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七 事 变 " 爆 发 71 周 年
.
滴水草堂书画网(http//www.dsct.cn)立军编辑
.
“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开端
.
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吞我国东北后,为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陆续运兵入关。到1936年,日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今北京)。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
1937年,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
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诡称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无理的要求。日军竟开始攻击中国驻军,中国驻军第29军37师219团奋起还击,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当华北战事一天天扩大的时候,1937年8月13日日军又在上海发动了进攻。宛平城的枪声掀开了全民抗日的序幕。
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它鲸吞中国的野心而蓄意制造出来的,是它全面侵华的开始。全面侵华,在中国建立殖民统治,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推行的方针。
日本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在确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时,迅速走上了扩张侵略的军国主义道路,并制定了以中国、朝鲜为主要侵略对象的所谓“大陆政策”。本世纪初叶,日本于日俄战争后取代俄国,在中国东北扩大殖民势力,屯驻关东军,设立殖民机构“南满铁路公司”,把东北作为对中国殖民扩张的基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利用西方列强无暇东顾,极力扩大对华侵略,出兵山东,胁迫袁世凯接受日本妄图鲸吞中国的“二十一条要求”,把侵略魔掌伸向中国内地。一次大战后,日本企图通过加紧掠夺中国、朝鲜和其他亚洲国家,摆脱政治、经济危机,在1927年的“东方会议”上对侵略中国问题进行了精心策划。1931年9月18日,日本对我国东北发动突然袭击,3个多月就占领东北全境。翌年日军进攻上海(一二八事变),并攻占大片华北土地,威逼平津,又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在华北搞所谓“自治运动”,妄图长期占领这些地区。1936年日本制定的总体战略计划——“国策基准”出笼后, 卢沟桥上的中国守军
日本举行了一次“将官”演习,向参加演习的将官交代了全面发动侵华战争的战争部署。此后,日本增兵中国东北,抽调精锐部队关东军进驻平津一带,频繁举行军事演习进行挑衅,伺机挑起战争。1937年7月3日,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向日本政府提议立即给中国以打击,随即于7月7日发动了“芦沟桥事变”(即“七七事变”)。7月9日,中日双方交战部队曾达成口头停火协议。但同时,日本乘机从中国东北和朝鲜抽调2万多军队和百余架飞机投入华北地区。7月17日,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制定了《在华北行使兵力时对华战争指导纲要》,日本政府决定动员40万兵力,妄图用武力灭亡中国。
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号召中国军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全国各族各界人民热烈响应,抗日救亡运动空前高涨。在这种形势下,蒋介石被迫于7月17日在庐山发表谈话,宣布对日作战。
中国人民经过8年的流血牺牲、艰苦抗战,终于在1945年8月15日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赢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卢沟桥事变和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附近,以军事演习为名,突然向当地中国驻军发动进攻。中国军队奋起抵抗。这就是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全国性的抗日战争从此开始。
7月8日,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17日,蒋介石发表谈话,表示准备抗战。但是,国民政府仍幻想通过谈判和平解决。日军向平津发动全面进攻,中国军队顽强抵抗,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以身殉国。北平、天津相继失陷。
卢沟桥事变爆发以后,长辛店的工人,冒着枪林弹雨赶赴宛平①前线修筑防御工事。战地的农民,出粮草,修道路,抬伤员,送弹药。北平学生联合会、华北各界救国会等20多个团体,组织募捐团、慰劳团、救护队和宣传队,开展各种抗日工作。大学教授也发表宣言,支持中国军队的抗日行动,并要求国民政府出兵抗日,保卫平津。日军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7月27日,日军向北平南苑一带展开猛烈进攻。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以身殉国,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在突围中壮烈牺牲。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企图迫使国民政府投降。中国守军奋起还击,这就是八·一三事变。国民政府被迫实行对日作战。根据国共两党协议,在西北的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②,由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南方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③,由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9月下旬,国民党公布了中国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了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这样,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中国共产党的四项保证:
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④。
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937年7月15日,中共代表周恩来等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交给蒋介石,强调“在民族生命危急万状的现在,只有我们民族内部的团结,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宣言》提出发动全民族抗战、实行民主政治和改善人民生活等三项基本要求,重申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国共合作的四项保证。17日,周恩来、博古、林伯渠等同蒋介石在庐山谈判。双方达成将在陕北的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在国民党统治区若干城市设立八路军办事处和出版《新华日报》等协议。接着,八路军各部队先后出师抗日,同国民党军队并肩杀敌。按照团结抗日的原则,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改称陕甘宁边区政府。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中共《宣言》的公布和蒋介石谈话的发表,标志着国民党政策的转变。毛泽东在《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中指出,“这在中国革命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这将给予中国革命以广大的深刻的影响,将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生决定的作用。”
淞沪会战和徐州会战 1937年8月,为了打退日军对上海的进攻,国民政府组织淞沪会战,先后调集40多万军队参加战斗。蒋介石兼任总司令⑤。广大官兵英勇抵抗日军的进攻。这次会战,中国军队打死打伤日军6万多人,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11月,日军占领上海,淞沪会战结束。
9月5日,日军为打通长江沿线,调集30多艘军舰到吴淞口,用排炮猛烈袭击中国守军宝山阵地。驻宝山县的500多名中国士兵与敌人展开巷战,激战两昼夜,全部壮烈殉国。10月下旬,日军进攻上海市区,国民党军队被迫从市区撤退。副团长谢晋元奉命率800战士坚守上海四行仓库,掩护主力后撤。他们孤军奋战四昼夜,给敌人以重大杀伤。11月,日军援兵从杭州湾登陆。中国军队腹背受敌,被迫全线撤退。
日军侵占上海以后,向国民政府首都南京进攻。12月,南京失陷。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把重庆作为战时的陪都。
1938年4月,日军企图夺取徐州,打通津浦铁路交通。国民政府派李宗仁指挥徐州会战。在八路军、新四军和人民群众的配合下,中国军队歼敌1万多人,取得台儿庄大捷。这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但是,国民政府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无力阻止优势敌人的疯狂进攻。太原、徐州等地相继失守。10月,广州、武汉也被日军占领。中国丢掉了华北、华中大片领土。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的路线,即人民战争的路线。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洛川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全国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会议还决定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在国民党统治区发动抗日的群众运动。会议还通过了毛泽东提出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要点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全国人民的总动员,改革政治机构,抗日的外交政策,战时的财政经济政策,改良人民生活,抗日的教育政策,肃清汉奸卖国贼亲日派、巩固后方,抗日的民族团结。
洛川会议指出:争取抗战胜利的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国民党实行的只要政府及其军队参加、不要人民参加的片面抗战路线,包含着极大的危险性,必然招致严重的失败。由于存在着这种弱点,在今后的抗战过程中,可能发生许多挫败、退却、内部的分化、叛变、暂时和局部的妥协等不利的情况,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民众和武装力量,应该站在斗争的最前线,使自己成为全国抗战的核心。
1937年9月,八路军在山西平型关东侧,全歼日军1000多人,,取得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它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先后在华北、华中、华南建立起许多抗日根据地。
抗日根据地简表
领导人
抗日根据地名称
聂荣臻
晋察冀
贺龙 关向应
晋绥
刘伯承 邓小平
晋冀豫 冀鲁豫
陈毅
苏南
张云逸
皖东
在抗日战争中,日军兵力不足,在大片沦陷区中实际上只能占领城市和交通线,而敌后广大农村和小城镇是他们统治的薄弱环节。国民政府在这些地区原有的统治机构已经瓦解。除少数汉奸外,各个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在内都要求抗日,敌后抗战有着雄厚的群众基础。敌后农村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怕敌人封锁,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和坚持敌后抗战的有利条件。
在各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组织群众武装,使根据地日益发展壮大起来。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抗击着大量日军,严重地威胁着敌人的后方,也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
那时候,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所在的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先后开办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等学校,培训大批干部。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爱国青年冲破艰险,跋山涉水,奔赴延安,又从延安把革命的火种带向四面八方。
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最初是依托山区进行的,后来逐步向平原地区发展。到1938年10月,八路军和新四军同日军作战1600余次,毙伤俘敌5.4万人。人民踊跃参军,八路军发展到15.6万人,新四军发展到2.5万人,敌后的抗日游击战争出现了新的局面。
注释:
①卢沟桥属宛平县。
②八路军,全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来,按抗战战斗序列编为第十八集团军。
③新四军,全称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④这里是指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重新解释的三民主义。
⑤淞沪会战开始时,先由冯玉祥任司令长官,9月21日起由蒋介石亲任总司令长官。
.
.
寻找七七事变的地理遗迹
.
这次寻访发现:当年29军的瞭望哨塔,现在依然静静地守在路边
曾经受到日军重创的宛平城,至今城墙还留有日军的弹坑
29军南苑兵营遗址
据老居民介绍,现在的慧时欣园小区旁的土路就是佟麟阁牺牲的地方
1937年,29军37师110旅219团10连,在七七事变中就驻守在大王庙内,负责保卫卢沟桥
■编者按
1937年7月7日,在北京城西南的宛平城、卢沟桥,日本侵略者制造了震惊世界的七七事变,中国人民全面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由此爆发。从1937年到今年,七七事变爆发71周年。当年的战场,现在是否还留有遗迹呢?顺着这样的想法,我们决定以寻找七七事变地理遗迹的行程,作为对这一重大历史日期的纪念。卢沟桥、宛平城是从北京通向华中腹地的重要门户。
在能够到达宛平城、卢沟桥的众多公共汽车中,我选择了从广安门乘坐715路公共汽车去卢沟桥。广安门是明清时期北京外城西南的城门,出广安门到宛平城,过卢沟桥就可通向华中腹地了。因此,卢沟桥、宛平城是从北京通向华中腹地的重要门户。
清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皇帝下令自广安门经小井、大井、五里店至卢沟桥、长辛店、良乡修筑一条宽阔的石板路,百姓称这条路为“九省御道”。那时南方的学子进京赶考、外省官吏来京述职、商贾运送货物,皆从卢沟桥沿此路入京,这条路是北京城通往华中地区的一条咽喉要路。
715路公共汽车出广安门到卢沟桥所走的一段路线大致与当年的“御道”吻合。
汽车出广安门,一路经过大井、五里店开向了卢沟桥。“大井”、“五里店”这些地名曾经在历史教科书上频频出现,七七事变前,驻丰台的日军就是从大井,经五里店开始了他们的“阴谋演习”。
我在抗战雕塑园站下车,穿过马路就到了宛平城下。我到宛平城时,正好是中午时分,盛夏的骄阳,不知疲倦地向大地喷下滚滚热浪,像是要把一切烤焦。在这样的天气里,宛平城里行人稀少。
宛平城与一般的城池不同。它的城很小,有一东一西两座城门,城内只有一条马路。很多人一定奇怪,宛平城虽说是小,可也不至于小到只有一条马路吧。您还别说,这座宛平城从建成的那一天起,城内就一条马路,不但如此,当年整座城内还没有民居、商铺等建筑。
宛平城自古即是军事重镇,城池建于明末。当时,明政府内忧外患,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日益壮大,大有攻入京师推翻明王朝之势,而后金的军队又屡屡犯境。明朝的崇祯皇帝对此万分焦虑。崇祯十一年(1638年),崇祯皇帝决定在卢沟桥之东建城屯兵,以此扼住北京的西南咽喉。
因这座城池是拱卫京师的军事要地,故名拱极城,城内设拱极营。因为建城本身不是为民居住,而是为了屯兵,故城内建设按兵营规制,现在宛平城内临近西门的地方,还留有拱极营旧址。
1928年,宛平县衙署从城内迁到拱极城,城也因此更名为宛平城。七七事变中,日军炮轰宛平县衙,将整个衙署轰毁,致使宛平县衙署被迫迁往长辛店。1987年,为了纪念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这段历史,在宛平县衙署旧址,建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七七事变前,日军强占了丰台、南口、通州等要地,从三面包围了北平。
当时,北平只剩下卢沟桥和宛平城,作为城内与华中地区联系的唯一通道。日军为了扩大侵华战争,早已企图占领这个战略要地。
7月7日中午,驻丰台的日本华北驻屯军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从丰台驻地,沿大井、五里店,来到卢沟桥以北,永定河东岸回龙庙一带进行军事演习。这一天的演习与往日不同,日军全副武装,荷枪实弹,他们平日戴的布帽,此时也换成了钢盔,还在演习地构筑工事,就如同大敌降临一般。
■日军的一系列反常举动,引起了29军219团第三营营长金振中的注意
日军的一系列反常举动,引起了驻守在宛平城内的29军37师110旅219团第三营营长金振中的注意。他立刻将这个情况,报告给旅长何基沣,何基沣马上向师长冯治安进行了汇报。冯治安命令,日军进入我方阵地百米之内可以射击。金振中营全体官兵密切注意演习日军的动向。
营长金振中马上部署。第三营有4个步兵连,及轻重迫击炮各一个连,重机枪一个连,约1400余人。金振中把较强的第11连部署在铁路桥东段及其以北回龙庙一带,第12连部署在城西南角至南河岔一带,第9连驻守在宛平县城内,第10连是营预备队,驻守在石桥以西的大王庙内。重迫击炮连部署在铁路桥西头,主要负责歼灭日军的战车和密集队伍。轻迫击炮连部署在宛平城东门内,以便支援各部队。重机枪连部署在城内东南、东北两城角,以便及时支援前方队伍。宛平城东西两门有兵把守,不准日军随意出入。一切部署完毕,29军官兵严阵以待。
■日军找了一个荒唐的借口,开始攻打宛平城
晚7时30分,日军从距宛平城仅千米的回龙庙、大瓦窑,向宛平城前进。10时40分,在城东北的日军演习方向传来枪声,不一会儿,几名日本兵跑到宛平城下,声称丢了一名士兵,要求进城搜寻。29军守军当即拒绝,表示日军演习丢失士兵,与我军无关。
8日晨5时30分,日军开始向宛平城开炮,日本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了。当时的战斗异常激烈,卢沟桥和宛平城被包围在了炮火中。日军的大炮轰塌了宛平城城楼。
现在,我在宛平城城墙上,依然能发现当年日军炮轰宛平城,留下的累累弹坑,历历在目。
战斗的惨烈程度,我想用语言是难以形容的。我曾经听过当时一首广为传唱的《卢沟桥歌》,歌中唱道:“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最后关头已临到,牺牲到底不屈挠……”多么悲壮的歌词。每一次听到这首歌,我都不由得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寻找卢沟桥西大王庙29军留下的遗迹
我出了宛平城西城门,来到卢沟桥。这座拥有近千年历史的古桥,虽然经过无数次战火的洗劫,但它雄姿不减当年。我从上小学起,就多次来过卢沟桥,但那时每一次只顾着数桥上数也数不清的狮子,而忽视了其他。
现在,卢沟桥开发成卢沟桥文化景区,为了保护石桥,整座桥用铁栅栏围起来了。我走在卢沟桥上,向桥下望去,昔日水流湍急的永定河,早已干涸,河底长满了高高的杂草。
■七七事变时,日军为了抢夺交通线路,向平汉铁路桥发起猛攻。著名的29军大刀队,就在铁路桥上与日军进行肉搏
再往北望去,当年平汉铁路的铁路桥,近在眼前。著名的29军大刀队,就在铁路桥上与日军进行肉搏的,“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这些热血男儿展现了中国军人英勇顽强抗击入侵敌寇的斗志。
以前,我们到卢沟桥参观,往往走到桥西头,就停住了,而我这一次的行程,是为了找寻29军的遗迹,我决定走出卢沟桥景区,来到西边的村落,去寻找大王庙。
卢沟桥附近寺庙众多,原有大王庙、龙王庙、河神庙等等。这些寺庙中最著名的要数大王庙了。民间传说此庙并不供奉神像,每年到汛期,就从永定河里寻一只乌龟或蛇,供奉在正殿,还要在戏楼为它唱戏,举行祭祀仪式,以求免于洪泛之灾。
不过我到大王庙,不是为了搜寻民间传说,而是因为1937年,29军37师110旅219团10连,在七七事变中就驻守在大王庙内,负责保卫卢沟桥。
■我竟意外地发现了一个29军当年的“瞭望哨塔”
大王庙紧挨着卢沟桥,在一个陡坡下。因此,感觉上大王庙好像是被镶嵌在战壕中一样。我顺着陡坡下到了大王庙前。大王庙是一座明代的皇家庙宇,可惜经过战火摧残,当年威严的庙宇,现在仅存二层戏楼和一层券门,券门是石制拱形,上面雕刻着精美的龙形图案。我在庙里庙外,转了几圈,本想能找到点当年战争的痕迹,但却一无所获。
正当我失望地要离去时,在大王庙西侧的一座石桥的桥头,我竟意外地发现了一个瞭望哨塔。这个瞭望哨塔就像我们在电视中看到的那样,有两米多高,下面是一根粗粗的柱子,上面有一个四面空的房子,房子很小,仅够一个人坐在里面。我询问村里的老人,这是干什么用的?老人说:“这是战争年代,留下来的,好像当年有战士在上面观察附近情况。”旁边好几个大姐,也纷纷证实,曾经听老人讲过,这是打卢沟桥那年留下的。
激战南苑,佟麟阁、赵登禹殉国之处
日军在卢沟桥受到29军的顽强抵抗,于是他们开始改变策略,运用缓兵之计,以谈判赢得调兵遣将的时间。在谈判期间,日军由陆路和海上调运重兵到北平地区。
7月25日,日军飞机突然轰炸了驻廊坊的中国部队,27日又轰炸了正在团河集中的中国部队,大战已迫在眉睫。为便于指挥全军作战,29军军长宋哲元于27日决定29军军部移至中南海怀仁堂,并派赵登禹为南苑方面指挥官。
27日夜,日军开始进攻南苑。宛平、北苑、衙门口、八宝山等地,同时遭到日军疯狂进攻。29军官兵与日军在南苑的战斗,是其中最为惨烈的。
南苑地处北平南郊,是通往北平的必经之路。驻南苑的中国部队,有29军军部和各直属单位,以及骑兵第9师1个团,第37师炮兵团和1个步兵团,还有一个以学生为主的军事训练团、军医院,共约7000余人。
南苑军部外围种植有大量的农作物、茂密的庄稼地,将南苑营垣包围起来,防御阵地前方的视野被遮蔽着,这对于29军防守极为不利。七七事变爆发后,驻南苑军部各大队加强防御工事,加筑防空掩体,做好随时应战的准备。
■南苑机场里有南苑兵营司令部旧址
当时29军军部,就设在南苑的七营房,七营房在南苑机场内。我来到南苑机场时,看到候机大厅里,聚集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旅客,每个人的脸上都是平静的。但此时他们有谁想到,早在71年前,
这里却是残酷的战场,我们今天平静的幸福生活,是多少中华民族的热血男儿用生命换来的。
在南苑机场的最深处,有一群建筑,这就是南苑兵营的师司令部和旧营房了。司令部和营房的房子,都是灰砖结构,中西结合的样式。院子的大门外,有一个影壁,影壁墙是白白的,上面有冯玉祥手书的“进步”二字。1922年,冯玉祥调北京任陆军检阅使时,这里曾是陆军检阅使署。1924年,北京政变驱逐清帝,此处是冯玉祥师司令部。1936年春,29军曾在此办大学生训练班,成立军事训练团。1937年七七事变时,此处为29军指挥部。
当时佟麟阁将军时任29军副军长,兼任军事训练团团长及大学生军训班主任,常驻南苑29军军部,主持全军事务。
■南苑一带地势平坦,易攻难守
7月27日傍晚,佟麟阁与赵登禹商讨南苑防务时说:“日军飞机连续轰炸了廊坊、团河等地,南苑在日军觊觎之中。对南苑的统一部署,宜早不宜迟,以便统一指挥。”
然而,7月28日凌晨,日军统帅香月清司指挥着华北驻屯军步兵旅团和第20师团,在空军配合下,从东、南、北三个方面向南苑发起猛攻,切断了北平与南苑之间的主要道路。
南苑一带地势平坦,易攻难守,29军的士兵、马匹来不及疏散隐蔽,在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中,损失惨重。通讯设备被炸,各部队失去联络,只好各自为战。佟麟阁将军指挥军队奋起抵抗,与日军展开激战,但终是寡不敌众。同时部队接到城里军部的命令,令南苑军队一律撤退进城。佟将军立即决定,分路撤出南苑。
■佟麟阁率部由大红门与红寺之间的南顶路向北,进入时村,遭遇日军阻击,牺牲在时村
据时任29军军事训练团教育长的张寿龄先生回忆,佟麟阁将军当时率领军事训练团撤退,学员都是18岁左右的年轻人,携带武器不多。佟将军在撤退途中,不断收容伤兵,以图回到北平重新整编。
由于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已经控制道路要塞,所以佟将军决定率部走小路,穿越青纱帐,掩蔽部队。当撤退部队跨过凉水河,到达大红门东北时,在大红门与红寺之间的南顶路,与日军遭遇并发生激战。日军飞机轰炸了29军的军事高地九龙山,封锁了南顶路和西侧直通永定门的大路。同时,由南顶路向东,经红寺向北,通往左安门的道路,也被日军封锁。
佟将军只得率部由南顶路向北,进入时村,不料在时村,又遭遇日军阻击,在时村路和周围的青纱帐里,佟将军率部与日军激战一个多小时,身上多处负伤,最后不幸牺牲。
我来到佟将军牺牲的时村,这里早已没有了青纱帐,是一片片新建起的高楼大厦。据居住在这里的老居民回忆,当年,佟将军和众将士牺牲后,冀察外交委员会派秘书欧秋夫率警卒十余人,驾红十字会汽车,来这里寻找佟将军遗体,在村民的帮助下,用排子车,将佟将军遗体由时村小路运到南顶大道,再由汽车运回北平城里。而其他将士的遗体,则由村民就地掩埋了。
有老居民指着慧时欣园小区旁的土路说:“佟将军牺牲的地点,和将士的遗体,就在那里。”
■赵登禹牺牲在大红门一带
在佟麟阁与日军展开激战的同时,赵登禹也亲自上阵,他挥舞大刀,跃出战壕,率将士杀入敌群,豪气惊天,杀声动地。赵登禹身先士卒,众官兵士气倍增,一鼓作气,退敌一里多地。日军死伤不计其数。然而南苑一带地势平坦,易攻难守,赵登禹部伤亡惨重。
赵登禹在接到军部立即撤回城内的命令时,指挥部队
且战且退。行至大红门玉河桥时,遭日军伏击,赵登禹身中5弹。士兵为他包扎后,他仍指挥突围。行至黄亭子,他胸部又中弹,弥留之际,他对满脸泪水的传令兵说:“军人战死沙场原是本分,不必悲伤,你回去转告我的老母,忠孝不能两全,他老人家的儿子为国死了,也算对得起祖宗。”
7月28日,下午4时,南苑陷落。29军五千余人,牺牲在南苑战场。宋哲元指示,29军移驻保定,再做长远打算。宋哲元此时已将北平军政事务交给张自忠代理,他率领29军,从北平撤军。随即,日军进入北平,北平陷落。
佟麟阁、赵登禹是抗日战争期间,最早牺牲的中国军队高级将领。抗战胜利后,1946年7月28日,北平各界为佟麟阁、赵登禹举行了公祭和安葬。为纪念这两位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1947年3月,北平市政府命名南沟沿为佟麟阁路,北沟沿为赵登禹路。
历史知识链接:
1931年6月,由冯玉祥将军领导的西北军改编为新编陆军第29军。军长宋哲元,副军长先后由刘汝明、秦德纯、佟麟阁担任。29军编制最初设2个师,即37师,师长冯治安;38师,师长张自忠。后增编2个师,即132师,师长赵登禹;第143师,师长刘汝明。29军在七七事变前,是华北地区举足轻重的非蒋嫡系地方武装集团。七七事变时,驻守在宛平城和卢沟桥的是29军37师110旅219团第3营。110旅旅长何基沣,219团团长吉星文,第3营营长金振中。
发动七七事变时,日本侵略军中国驻屯军司令官是田代皖一郎,后改为香月清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