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Ⅰ号”整体浮出水面
12月22日,沉箱随潜驳船缓缓上升。当日11时30分左右,装载“南海一号”的沉箱完全浮出水面。 新华社记者 陈学思 摄
新华网广东阳江12月22日电(记者郑天虹 赖少芬)22日11时30分,21日已经部分露出水面的“南海Ⅰ号”经过1天半的起吊和起浮,整体浮出水面。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露出水面的“南海Ⅰ号”棕色沉箱长35.7米,宽14.4米,高7米,比一个篮球场还要大。沉箱表面有很多海水和泥沙,沉箱底部清晰可见36根底梁。 据现场“南海Ⅰ号”整体打捞执行副总指挥邝镜明介绍,今天“南海Ⅰ号”整体打捞进入起浮阶段。“起浮”是指边“起”边“浮”,“起”是指“华天龙”把重达3000多吨的“南海Ⅰ号”及沉箱吊起;“浮”是全潜船“重任1601”匀速排水,将“南海Ⅰ号”上浮,从而实现双保险式打捞。 整体出水后的“南海Ⅰ号”沉箱经过加固后,“华天龙”将松开吊索,沉箱被拖轮拖往临时码头,再通过气囊拉移的方法送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预计3至4天后入宫。 有亚洲第一吊之称的“华天龙”是由交通部广州打捞局耗资6亿元建造的大型吊船,设计最大起重能力4000吨。全潜船“重任1601”由半潜船改装而成,可潜入水面以下20米左右。
12月21日,“南海一号”古沉船被打捞出水。 新华社记者陈学思摄
11时30分:沉箱底梁数字能清晰可见,沉箱出水已经成功。国家文物局以及国家相关部门的领导正准备宣布“南海一号”的出水成功。
22日上午11:30左右随着南海一号沉箱底梁露出水面,在水中沉睡800多年的南海一号成功出水。南海一号出水成功平稳后,“华天龙”上浮吊将完全脱钩,由“重任1601”半潜驳承载南海一号。随后半潜驳载着举世瞩目的“南海一号”,由拖船拖往36海里外的阳江市海陵岛,驶向新家“水晶宫”。以下为起吊全过程记录。
(2007年12月22日 10:35)
10时20分:广州日报记者王广永报道 南海一号已经开始整体起浮。
(2007年12月22日 10:35)
10时26分:广州日报记者王广永报道 装着南海一号古沉船的沉香离完全离开水面还有3米左右。记者已经可以看到包裹左古沉船周围的泥沙。泥沙上还有一些贝壳以及瓷片。 (2007年12月22日 10:35)
10时33分:预计今天早上11:30-11:45左右“南海一号”整体起浮成功。
(2007年12月22日 10:48)
10时45分:广州日报记者王广永直击报道:前沉箱离完全出水还有2.5米左右,打捞沉箱上的字样已经可以清楚见到。 半潜驳艇呈现出头高尾低,据说专家话介绍这是正常现象。目前打捞速度按工程预计进行,属于安全范围,估计11点完全出水。
(2007年12月22日 11:10)
11时00分:广州日报记者王广永直击报道:目前距离沉箱出还有一米,记者现场看到沉箱底部带有淤泥,沉箱周围的海水混浊,沉箱的底部也基本上出来。沉箱中的18个排水孔以及36根钢底梁都露出来。
(2007年12月22日 11:17)
11时08分:广州日报记者王广永直击报道:沉箱基本上出水,沉箱底部能看到,露出水面大概7米,沉箱周围围着海藻和贝壳,预计距离完全出水还有几公分的距离。
(2007年12月22日 11:28)
11时15分:广州日报记者王广永直击报道:沉箱上面的淤泥有点干,但现场相关专家表示这对沉船以及文物没有影响。因为沉船仍处于饱和状态,现场沉船的状态与在海中基本上一致。
(2007年12月22日 11:38)
11时20分:广州日报记者王广永直击报道:半潜驳底部前面部分已经露出水面,海水不断的拍打着沉箱,目前能看到沉箱紧紧的贴着半潜驳,华天龙的16根钢梁还吊着沉箱.
(2007年12月22日 11:39)
11时30分:沉箱底梁数字能清晰可见,沉箱出水已经成功。国家文物局以及国家相关部门的领导正准备宣布“南海一号”的出水成功。
(2007年12月22日 11:44)
11时35分:广州日报记者王广永直击报道:现场天气:雾气比较大,能见度也较差,风比昨天较大。文物局部长单和交通部副部长在现场,并对这次打捞出水表示满意。
(2007年12月22日 11:50)
11时45分:上沉井已经出水面,目前正在进行的排水,沉箱上的钢梁目前进行拆卸以及加固工作。
"南海Ⅰ号"出水:中国首创古沉船整体打捞成功
新华网 广东阳江12月21日电(记者 赖少芬 车晓蕙)中国21日成功打捞充满神秘色彩的南宋古沉船——“南海Ⅰ号”,这艘装载着数万件珍贵文物的“宝船”在海底沉睡了800多年后终于重见天日。它的安然出水宣告,中国在世界上首创的古沉船整体打捞工程获得成功。
(滴水草堂书画网赵立军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