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毛泽东诗词中的山·水·人

毛泽东诗词中的山·水·人

毛泽东诗词中的山·水·人

.

滴水草堂书画网(http//www.dsct.cn)立军编辑

.

       毛泽东是当代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又是一位博览群书并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典诗词优秀传统的诗人、书法家和语言学家。郭沫若在《满江红·读毛主席诗词》中有“经纶外,诗词余事,泰山北斗”的赞誉。毛泽东以革命家的气度,用诗人的语言发出:“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的战斗呐喊,在雄文四卷和诗词的字里行间,表现出他与宇宙万物为友,以人间哀乐为怀的胸襟与气度。
.
  毛泽东在继承我国古代诗词传统的基础上,以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革命和建设经历为创作的素材,从天、地、人这个审美对象出发,用革命家的气魄和眼光,把他对自然、社会、历史、人生的邃密考察与深沉思索,用革命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以独特的笔触写出了一首首饱含激情、凝铸着炽热的灵魂与血肉的诗词。这些诗词成为经典的传世精品,倍受中外人民特别是诗词爱好者的推崇,其出版频率之高,发行范围之广,印刷数量之大,品种类型之多,在世界出版史上罕见。仅据2002年第8期《党史研究资料》中李晓航的《毛泽东诗词出版情况综述》一文所载,自1957年1月《诗刊》创刊号首次集中发表毛泽东诗词以来,至今40多年间,国内外有500多家出版社和机构出版过毛泽东诗词,各种版本约有 1140种。从1918年的《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到1965年秋的《念奴娇·鸟儿问答》,历时47年,毛泽东共创作了51首诗词。
.
  毛泽东诗词的数量不算多,但内容却涵盖了自然、社会和人生各个方面,反映了作者对革命战斗历程和建设事业的认识和体验,抒发了作者激昂的革命精神和情感。这些用革命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创作出来的伟大史诗,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的政治教科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重读毛泽东诗词一定会有新的认识和体验。

.
        笔者仅就自己所见到的毛泽东诗词及相关的资料,对其诗词中所写到的山、水、人作些概括,以此来缅怀毛泽东的丰功伟绩,表达对毛泽东的敬意。
  一、山:写山的高峻雄奇,抒发的是诗人勇于克服困难的凌云之“志”
  在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毛泽东以革命家的气魄率领中国人民战胜了征途中的各种困难,翻越了一座座“大山”,闯开了一道道“雄关”,迎来了一个个伟大的胜利。他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以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将写“山”与抒情融合在一起,写的是征途中“山”的高峻、雄奇、峭拔,抒发的是敢于推翻“三座大山”的情怀,歌颂的是敢于象山一样雄立于世界东方的中国人民,表达的是中华民族的乐观、坚定、坚强的精神。诗词中所写到“山”、“关”、 “岗”、“峰”、“岭”(凡涉及“山”的词语均在原诗词中用黑体字标出),有的是实写,有的是虚写,依其创作的时间先后分述于下:

.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沁园春·长沙》,1925年)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菩萨蛮·黄鹤楼》,1927年春)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西江月·秋收起义》,1927年)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秋)
  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如梦令·元旦》),1930年1月)
  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1930年2月)
  雾满龙岗千嶂暗……不周山下红旗乱。(《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1931年春)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1931年夏)
  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菩萨蛮·大柏地》,1933年夏)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清平乐·会昌》,1934年夏)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1935年2月)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山,刺破青天锷末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十六字令三首》,1934年到1935年)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更喜岷山千里雪,……(《七律·长征》,1935年10月)
  横空出世,莽昆仑……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念奴娇·昆仑》,1935年10月)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清平乐·六盘山》,1935年10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
  三上北高峰,杭州一望空……热来寻扇子,冷去对佳人。(《五律·看山》,1955年)
  五云山上五云飞,远接群峰近拂堤。(《七绝·五云山》,1955年)
  曲樯动,龟蛇静……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水调歌头·游泳》,1956年6月)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七律·到韶山》,1959年6月)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七律·登庐山》,1959年7月1日)
  翻身跃入七人房,回首峰峦入莽苍。(《七绝·莫干山》,1959年)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七律·答友人》,1961年)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七律·为李进同志所摄庐山仙人洞照》,1961年)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1965年5月)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念奴娇·井冈山》,1965年5月)

.
  二、水:写水的奔腾不息,抒发的是诗人敢于渡过急流险滩的豪迈之“情”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旧中国似在风雨中漂摇着的一叶扁舟。虽不乏有林则徐之流勇于率领国人抵御外强凌辱的义举,康有为、梁启超等仁人志士扛起“变法”的义旗,还有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活动,但他们都无力将中国的这艘航船驶向独立富强的彼岸。唯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才是真正主宰了中国前途和命运的一代英豪。他们不畏在革命和建设的航程中碰到的各种急流险滩,以毛泽东在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慨,战胜了国内外的反动势力,将中国建设成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虽然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诗词中所叙述的“水”的情态各一,寓意也各有所重,却无一不昭示着这样一个道理:“江”、“池”、“湖”、“潮”、“洋”、“水”(凡涉及“水”的词语均在原诗词中用黑体字标出)无一能够阻止中国人民前进的步伐,只会载着中国的航船驶向成功的彼岸。

.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沁园春·长沙》,1925年)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菩萨蛮·黄鹤楼》,1927年春)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西江月·秋收起义》,1927年)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清平乐·蒋桂战争》,1929年秋)
  今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1930年2月)
  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1930年7月)
  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1931年夏)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清平乐·会昌》,1934年夏)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七律·长征》,1935年10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七律·和柳亚子先生》,1949年4月29日)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浪淘沙·北戴河》,1954年夏)
  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七律·和周世钊同志》,1955年10月)
  万里长江横渡……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水调歌头·游泳》,1956年6月)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1965年5月)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七律·观潮》,1957年)

.
  三、人:写的是有名有姓的个人,歌颂的是革命和建设中的亿万“风流人物”
  纵观古今中外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描写“人”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在毛泽东的诗词中,所写到的人既有先哲圣人、将军元帅,也有反动军阀、害人之“虫”,但更多的则是具有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百万雄师”和“风流人物” 。正是由于他们数十年艰苦卓绝的奋斗,才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他的诗词中,既有对有名有姓的英雄、烈士及友人的讴歌、赞美与怀念,更有对“穷寇”、“魔怪”、“腐恶”(凡涉及“人”的词语均在原诗中用黑体字标出)之流的篾视和鞭挞。

.
  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1918年)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虞美人·枕上》,1921年)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粪土当年万户侯。(《沁园春·长沙》,1925年)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西江月·井冈山》,1928年秋)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清平乐·蒋桂战争》,1929年秋)
  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1930年2月)
  六月天兵征腐恶……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1930年7月)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1931年春)
  飞将军自重霄入……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1931年夏)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清平乐·会昌》,1934年夏)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长征》,1935年10月)
  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何时缚住苍龙?(《清平乐·六盘山》,1935年10月)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六言诗·致彭德怀同志》,1935年10月)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1936年2月)
  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临江仙·给丁玲同志》,1936年)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诗人兴会更无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1950 年10月)
  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七律·和周世钊同志》,1955年10月)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水调歌头·游泳》,1956年6月)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飓直上重霄九。(《蝶恋花·答李淑一》。1957年5月11日)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七律·送瘟神》,1958年7月1日)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七律·到韶山》,1959年6月)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七律·登庐山》,1959年7月1日)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七律·为女民兵题照》,1961年2月)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七律·答友人》,1961年)
  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七律·和郭沫若同志》,1961年11月17日)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冻死苍蝇未足奇。(《七律·冬云》,1962年12月26日)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1963年1月9日)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杂言诗·八连颂》,1963年8月1日)
  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七律·吊罗荣桓同志》,1963年12月)
  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跷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贺新郎·读史》,1 964年春)
  鲲鹏展翅,九万里……吓倒蓬间雀。(《念奴娇·鸟儿问答》,1965年秋)

.
  纵观毛泽东在各个时期创作的诗词就会发现,他辉煌的诗词植根于其伟大的实践。他用革命家的气度和艺术家的笔触,在一穷二白的中国大地上绘出了一幅最新最美的图画,写下了一部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壮丽“史诗”。在其诗词中讴歌的是大自然富有生命活力的情态,记录的是人民军队的战斗经历,概括的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和建设祖国的历史,歌颂的是人民和革命,表达的是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除此之外,诗人与普通人一样,也有着生死感怀。毛泽东在其诗词中所叙述的“山·水·人”,不但是其诗词中所描绘和表现的对象,更主要的用意还在于作者以诗人兼哲人的独特禀赋,以叙写自然世界的“山水”之形,来凸现“人”的活动,讴歌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战胜“万水千山”,克服重重困难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慨,展现的是社会发展的进程。即使是在亘古不变的“山水”间,一旦有了亿万“风流人物”的活动,就一定会谱写出“当惊世界殊”的业绩来,它既是“史诗”,更是“史实”。这种独具特色的“史”与“诗”相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词的思想内容和文辞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毛泽东在继承我国古代诗歌常用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方法的同时,又融入了诗人那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思想和气魄,使其诗词具有很强的透视力和感召力。借用我国梁代著名诗论家钟嵘的话来说,可谓是:“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