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 定 课 堂
.
滴水草堂书画网 (http://www.dsct.cn)
滴水草堂画廊 (http://www.dscthl.cn) 赵立军编辑
.
从事书画鉴藏工作廿多年后,我有个铭心刻骨的体会:当今假造的书画之所以能屡屡骗过那些艺术资历并不算“浅”的书画家、书画鉴藏家甚至国家级鉴定权威机构。至关重要的原因恐怕还在于识假者是“置”身明处,而造假者则“躲”在暗处。俗语所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鉴定书画当然也是这个理儿。那么有什么途径可以较快摆脱目前这种多数鉴藏者都面临到的“识假被动”局面呢?我以为,辨别书画的真伪,就好像是看魔术表演,你只有想方设法跑到幕后去,去把那些在舞台正面“视而不见”的玄机妙境统统看出个究竟来,才能令魔术“魔”力顿失。恍然大悟中形形色色的书画伪作便会变成“被看穿的把戏”,辨识它们当然就显得“主动”。
.
因此说,深入到幕后去揣摩、深究书画作伪的种种伎俩,揭开造假者的神秘面纱,无疑会对我们的鉴定实战带来极大的帮助,称之“事半功倍”也一点不为过。从今天起,我将根据自己的书画鉴定实践和识伪经验,对目前这一时期较流行、且较具欺骗性的一些书画作伪手法做个相对全面系统的辨识讲解。
.
第二十二讲
名家“特型书画”之“写生习作类”
造假成品辨识
。
如同传统书法有真、草、篆、隶四种体例(或称书体)的区别,中国画习惯上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个科系。平时,书画名家们除了有既定的专攻科目去创作完整的作品外,还要为了创作或教授学生作些算不上严格意义上作品的“写生习作类”画稿。如人物画家通常会多多少少画些或全身或半身或肖像人像习作;山水画家外出采风时往往要画些对景写生的风景小品;花鸟画家也多数都画过或动物或花卉的白描写生草图等。上述这些“习作写生类”画作虽不会多,但社会上毕竟有不少人都会认同于“物以稀为贵”的“收藏原则”,会有某些收藏人专门冲着这类画作的独特和稀有性而购藏。到头来可能性较大的是那些人根本就从未或较少见过真实的拟收藏对象,眼中毫无标准或标准不明确,结果上当受骗者众多。
。
“写生习作类”画作不是创作意义上的完整作品,它画面中笔墨章法较简单,也谈不上艺术境界思想性这些,故伪造起来显得更加容易。如找现成物做母本的“绝对克隆”、“相对克隆”及不找母本的“仿制”手法甚至于作伪者真的通过写生都可以造出许多赝品并让它们“像”。
。
。
图 一
。
。
图 二
。
记得30多年前,本人在学画初期,就曾阅读过海派人物画家方增先撰写的《怎样画水墨人物画》一书,我对书中所撰述内容与插图至今记忆犹新。图(1)是该著作中配合行文而登载的一件人物画“写生习作类”作品,想不到这么一件笔墨生动造型传神的画作,在近期被以“相对克隆”方式复制成图(2)并先后数次入拍于南方的几家某拍卖行,最终被一位不明真相的人购去收藏了。表面上看图(1)和图(2)确较相似,待仔细观察可发现后者在艺术质量与笔墨生动性上尚与前者存在一些差距。如图(2)中的笔墨相对僵滞、生硬些,个别处模仿的笔墨迹象较明显,画的总体韵致不如图(1)协调完美,这正所谓“相形见绌”。
。
要辨识“写生习作类”的赝品,建议先看当局作品整体与局部笔墨以及造型状态的艺术质量和自然度如何,要是某成品笔势的运行与点、线与块面搭配得欠妥贴与生动,即意味着作画者的艺功不到家,成品就不可能是真迹;其次是要花点时间去专门了解署名的当局名家该类型作品的基本面貌及存世与流通量情况,因每一位名家的艺术创作习惯与教学背景各不相同,只有见得多,才能使判断把握增大;最后对有款识(此类真迹与伪作有不少是没有款识的)的待鉴定画作要认真审读其款识,若是名家亲笔,即使只随意书写几个小字也一定会自然得体,与画的笔线能相互印证;而伪作中的款识多半显得拘谨而别扭,现再看一眼图(2)上的款识便是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