亦曰:“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穆王御。”按:所谓“徐偃王反”,盖有误。《韩非子·五蠹篇》谓徐偃王行仁义,为荆文王所灭。《盐铁论·和亲篇》亦云:“徐偃王行仁义而灭,好儒而削。”徐偃王去周穆王之时己远。“徐偃王反”,当指春秋以前徐夷之乱。《书·费誓》“徐戎并兴”,《诗·常武》“徐方绎骚”、“徐方来庭”,可见徐夷确在春秋前为乱。周穆王时徐焰特盛,宣王时是其余波。本文应作“徐王反”,“偃”字是衍文。〔13〕“日驰千里马”,《风俗通义·六国篇》作“日驰千里”。〔14〕“乃赐造父以赵城”,晋州赵城县为造父邑。明清时属平阳府。今与洪洞县合并,改名洪洞县,属山西省。

    自造父以下六世至奄父,曰公仲。周宣王时伐戎,〔1〕为御。及千亩战,〔2〕奄父脱宣王。〔3〕奄父生叔带。叔带之时,周幽王无道,〔4〕去周如晋,〔5〕事晋文侯,〔6〕始建赵氏于晋国。
    【注释】〔1〕“周宣王”,名静,公元前八二八年——前七八二年在位。“伐戎”,谓西夷姜氏之戎。周宣王是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据《诗》则为英主,据《国语》则失德正多,两种古文献的记载,判然若两人。〔2〕“千亩”,今山西介休县南。〔3〕“奄父脱宣王”,《周本纪》:“王师败绩于姜氏之戎。”千亩之战,宣王陷入敌围,奄父掩护突围,故曰“脱宣王”。〔4〕“周幽王”,名湦,又作涅。公元前七八一年——前七七一年在位。〔5〕“去周如晋”,《太平御览》卷二百引“如”作“入”。据《诸侯年表》,晋文侯元年,当周幽王二年。幽王为犬戎所杀在晋文侯十年。叔带去周事晋,应在公元前七八○年至前七七一年之间。〔6〕“晋文侯”,名仇。公元前七八一年至前七四六年在位。

     自叔带以下,赵宗益兴,五世而至赵夙。〔1〕赵夙。〔2〕晋献公之十六年,伐霍、魏、耿。〔3〕而赵夙为将伐霍。〔4〕霍公求犇齐。〔5〕晋大旱,卜之,曰“霍太山为祟”。〔6〕使赵夙召霍君于齐,复之,以奉霍太山之祀。晋复穰。〔7〕晋献公赐赵夙耿。〔8〕
    【注释】〔1〕“五世而生赵夙”,《潜夫论·志氏姓篇》云:“至于赵夙,仕晋卿大夫。十一世而为列侯,五世而为武灵王,五世亡赵。”〔2〕“赵夙”,《考证》云此二字衍。按:“赵夙”二字非衍。晋献公以下述赵夙事,故于晋上特标“赵夙”二字。下文“赵朔。晋景公之三年,……”云云,《韩世家》“韩厥。晋景公之三年……”云云,皆同此例。〔3〕“晋献公”,名诡诸。公元前六七六年至前六五一年在位。“霍”,山西霍县西南。“魏”,山西芮城北。“耿”,山西河津南,汾水南岸。〔4〕“而赵夙为将伐霍”,《晋世家》“赵夙御戎”,此言“为将”,盖尊之。〔5〕“霍公求犇齐”,霍始封君为周文王子叔处,姬姓。《集解》徐广曰:“求亦作来。”“犇”,同“奔”。〔6〕“霍太山为祟”,杜预曰:“永安县东北有霍太山。”按:永安县辖境在今山西霍县、洪洞两县间。霍太山即今霍山。“祟”,音suì,鬼神强加于人的灾祸。〔7〕“晋复穰”,“穰”,音ráng,农业丰收曰穰。〔8〕“晋献公赐赵夙耿”,闵公元年《左传》:“晋侯作二军,。


   公将上军,太子申生将下军,赵夙御戎,毕万为右,以灭耿、灭霍、灭魏。还,为太子城曲沃,赐赵夙耿,赐毕万魏,以为大夫。”
    夙生共孟,当鲁闵公之元年也。〔1〕共孟生赵衰,字子余。〔2〕
    【注释】〔1〕“夙生共孟,当鲁闵公之元年也”,《考证》:“崔适曰‘夙生共孟’四字,当在‘鲁闵公元年’句下,‘闵公元年’,上承‘赐赵夙耿’而言,以下乃言赵氏之世系。闵,《世家》、《年表》作闵。”按:崔适说是。鲁闵公,姓姜名开,公元前六六一年——前六六○年在位。鲁闵公元年当晋献公十六年。〔2〕“共孟生赵衰,字子余”,赵氏世系紊乱,难以确考。《索隐》引《系本》云:“公明生共孟及赵夙,夙生成季衰,衰生宣孟盾。”《左传》云:“衰,赵夙弟。”而《赵世家》云:“共孟生赵衰。”梁玉绳曰:“夙与衰皆共孟子,公明、共孟音相近,其实一人也。”赵衰即赵成子,亦称成季、孟子余。

    赵衰卜事晋献公及诸公子,莫吉;〔1〕卜事公子重耳,吉,〔2〕即事重耳。重耳以骊姬之乱亡奔翟,〔3〕赵衰从。翟伐廧咎如,得二女,〔4〕翟以其少女妻重耳,〔5〕长女妻赵衰而生盾。〔6〕初,重耳在晋时,赵衰妻亦生赵同、赵括、赵婴齐。〔7〕赵衰从重耳出亡,凡十九年,〔8〕得反国。重耳为晋文公,〔9〕赵衰为原大夫,居原任国政。〔10〕文公所以反国及霸,多赵衰计策。〔11〕语在《晋》事中。
    【注释】〔1〕“赵衰卜事晋献公及诸公子,莫吉”,“卜”,音bǔ,古人用火灼龟甲取兆,以预测吉凶曰卜。晋献公有八子:齐姜子申生为太子。诸公子有重耳、夷吾及骊姬子奚齐等。骊姬女弟生子卓子。卓子生晚(献公二十五年),不在赵衰请卜公子之列。〔2〕“公子重耳”,后承晋祚为晋文公,公元前六三六年——前六二八年在位。重耳母狐姬,晋大夫狐突女。〔3〕“重耳以骊姬之乱亡奔翟”,晋献公五年伐骊戎,得骊姬,献公爱幸之。献公十二年,骊姬生子奚齐。献公二十一年,献公信骊姬谗,欲废太子申生而立奚齐。申生于十二月自杀。重耳逃亡至蒲。二十二年献公伐蒲,重耳奔翟。事具《晋世家》。〔4〕“翟伐廧咎如,得二女”,“廧”,音qi2ng,廧咎如,赤狄分支。僖公二十三年《左传》:“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5〕“少女”,季隗。《晋世家》以长女妻重耳。此与僖公二十三年《左传》合。〔6〕“长女妻赵衰而生盾”,与僖公二十三年《左传》合。《晋世家》作“以少女妻赵衰,生盾”。“长女”,叔隗。〔7〕“初重耳在晋时,赵衰妻亦生赵同、赵括、赵婴齐”,僖公二十四年《左传》:“狄人归季隗于晋,而请其二子。文公妻赵衰,生原同、屏括、楼婴。赵姬请逆盾与其母,子余辞。姬曰:‘得宠而忘旧,何以使人?必逆之。’固请,许之。来,以盾为才,固请于公,以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以叔隗为内子,而己下之。”〔8〕“赵衰从重耳出亡,凡十九年”,重耳,献公二十一年奔蒲,至文公元年归国,前后二十一年。所云十九年者,当自重耳离开晋国国境,即奔狄之翌年起算,正十九年。〔9〕“重耳为晋文公”,公元前六三六年,为晋文公元年。当周襄王十六年,鲁僖公二十四年,齐孝公七年。齐桓公霸业已衰,晋文公起而代之。〔10〕“赵衰为原大夫”,“原”,河南济源西北。赵衰为原大夫,在文公二年十二月。《诸侯年表》误入文公元年。〔11〕“文公所以反国及霸,多赵衰计策”,据《晋世家》,重耳返国及霸,赵衰为之策划,举其大者有七事。(一)里克杀奚齐悼子,使人迎重耳于翟,重耳谢不入,是赵衰策。(二)重耳徙齐,谋之赵衰。(三)重耳过五鹿,野人盛土器中进,赵衰制重耳之怒而拜受之。(四)桓公卒,齐乱。赵衰、咎犯谋于桑下,趣重耳行。赵衰与齐女谋,醉重耳载以行。(五)过曹、过宋、过郑、过楚、赵衰教重耳受楚适诸侯礼而毋让。过秦,缪公与重耳饮,赵衰歌黍苗诗,以示欲急返国。(六)文公二年,赵衰说文公尊王,入襄王于周。(七)文公四年,晋作三军,赵衰举郤縠将中军,三让三辞,不失其义。

    赵衰既反晋,晋之妻固要迎翟妻,〔1〕而以其子盾为适嗣,〔2〕晋妻三子皆下事之。〔3〕晋襄公之六年,而赵衰卒,〔4〕谥为成季。〔5〕
    【注释】〔1〕“翟妻”,廧咎如长女季隗。〔2〕“而以其子盾为适嗣”,晋之妻以季愧随成季流亡在外十余载,备尝艰苦,以其子赵盾为嫡嗣,贵其子而尊其母也。〔3〕“晋妻三子皆下事之”,僖公二十四年《左传》:“文公妻赵衰,生原同、屏括、楼婴。”杜预注:“原、屏、楼三字食邑。”宣公十二年《左传》称赵同、赵括、赵婴齐。按:赵婴齐通于赵文子母庄姬,兄同、括放之。春秋时善走楼季,疑即其人。〔4〕“晋襄公之六年,而赵衰卒”,晋襄公名欢,公元前六二七年——前六二一年在位。襄公六年,为公元前六二二年。赵成子衰、栾贞子枝、霍伯先且居、臼季狐偃四大夫,皆同年卒。〔5〕“谥”,音shì,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

    赵盾代成季任国政,〔1〕二年而晋襄公卒。〔2〕太子夷皋年少,盾为国多难,〔3〕欲立襄公弟雍。〔4〕雍时在秦,使使迎之。太子母日夜啼泣,〔5〕顿首谓赵盾曰:“先君何罪,释其适子而更求君?”〔6〕赵盾患之,恐其宗与大夫袭诛之,乃遂立太子,是为灵公。〔7〕发兵距所迎襄公弟于秦者。〔8〕灵公既立,赵盾益专国政。
    【注释】〔1〕“赵盾代成季任国政”,文公六年《左传》云:“晋搜于夷,舍二军。使狐射姑将中军,赵盾佐之。阳处父至自温,改搜于董,易中军。阳子,成季之属也。故党于赵氏。且谓赵盾能。曰:使能,国之利也。是以升之。宣子于是乎始为国政。”〔2〕“二年而晋襄公卒”,晋襄公在位七年,卒于七年八月。“二年”,谓宣子任国政二年。〔3〕“盾为国多难”,宣子任国政时,晋国多难。三年孟明攻晋,取晋汪以归。四年,秦缪公大兴兵,度河取王官,封肴尸。晋恐不敢出。五年,晋又伐秦,取新城,报王官之役。〔4〕“欲立襄公弟雍”,《晋世家》:“赵盾曰:‘立襄公弟雍,好善而长,先君爱之。且近于秦,秦固好也。立善则固,事长则顺,奉爱则孝,结旧好则安。’”按:公子雍之母为杜祁。杜祁以襄公故,让逼姞而上之。以狄故,让季愧而己次之,故班在四。文公是以爱杜祁之子雍,使仕秦为亚卿。〔5〕“太子母”,缪嬴,太子夷皋之母,当是秦宗女。〔6〕“释”,《左传》、《晋世家》并作“舍”。〔7〕“灵公”,名夷皋,立时在怀抱中。公元前六二○年——前六○七年在位,共十四年。〔8〕“发兵距所迎襄公弟于秦者”,晋使先蔑、士会如秦迎公子雍。赵盾既变计立夷皋,又为将往击秦,败之令狐。先蔑、随会败走,逃亡秦国。

    灵公立十四年,益骄。〔1〕赵盾骤谏,〔2〕灵公弗听。及食熊蹯,胹不熟,杀宰人,〔3〕持其尸出,赵盾见之。灵公由此惧,欲杀盾。〔4〕盾素仁爱人,尝所食桑下饿人反扞救盾,〔5〕盾以得亡。未出境,而赵穿弑灵公,〔6〕而立襄公弟黑臀,是为成公。〔7〕赵盾复反,任国政。〔8〕君子讥盾“为正卿,亡不出境,反不讨贼”,〔9〕放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10〕晋景公时而赵盾卒,〔11〕谥为宣孟,〔12〕子朔嗣。
    【注释】〔1〕“灵公立十四年,益骄”,《晋世家》:“十四年,灵公壮侈,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射人,宰人胹熊蹯不熟,怒杀宰夫。”〔2〕“赵盾骤谏”,士会先谏,赵盾后谏,皆不听。事具宣公元年《左传》。〔3〕“蹯”,音fān,兽足,此指熊掌,味美而难熟。“胹”,音6r,炖,煮。〔4〕“灵公由是惧,欲杀盾”,赵盾、随会数谏灵公不听,灵公患之,使力士鉏麑刺赵盾。鉏麑不忍,触树死。〔5〕“尝所食桑下饿人反扞救盾”,“尝”犹“曾”。赵盾尝猎于首山,见桑下有饿人示眯明(《左传》作提弥明),盾与之食,又义其孝母,益与之饭肉。后示眯明为公宰,反击灵公伏士以脱盾。〔6〕“而赵穿弑灵公”,《晋世家》:“乙丑,盾昆弟将军赵穿,袭杀灵公于桃园。”《左传》注穿是赵夙庶孙,为盾从父昆弟之子。又文公十二年《左传》疏云:“赵穿别为邯郸氏,赵谢■、赵胜、邯郸午是其后。”〔7〕“成公”,黑臀,公元前六○六年——前六○○年在位,共七年。是文公少子,其母周女。〔8〕“赵盾复反,任国政”,成公元年,赐赵氏为公族。〔9〕“君子”,《正义》:“谓孔子也。”《考证》:“《左传》以为太史董狐之言。”按:下文有“故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作总结,则前“君子”,似非董狐。〔10〕“太史”,董狐。孔子闻之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宣子良大夫也,为法受恶。”〔11〕“晋景公”,名据,成公子。公元前五九九年——前五八一年在位,共十九年。〔12〕“而赵盾卒,谥为宣孟”,赵盾卒于晋景公何年,未见载记。梁玉绳曰:“孟非谥,也当作宣子。”《考证》:“枫山、三条本‘谥’作‘是’,当依订。”

    赵朔。〔1〕晋景公之三年,朔为晋将下军救郑,〔2〕与楚庄王战河上。〔3〕朔娶晋成公姊为夫人。〔4〕
    【注释】〔1〕“赵朔”,《考证》认为此二字衍文。按:“赵朔”二字非衍文,说见前“赵夙”注。〔2〕“晋景公之三年,朔为晋将下军救郑”,《晋世家》:“三年,楚庄王围郑,郑告急晋,晋使荀林父将中军,随会将上军,赵朔将下军。”宣公十二年《左传》:“赵朔将下军,栾书佐之。”〔3〕“与庄王战河上”,《晋世家》:“六月至河,闻楚已服郑。郑伯肉袒,与盟而去。荀林父欲还。先縠曰:‘凡来救郑,不至不可。将率离心。’卒渡河。楚已服郑,欲饮马于河为名而去。楚与晋军大战,郑新附楚,畏之,反助楚攻晋。晋军败,走河争渡,船中人指甚众。(《左传》曰:“舟中之指可掬也。”)楚虏我将智■归。”〔4〕“朔取晋成公姊为夫人”,梁玉绳曰:“贾、服、杜皆以庄姬为成公女。‘姊’是‘女’字之误。”按:崔适曰:“赵朔妻,成公姊,本不误。成公为文公子。成公姊亦文公女。自文公卒,至景公三年,计二十二年。朔妻若自文公卒前二三年所生,至此年甫三十四五,应有遗腹。……八年,《疏》谓庄姬年少,故贾、服、杜以为成公女,不知成公姊亦未老也。”崔说是。

    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1〕初,赵盾在时,梦见叔带持要而哭,〔2〕甚悲;已而笑,拊手且歌。〔3〕盾卜之,兆绝而后好。〔4〕赵史援占之。〔5〕曰:“此梦甚恶,非君之身,乃君之子,〔6〕然亦君之咎。至孙,赵将世益衰。”〔7〕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及至于景公而贾为司寇。〔8〕将作难,乃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遍告诸将曰:“盾虽不知,犹为贼首。〔9〕以臣弑君,子孙在朝,何以惩皋,〔10〕请诛之。”韩厥曰:〔11〕“灵公遇贼,赵盾在外,吾先君以为无罪,故不诛。今诸君将诛其后,是非先君之意,而今妄诛。〔12〕妄诛谓之乱。臣有大事而君不闻,是无君也。”屠岸贾不听,韩厥告赵朔趣亡。〔13〕朔不肯,曰:“子必不绝赵祀,〔14〕朔死不恨。”韩厥许诺,称疾不出。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15〕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16〕
    【注释】〔1〕“晋景公之三年,大夫屠岸贾欲诛赵氏”,景公三年,赵朔返自邲,即为屠岸贾所杀,而赵同、赵括尚在。杀赵朔的理由,是赵盾弑其君灵公。杀赵同、赵括的理由,是庄姬诬告原、屏谋反。诛赵朔在景公三年,诛赵同、赵括则在景公十七年。二事本不相涉,被史迁混为一谈,铸就千秋一大疑案。此处“欲诛赵氏”,指诛杀赵朔,与原、屏无关。〔2〕“叔带”,赵氏始迁祖。叔带以后,赵氏递兴。“要”,与“腰”通。〔3〕“拊”,音fǔ。“拊手”,拍手。〔4〕“兆”,灼龟坼。古以龟卜,视坼裂之纹,以定吉凶。凡占验吉凶,皆谓之兆。“绝而后好”,意即逢凶化吉。〔5〕“赵史援占之”,《考证》:“史上赵字疑衍。赵氏不宜别有史官。”按:《说苑》亦有“赵”字,似非衍文。〔6〕“乃”,《考证》云枫山、三条本“乃”作“及”。按:《说苑》“乃”亦作“及”,形近之误。〔7〕“至孙,赵将世益衰”,《说苑》云:“至子赵朔世益衰。”〔8〕“及至于景公,而贾为司寇”,司寇六卿之一,主管刑狱。《太平御览》卷四二○引作“至景公时为司寇”。〔9〕“贼首”,《说苑》、《新序》并作“首贼”。〔10〕“辠”,古罪字。〔11〕“韩厥”,韩武子之后。景公十一年,厥与郤克将兵伐齐。十二年,晋作六军,韩厥在一卿之位,号为献子。韩厥曾为赵氏所抚养,韩、赵二氏的联盟有深远的历史背景。〔12〕“非”,《说文》:“违也。”“今”,王叔珉曰:“景佑本南宋补版‘今’作‘后’。《说苑》作‘后’,《史记》故本‘后’字作‘后’。‘后’之作‘今’,盖涉上文‘今诸君’而误,或后人所改。”〔13〕“趣”,疾,快快。〔14〕“必”,犹“若”。〔15〕“贾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下宫族诛赵氏的起因,是由于赵朔死后,庄姬与朔叔赵婴齐通室。赵同、赵括逐放其弟婴齐于齐,旋死于齐。庄姬怀恨,诬告赵同、赵括谋反。又由于栾氏、郤氏的排挤和倾轧,栾书为庄姬诬告作证,赵同、赵括遂及于难。至于屠岸贾其人,景公时为司寇,如果真如《赵世家》所描绘那样权倾一时,视一卿之位的韩厥如草芥,则为何晋世家在灵公、成公、景公时,未见任何有关屠岸贾的记载?敢于“不请而擅与诸将攻赵氏于下宫”,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语涉荒诞,不足为信。〔16〕“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皆灭其族”,下宫之难,景公所诛仅赵同、赵括二家。成公八年《左传》记此事甚详。《传》云:“晋赵庄姬为赵婴之亡故,谮之于晋侯,曰‘原、屏将为乱’,栾、郤为征。六月,晋讨赵同、赵括。”《春秋》鲁成公八年亦载:“晋杀其大夫赵同、赵括。“《晋世家》景公十七年亦云“诛赵同、赵括”,不及赵朔。而本文曰“杀赵朔”,盖与史实不符。赵朔已前死。赵婴齐与赵庄姬私通,在景公十三年被发现。景公十四年,赵同、赵括逐放赵婴齐于齐。成公八年《左传》杜预注曰:“赵婴亡在五年。”成公五年,亦即晋景公十四年。下宫事件发生在晋景公十七年。赵朔已死,赵婴死亦四年,何得与赵同、赵括同受诛。“皆灭其族”,亦不实。如赵氏之族皆灭,何以赵穿之后,赵午、赵稷得以食邑邯郸?

   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1〕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2〕“胡不死?”程婴曰:“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3〕吾徐死耳。”居无何,而朔妇免身,〔4〕生男。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夫人置儿绔中。〔5〕祝曰:“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6〕及索,儿竟无声。已脱,程婴谓公孙杵臼曰:“今一索不得,后心且复索之,奈何?”公孙杵臼曰:“立孤与死孰难?”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公孙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7〕吾为其易者,请先死。”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8〕衣以文葆,〔9〕匿山中。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10〕“婴不肖,不能立赵孤。谁能与我千金,吾告赵氏孤处。”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臼。杵臼谬曰:“小人哉程婴!昔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我。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抱儿呼曰:“天乎天乎!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诸将不许,遂杀杵臼与孤儿。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11〕皆喜。然赵氏真孤乃反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注释】〔1〕“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赵氏孤儿事本虚诞,是由赵氏家乱衍而成的小说家言。“走公宫匿”,非事实。〔2〕“公孙杵臼”、“程婴”,二人是赵盾、赵朔两代家臣。〔3〕“即”,若。与下“即不灭”之“即”义同。〔4〕“免”,音miǎn,同“娩”,生孩子。〔5〕“夫人置儿绔中”,“绔”,音kù。《新序·节士篇》作“袴”。“绔”、“袴”古今字。《说文》:“绔,胫衣也。”今称套裤。套裤中如何藏一小儿,此是赵氏孤儿故事中最大破绽。孔颖达以为事与《左传》皆违,自是司马迁根据战国时的传说的兴来之笔,不可信。〔6〕“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太平御览》卷六九五引此作“赵宗若灭,即号;若不灭,即无声”。〔7〕“强”,通“强”。《说文》:“强,弓有力也。从弓畺声。”〔8〕“乃”,王叔珉曰:“乃犹‘于是’也。”“负”,老姆异称,通“媍”。“负姆”,谓保姆。“负之”,言抚养起来。〔9〕“文葆”,绣花儿衣。《新序》“葆”作“褓”。《说文》:“緥,小儿衣也。”“葆”是借字。〔10〕“谬”,音miù,错误。《考证》:“《新序》‘将’下无‘军’字,下文亦无‘军’字。”〔11〕“良”,信。《太平御览》引此无“良”字。

    居十五年,晋景公疾,〔1〕卜之,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2〕景公问韩厥,厥知赵孤在,〔3〕乃曰:“大业之后在晋绝祀者,其赵氏乎?夫自中衍者皆嬴姓也。〔4〕中衍人面鸟噣,降佐殷帝大戊,〔5〕及周天子,皆有明德。下及幽厉无道,〔6〕而叔带去周适晋,事先君文侯,至于成公,世有立功,未尝绝祀。今吾君独灭赵宗,国人哀之,故见龟策。〔7〕唯君图之。”景公问:“赵尚有后子孙乎?”〔8〕韩厥具以实告。于是景公乃与韩厥谋立赵孤儿,召而匿之宫中。诸将入问疾,景公因韩厥之众以胁诸将而见赵孤。赵孤名曰武。〔9〕诸将不得已,乃曰:“昔下宫之难,屠岸贾为之,矫以君命,并命群臣。非然,孰敢作难!微君之疾,〔10〕群臣固且请立赵后。今君有命,群臣之愿也。”于是召赵武、程婴遍拜诸将,〔11〕遂反与程婴、赵武攻屠岸贾,灭其族。复与赵武田邑如故。
    【注释】〔1〕“居十五年”,谓自三年屠岸贾诛赵朔起算,至此十五年,推次为晋景公十七年。《晋世家》“十九年夏,景公病”。成公十年《左传》“晋侯梦大厉”。鲁成公十年,当晋景公十九年。故梦大厉应与景公病同一事。“晋景公疾”,自应如《晋世家》记在景公十九年。此云“居十五年”,与《韩世家》“晋景公十七年,病”,并误。晋景公十七年,为赵同、赵括受诛之年。〔2〕“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秦本纪》:“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按:大业为秦之先,亦赵之远祖。〔3〕“厥”,《考证》:“古钞本‘厥’上有‘韩’字。”〔4〕“夫自中衍者皆嬴姓也”,《秦本纪》:“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按:中衍先祖大费,舜赐姓嬴氏。大费子二人,一曰大廉,一曰若木。大廉玄孙曰孟戏、仲衍。故自虞舜赐姓嬴氏中衍,传已五世。〔5〕“噣”,音zhòu,鸟嘴。“人面鸟噣”,《秦本纪》作“鸟身人言”。王符《潜夫论·志姓氏篇》:“后有仲衍,鸟体人言,为夏帝大戊御。”〔6〕“下及幽厉无道”,周幽王、厉王皆无道君。厉王为父,幽王为子。习惯称作“幽厉”。〔7〕“策”,同“■”。古时卜筮工具。《楚辞·卜居》:“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诚不能知事。”〔8〕“赵尚有后子孙乎”,《考证》:“古钞本作‘赵后有子孙乎?’”按:各本中“子孙”二字,皆是衍文。〔9〕“赵孤名曰武”,《晋世家》作“赵庶子武”。《说苑》、《新序》并无“赵”字。〔10〕“微”,犹“无”。〔11〕《考证》:“枫山、三条本重‘诸将’二字。”按:赵武复立亦应在晋景公十九年,公元前五八一年。

    及赵武冠,为成人,〔1〕程婴乃辞诸大夫,谓赵武曰:“昔下宫之难,〔2〕皆能死。我非不能死,我思立赵氏之后。今赵武既立,为成人,复故位,我将下报赵宣孟与公孙杵臼。”〔3〕赵武啼泣顿首固请,曰:“武愿苦筋骨以报子至死,而子忍去我死乎!”程婴曰:“不可,彼以我为能成事,故先我死;今我不报,是以我事为不成。”遂自杀。赵武服齐衰三年,〔4〕为之祭邑,春秋祠之,〔5〕世世勿绝。〔6〕
     【注释】〔1〕“及赵武冠,为成人”,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礼。《礼记·曲礼》说,男子二十而冠。《荀子·大略》、《仪礼·士冠礼》、《说苑·建本》皆谓男子十九而冠。〔2〕“昔下宫之难”,谓晋景公十七年,屠岸贾攻杀赵同、赵括之事。〔3〕“赵宣孟”,赵宣子盾。〔4〕“齐衰”,丧服名,五服之一,次于斩衰。以粗麻布制成丧服,因其缉边缝齐,故称齐衰,仅次于子女服父母之丧。〔5〕“春秋祠之”,本书泷川资言本作“春秋祀之”。“祠”、“祀”古通。〔6〕“世世勿绝”,《正义》:“今河东赵氏祠先人,犹别舒一座祭二士矣。”

    赵氏复位十一年,〔1〕而晋厉公杀其大夫三郤。〔2〕栾书畏及,乃遂弑其君厉公,〔3〕更立襄公曾孙周,是为悼公。〔4〕晋由是大夫稍强。
    【注释】〔1〕“赵氏复位十一年”,景公十九年赵氏复位。至晋厉公八年杀三郤,才及八年,此云十一年,误。〔2〕“晋厉公”,名寿曼,公元前五八○年——前五七三年在位,计七年。“三郤”,郤锜、郤犨、郤至。成公十七年《春秋》:“(十有二月)晋杀其大夫郤锜、郤犨、郤至。”鲁成公十七年为晋厉公七年。《晋世家》作厉公八年杀三郤。〔3〕“栾书畏及,乃遂弑其君厉公”,据《晋世家》,栾书囚厉公在厉公八年闰月乙卯,杀厉公在正月庚申。〔4〕“更立襄公曾孙周,是为悼公”,悼公,公元前五七二年——前五五八年在位。悼公周者,其大父捷,晋襄公少子,号桓叔。桓叔生惠伯谈。谈生悼公周。

    赵武续赵宗二十七年,晋平公立。〔1〕平公十二年,而赵武为正卿。〔2〕十三年,吴延陵季子使于晋。〔3〕曰:“晋国之政卒归于赵武子、韩宣子、魏献子之后矣。”〔4〕赵武死,谥为文子。〔5〕
    【注释】〔1〕“赵武续赵宗二十七年,晋平公立”,平公名彪。公元前五五七年——前五三二年在位,共二十二年。以平公立时,赵武已续赵宗二十七年推次,复赵武田则在景公十七年,时景公尚未病厉。“二十七年”疑误,应为二十九年。〔2〕“平公十二年,而赵武为正卿”,襄公二十五年《春秋传》:“秋,赵文子为政,令薄诸侯之币,而重其礼。”鲁襄公二十五年,赵文子为政,即为正卿。当平公十年。此云十二年,误。〔3〕“十三年,吴延陵季子使于晋”,吴季札,春秋时吴王寿梦之季子。寿梦欲传以位,辞不受。封于延陵(今江苏武进县),故称延陵季子。据《诸侯年表》,吴季札聘晋,在平公十四年。此云十三年。〔4〕“晋国之政卒归于赵武子、韩宣子、魏献子之后矣”,梁玉绳曰:“‘武子’乃‘文子’之误,然三子见存,不应称谥。《史诠》曰‘武子、宣子、献子六字衍’。”按:韩宣子名起,韩厥之子。魏献子名荼,魏庄子子。《魏世家》作“魏嬴之子”。〔5〕“赵武死,谥为文子”,赵武死年,未见记载,昭公元年《春秋传》“乐桓子相赵文子,欲求货于叔孙”的记载,及赵文子与叔向语,可见鲁昭公元年,赵文子尚在。鲁昭公元年为晋平公十七年。至昭公三年晏婴聘晋时,《春秋传》不记赵文子事,而韩宣子主政。昭公三年为晋平公十九年,以此推次,赵武崩年,当在晋平公十八年。

    文子生景叔。〔1〕景叔之时,齐景公使晏婴于晋。〔2〕晏婴与晋叔向语。〔3〕婴曰:“齐之政后卒归田氏。”〔4〕叔向亦曰:“晋国之政将归六卿。〔5〕六卿侈矣,而吾君不能恤也。”〔6〕
    【注释】〔1〕“景叔”,名成。《左传》曰赵成子。〔2〕“齐景公”,名杵臼。公元前五四七年——前四九○年在位。“晏婴”,齐相。晏婴使晋在齐景公九年,晋平公十九年。〔3〕“叔向”,晋公室羊舌肸,号叔向。〔4〕“田氏”,昭公三年《春秋传》:“晏子曰:此季世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按:陈完如齐,因始食采邑于田,改姓田氏。〔5〕“叔向亦曰:晋国之政将归六卿”,昭公三年《春秋传》,亦记叔向之言曰:“然,虽吾公室,今亦季世也”云云。叔向言及公室日卑,政在家门,民无所依的情况。“六卿”,韩、魏、赵、范、中行、知氏。〔6〕“六卿侈矣,而吾君不能恤也”,“侈”,音chì,放纵。“恤”,音xù,顾,忧愁。言大权落在六卿之手,晋君还在醉生梦死,不知道犯愁。

    赵景叔卒,生赵鞅,是为简子。〔1〕
    【注释】〔1〕“简子”,生年不详,据史推次,平公十九年晏子聘晋时,简子已生。

    赵简子在位,晋顷公之九年,〔1〕简子将合诸侯戍于周,〔2〕其明年,入周敬王于周,〔3〕辟弟子朝之故也。〔4〕
    【注释】〔1〕“晋顷公”,名去疾。公元前五二五年——前五一二年,在位十四年。顷公九年为前五一七年,当周敬王三年。〔2〕“简子将合诸侯戍于周”,顷公九年夏,简子在黄池会诸侯,共商平定周敬王弟子朝之乱。事具昭公二十五年《春秋传》。黄池,在今河南封丘县西南。〔3〕“其明年,入周敬王于周”,《诸侯年表》,顷公十年“知栎、赵鞅内王于王城”。周敬王名丐,周景王子。〔4〕“辟弟子朝之故也”,“子朝”,周景王长庶子。景王崩,子朝与子丐争立。国人立景王长子猛为王,子朝攻杀猛,国人攻子朝而立丐,为敬王。子朝自立,敬王不得入,居于泽。敬王三年,赵鞅会诸侯于黄池,谋入敬王。四年,晋率诸侯入敬王于周,子朝奔楚。“辟”,排除,驱逐。

    晋顷公之十二年,六卿以法诛公族祁氏、羊舌氏,〔1〕分其邑为十县。〔2〕六卿各令其族为之大夫。〔3〕晋公室由此益弱。
    【注释】〔1〕“晋顷公之十二年,六卿以法诛公族祁氏、羊舌氏”,“公族”,即公室,姬姓。“祁氏”,祁傒孙。“羊舌氏”,叔向子。晋平公十九年,晏婴使晋,晋公室叔向,就告诉晏婴:“晋公室卑。”梁玉绳曰:“二姓之灭,由于祁胜赂荀跞,非关六卿之故。”按:晋顷公十三年,晋国始公布范宣子《刑书》,此云十二年“六卿以法诛公族祁氏、羊舌氏”,可见晋《刑书》在正式公布前一年,已在晋国试行。〔2〕“分其邑为十县”,昭公二十八年《春秋传》:“秋,晋韩宣子卒。魏献子为政,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按:祁氏七县为:邬、祁、平陵、梗阳、涂水、马首、盂。羊舌氏三县为铜鞮、平阳、杨氏。〔3〕“六卿各令其族为之大夫”,据昭公二十八年《春秋传》,任十县大夫者为司马弥牢、贾辛、司马乌、魏戊、知徐吾、韩固、孟丙、乐霄、赵朝、僚安。梁玉绳曰,十县大夫除赵朝、韩固、魏戊、知徐吾四姓为六卿之族,其余六人,皆以贤举。

    后十三年,鲁贼臣阳虎来奔。〔1〕赵简子受赂,厚遇之。
    【注释】〔1〕“后十三年,鲁贼臣阳虎来奔”,“后十三年”,晋定公十一年,公元前五○一年。“阳虎”,春秋鲁人,为李氏家臣,事季平子。鲁定公九年,欲去三桓,劫定公,伐孟氏败,取公宫宝玉大弓出奔至齐,齐不纳,又奔晋,赵鞅纳之。《论语》作阳货,有《阳货篇》。

    赵简子疾,五日不知人,大夫皆惧。医扁鹊视之,〔1〕出,董安于问。〔2〕扁鹊曰:“血脉治也,而何怪!〔3〕在昔秦缪公尝如此,七日而寤。寤之日,告公孙支与子舆曰:〔4〕‘我之帝所甚乐。吾所以久者,适有学也。〔5〕帝告我:“晋国将大乱,五世不安;〔6〕其后将霸,未老而死;〔7〕霸者之子且令,〔8〕而国男女无别。”’〔9〕公孙支书而藏之,秦谶于是出矣。〔10〕献公之乱,文公之霸,而襄公败秦师于肴而归纵淫,〔11〕此子之所闻。今主君之疾与之同,不出三日疾必间,〔12〕间必有言也。”
    【注释】〔1〕“扁鹊”,姓秦名越人,郑国人。年轻时为舍长,从投宿客人长桑君学医,尽得其传,能透视病人五脏,在齐、赵一带悬壶,为人治病。〔2〕“董安于问”,董安于为简子家臣。鲁定公十三年,邯郸将作乱,董安于闻之,告赵鞅先备。鲁定公十四年,知文子以安于预谋乱闻,安于自缢死。赵氏定,祀安于于赵氏庙。〔3〕“血脉治也,而何怪”,血脉上的毛病,你何必大惊小怪。“治”,病。〔4〕“公孙支”、“子舆”,皆秦大夫。公孙支字子桑,《左传》作公孙枝。子舆,亦作子车。〔5〕“适有学也”,《扁鹊传》“有”下有“所”字。〔6〕“五世”,献公,奚齐、卓子、惠公、怀公。〔7〕“其后将霸,未老而死”,谓图霸业,则必穷兵黩武,其民乃不得终其天年。〔8〕“霸者之子”,是说称霸的那些人们。“且令”,号令诸侯。〔9〕“而国男女无别”,男女无别,死于道路。〔10〕“谶”,音chèn,预言吉凶得失的文字、图记。〔11〕“而襄公败秦师于肴而归纵淫”,晋襄公元年(公元前六二七年)败秦于肴。“肴”,音y2o,山名,秦岭东段支脉,河南省洛宁西北。〔12〕“间”,音ji4n,病痊愈或好转。

    居二日半,简子寤。语大夫曰:“我之帝所甚乐,与百神游于钧天广乐,〔1〕九奏万舞,〔2〕不类三代之乐,〔3〕其声动人心。〔4〕有一熊欲来援我,〔5〕帝命我射之,中熊,熊死。又有一罴来,〔6〕我又射之,中罴,罴死。帝甚喜,赐我二笥,皆有副。〔7〕吾见儿在帝侧,帝属我一翟犬,〔8〕曰:‘及而子之壮也,〔9〕以赐之。’帝告我:‘晋国且世衰,七世而亡,〔10〕嬴姓将大,〔11〕败周人于范魁之西,〔12〕而亦不能有也。今余思虞舜之勋,〔13〕适余将以其胄女孟姚配而七世之孙。’”〔14〕董安于受言而书藏之。〔15〕以扁鹊言告简子,简子赐扁鹊田四万亩。
    【注释】〔1〕“大夫”,董安于。“钧天、广乐”,是天帝居所,见《列子·周穆王篇》。“广乐”,亦可释为“广陈钟鼓之属以为乐”,见《淮南子·天文训》。以文义观之,前义胜。故本文应在“广乐”作断。〔2〕“九奏万舞”,《周礼·春官》“九奏乃终,谓之九成”,郑注云:“乐一更端曰奏。”“万舞”,干戚舞,干戚是兵器,万舞应是武舞。〔3〕“三代”,夏、商、周。“不类三代之乐”,当是更古之乐。后面说到“思虞舜之勋”,意为虞舜之乐。〔4〕“其声动人心”,《考证》:“《扁鹊传》无‘人’字。”《风俗通义·皇霸》亦无“人”字。〔5〕“欲来援我”,《考证》:“古钞本无‘来’字,与《传》及《艺文类聚》合。”按:《传》,谓《扁鹊传》。〔6〕“罴”,音pí,体大于熊,毛色黄白,力能拔树,遇人则人立而攫之,俗称人熊。〔7〕“笥”,音sì,盛饭的竹制饭具。圆者曰箪,方者曰笥。“副”,笥内盛有饭食。〔8〕“翟犬”,“翟”,通“狄”。翟犬是北方游牧民族畜以守卫羊群之犬。《晋书·挚虞传·思游赋》“睨翟犬于帝侧兮,殪熊罴于灵轩”,即用此故事。〔9〕“及而子之壮也”,《风俗通义·皇霸》作“及汝子之壮也”。按:“而”即“汝”。〔10〕“七世”,晋定公、出公、哀公、幽公、烈公、孝公至静公为七世。〔11〕“嬴姓将大”,赵氏之先,与秦同祖,俱嬴姓。此云赵将强大。〔12〕“败周人于范魁之西”,败周人事亦无考。范魁,地名,不详何在。〔13〕“今余思虞舜之勋”,赵之先大费,受知于虞舜,嬴姓,亦舜所赐。故云“思虞舜之勋”。〔14〕“胄女”,帝王贵族之女。“孟姚”,吴广之女,姓姚字孟。“七世之孙”,谓武灵王。按:简子至武灵王十世,此讹七字。〔15〕“而书藏之”,王叔珉曰:“《扁鹊传》作‘书而藏之’,于文为长。上文‘公孙支书而藏之’,亦同例。”

    他日,简子出,有人当道,辟之不去。〔1〕从者怒,将刃之。〔2〕当道者曰:“吾欲有谒于主君。”从者以闻。简子召之,曰:“嘻,〔3〕吾有所见子晣也。”〔4〕当道者曰:“屏左右,愿有谒。”简子屏人。当道者曰:“主君之疾,〔5〕臣在帝侧。”简子曰:“然,有之。子之见我,我何为?”〔6〕当道者曰:“帝令主君射熊与罴,〔7〕皆死。”简子曰:“是,且何也?”当道者曰:“晋国且有大难,主君首之。帝令主君灭二卿,〔8〕夫熊与罴皆其祖也。”〔9〕简子曰:“帝赐我二笥,皆有副,何也?”当道者曰:“主君之子将克二国于翟,〔10〕皆子姓也。”简子曰:“吾见儿在帝侧,帝属我一翟犬,〔11〕曰‘及而子之长以赐之’。〔12〕夫儿何谓以赐翟犬?”〔13〕当道者曰:“儿,主君之子也。翟犬者,代之先也。〔14〕主君之子,且必有代。及主君之后嗣,且有革政而胡服,〔15〕并二国于翟。”〔16〕简子问其姓名而延之以官。当道者曰:“臣野人,致帝命耳。”〔17〕遂不见。〔18〕简子书藏之府。〔19〕
    【注释】〔1〕“辟之不去”,意谓让他躲开,他不躲开。“辟”,音pì,辟除,躲避。〔2〕“从者怒,将刃之”,《风俗通义》无“怒”、“之”二字,作“从者将刃”。《论衡》“刃”作“拘”。〔3〕“嘻”,音x9,通“嘻”,表示惊诧之意。〔4〕“吾有所见子恤也”,“有”,犹“曾”。陈仁锡曰:“晣,明也。见子晣,谓梦中明见子尔。”〔5〕“主君之疾”,《风俗通义》同。《考证》:“古钞本、三条本‘疾’下有‘日者’二字。”《论衡》“主君”上有“日者”二字。〔6〕“我我”,崔适曰:“各本重‘我’字,衍也。”按:《论衡》、《风俗通义》不重“我”字。〔7〕“与”,《风俗通义》无此字。〔8〕“二卿”,范、中行氏。〔9〕“熊”、“罴”,范、中行二氏图腾。〔10〕“二国”,谓代、智氏。〔11〕“帝”,《风俗通义》无此字。《论衡·纪妖篇》有此字。〔12〕“及而子之长以赐之”,句与《论衡·纪妖篇》合。《风俗通义》“而”作“汝”。〔13〕“谓”,《论衡》、《风俗通义》并作“说”。《广雅·释诂二》:“谓,说也。”〔14〕“翟犬者,代之先也”,《论衡》、《风俗通义》并无“者”字。代之先民,以犬作图腾。〔15〕“且有革政而胡服”,王国维曰:“胡服,其制,冠则惠文,其带具带,(按:具带,贝带之误),其履靴。”详见《观堂集林》十八《胡服考》。〔16〕“并二国于翟”,《正义》:“武灵王略中山地至宁葭,西略胡地至楼烦、榆中是也。”事在赵武灵王二十年。〔17〕“致帝命耳”,传达上帝的旨意。〔18〕“遂不见”,此下《风俗通义》有“无几,范、中行作乱,简子灭之,此熊罴之效应也”十八字。〔19〕“简子书,藏之府”,谓藏之册府。册府者,国家档案馆。

   异日,姑布子卿见简子,〔1〕简子遍召诸子相之。〔2〕子卿曰:“无为将军者。”简子曰:“赵氏其灭乎?”子卿曰:“吾尝见一子于路,殆君之子也。”〔3〕简子召子毋恤。〔4〕毋恤至,则子卿起曰:〔5〕“此真将军矣!”〔6〕简子曰:“此其母贱,翟婢也,奚道贵哉?”〔7〕子卿曰:“天所授,虽贱必贵。”〔8〕自是之后,简子尽召诸子与语,毋恤最贤。简子乃告诸子曰:“吾藏宝符于常山上,〔9〕先得者赏。”〔10〕诸子驰之常山上,求无所得。〔11〕毋恤还,曰:“已得符矣。”简子曰:“奏之。”毋恤曰:“从常山上临代,代可取也。”〔12〕简子于是知毋恤果贤,乃废太子伯鲁,而以毋恤为太子。〔13〕
    【注释】〔1〕“姑布子卿”,姓姑布,名子卿。哀公二十九年《春秋传疏》引作“孤布子卿”。〔2〕“简子遍召诸子相之”,《论衡·骨相篇》及《纪妖篇》并作“简子使姑布子卿相诸子”。〔3〕“殆”,音dài,大概。〔4〕“毋恤”,或作“无恤”、“毋恤”、“无恤”,“毋”与“兀”同。“恤”、“恤”古通。哀公二十七年《春秋传疏》引“乃废大子而以母恤为大子”,“母”涉上文“其母贱”而误。〔5〕“则”,时间副词,与“即”同。此处有立即、马上之义。〔6〕“此真将军矣”,《绛侯世家》汉文帝称周亚夫亦云:“此真将军矣!”〔7〕“道”,介词,由也。主表事之原因。《晏子春秋·杂篇》:“君何年之少而弃国之蚤?奚道至于此乎?”〔8〕“天所授,虽贱必贵”,哀公二十七年《春秋传疏》作“天之所授,虽贱必贵”。〔9〕“常山”,即恒山,五岳中之北岳,主峰在河北曲阳县西北百四十里。北行四百五十里,有飞狐口,是极险要的关塞。飞狐口迤北为代国。〔10〕“先得者赏”《初学记》记作“往得者立为后”。〔11〕“诸子驰之常山上,求无所得”,《初学记》引作“诸子皆竞往,无所得”。〔12〕“从常山上临代,代可取也”,代国故地在今河北蔚县一带。《御览》八○二引作“登常山而临代”。〔13〕“太子”,梁玉绳曰:“简子大夫也,而称其子为太子,可乎?”据下文,以无恤为太子,在晋定公十二年。

    后二年,晋定公十四年,范、中行作乱。〔1〕明年春,简子谓邯郸大夫午曰:〔2〕“归我卫士五百家,吾将置之晋阳。”〔3〕午许诺,归而其父兄不听,〔4〕倍言。〔5〕赵鞅捕午,囚之晋阳。乃告邯郸人曰:“我私有诛午也,诸君欲谁立?”遂杀午。赵稷、涉宾以邯郸反。〔6〕晋君使籍秦围邯郸。〔7〕荀寅、范吉射与午善,〔8〕不肯助秦而谋作乱,董安于知之。十月,范、中行氏伐赵鞅,〔9〕鞅奔晋阳,晋人围之。范吉射、荀寅仇人魏襄等谋逐荀寅,〔10〕以梁婴父代之;〔11〕逐吉射,以范皋绎代之。〔12〕荀栎言于晋侯曰:〔13〕“君命大臣始乱者死。〔14〕今三臣始乱,〔15〕而独逐鞅,用刑不均,请皆逐之。”十一月,荀栎、韩不佞、〔16〕魏哆奉公命以伐范、中行氏,〔17〕不克。范、中行氏反伐公,公击之,范、中行败走。丁未,二子奔朝歌。〔18〕韩、魏以赵氏为请。〔19〕十二月辛未,赵鞅入绛,盟于公宫。其明年,〔20〕知伯文子谓赵鞅曰:〔21〕“范、中行虽信为乱,〔22〕安于发之,是安于与谋也。〔23〕晋国有法,始乱者死。夫二子已伏罪而安于独在!”赵鞅患之。安于曰:“臣死,赵氏定,晋国宁,吾死晚矣。”遂自杀。赵氏以告知伯,然后赵氏宁。
    【注释】〔1〕“晋定公之十四年,范、中行作乱”,“晋定公”,名午,公元前五一一年至前四七四年在位。“范”,范吉射,范献子士鞅之子。“中行”,中行寅,荀偃之孙。邯郸大夫赵午是中行寅之甥。中行寅则范吉射之姻。范、中行作乱,《晋世家》、《诸侯年表》、定公十三年《春秋》并在晋定公十五年。此云“十四年”,误。“范、中行作乱”五字亦是错简。〔2〕“明年春”,晋定公十五年春。《世族谱》云,夙孙穿,穿生■,■生胜,胜生午。故邯郸午于赵孟是同族。又文公十二年《春秋传》:“赵有侧室曰穿,晋君之婿也。”注云:“侧室支子穿,赵夙庶孙。”疏曰:“《世族谱》穿赵夙之孙,则是赵盾从父昆弟之子也。盾为正室,故谓穿为侧室。穿别为邯郸氏,赵■、赵胜、邯郸午是其后也。”〔3〕“归我卫士五百家,吾将置之晋阳”,赵鞅于晋定公十二年围卫。定公十年《春秋》云:“晋赵鞅帅师围卫。”服虔曰:“往年赵鞅围卫,卫人恐惧,故贡五百家,鞅置之邯郸,又欲更徙于晋阳。”“晋阳”,赵鞅邑,今山西太原市西南。〔4〕“午许诺,归而其父兄不听”,定公十三年《春秋传》云:“午许诺,归告其父兄,父兄皆曰:‘不可。卫是以为邯郸,而寘诸晋阳,绝卫之道也。不如侵齐而谋之。乃如之,而归之于晋阳。’”言五百家在邯郸,卫与邯郸亲。今远徙晋阳,则失卫亲。侵齐,齐反击邯郸。惧齐而徙,则卫与邯郸之好不绝。〔5〕“倍”,通背。〔6〕“赵稷”,邯郸午子。“涉宾”,午家臣。〔7〕“籍秦”,晋大夫籍游之孙,籍谈之子。定公十三年《春秋传》云:“夏六月,上军司马籍秦围邯郸。”〔8〕“荀寅、范吉射与午善”,定公十三年《春秋传》云:“邯郸午,荀寅之甥也。荀寅,范吉射之姻也。”杜预曰:“婿父曰姻,荀寅子娶范吉射女。”〔9〕“十月,范、中行氏伐赵鞅”,定公十三年《左传》作“七月”,此讹“十月”。按:范氏,晋大夫隰叔之子,士■之后,■生成伯缺,缺生武子会,会生文叔燮,燮生宣叔生献子鞅,鞅生吉射。吉射为士■之后,亦称士吉射。晋大夫逝遨生桓伯林父,林父生寅伯庚叔,庚叔生献伯偃,偃生穆伯吴,吴生寅。本姓荀,自荀偃将中军,晋改中军曰中行,因以中行为氏。本文“中行氏”,即荀寅。〔10〕“魏襄”,魏舒孙曼多,即魏襄子多。〔11〕“梁婴父”,晋大夫。〔12〕“范皋绎”,范氏侧室子。定公十三年《春秋传》:“范皋夷无宠于范吉射,而欲为乱于范氏。梁婴父嬖于知文子(荀跞),文子欲以为卿。韩简子(韩起孙不信,即本文韩不佞)与中行文子(荀寅)相恶,魏襄子亦与范昭子(范吉射)相恶,故五子谋,将逐荀寅,而以梁婴父代之,逐范吉射,而以范皋夷代之。”晋定公二十年十一月,赵鞅杀士皋夷。事具哀公三年《春秋传》。〔13〕“荀栎”,智文子。《左传》作知文子荀跞。《系本》云:“逝遨生庄子首,首生武子?,■生庄子朔,朔生悼子盈,盈生文子栎。栎生宣子申,申生智伯瑶。”〔14〕“君命大臣始乱者死”,定公十三年《春秋传》:“荀跞言于晋侯曰:‘君命大臣始祸者死。’载书在河。”〔15〕“三臣”,范吉射、荀寅、赵鞅。〔16〕“韩不佞”,韩简子。《左传》、《晋世家》皆作“不信”。“佞”、“信”古通。《说文》:“佞,从女信省。”〔17〕“魏哆”,据《魏世家》,魏献子生魏侈。魏侈与赵鞅共攻范、中行氏。《索隐》:“他本亦作‘哆’,盖‘哆’字误。按《系本》‘献子生简子取,取生襄子多’,而《左传》云‘魏曼多’是也。则侈是襄子,中间少简子一代。”〔18〕“二子”,谓范、中行。“朝歌”,河南淇县。〔19〕“韩魏以赵氏为请”,服虔曰:“以其罪轻于荀、范也。”〔20〕“明年”,晋定公十六年。〔21〕“知伯文子”,智文子荀栎。〔22〕“信”,的确。〔23〕“安于发之,是安于与谋也”,定公十三年《春秋传》:“邯郸将作乱,董安于闻之,告赵孟曰:‘先备诸。’”董安于由一个告发人被诬为同谋人。

    孔子闻赵简子不请晋君而执邯郸午,保晋阳,故书《春秋》曰:“赵鞅以晋阳叛。”〔1〕
    【注释】〔1〕“赵鞅以晋阳叛”,定公十三年《春秋经》云:“秋,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

    赵简子有臣曰周舍,好直谏。〔1〕周舍死,简子每听朝,常不悦。大夫请辠。〔2〕简子曰:“大夫无罪。吾闻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3〕诸大夫朝,〔4〕徒闻唯唯,不闻周舍之鄂鄂,〔5〕是以忧也。”简子由此能附赵邑而怀晋人。〔6〕
    【注释】〔1〕“赵简子有臣曰周舍,好直谏”,《韩诗外传》七:“赵简子有臣曰周舍,立于门下三日三夜。简子使人问之,曰:‘子欲见寡人何事?’周舍对曰:‘愿为谔谔之臣,墨笔操牍,从君之后,司君之过而书之,日有记也,月有成也,岁有效也’。”〔2〕“辠”,音zuì,古“罪”字。《说文》:“辠,犯法也,以辛从自,言辠人蹙鼻苦辛之忧。”〔3〕“腋”,音yè,人体肩臂内面交接之处,俗曰胳肢窝,或禽兽的翅腿与腹部连接处。《商君列传》:“赵良曰:‘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4〕“诸大夫朝”,王念孙云:《文选·辩亡论注》引此‘朝’上有‘在’字,于义为长。”〔5〕“鄂鄂”,直言貌。《韩诗外传》七、《新序》、《商君列传》并作“谔谔”。“鄂”、“谔”二字通。〔6〕“附”,归附,顺从。《淮南子·主术训》:“群臣亲,百姓附。”“怀”,归向。《书·大禹谟》:“黎民怀之。”

    晋定公十八年,赵简子围范、中行于朝歌,〔1〕中行文子奔邯郸。〔2〕明年,卫灵公卒。〔3〕简子与阳虎送卫太子蒯聩于卫,〔4〕卫不内,〔5〕居戚。〔6〕
    【注释】〔1〕“晋定公十八年,赵简子围范、中行于朝歌”,“晋定公十八年”,为鲁哀公元年,公元前四九四年。赵简子两次围朝歌,一在鲁哀公元年,一在哀公三年,并见《春秋左传》。〔2〕“中行文子奔邯郸”,晋定公二十年冬十月癸丑,荀寅奔邯郸。见哀公三年《春秋传》。〔3〕“明年,卫灵公卒”,“卫灵公”,名元姬姓。公元前五三四年至前四九五年在位。“明年”,乃承晋定公十八年而言,而非荀寅奔邯郸之明年。司马迁将赵简子两次兴兵代罪,合为一谈,故有此混淆。〔4〕“简子与阳虎送卫太子蒯聩于卫”,卫灵公三十九年,太子蒯聩与灵公夫人南子不和,欲杀南子未成,蒯聩奔宋,不久投奔赵简子。灵公四十二年夏卒。卫人立太子蒯聩之子为君。六月,赵简子令阳虎诈命送蒯聩入卫,卫人发兵拒之,蒯聩不得入。〔5〕“内”,同“纳”。〔6〕“戚”,卫邑,河南濮阳县北。

    晋定公二十一年,简子拔邯郸,中行文子奔柏人。〔1〕简子又围柏人。〔2〕中行文子、范昭子遂奔齐。〔3〕赵竟有邯郸、柏人。〔4〕范、中行余邑入于晋。赵名晋卿,〔5〕实专晋权,奉邑侔于诸侯。〔6〕
    【注释】〔1〕“晋定公二十一年,简子拔邯郸,中行文子奔柏人”,哀公四年《春秋左传》:“秋七月,齐陈乞、弦施、卫宁跪救范氏。庚午,围五鹿,九月,赵鞅围邯郸。冬,十一月,邯郸降,荀寅奔鲜虞,赵稷奔临。十二月,弦施逆之,遂堕临。国夏伐晋,取邢、任、栾、鄗、逆畤、阴人、盂、壶口,会鲜虞,纳荀寅于柏人。”“柏人”,晋邑,河北隆尧县西尧城镇。〔2〕“简子又围柏人”,哀公五年《春秋传》:“春,晋围柏人,荀寅、士吉射奔齐。”哀公五年当晋定公二十二年。〔3〕“范昭子”,范吉射。〔4〕“竟”,古“境”字。〔5〕“赵名晋卿”,《考证》:“古钞本、枫山、三条本‘赵’下有‘鞅’字,‘名’下有‘为’字。”〔6〕“奉邑”,即俸邑。“侔”,音móu,相等。


    晋定公三十年,〔1〕定公与吴王夫差争长于黄池。〔2〕赵简子从晋定公,卒长吴。〔3〕定公三十七年卒,〔4〕而简子除三年之丧,期而已。〔5〕是岁,越王勾践灭吴。〔6〕
    【注释】〔1〕“晋定公三十年”,公元前四八二年。〔2〕“吴王夫差”,吴王阖闾之子,公元前四九五年至前四七二年在位。“黄池”,宋国邑名。河南封丘西南。〔3〕“赵简子从晋定公,卒长吴”,晋定公三十年七月辛丑,吴王夫差与晋定公在黄池盟会,争当诸侯盟主。吴人曰:“于周室,我为长。”晋人曰:“于姬姓,我为伯。”争夺激烈,几乎要动干戈。结果如何,记载不一。《晋世家》、《赵世家》皆曰:“卒长吴。”《吴世家》曰:”吴乃长晋定公。”《韩诗外传》曰:“吴公先歃,晋公次之。”哀公十三年《春秋左传》曰:“乃先晋人。”究竟谁先歃,不可考。〔4〕“晋定公三十七年卒”,公元前四七五年。钱穆先生说,定公三十七年是简子卒年,不是定公卒年。“卒”字应在“简子”下。〔5〕“简子除三年之丧,期而已”,钱穆说,“简子”下有“卒”字。“除三年之丧,期而已”,是指襄子而言。按:“期”,音jī,期服的简称。齐衰一年之服,叫做期服。〔6〕“是岁越王勾践灭吴”,越沼吴在晋出公二年,即周元王四年,鲁哀公二十二年,吴王夫差二十三年,公元前四七三年。“灭”字乃围字之误。钱穆《考辨》云:“自‘是岁越王勾践灭吴’,至‘晋出公十七年,简子卒’一节,应删去。”

    晋出公十一年,〔1〕知伯伐郑。〔2〕赵简子疾,使太子毋恤将而围郑。知伯醉,以酒灌击毋恤。毋恤群臣请死之。毋恤曰:“君所以置毋恤,为能忍訽。”〔3〕然亦愠知伯。〔4〕知伯归,因谓简子,使废毋恤,简子不听。毋恤由此怨知伯。〔5〕
    【注释】〔1〕“晋出公”,名错,《晋世家》及《世本》名凿。公元前四七三年至前四五七年在位,计十七年。〔2〕“知伯代郑”,“知伯”,一作“智伯”,即荀瑶,智文子荀栎之孙,谥襄,亦称知襄子。《郑世家》云:“(声公)二十六年,晋知伯伐郑,取九邑。”按:知伯伐郑在鲁哀公二十七年,郑声公三十三年,公元前四六八年。《郑世家》云二十六年。《六国年表》书于周定王五年,皆误。〔3〕“为能忍訽”,谓能忍辱负重。“訽”,音gòu,耻辱。〔4〕“愠”,音yùn,恼怒。〔5〕“知伯归,因谓简子使废毋恤,简子不听,毋恤由此怨知伯”,《六国年表》赵表:“赵简子五十四年,知伯谓简予,欲废太子襄子,襄子怨知伯。”按:简子逝已十二年,安得有谓简子使废襄子之事。

    晋出公十七年,简子卒,〔1〕太子毋恤代立,是为襄子。〔2〕
    【注释】〔1〕“晋出公十七年,简子卒”,简子卒于晋定公三十七年,梁玉绳说为三十六年。梁氏差误一年。本文自“是岁勾践灭吴”,至“简子卒”一节,共九十六字,应全删去。说详钱氏《考辨》。〔2〕“太子毋恤代立,是为襄子”,《六国年表》襄子立在周定王十二年。“代”字,应是衍文。按:襄子立年,应在简子卒年,不在周定王十二年。

    赵襄子元年,越围吴。〔1〕襄子降丧食,〔2〕使楚隆问吴王。〔3〕
    【注释】〔1〕“赵襄子元年,越围吴”,哀公二十年《左传》:“十一月,越围吴,赵孟降于丧食。”杜预曰:“赵孟,襄子无恤,时有父简子之丧。”此为赵襄子元年,应为鲁哀公二十年,公元前四七五年之证。因史有误,襄子元年,后移十七年。《赵表》公元前四五七年,误为襄子元年矣。〔2〕“襄子降丧食”,谓降低祭馔供品规格。事见哀公二十年《春秋左传》。〔3〕“使楚隆问吴王”,事亦见哀公二十年《左传》。

    襄子姊前为代王夫人。〔1〕简子既葬,未除服,北登夏屋,〔2〕请代王。〔3〕使厨人操铜枓以食代王及从者,〔4〕行斟,〔5〕阴令宰人各以枓击杀代王及从官,〔6〕遂兴兵平代地。其姊闻之,泣而呼天,摩笄自杀。〔7〕代人怜之,所死地名之为摩笄之山。〔8〕遂以代封伯鲁子周为代成君。〔9〕伯鲁者,襄子兄,故太子。太子蚤死,故封其子。
     【注释】〔1〕“襄子姊前为代王夫人”,《吕氏春秋·长攻篇》:“代君好色,请以其弟姊妻之,代君许诺,弟姊已往,所以善代者乃万故。”〔2〕“未除服”,《吕氏春秋》作“服衰”。吴承仕曰:“丧服自齐斩以讫缌麻,皆上衰而下裳。衰服以游,失礼之尤。”“夏屋”,山名。在山西代县。按:史公既云“简子既葬,未除服”,则灭代在鲁哀公二十一年,公元前四七四年。〔3〕“请代王”,《年表》作“诱代王”。〔4〕“铜枓”,“枓”,音d%u,形方有柄,酌酒器。《吕氏春秋·长攻篇》作“大金斗”,《燕策》、《年表》并作“金斗”。〔5〕“以食代王及从者,行斟”,方苞曰:“及从者为句,行斟为句。行斟谓羹汁。《张仪传》所谓进熟啜者也。”按:“熟啜”,《燕策》作“热歠”,“行斟”,作“进斟羹”。〔6〕“阴令宰人各以枓击杀代王及从官”,徐孚远曰:“本文各字,盖言杀代王及其从官,各用铜枓击之也。”按:代王既死,从官之被杀,何必问其用何器?岂有庖人尽持金斗作武器之理。“各”,当是人名。〔7〕“摩”,同磨。“笄”,音jī,簪,妇女头饰。〔8〕“摩笄之山”,《括地志》:“摩笄山一名磨笄山,亦名为山,在蔚州飞狐县东北百五十里。”按:山在张家口市东南。山名靡笄不止一处。成公二年《春秋左传》:“师从齐师于莘。六月壬申,师至于靡笄之下。”贾逵曰:“靡笄,山名。”成公二年,当晋灵公十四年,晋兴师救鲁、卫,与齐师遇于莘,相持于靡笄山下。莘,卫地,今山东莘县北。靡、摩皆唇音,靡笄即摩笄,当另有一摩笄山在卫境。靡笄之名亦非自代王夫人自杀始。〔9〕“遂以代封伯鲁子周为代成君”,据《年表》,封伯鲁子周为代成君,在周定王十二年,即襄子元年。按:襄子元年,不在周定王十二年,应在周元王二年,公元前四七五年。

    襄子立四年,知伯与赵、韩、魏尽分其范、中行故地。〔1〕晋出公怒,告齐、鲁欲以伐四卿。〔2〕四卿恐,遂共攻出公。出公奔齐,道死。〔3〕知伯乃立昭公曾孙骄,是为晋懿公。〔4〕知伯益骄。请地韩、魏,韩、魏与之。〔5〕请地赵,赵不与,〔6〕以其围郑之辱。〔7〕知伯怒,遂率韩、魏攻赵。〔8〕赵襄子惧,乃奔保晋阳。〔9〕
    【注释】〔1〕“襄子立四年,知伯与赵、韩、魏尽分其范、中行故地”,襄子立于周元王二年,襄子立四年,应在周元王六年。《晋世家》、《六国年表》并误。〔2〕“四卿”,智襄子、赵襄子、韩康子、魏恒子。〔3〕“出公奔齐,道死”,据《晋世家》,出公奔齐道死在十七年。按:徐广云“《年表》出公立十八年,或云二十年”,《索隐》引《竹书纪年》作二十三年,盖奔齐后六年始薨,不是道死于十七年奔齐时。〔4〕“知伯乃立昭公曾孙骄,是为晋懿公”,《晋世家》、《六国年表》并无晋懿公。《晋世家》云,出公奔齐,知伯继立昭公曾孙骄为晋君,是为哀公。《六国年表》,哀公名忌,公元前四五六年至前四三八年在位,共十九年。《索隐》引《竹书纪年》作昭公孙晋敬公,公元前四五一年至前四三四年在位。按自晋出公出奔,晋已名存实亡,晋大夫或各有拥立,因此世系紊乱,难以考定。〔5〕“请地韩、魏,韩、魏与之”,《韩非子·十过篇》云,知伯瑶请韩割让一些土地,韩康子不想给。段规谏之,只好以万户人口的大县,割让给知伯。知伯又要求魏割让一些土地。魏宣子起初也不愿意。赵葭谏之,为避免兵祸,宣子也只好把一个有万户人口的大县,割让给知伯。〔6〕“请地赵,赵不与”,《韩非子·十过篇》云,知伯派人去赵,要求赵把蔡皋狼的地方,割让给他。赵襄子不肯给。〔7〕“以其围郑之辱”,围郑之辱,在晋出公十一年,事见前。〔8〕“知伯怒,遂率韩、魏攻赵”,《韩非子·十过篇》:“知伯因阴约韩、魏,将以伐赵。”〔9〕“赵襄子惧,乃奔保晋阳”,“晋阳”,在山西太原市西南。赵简子曾先后派董安于和尹铎于晋阳修筑城防工事和安抚百姓。简子曾经嘱咐襄子说:“晋国有难,而无以尹铎为少,无以晋阳为远,必以为归。”因赵的首邑耿,在今山西河津南汾水西岸,难守。所以赵襄子奔保晋阳。并见《韩非子·十过篇》、《国语·晋语》九。
.

    原过从,〔1〕后至于王泽,〔2〕见三人,自带以上可见,自带以下不可见。与原过竹二节,莫通。〔3〕曰:“为我以是遗赵毋恤。”原过既至,以告襄子。襄子齐三日,〔4〕亲自剖竹,〔5〕有朱书曰:“赵毋恤,余霍泰山山阳侯天使也。〔6〕三月丙戌,余将使女反灭知氏。〔7〕女亦立我百邑,〔8〕余将赐女林胡之地。〔9〕至于后世,且有伉王,〔10〕赤黑,〔11〕龙面而鸟噣,〔12〕鬓麋髭■,〔13〕大膺大胸,〔14〕修下而冯,〔15〕左衽界乘。〔16〕奄有河宗,〔17〕至于休溷诸貉,〔18〕南伐晋别,〔19〕北灭黑姑。”〔20〕襄子再拜,受三神之令。〔21〕
    【注释】〔1〕“原过”,赵襄子家臣。〔2〕“王泽”,《正义》引《括地志》:“王泽在绛州正平县南七里。”按:正平县在山西新绛县西南。《论衡·纪妖篇》“王泽”作“托平驿”。〔3〕“莫通”,不令原过剖竹见书。〔4〕“襄子齐三日”,“齐”,“斋”之古字。〔5〕“亲自剖竹”,《论衡·纪妖篇》“剖”作“割”。按:“剖”、“割”虽义近,仍以剖竹为胜。《风俗通义·皇霸篇》亦作“剖竹”。〔6〕“余霍泰山山阳侯天使也”,“霍泰山”,或作霍太山,今名霍山,在山西省霍县、洪洞二县间,阳上“山”字是衍文。“天使”,《风俗通义·皇霸篇》作“大吏”,作“天使”者是。“大吏”是“天使”的坏字。〔7〕“三月丙戌,余将使汝反灭知氏”,三国反灭知氏,详见《战国策·赵策》、《韩非子·十过》、《淮南子·人间训》。〔8〕“百邑”,地名。北魏时名观阜,今名观塠峰,在山西霍县霍山北。〔9〕“林胡”,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附近。〔10〕“伉王”,《考证》:“冈白驹曰:‘伉王,盖谓武灵王也。’”〔11〕“赤黑”,《考证》:“各本‘赤’作亦。今从宋本、毛本。”“赤黑”,谓其肤色红里泛黑。今古铜色差近。〔12〕“龙面而鸟噣”,“噣”,音zhòu,鸟嘴,通咮。《潜夫论·志姓氏篇》:“后有仲衍,鸟体人言。”仲衍是赵氏远祖。此古代赵氏部族以鸟为图腾之证。〔13〕“鬓”,音bìn,靠近耳边的头发,亦作“髩”。“麋”,音mí,眉毛。“髭”,音zì,唇上边短胡。“■”,音ran,颊上长须。《风俗通义》作“须眉髭髯”。〔14〕“膺”,胸。〔15〕“修”,长。“冯”,高隆。谓伉王腿长而身躯魁梧。《风俗通义》作“修下而冯上”。〔16〕“左衽界乘”,《风俗通义》作“左任界乘”。“左衽”,胡服。“衽”、“任”,占字通。“介乘”,谓披甲。此暗指胡服骑射。〔17〕“奄有河宗”,《正义》:“《穆天子传》云:‘河宗之子孙■栢絮。’按:盖在龙门河之上流,岚、胜二州之地也。”按:岚,今山西岚县。胜,战国赵地,汉为云中郡,唐置胜州,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东北。〔18〕“休溷诸貉”,“貉”,通“貊”。河宗休溷诸貉,皆戎狄地。〔19〕“晋别”,晋的其他城邑,谓韩、魏之邑。〔20〕“黑姑”,《正义》:“亦戎国。”〔21〕“受三神之令”,原过所见三人,故口三神。按:陈胜鱼腹丹书,固非始作俑者,原过已为之先。

    三国攻晋阳,〔1〕岁余,〔2〕引汾水灌其城,〔3〕城不浸者三版。〔4〕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5〕群臣皆有外心,礼益慢,惟高共不敢失礼。〔6〕襄子惧,乃夜使相张孟同私于韩、魏。韩、魏与合谋,〔7〕以三月丙戌,〔8〕三国反灭知氏,〔9〕共分其地。〔10〕于是襄子行赏,〔11〕高共为上。张孟同曰:〔12〕“晋阳之难,惟共无功。”襄子曰:“方晋阳急,群臣皆懈,惟共不敢失人臣礼,是以先之。”〔13〕于是赵北有代,南并知氏,强于韩、魏。〔14〕遂祠三神于百邑,使原过主霍泰山祠祀。〔15〕其后娶空同氏,〔16〕生五子。襄子为伯鲁之不立也,不肯立子,且必欲传位与伯鲁子代成君。〔17〕成君先死,乃取代成君子浣立为太子。〔18〕襄子立三十三年卒,〔19〕浣立,是为献侯。〔20〕
    【注释】〔1〕“三国攻晋阳”,“三国”,谓知伯、韩、魏。下文有“岁余引汾水灌其城语,因知三国围晋阳在赵襄子四年,实为襄子二十三年。《六国年表》在襄子五年,实为襄子二十三年。〔2〕“岁余”,梁玉绳曰:“‘岁余’,《国策》作‘三年’。《韩非子·十过》亦作‘围晋阳三年’。”按:攻晋阳当以本文“岁余”为是。〔3〕“引汾水灌其城”,《韩非子·十过》作“决晋阳之水以灌之”。晋阳之水即晋水。《魏世家》依《战国策》以为晋水。按:晋水注于汾水,云“引汾水灌其城”,虽不误,然以“晋阳之水”或“晋水”为确切。〔4〕“城不浸其三版”,《正义》:“何休云:‘八尺曰版。’”《考证》:“胡三省曰:‘高二尺为一版,三版,六尺。’王念孙曰:‘浸当为没,字之误也。《魏世家》作湛(与沉同),湛亦没也。’”〔5〕“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考证》云:《国语·晋语》、《战国策·赵策》、《淮南子·人问训》“皆不云‘易子而食’四字,史公以意加之”。按:《风俗通义·皇霸篇》直引史公文作“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6〕“惟高共不敢失礼”,“高共”,徐广所见本作“高赫”,《吕氏春秋》作“高赦”。《太平御览》卷六三六引“失”作“废”。〔7〕“张孟同”,《战国策》、《韩非子》、《风俗通义》皆作“张孟谈”。谈,史迁父名,迁例改作同。《国语·晋语》作“张谈”,韦注:“张谈,赵襄子之宰孟谈。”〔8〕“以三月丙戌”,《论衡·纪妖篇》:“三月丙戌,余将使汝灭知氏”,“竟以三月内戌之日,反灭知氏”。亦本于《史记》。〔9〕“三国反灭知氏”,知瑶骄纵暴戾,大夫智果早就预料知瑶有亡国灭宗之祸,见《国语·晋语》九。〔10〕“共分其地”,《战国策·赵策》云:“韩、魏、齐、燕负亲以谋赵,襄子往见张孟谈而告之曰:‘昔者知氏之地,赵氏分则多十城,复来,而今诸侯孰谋我,为之奈何?’”可见三国共分知氏地,赵所分者独多。〔11〕“于是襄子行赏”,《韩非子·难一篇》、《吕氏春秋·孝行览》、《说苑·复恩篇》并云:“赏有功者五人。”〔12〕“张孟同曰”,《考证》:“襄子行赏以下,依《韩非子·难一篇》、《淮南子·人间训》,张孟谈作群臣。”按:《淮南子·人间训》作“群臣请曰”,《韩非子·难一篇》仍作“张孟谈曰”。《考证》失检。〔13〕“襄子曰:方晋阳急,群臣皆懈,惟共不敢失人臣礼,是以先之”,《韩非子·难一篇》曰:“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明主赏不如于无功,罚不加于无罪。今襄子不诛骄侮之臣,而赏无功之赫,安在襄子之善赏也。”〔14〕“于是赵北有代,南并知氏,强于韩、魏”,据《四部丛刊》影印元至正刊《战国策》鲍注,初分晋时,赵的疆域,北有信都、真定、常山、中山。又得涿郡之高阳鄚州乡。东有广平、巨鹿、清河、渤海之东平、舒、中邑、文安、束州、成平、章武河以北。南至浮水、繁阳、内黄、斥丘。西有太原、定原、上党。〔15〕“遂祠三神于百邑,使原过主霍太山祠祀”,《正义》引《括地志》云:“三神祠,今名原过祠,今在霍山侧也。”〔16〕“空同”,亦作“空桐”,殷商以后,以国为姓。《考证》引枫山、三条本“氏”下有“女”字。〔17〕“代成君”,伯鲁之子,名周。〔18〕“浣”,黄善夫本《年表》、《索隐》作“晚”。〔19〕“襄子立三十三年卒”,襄子卒年。
在周威烈王元年,公元前四二五年,在位四十九年。〔20〕“浣立,是为献侯”,献侯立于周威烈王元年。是年赵尚未列为侯。称曰“献侯”,是追尊。献侯少,即位,治中牟。〔1〕
    【注释】〔1〕“中牟”,在今河南汤阴西二十里。


    襄子弟桓子逐献侯,〔1〕自立于代,一年卒。国人曰桓子立非襄子意,乃共杀其子而复迎立献侯。〔2〕
【注释】〔1〕“襄子弟桓子”,《索隐》:“《系本》云:‘襄子子桓子。’与此不同。”《汉书·古今人表》:“赵桓子,襄子弟。”与《世家》合。《年表》、《索隐》并云桓子名嘉。按:桓子立于周威烈王二年,为公元前四二四年,立一年而卒。〔2〕“乃共杀其子而复迎立献侯”,献侯再立在周威烈王三年,公元前四二三年。


    十年,中山武公初立。〔1〕十三年,城平邑。〔2〕十五年,献侯卒。〔3〕子烈侯籍立。〔4〕
    【注释】〔1〕“十年,中山武公初立”,赵献侯十年,为周威烈王十二年,公元前四一四年。“中山”,古鲜虞国,姬姓,国在今河北定县、完县、灵寿一带。中山武公或谓是西周桓公之子,但无确证。〔2〕“十三年城平邑”,“平邑”,今河南南乐县。钱穆曰:“赵城平邑,在威烈王八年。《赵世家》献侯十三年城平邑者误。”按:周威烈王八年,为赵献侯六年。〔3〕“十五年献侯卒”,时为周威烈王十七年,公元前四○九年。〔4〕“子烈侯籍立”,时为周威烈王十八年,公元前四○八年。钱穆曰:“《魏世家索隐》引《纪年》云:“魏武侯元年,当赵烈侯十四年。”是年在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后八年。故赵烈子已改称赵烈侯。据此,赵之始侯,始自烈子。”

    烈侯元年,魏文侯伐中山,〔1〕使太子击守之。〔2〕六年,魏、韩、赵皆相立为诸侯,〔3〕追尊献子为献侯。〔4〕烈侯好音,〔5〕谓相国公仲连曰:〔6〕“寡人有爱,〔7〕可以贵之乎?”公仲曰:“富之可,〔8〕贵之则否。”烈侯曰:“然。夫郑歌者枪、石二人,〔9〕吾赐之田,人万亩。”〔10〕公仲曰:“诺。”不与。居一月,烈侯从代来,〔11〕问歌者田。公仲曰:“求,未有可者。”有顷,烈侯复问。公仲终不与,乃称疾不朝。番吾君自代来,〔12〕谓公仲曰:“君实好善,〔13〕而未知所持。今公仲相赵,于今四年,亦有进士乎?”〔14〕公仲曰:“未也。”番吾君曰:“牛畜、荀欣、徐越皆可。”〔15〕公仲乃进三人。及朝,烈侯复问:“歌者田如何?”公仲曰:“方使择其善者。”牛畜侍烈侯以仁义,约以王道,〔16〕烈侯逌然。〔17〕明日,荀欣侍以选练举贤,任官使能。明日,徐越侍以节财俭用,察度功德。〔18〕所与无不充,〔19〕君说。〔20〕烈侯使使谓相国曰:〔21〕“歌者之田且止。”官牛畜为师,〔22〕荀欣为中尉,〔23〕徐越为内史。〔24〕赐相国衣二袭。〔25〕
    【注释】〔1〕“烈侯元年,魏文侯伐中山”,魏文侯名斯,或讹作郁,魏桓子之孙。中山在赵北,魏在赵南。魏伐中山,借道于赵。〔2〕“太子击”,《魏世家》作“子击”。〔3〕“六年,魏、韩、赵皆相立为诸侯”,烈侯六年为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三晋之侯,魏最先,赵次之,韩又次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特赵人始侯之年,其前二十二年,魏已称侯。其后十六年,韩始称侯。此三晋称侯之始末。说具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四三。〔4〕“追尊献子为献侯”,烈侯六年,献侯始获追尊。前凡称“献侯”,皆应作“献子”。〔5〕“烈侯好音”,《年表》“烈侯好音,欲赐歌者田”,载在烈侯七年。〔6〕“公仲连”,《太平御览》卷八二一引《春秋后语》“连”作“建”。《御览》卷六三○引此文“连”亦作“建”。〔7〕“寡人有爱”,《御览》引《春秋后语》“有”作“所”。“有”犹“所”也。〔8〕“可”,《御览》引上有“则”字。〔9〕“夫郑歌者枪、石二人”,枪、石,人名。春秋战国时,郑地流行为群众所喜爱的民间音乐,当时上层阶级士大夫认为这种音乐不是正声,是淫声,受到打击和排斥。而著名的歌唱家多出自郑地。〔10〕“人”,《白帖》引作“各”。〔11〕“烈侯从代来”,赵襄子灭代,后以代封伯鲁子周为代成君。襄子弟桓子逐代成君子献子,自立于代。代为赵重要都邑。“烈侯从代来”,当是巡视归来,当时赵首邑在中牟。〔12〕“番吾君”,“番”,音pán,徐广曰:“番音盘。”“番吾”,赵邑,亦作“播吾”、鄱吾”,今河北平山县东南。“番吾君”是食邑在番吾的赵氏族人。〔13〕“君”,谓赵烈侯。〔14〕“有”,犹曾也。〔15〕“皆可”,《御览》引“皆”下有“贤”字。“贤”字属上为句。“可”,一字句,谓可进也。〔16〕“牛畜侍烈侯以仁义,约以王道”,言牛畜向烈侯灌输仁义的思想,以王道为国策。儒家用仁义来治理国家,叫做王道。《孟子·梁惠王上》曰:“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王道”的巨义辞是“霸道”。〔17〕“通”,音yóu,笑貌,古字与“攸”同。〔18〕“功”,成绩。“德”,作风。〔19〕“所与无不充”,谓牛畜、荀攸、徐越三人所参预决断的工作,都很允当。“与”,预。“充”,允当。〔20〕“说”,古通“悦”。〔21〕“使使”,《御览》引上有“乃”字。〔22〕“师”,众官之长。〔23〕“中尉”,赵官,负责选任官吏。秦汉以后,中尉为武职。〔24〕“内史”,西周始置,协助天子管理爵、禄、废、置等政务。赵用周制。秦时,内史为管理京师之官。〔25〕“袭”,单衣、夹衣一套为一袭。

    九年,烈侯卒,〔1〕弟武公立。〔2〕武公十三年卒,〔3〕赵复立烈侯太子章,是为敬侯。〔4〕是岁,魏文侯卒。〔5〕
    【注释】〔1〕“九年,烈侯卒”,烈侯九年为周安王二年,公元前四○○年。〔2〕“弟武公立”,梁玉绳曰:“武公名缺,史先失也。而武公之前为烈侯,武公之后为敬侯,不应武独称公。”钱穆曰:“赵实无此君。”〔3〕“武公十三年卒”,时为周安王十五年,公元前三八七年。〔4〕“赵复立烈侯太子章,是为敬侯”,敬侯立在周安王十六年,公元前三八六年。同年,秦出公、韩文侯、齐田和皆新立。〔5〕“是岁魏文侯卒”,“是岁”为周安王十五年。魏文侯在位三十八年。《魏世家》、《年表》并同。据《竹书纪年》,魏文侯在位五十年。

    敬侯元年,〔1〕武公子朝作乱,〔2〕不克,出奔魏。〔3〕赵始都邯郸。〔4〕
    【注释】〔1〕“敬侯元年”。
周安王十六年,公元前三八六年。敬侯在位十二年。〔2〕“子朝”,《魏世家》作公子朔。按:“朔”字讹。朔为赵氏远祖,何故名之。〔3〕“不克,出奔魏”,《魏世家》:“公子朔为乱,不胜,奔魏,与魏袭邯郸,魏败而去。”赵、魏以兵戎相见,此其嚆矢。魏文侯所建立的三国友好关系,自此破裂。〔4〕“邯郸”,今河北邯郸市。邯郸本卫邑,后归晋。赵最初都邑为赵城,后在耿,又居原。二次奔保晋阳,治中牟,城平邑,至敬侯元年,始都邯郸,终赵之世,邯郸为赵首邑。

    二年,败齐于灵丘。〔1〕三年,救魏于廪丘,〔2〕大败齐人。四年,魏败我兔台。〔3〕筑刚平以侵卫。〔4〕五年,齐、魏为卫攻赵,〔5〕取我刚平。六年,借兵于楚伐魏,取棘蒲。〔6〕八年,拔魏黄城。〔7〕九年,伐齐。齐伐燕,赵救燕。〔8〕十年,与中山战于房子。〔9〕
     【注释】〔1〕“二年败齐于灵丘”,《年表》赵表,敬侯九年“伐齐至灵丘”。《通鉴》书在周安王二十四年,亦当赵敬侯九年。“灵丘”,山东禹城县西南。〔2〕“廪丘”,山东鄄城县东北。〔3〕“兔台”,不详所在。〔4〕“刚平”,山东宁阳东北。〔5〕“为”,与也。《管子·戒篇》曰:“自妾之身之不为人持接也。”尹知章注:“为,犹与也。”






[fly]欢迎光临滴水草堂书画网[/fly]

TOP

赵氏远祖世系表

赵氏远祖世系表

完美书画网 (http://www.dsct.cn)

滴水草堂画廊 (http://www.dscthl.cn) 赵立军编辑

    黄帝→昌意→颛顼→皋陶→伯益→大廉→……造父(伯益九世孙)

    少昊<皋>金天氏(五帝之首,黄帝时期的一位首领,嬴姓)→大业→皋陶(少皋曾孙)→伯益、仲甄(仲偃)<皋陶父子时始嬴与偃两姓分开,变成了凤凰家庭的两大系统>→大廉(舜帝外孙)→费昌(前为夏朝,后去商朝。期间发展约9世)→中衍→某某→中谲→蜚廉→恶来(其后为秦,嬴姓或秦姓)、季胜(其后赵姓)→孟增(赐名皋狼)→衡父→造父→

    1世,造父擅长驾马车,帮助周穆王平息徐偃王叛乱有功,于公元前950年左右,赐封邑赵城(今山西洪洞县赵城镇)。从此,造父及子孙,以封邑为赵氏。
    2 世:赵叔观(宜父。
    3 世:赵璋(仲父)。
    4世:赵登(季父)。子三:尔兴、尔政、尔成。
    5 世:赵尔兴。

    6世:赵高(非秦始皇时之赵高)。
    7世,奄父名公仲,是造父下传六世孙,周宣王时伐戎为卿。生叔带。
    8世,叔带,周幽王失败后,于公元前770年左右,投奔晋国,为晋文侯卿。
    9 世:赵麟(字守仁)。麟子二:子丰、子益。
    10 世:赵子丰(字知义)。

    11世:赵射(字慧明)。
    12世,公明是叔带下传四世孙。生二子,有共孟,赵夙。战国末年,史官编著《世本》记载:“公明生共孟和赵夙,赵夙生赵衰。”
    13世,赵夙是叔带下传五世孙。在晋献公时为将,赐采邑于耿(今山西河津县汾水南岸)。生赵衰。
    14世,赵衰(?——公元前622年)即赵成子,字子余,亦称赵成季,孟子余。随从公子重耳(即晋文公)流亡在外19年,并助重耳回国即位,成为春秋时晋国的卿。由于拥立晋文公有功,赐封地原(今河南济原县北)。后任新上军之将和中军之佐。曾推荐先轸、栾枝等人,帮助文公创建霸业。生赵盾。
    15世,赵盾,即赵宣子,字宣孟,春秋时晋国执政正卿。晋襄公七年(公元前621年)任中军元帅,独揽朝政十多年。晋灵公十四年(公元前607年)避灵公杀害出走,未出境,其族人赵穿杀死灵公。他回来拥立晋成公继续执政。生赵朔。

    16世,赵朔为下军元帅,娶妻庄姬。因晋权臣屠贾之谋,赵盾全家被杀。得韩厥庇护,门客孙杵臼舍死,程婴舍子相救,将赵朔遗腹子,隐匿在山西忻州孟山,又名程侯山抚养成人,名叫赵武,报仇诛屠族。这就是历史上“赵氏孤儿”的悲惨故事。
    17世,赵武(?——公元前541年),即赵文子。春秋时晋国大夫,历任新军,上军之将。晋平公十二年(公元前546年)任晋国卿,代屠岸贾职,拜为司寇。生赵成。
    18世,赵成,名景叔,即赵景子,生赵鞅。
    19世,赵鞅,即赵简子,又名志父,赵孟,春秋末年,晋国的卿。在晋卿内讧中,打败范氏、中行氏。晋定公十九年(公元前493年),袭击护送粮饷给范氏的郑兵,扩大封地,奠定了此后建立赵国的基础。生赵毋恤。
    20世,赵毋恤,又称赵无恤,即赵襄子,春秋末年晋国大夫。生赵浣。

    21世,赵浣,即赵献子。生烈侯赵籍。
    22世,赵籍,是战国七雄赵国的开国君主,建都晋阳(今太原),后迁邯郸与韩、魏三分晋地,生敬侯赵章。
    23世,赵章,生成侯赵种。
    24世,赵种,生肃侯,赵语。
    25世,赵语,生武灵王赵雍。

    26世,赵雍,是赵国第五位国君,改革军制,实行胡服骑射,建立了强大的骑兵队伍,扩大疆界,国力大增。生惠文王赵河。
    27世,赵河,公元前288年联合齐、燕、韩、魏五国攻秦,迫使秦国“完璧归赵”生赵孝成王赵丹。
    28世,赵丹,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赵国为秦所大败。公元前245年赵丹卒。由子赵偃继位。
    29世,赵偃是为悼襄王。生赵嘉、赵迁。
    30世,赵嘉、赵迁。悼襄王在位九年(公元前236年)卒。由子赵迁继位,是为幽缪王。公元前228年,秦军长躯直入,破邯郸俘虏了赵幽缪王。流放到河南房县。赵国大臣又拥立赵嘉为代王,都于代城(今河北蔚县西南)。公元前222年,秦军继续大举攻赵国亡。赵嘉生成志。

    31世,赵成志,生安上。
    32世,赵安上,生成宁。
    33世,赵成宁,生庆余。
    34世,赵庆余,生乾德王赵歇。
    35世 ,赵歇,生承先。

    36世 ,赵承先,生圣寿。
    37世 ,赵圣寿,生赵过。
    38世, 赵过在汉武帝末,任搜粟都尉,改进耕耘工具,创造三脚楼,提倡代田法,促进了农业发展。生臣达。
    39世,赵臣达为司马,生广汉。
    40世,赵广汉(?——前65年)字子都,汉宣帝时,任颖川太守,曾诛杀豪强原氏,褚氏等。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被任命为京都行政最高长官—京兆尹,执法不避权贵,后被杀,生赵充国。

    41世,赵充国(前137年——52年),字翁孙,甘肃天水人。西汉大将,宣帝封营平侯。自天水迁长安,后迁襄阳,樊城,再迁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甘露二年(前52年),以86岁高龄谢世,谥号壮侯。墓存甘肃清水县城外西北隅李家村。生赵景。
    42世,赵景,生国忠。
    43世,赵国忠,生赵朋。
    44世,赵朋与霍洪称三辅豪杰,生赵熹。
    45世,赵熹,字伯阳,光武时任平原太守,生,赵纲。

    46世,赵纲,生赵春。
    47世,赵春,生明德。
    48世,赵明德,生景禄。
    49世,赵景禄,生可仕。
    50世,赵可仕,生四子,有赵典,赵同,赵荀,赵昱(yu育)。

    51世,赵典,生良辅。
    52世,赵良辅,生赵云。
    53世,赵云(?——229年)今河北省正定县人,字子龙,东汉大将军,初从公孙瓒,后归刘备。备败长坂,云力战救护甘夫人和备子刘禅,威震四方。刘备得益州,任为翊将军.并从取汉中.建兴六年(公元228年),从诸葛亮攻关中,分兵拒曹真主力。曾以数十骑拒曹操大军,被誉为“一身是胆”。公元229年逝世,墓存四川大邑县城东银屏山,生赵统,赵广。
    54世,赵广,虎牙将军。嗣裔落籍四川顺庆,保宁(今南充、西充、南部、广元等地)各地均有祠,子孙繁衍甚多。
    54世,赵统,虎贲将军,生国威。
    55世,赵国威,生成之。

    56世,赵成之,生赵正。
    57世,赵正,任武略将军,生赵崇。
    58世,赵崇为营卫司马,生赵整。
    59世,赵整,生一扬。
    60世,赵一扬,生相贤。

    61世,赵相贤,生百福。
    62世,赵百福,生赵华。
    63世,赵华,生洪恩。
    64世,赵洪恩,为唐参将,生明伦。
    65世。赵明伦,生国弼。

    66世,赵国弼,生大德。
    67世,赵大德,为司户。生维翰。
    68世,赵维翰封卫国候,生坤方。
    69世,赵坤方,生存幼。
    70世,赵存幼,长庆元年进士,太和中为兴元节度使,兵乱被害澶州,生家庆。

    71世,赵家庆,生腾蛟。
    72世,赵腾蛟,生桂才。
    73世,赵桂才,生赵明。
    74世,赵明,生宏通。
    75世,赵宏通,生世守。

    76世,赵世守,生有德。
    77世,赵有德,为太原守。生天锦。
    78世,赵天锦居解梁。生赵风。
    79世,赵风为唐大臣,生赵眺。
    80世,赵眺,幽州都县令。生天德、天禄。

    81世,赵天德,又名赵挺,唐封御史中丞相,生启圣,启圣生宏殷。
    81世,赵天禄,生启贤。
    82世,赵启圣,又名赵敬。在后梁时,任營、蓟、涿三州刺史。后梁被后唐灭,赵敬殉难,后追谥簡恭皇帝,廟号翼祖,配劉氏,曰簡穆皇后。
    83世,赵弘殷,涿郡(今河北涿县)人,是北宋开国君主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少骁勇善战,初事后唐鎔,有功,留典禁军,迁护圣都指挥使。入后周,以功累迁至检校司徒,封天水县男,与子匡胤分典禁兵。后唐名将,在庄宗政变中身亡。宋初追尊武昭皇帝,庙号宣祖。 弘殷配杜氏,生有五子二女。子光济、匡胤,匡义,廷美、光赞。女陈国长公主、燕国长公主。赵匡胤建立宋朝。
    84世,赵匡义, 赵炅,是宋朝的第二个皇帝。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炅。父亲赵弘殷,追赠宣祖,母亲杜太后。在其兄弟中,除去早夭者,太宗排行居中,比太祖小12岁,比秦王赵廷美大8岁。太祖驾崩后,38岁的赵光义登基为帝,在位共21年(976~997年),至道三年,59岁去世,庙号太宗,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葬永熙陵。 九子七女。长子赵元佐,楚王;次子赵元僖昭成太子;三子赵恒,宋真宗;四子赵元份,商恭靖王;五子赵元杰,越文惠王;六子赵元偓,镇恭懿王;七子赵元偁,楚恭惠王;八子赵元俨,周恭肃王;九子赵元亿崇王。
    85世,赵元佐(965年—1027年),宋太宗赵光义与元德皇后李贤妃所生的长子。初名赵德崇,字惟吉。历封卫王、楚王。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宋真宗驾崩,享年55岁,六子宋仁宗赵祯即位,封赵元佐为江陵牧,增加赵元佐的食邑。天圣五年(1027年)十二月,赵元佐驾薨,享年62岁,儿子赵允升继嗣,赠河中、凤翔牧,追封齐王,谥号恭宪。

    86世,赵允升,平阳郡王,字吉先,太宗赵炅孙,汉恭宪王赵元佐长子。初免乳,养明德太后宫,太后亲抚视之。元佐有疾,允升始出第。真宗赐名元中,授右监门卫将军,更赐今名。累迁澶州观察使,封延安郡公,进武宁军节度观察留后,历安德、建雄、安国军节度使。景祐二年卒,赠太尉、平阳郡王,谥懿恭。子十三人,宗礼、宗旦、宗悌、宗惠、宗楷等。
    87世,赵宗楷,生仲眰。
    88世,赵仲眰,生士许。   
    89世,赵士许 ,生赵不韦。
    90世,赵不韦,生善应。

    91世,赵善应,字彦远,宋诗人。定居湖北麻城县,生汝愚、汝芳、汝降。
    92世,赵汝愚(1140——1196),字子直,,乾道进士。南宋光宗时,任礼部尚书,知枢密院事等职。宁宗时,官拜右丞相。后韩侂(tuo)胄倾轧,黜(处)知福州,随即又改授宫视闲职。庆元元年(1195),继又贬放永州,途经衡州(今湖南衡阳)生病,被守臣所辱,暴卒。皇宋追赠太师,谥忠定,封沂(移)国公福王,在衡建昭忠祠入府志。庆元二年(1196),安葬在湖南长沙。
     92世,赵汝愚著有《诸臣奏仪》。配上官氏,生赵崇宪等九子。 92世, 赵汝芳,汝降寄籍四川广元则天乡,后分支赵忠泰迁苍溪下房坪。
    93世,赵崇宪,南宋淳熙进士,官至直秘阁。生必愿。
    94世,赵必愿,官至户部尚书,生良淳。
     95世,赵良淳,任湖北黄州(今黄冈县)知府,贼匪(可能是金兵)困城,全力防守,奸党开城纳外,兵溃。淳还府,奋笔书曰:“宁为我朝鬼,不作外人臣”,受缢而死。子孙留居麻城县孝感乡。配仇氏,生有朋。

    96世,赵有朋,贡生出身,勅授修职郎,配熊氏生文成。与赵洪咨是同宗同祖同辈兄弟。
    96世,赵洪咨,生赵钟(食万)我族入川始祖。
    97世,赵文成(德天),配李氏,侧室何氏,生子5人。长子,赵宣,子振臣,进士出身;次子,赵明,子丕臣,举人出身;三子赵镗,子镜臣,举人出身;四子,赵辉,子伟臣,为省察官;五子,赵扬,子名臣。
    98世,赵辉,子伟臣,为省察官;配陈氏,生五子。长子,廷福,优贡出身;次子,廷禄,永川总镇;三子,廷寿,四子,廷喜,宦异未归;五子,廷才,武昌教谕,后于成化(1466年)入川。
    99世,赵廷福,优贡出身,生四子:兴林、兴禹、兴福、兴玉。
    100世,赵兴禹,明洪武七年(1374年)入川,配侯氏,生四子:赵万兴(李君)、赵万年(何君、赵万祥(白君)、赵万林(王君)。
    100世,赵兴福,明洪武七年(1374年)入川,配氏,生四子:长、次、四子无考,三子赵礼,生二子:赵永、赵亮。


   参见资料:1、旺苍县大两乡《赵氏宗谱》源于湖广时期赵氏宗谱;2、老谱木刻本。光绪时期状元赵以炯《赵氏宗谱》,赵大文、赵佩符1997年丁丑岁三月转抄;3、清同治七年(1868年)建,旺苍县高阳镇双武村福禄岩赵氏宗祠,广邑文生赵维祯、巴州廪生赵敬光表并书碑文;4、旺苍县五峰乡赵氏宗支谱序文;5、民国二十年辛末正月二十九日立,南江县侯家沟赵氏宗祠,前清进士赵宣城撰,后裔孙赵德儒书主碑序文。5、网络,《赵氏字派谱》、《赵氏家谱吧》。




[fly]欢迎光临滴水草堂书画网[/fly]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