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职业球迷,就是已把中国足球的兴衰放在"唯此为大"的位置,他们大多辞去了工职,让足球支配着自己的生命和理想。鞍山球迷协会会长罗西就是这种职业球迷的代表人物。
。
罗西本名李文钢,由于酷爱足球,那消瘦的面庞、深陷的眼窝又有点像意大利球星罗西,所以他的拥趸便以"罗西"称之。他认为这是个最美的称呼,不仅兴致勃勃地答应,而且还在看台上把绣有"队长罗西"4字的绶带挎在肩上,他要在球迷中树立起一种与众不同的形象。 "很多人叫我 '卡楞子',按常人看,我的确有很多难以理解之处,但知道我对中国足球爱得有多深,也就能理解我了。"罗西常这样说。'卡楞子'是鞍山方言,是"傻子"、"半疯儿" 的意思,他对不少人给他这种评价有点无可奈何。
。
有人说足球近乎于宗教,看看欧美球迷对它感情的投入与虔诚,就知道这个比喻毫不过 份。中国的"足球教徒"也与日俱增,一般"教徒"走进"足球寺庙"只是停留在烧香叩头、口中 念念有词的初级阶段,而像罗西这样的"虔诚教徒"已经迷恋到彼岸就是此岸、神格就是人格 的地步,专情到为它不惜牺牲人间的幸福,不惜像苦行僧般地折磨自己。 球迷的宗教精神未必是件坏事,它使这些人为一个目标变得执着,使生命力变得旺盛,使生活更加充实。尤其当今中国既有对物欲的狂热追求,又有事事不关心、把人生看得过于 灰色的超脱,而这些球迷却能沉湎在自认为欢快的一隅,不会陷于不知所措的苦闷的泥潭之中。
。
罗西说,像我这样年纪的人,很多人沾染上了不良的习气。我从来不嫖女人,至今没赌 过一分钱,很大程度在于足球占有了我的精神。我们可以想起法国马塞市市长的一句名言: "不多修体育场,就意味着要多修监狱。" 他在狂热和兴奋之余,常常想起妻子和姐姐的眼泪,想起父亲浑身颤抖着对他的呵斥和怒骂。
那是几年前,罗西像走火入魔,一下班便走到市报刊发行部门前,那是鞍山的"球迷角"。他振振有辞,球星的名字他记得最多,球场上的细节他描绘得最生动,对中外足球的差 距他分析的最透彻,他的话匣子一打开,别人干脆就不插嘴了,就看着他一个人在那里手舞足蹈、口若悬河。后来渐渐发展到"记者招待会"的形式,他站在高处,下面的球迷一个接一个地提问,罗西即席发表见解。他常常语惊四座、妙语连珠,球迷们的欢呼和鼓掌使罗西一 下子找到了自己尚未发现的自身价值。直到晚上九、十点钟,饥肠辘辘和口干舌燥提醒他该回家了,但一群人还围着他:"罗西,再来一段,就一段……"。罗西回到家中,妻子当然不高兴,饭也不做孩子也不管,这日子怎么过?妻子终于下了 通牒:"你再这么疯魔,咱们就算了。" 罗西总是自知理亏而姿态甚高:"我就是喜欢球,和 那些'修长城'的人不一样,我不给家里找任何麻烦,当然我对你和孩子照顾不够,今后一定第一是老婆孩子,第二才是足球。" 可一到现实生活中这第一和第二就又错了位,保证了几 次之后妻子不再与他打"持久战"了,干脆带着孩子与他分了手。他不怪妻子,哪个女人不需要男人的体贴和温馨的生活呢?自己从迷上球后又给了她什么呢?想起妻子分手时的眼泪与 孩子留恋的目光,他心里总是很难受,尤其夜阑人静他自己感到孤独时,他也意识到自己失去了不少。他常这样安慰自己:"妻子离我而去,而我心中还有个永远不出嫁的18岁少女, 她就是足球。"
。
罗西也不时想起姐姐的哭声,那是中国队因黑色三分钟而失去进军罗马的资格后,不知 从哪里传出罗西从鞍山大厦楼顶头朝下以身殉球的消息。罗西在鞍山的名气属前几名,这消息传遍鞍山,他姐姐闻讯不禁失声痛哭。
罗西自幼丧母,他常常忆起姐姐背着他去拾野菜, 后来他自己也背个袋子,里面装着妹妹,他们兄弟姐妹就是这样互相拉扯着长大的。罗西的姐夫匆匆赶到罗西的住处,只见一群球迷正打着"中国队集体自杀"的标语在那里宣泄,有人主张让外国教练来承包中国队,有人建议把这一天定为 "国耻日"。罗西正挥舞着手喊:"球 迷们可以喊、可以骂,但不兴砸、不兴抢,谁抢、谁砸咱们就收拾谁。" 罗西的姐夫一把抱 住他,说:"文钢,你姐还以为你……她都哭山傻了。" 罗西当然也记得父亲严厉的目光,那是父亲得知他要辞去工职当职业球迷后,脸上的青 筋暴起,指着罗西的鼻子说:"你这个不知好歹的逆子!你没了老婆孩子还要没饭碗,哪个 正经人像你?你给我滚的远远的,我懒得见你!"
。
罗西就是这样艰难地迈向了职业球迷的路。没了铁饭碗,连生存都有危机。一次他去外 地看球,门票没买到,花20元买了张高价票,口袋里的钱刚够买返程票。走出体育场,他饿得直出汗,他走到一个饭摊前说:"兄弟,我除去买火车票的钱只剩下3毛钱了,能不能 给我碗面吃?" 摊主看了看这个一米八的汉子,奚落道:"这年头3毛钱还要吃饭?下辈子吧!"摊主说完又觉得这个威武的小伙子不像要饭的,便问:"你是干什么的?"罗西说:"我 是个职业球迷……"摊主听了立即给他盛了满满的一碗面,并说:"我也是个球迷,你算找对人了,我管你饱。"他们以古力特、吴群立等中外球星为媒介,通过侃球距离越来越近,罗 西不觉吃了三大碗面。他至今想起这三碗面仍津津有味。
。
他决定以商养球,就开了个只能摆下四张桌子的小饭店,取名"罗西酒家"。饭店门口贴 着对联:"球迷爱球喜怒哀乐趣无穷,罗西酒家酸甜苦辣味具全",横批是"球迷乐园"。从此,这个小酒家也成了球迷们欢聚的场所,小小的12平米的屋子,成了胸怀中国足球,放眼世 界第一运动的地方。 罗西告别了"一无所有"的处境,头一个月就赢利近千元。他想,罗西酒家是球迷们捧起 来的,应该让球迷门共享成果。他租了两辆大轿车,拉着球友去沈阳看了场甲级联赛,一下子花去几百元。球迷们都有点过意不去,罗西却说:"咱们球迷都记住,球迷只有奉献没有所 取。"他对足球的钟情和对球迷们的实诚,使他成为鞍山球迷协会的"领袖",成为市体育部门认可的球迷协会会长。 。
1990年4月29日,亚洲俱乐部杯赛决赛在沈阳举行,鞍山有500多名球迷准备前往助阵。罗西与他的副手穆勒拉拉队长四处奔波,连租带赞助共定下9辆大客车,这在中国球迷史上 也是前无古人的。罗西在其他方面可能才气平平,但在组织球迷的能力上却是个奇才。为了活跃气氛,他让有演奏能力的球迷组成一个电子乐拉拉队,他求美工师用4天时间作了一个东北虎的大虎头,这是个足可以与欧美球迷媲美的道具,他自掏腰包买了五百多元的爆竹,为球迷制作了65条绶带,花200多元制作了罕见的大旗,准备摄像机拍下球迷的全部活 动……一连串的奇思妙想,一连串前所未有的举动。当他经过连续六十多个小时的紧张筹备和把近两千元的积蓄全部献出后,他一下子病倒了,而自己连住院的费用也交不起。于是球 迷们一呼而起,几分钟便凑了一千多元,把他们的会长送进了医院。他心绞痛刚有缓解,又说服医生,揣上急救药,登上了去沈阳的大客车。当他挥舞着手臂指挥着数百名球迷发出冲向天宇的吼声时,当他连同9辆大客车回到已是万家灯火的鞍山并受到数万人夹道欢迎时, 他含泪感叹:我罗西有这一天,死了也值了。
。
职业球迷个个堪称足球狂徒,他们对球常迷恋到让人不可理解的地步,甚至会有人觉得 他们是"二百五"。比如罗西,四十多岁的人了,在看台上常背起"罗西队长"的绶带,引来一 个个好奇的目光。他有时还穿上有几百个足球界人士签名的背心,看着上面密密麻麻不规则的字,过路人都有点哭笑不得。再看他的酒家兼居室,墙上贴满了足球明星的照片,一个大 镜框内则是他和足球界人士的合影,书架上还有他收集的足球档案,其足球书籍的齐全要超过大多数省体委的图书馆,酒家中央挂着国脚们签名的足球,从上到下都是足球的氛围。罗 西为了得到足球的乐趣常常不惜一切,他自己说:"我平日脸皮很薄,不爱求人,可为了足 球,脸皮比城墙都厚。" 1991年春天,中国足协在北京西郊开会,他从鞍山赶到北京,下火 车后便直奔会场,他在会场外等了两个小时,一散会便找到张宏根、张俊秀、容志行等足坛宿将,与每个人都合一张影;尽管这些名流都不认识他,他还是一一提出要求。合完影后, 他又乘当晚的火车回到鞍山。
。
罗西还是个球场煽动家,他认为球迷协会会长要擅长鼓劲,只要他出现在看台上,球场 气氛保证热烈。他还很会疏通与外地球迷的关系,有一年带队来北京看长城杯,球赛没开始,鞍山球迷便喊起了"北京球迷感谢你,你到鞍山欢迎你",引来了片片掌声。他到杭州看球,觉得西子湖畔的球迷们太 "秀气"了,缺少点粗犷劲儿,他振臂一呼:"杭州的球迷们,杭州 山好水好人更好,为了给中国队鼓劲儿,请跟我喊。" 五花八门、抑扬顿挫的口号经罗西一 带,全场气氛大为改观。杭州的观众领略了球场东北风,球赛结束后竟被要求绕看台一周。 罗西看上去直愣愣的,但遇上事还挺会随机应变的。鞍山球一到冬天便到报刊发行局的楼里神侃,谁也哄不走,发行局业务受影响,不得不请民警来。几位民警进门后一下关上 铁门,严厉地说:"你们在这里影响大家工作,你们既然爱待在这里,你们就待上一天吧。" 有的球迷急了,也有的在人群里发出哄叫声。罗西站出来说:"兄弟们,我们过去做得不对,以后再侃球到大门外去,民警对我们的帮助是对的,大家跟我喊:'警察同志辛苦了,鞍山球迷感你!'"。口号一喊,民警心也软了,便把铁门打开。事情应该这样,能够缓解的事 情何必使它加剧呢? 罗西的确是个"卡楞子",几年来,他为足球已不知花去了多少钱,这样大手大脚已使他的积蓄荡空。他还像"疯魔"似的干,1991年夏天他又包下一家百货店。他有了惊人的规划, 想在资金积累到10万元以后办一所少年足球学校,为省、市甚至国家队输送人才;资金翻番后,再办一个足球俱乐部,参加全国性的比赛。 罗西这样的"卡楞子"球迷不可太多,也不可没有。太多,会使很多人因球而影响了工作,也会使很多家庭面临解体;没有,是中国足球的遗憾,如果全国有几千个罗西,办上几千个 少年足球队,中国足球的今天和未来又会是什么样呢?
。
奉大将军场上杀,吾卒擂鼓声嘶哑。
南征北战十八载,虎啸高歌打天下。
惊雷一声奉旗换,树倒猢狲散无家。
待到钢城旌旗举,再聚兵马披金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