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周韶华的“黄河、长江、大海”

周韶华的“黄河、长江、大海”

周韶华的“黄河、长江、大海”

.

滴水草堂书画网(http://www.dsct.cn/

滴水草堂画廊(http://www.dscthl.cn/)赵立军编辑

.

.

周韶华先生

.

编   者  按

.

  湖北省终身成就艺术家周韶华于2008年10月15日在武汉隆重推出他的黄河、长江、大海三部曲画展,这个画展集中了他30年来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中,一些作品是从各博物馆、美术馆征借过来的,难得一见。正如展览主题一样,体量庞大的湖北艺术馆一楼、二楼全部展厅展出了周韶华30年来以黄河、长江、大海为母题的重要作品。展出的154幅作品,从数量上并不是个大数字,但展出的大多是30年来圈内圈外大多耳熟能详的鸿篇巨制和抒情小品,这就很让人惊叹这次“盛宴的成色”了——显然,这是一次具有美术沿革史和画家个案双重研究价值的画展。可能是这个展览“成色”的原因,也可能是周先生的人格魅力,出席这次展览相关学术活动的专家、学者人数之多、水准之高远远超出预期。
.
  本次画展在湖北省艺术馆展出后。根据原定策划方案,将到济南、北京等地巡回展出。时值新年伊始,我们选刊部分作品,以飨读者。
.

.

周韶华 渤海湾的晨光 64×81cm 1983年 中国美术馆藏

.



       在20世纪70年代末这个特定历史年代,中国画坛对如何继承与创新,有不知所措之感。主要问题是没有找到与时代相对应的话语形式,也没有找到再发展的切入点。对此如何作出历史性的回应?周韶华受改革开放的推动,思想豁然开朗,他认为中国画的现代性如果离开本土文化作为参照系,是不会找到终极目标的。作为回应时代要求的方案,他以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和海洋文化这三大坐标作为他的新的伟大复兴的对应策略,设计出了以黄河、长江、大海这“三大战役”以使自己的创作能站在时代的前沿。
.

.

周韶华 冰山之父 123×246cm 2000

.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打响第一战役“大河寻源”到现在,整整用了30年时间。继“黄河”之后是“长江战役”、“荆楚狂歌”为标志。紧接着完成了“大海之子”的第三战役。“三大战役”标明了他的坚定信念和要实现的目标。横跨两个世纪的艺术三部曲,倾尽了他的全部心血。他的突破点主要是为把中国山水画从古典形态转变为现代形态。这个画展证明,他真正实现了这一目标。
.

.

周韶华 海浪高歌 152×143cm 2007

.



  他对中国山水画的变革以融合与革新为主流倾向,其主要表现是以不循“四王”余绪而转向画家主体感受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特点是回归自然与人生。这个成为回响在整个百年中国画坛的时代最强音他做出了强有力的回答。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他理直气壮地把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的使命担当起来。去寻找民族伟大复兴的对应物,寻找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契合点,进而把创新艺术语言作为切入点。这是有关中国画命运与生命前途的哲思,在新的时代精神氛围中,他在实现传统内在生命与现代风格的和谐统一,同时也在进一步启导他自己对中国山水画从古典形态转化为现代形态过程中摸索出了一条新路。这条新路就是不断解决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他意识到,传统的生机与前途就孕育在现实生活与现实审美需求中;现代艺术的生命也蕴藏在连接五千年的文明传统之中。“三大战役”的每一个战役都要解决这个基本矛盾,这是他的“三大战役”的基本命题。
.
  他的实践证明,从传统中创新是可能的,从现实出发创新也是可能的,中国画的发展具有多种可能性。但必须落脚在中华文化的原点。寻源就是追根寻本,把触须追到传统文化的根上。这生动地证明:当代艺术的发展生机既蕴藏于传统,也蕴藏于现实生活,同时也蕴藏于创作主体的心中。
.
  周韶华既继承了传统又拓展了传统,同时也证明了检验画家的重要指标是他的艺术实践及其作品,而不是空喊口号。在雪山草地之间,他感受到的是原生态的有历史感与苍茫雄浑感的民族魂魄。在汉唐故都,大河上下,在大江南北,在巴蜀、荆楚和吴越故地寻找到了上古艺术的新生命。“寻源”是一次真正意义的民族文化的探源之旅。呼唤民族大灵魂不是口头语,而是渗透于艺术创作和理论提出之中有效转换,作为画家,周韶华的作品阐述了一个成功作品的基本定律,即不管怎样标新立异,创新不能以牺牲本土文化精神为代价。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