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金石泰斗”60年前曾护卫南京城

“金石泰斗”60年前曾护卫南京城

89岁书法篆刻大家石学鸿仙逝

“金石泰斗”60年前曾护卫南京城

滴水草堂书画网(http://www.dsct.cn/

滴水草堂画廊(http://www.dscthl.cn/)赵立军编辑

         昨天上午8点56分,89岁高龄的著名书法篆刻家、南京金石界泰斗级人物石学鸿先生因病去世。老人的突然离去,让人悲恸不已。昨天,记者前往老人生前的住所,进行了吊唁。其二女儿朱晓明女士告诉记者,60年前石学鸿老人曾作为南京治安维持委员会的代表欢迎解放军进南京城,这几天一直惦念南京解放60周年的欢庆活动。没能等到4月23号,成为老人临终最大的遗憾。

 石学鸿遗憾没等到南京解放60年

  石学鸿老人的突然离去,让其家人悲恸不已。记者赶到其位于莫愁新寓的住所时,其家人正在布置灵堂。据其二女儿朱晓明女士透露,老人是在昨天早上8点56分离开人世的。“4月5日,我父亲才过完89周岁生日。”说到父亲的离去,朱晓明女士的双眼不觉涌出泪珠,“父亲一直有心梗方面的疾病,最近一直在住院,前不久情况好了一些,就回到了家里。在4月5日的时候,还开开心心地过了他89周岁的生日。”

  在老人的家中,记者还看到了在其89周岁生日时,江苏省文史馆俞律、常国武二老特地为石学鸿先生撰写的嵌名联:学士亦才人,当入儒林文苑传;鸿鹄非燕雀,乃栖笔阵石丛中。这副对联,对石学鸿先生一生的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据朱晓明女士透露,在1949年的时候,石学鸿老人还与吴贻芳等人一起成立了南京治安维持委员会,一直为迎接南京解放做着护卫工作。“因此,一直不看电视的父亲,这几天一直关注南京关于庆祝解放60周年的活动,他希望能看到4月23日全南京城欢庆的场面,但是只差两天,他却先走了。这也成为他最大的遗憾。”

  金陵儒医石云轩之后,20岁便声名鹊起

  石学鸿老人可谓家学渊源深厚,他的祖父就是赫赫有名的金陵儒医石云轩。据悉,石云轩晚年居住建邺区平章巷12号,后迁朝天宫西街,在南京行医数十年,不仅精于经学,且诗、词、歌、赋,无不擅长,闻名于金陵文坛。在清光绪年间,外受列强侵略,内则民不聊生,他痛恨清朝政治腐败,无意于功名进取,乃隐迹于医,用以济世,活人无数,声名称著于时。

  如此深厚的家学渊源,让石学鸿先生从小便受到了良好的熏陶。“父亲15岁便考入上海正风文学院,向院长王西神习书法;从教务长陈彦通学文史、词赋;跟西冷印社王福庵专攻篆刻。19岁从上海正风文学院毕业返宁,担任南京图书馆编目主任,21岁时由王福庵老师推荐到印铸局担任技师,并与同局技师陈巨来晨夕切磋书法篆刻,专攻元朱汉白。22岁时兼任中国公学金石校勘学教授,受到杨仲子、胡小石、张大千、徐悲鸿、傅抱石等名家肯定。”

  据朱晓明女士介绍,到25岁时,石学鸿就当选为国民政府南京市参议员,并于26岁刊行《石云孙印存》。“当时于右任、胡小石、王福庵三位先生都为父亲题签。”不光如此,当时蒋匀田、钱仲联等十余位社会名流为印谱题跋;陈立夫、张大千、陈之佛、胡小石、徐悲鸿等均请他制印。

  2700多年的家谱成老人的传家宝

  在老人生前的遗物中,老人最珍惜的莫过于记载了2700多年来石氏家族变迁的家谱了。这部名为《武威石氏蚺城宗谱》的家谱,上下共四册,按照“孝、悌、忠、信”的顺序整齐地码在一起。线装、木活字印刷、毛边纸……每册封面题写“武威石氏蚺城宗谱”,其下一方朱文印“厥”字。而老人住所的防盗门上方高悬的匾额“厥庐”就是来源于此,“厥”者掘石也,贴合金石篆刻之意。

  据朱晓明女士介绍,这部石氏家谱记载的第一位先祖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石碏,他住在今天的甘肃武威,因此武威也成了石氏子孙的祖籍。明清之际,石氏79世祖迁居到了蚺城(今江西婺源),清中期石老所在的一支又迁居到南京。1886年,婺源石氏续修家谱,所以名字叫“武威石氏蚺城宗谱”。据悉,这部家谱上记载了2700多年来石氏的家族变迁,比曲阜孔氏家谱记载的还要长200年,可能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家谱了。

  “这部家谱是曾祖父传给父亲的,在父亲手中曾多次辗转,并险些被毁,因此父亲特别珍惜这部家谱,他临终前还告诉我们一定要把其好好地保存下去。而且父亲还有一个心愿,就是想把这个居所变成一个陈列馆,把其作品和这个家谱都陈列其中,供后人瞻仰。但是这个难度比较大,我们也尽量争取完成父亲的遗愿。”

  一生只办过一次个展,出过一本书

  石学鸿先生自幼学习书法篆刻,获得了多重身份,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是国家一级美术师,是江苏省文史馆馆员等。而且其著作等身,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展出,刊载于国际、国内多种辞书、图录、大典,但是其仅举办过一次个人展览,出过一本个人书籍。“父亲生前对举办展览和出书是很排斥的,他认为办个展,将作品悬挂几天让大家观赏只是一种形式,而且耗时耗费资金,不如把这些精力投入到创作中。因此,到父亲去世,他只在其27岁时举办过一次个人展览,还是当时的民国要员帮其张罗的。而出版的个人书籍,也只有《石云孙印存》。后来到2006年的时候,别人又帮他出了一本《石学鸿书法篆刻》。”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