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江苏“终身医学成就奖”、“突出医学成就奖”获奖者

江苏“终身医学成就奖”、“突出医学成就奖”获奖者

江苏“终身医学成就奖”获奖者

滴水草堂书画网http://www.dsct.cn/

滴水草堂画廊http://www.dscthl.cn/)立军编辑

             为调动广大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会员为医学科学发展、为人民健康多作贡献,江苏省医学会于2009年制定并颁布了《江苏省医学会优秀会员评选表彰办法》。

.

  《办法》规定,“终身医学成就奖”授予会龄30年以上、从医45年以上、曾任中华医学会分会常委以上或本会分会主任委员职务,具有优异的学术成就和公认的学术地位,在本学科作出过开拓性贡献,德高望重,为学会做出突出成绩与贡献的资深会员;“突出医学成就奖”授予会龄10年以上、从医20年以上、高级职称、德技双馨,担任过本会分会副主任委员以上职务,曾获国家级科技奖励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等,为学会做出显著成绩的会员。两项奖每2~3年评选一次,每一奖项当选名额不超过10名。
.
  首次“终身医学成就奖”、“突出医学成就奖”获奖专家,是从省医学会56个专科分会6万多名会员中精选出来的,通过推荐、初选、评审、公示4个环节,最终产生20名获奖专家。他们都是在临床一线为我省医学事业做出重大贡献、取得显著学术成就和成果、为我省医学学术繁荣做出突出成绩的医学科技工作者,是我省医疗卫生战线的优秀代表。此次评奖,得到豪森医学基金的大力支持。



  黎磊石,男,1926年生,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肾脏病学者,中华肾脏病学会及亚太地区肾脏病学会创始人之一。现任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美国布朗大学兼职教授。在国际上首创霉酚酸酯及普乐可复治疗狼疮性肾炎,并提出多靶点疗法,疗效卓著;研制雷公藤治疗免疫性肾脏疾病,蜚声海内外。其成果获5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荣获全军首批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荣立中央军委一等功,出版“中国肾脏病学”等专著多部;被香港内科学院授予荣誉院士。1993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2003年被国际肾脏病学会授予终身荣誉会员称号。


  阮长耿,男,1939年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血液病专业分会主任委员,现任江苏省血液研究所所长、卫生部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血液学研究,建立我国第一个血栓与止血研究室,研制成抗人血小板系列单克隆抗体;在出血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有卓越贡献。其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美国专利1项,国家发明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3项。发表科研论文500余篇,有80多篇在国外期刊上发表,其中部分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主编《血栓与止血》、《血液学》等专著5部。


  黎介寿,男,1924年生,我国著名外科专家、医学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毕生致力于肠功能障碍的研究,是我国肠外瘘治疗的先行者,小肠移植的开拓者,临床营养支持的倡导者。荣获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何梁何利”奖励基金、中国医师奖获得者。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医疗成果一等奖2项等共38项成果;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主编《手术学全集》、《肠外瘘》、《临床肠外及肠内营养支持》等专著10部,参与黄家驷外科学等32部著作的撰写工作。荣立中央军委一等功。


  蒋文平,男,1932年生,中共党员,苏州大学附一院主任医师、教授。致力于心电生理的研究,研制成心脏刺激仪;创用了经食管心脏刺激,开展了有创性电生理技术;最早开展对病窦综合症和室上性心律失常的电刺激治疗;植入了首例复律除颤器(ICD),开展了冠状球囊扩张术;开创了我国膜片扫描对比研究。其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科技三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及省部级科技二等奖等多项奖项。出版《心律失常》、《心血管病治疗学》及《高血压病》等多部专著。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


  武建国,男,1935年生,第二军医大学、南京大学医学院、镇江医学院教授。他研究成功免疫球蛋白、补体和自身抗体临床检验技术和方法,分离出国内第一株军团病杆菌并建立了血清学诊断方法;最先报告用免疫电镜技术发现乳牛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样颗粒;对自身抗体侵入活细胞及对细胞功能的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军队及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1项,三等奖31项,发表论文百余篇,主编《实用临床免疫学检验》等专著7部,荣获“全军后勤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荣立三等功2次。


  陈家伟,男,1930年生,中共党员,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从医六十余年,是我国内科内分泌学界的著名学者,由他发现报导的我国首例内科、内分泌稀罕及疑难疾病病种7种;筛选出多种糖尿病易感基因,为我国糖尿病的防治做出重要贡献。其科研课题有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7项,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1项;被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及糖尿病学分会授予“终身成就奖”。先后主编与参编了《临床综合征手册》、《内分泌急症》等多部著作,发表了论著、综述160余篇。


  陈荣华,男,1940年生,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南京医科大学儿科医学研究所主任医师、教授,南京医科大学前任党委书记兼校长。参与创立了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肾脏学组和儿童保健学组,在儿童营养及小儿肾脏病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江苏省儿科建立起一支稳定的科研队伍。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4项,省部级课题多项,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各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江苏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近年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主编《儿科学》、《儿童保健学》及编著作6部。曾获江苏省教委“红衫树”金奖、国家教委“园丁奖”。


  杨玉,男,1925年生,中共党员,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病学和临床药理学主任医师、教授。早期就编写了《结核病学》和《内科学》等教材,建立了肺功能室和结核菌实验室。先后出版了《结核病防治学》等33部专著,发表论文、文献综述300余篇,科普文章100多篇。最早在国内介绍ACTH和Cortisone、IgE介导的过敏反应等理论,提倡运用肺肝界活动度、肺气肿病人腹式呼吸锻炼。先后对30多种平喘药、10多种国产抗菌药及多种抗过敏药进行了一、二期临床药理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和部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达16次,荣获“全国科技大会奖”、“八五先进科技工作者”、“抗‘非典’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唐天驷,男,1932年生,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外科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是我国著名骨科专家。率先将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引入国内,并改良设计出新型短节段椎弓内固定系统,被誉为“我国脊柱外科的一大里程碑”;率先开展脊椎介入针吸活检和颈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部级以上奖项11项。至今已公开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译)参编专著17部,获得专利12项。我省“医学杰出贡献奖”获得者,2008年已年逾70的他还奔赴四川地震灾区现场救治伤员,受到民盟中央“全国抗震救灾先进”的嘉奖。


  王一镗,男,1929年生,中共党员,南京医科大学主任医师、教授,曾任中华医学会和江苏省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致力于普及CPR技术,提出了急诊医学“三分提高,七分普及,三分业务,七分组织”的理念;首次强调在全国建立急救网络,为促进我国急诊医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撰写专业论著、述评百余篇,主编的《实用急诊医学》、《心肺脑复苏》、《外科危重病学》等专著成为临床医师的重要培训教材,并获得科技进步奖。在美国急诊医师学会学术年会上授予他“为国际急诊医学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个人成就奖”,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表彰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江苏“突出医学成就奖”获奖者


        王学浩,男,1942年生,中共党员,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移植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是我国活体肝移植(LDLT)著名专家。在医学界较早从事器官移植临床与基础研究,对亲体肝移植(LRLT)治疗WILSON'S病在国际上提出创新性学说,建立了LRLT临床规范技术体系。他的研究与实践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先后取得省部级二等以上奖项达8项;近年发表论文336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0篇。被卫生部、人事部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并获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称号。

  李宁,男,1952年生,中共党员,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普通外科研究所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小肠移植、肠功能障碍的治疗关键技术的研究,为医学新技术引进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承担“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课题;获得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以及其他科技进步奖11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收录SCI论文13篇,参与编著专著14部。荣获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


  杨惠林,男,1960年生,博士研究生,中共党员,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外科主任、骨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攻脊柱外科,在脊柱病变的诊治上有较高的造诣。在国内率先开展椎体后凸成形术用于治疗疼痛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承担省级以上科研课题1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卫生行业专项基金1项、省创新学者攀登计划1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及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共19项科技进步奖项。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8篇,主编(译)专著4本,获发明专利12项。被卫生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带头人”。


  丁义涛,男,1950年生,中共党员,南京市鼓楼医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是我国首先开展改良式无血切肝术和半离体切肝技术的著名专家。经过研究与临床实践,探索出“背驮式”肝脏原位移植的手术方法。他研究的“人工肝支持系统联合肝脏移植治疗肝功能衰竭”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先后获得国家“863”重大项目及国家指南基金等6项,科研项目达30余项。曾获省部级科技奖励7项,发表论文近30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41篇,主编著作5本,申请专利11项。曾获省部级科技奖励7项。分别获得卫生部、国务院命名的“突出贡献专家”、“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院长”等荣誉称号。


  黄宇烽,男,1944年生,中共党员,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解放军检验医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临床免疫和生殖免疫的实验研究,在男科病的实验室诊断技术方面作出开拓性工作。采用生化、免疫、微生物技术建立了一系列男性实验室诊断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创办并主编《中华男科学杂志》(被美国Medline收录)。获国家95攻关课题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12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发表SCI论文17篇,主编专著12部,荣立三等功2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8项。


  季大玺,男,1951年生,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肾脏病科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肾脏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特别是在血液净化领域有较深造诣。运用血液净化技术在特发事件、大型中毒事件及禽流感等危重病症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承担国家及军队“十五”重大科研课题7项,已获国家及部队科技进步奖10余项,其中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一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均为第一贡献者;发表论文11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9篇,主编《连续性血液净化》专著,获发明专利1项,1991年获政府特殊津贴。


  殷凯生,男,1946年生,研究生,中共党员,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创“微量全血法嗜碱细胞组胺释放试验”作为“殷式法”而被广大同行们引用;在国内最早报告了“豚草花粉过敏性哮喘”、“黑胸大蠊过敏性哮喘”、“平菇孢子过敏症”等病例,诊断了我国首例“高IgE综合征”。主持和参加国家和部省级研究课题24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国家图书奖特别奖1项以及其他奖项7项。发表论文524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发表SCI论文20篇,编著专著与教材21部,获专利1项,荣获“全国卫生系统抗击非典先进个人”,江苏省总工会“五一劳动奖章”和中央组织部表彰的“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滕皋军,男,1962年生,博士研究生,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放射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医学影像学及介入放射学研究,对肝癌等恶性肿瘤、血管狭窄或闭塞性疾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椎体压缩性骨折等各类疾病的介入治疗有较深的造诣和重大创新。承担国家“863”、“973”、十二五攻关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2项,获国家级科技奖励二等奖1项及省部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8篇,主编专著3本。目前担任中华放射学会全国介入诊疗学组组长、江苏医学会放射专科分会主任委员,获卫生部等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江苏省医学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


  曹克将,男,1949年生,博士研究生,中共党员,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心脏电生理学研究,运用在德国积累的近千例心脏介入手术的经验,把心律失常、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心脏病治疗介入技术广泛应用,承担国家“973”计划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要科研项目5项,已出版主编专著5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政府科技进步奖7项。已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7篇。被评选为“全国先进卫生工作者”,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陈绍良,男,1964年生,博士生导师,南京市第一医院副院长、心内科主任。从事心血管病介入治疗及骨髓干细胞心肌内移植研究,较早开展急性心肌梗塞的急诊介入治疗和最新冠脉介入技术,开展采用患者自体骨髓干细胞心肌内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创新研究,得到了心血管病同行的高度重视。他的DK Crush技术在国际会议上获得大奖。目前承担重要科研项目9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华夏高科技产业创新等奖项。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5篇,出版专著5部。

[fly]欢迎光临滴水草堂书画网[/fly]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