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苏天赐 [打印本页]

作者: 立军    时间: 2007-11-29 22:07     标题: 苏天赐



苏 天 赐


    苏天赐先生(1922一)广东阳江人。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中国油画学会顾问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苏天赐先生1946年毕业于国立场子专林风眠画室,同年秋,执教于广州广东省立艺专;1948年苏天赐先生受聘在国立杭州艺专林风眠画室助教,期间创作《林风眠先生像》、《蓝衣女像》、《黑衣女像》等。1951年起苏天赐先生先後任教于山东大学艺术第、华东艺专及高京艺术学院。1957年作《女社员黑媛》等三幅作品参加第一届华东美展。1959年作品《带徒弟》参加全国美展。1983年苏天赐先生的作品《诗的沉醉》获江苏省人物画展一等奖。
1987年苏天赐先生赴巴黎考察并举办画展;苏天赐先生的《早春1》为艺术城主席布鲁诺夫人所收藏;1989年苏天赐先生的作品《早春11》参加第七届全国美展获铜奖,并为中国美术馆收藏。1994年作品《太湖中的小屋》特邀参加第二届中国油画展,同年12月应邀赴新加坡访问展出;作品《太湖鱼塘》参加第八届全国美展获优秀作品奖。1997年苏天赐先生的作品《蓝衣女像》、《黑衣女像》参加中国油画肖像艺术百年展并入迁《中国油画肖像百年》及《中国油画百年图史》。
        1999年苏天赐先生的论文《摸索”—林风眠的宣言画与墓志铭》刊载于《林风眠与20世纪盅美术》。200年作品《黑衣女像》为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早春11》入选《20世纪中国美术》(中国美术馆藏品选);作品《不冻的溪流》入选《中国当代美术.油画卷》。
2000年苏天赐作为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入选《中国油画十家》大型画册,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进行国际文化交流。作品曾赴法国、日本、美国、德国、新工艺加坡和香港等地展出被国内外多家艺术机构和私人收藏。
        
苏天赐先生多次撰文记述其1978年返回故乡一事,他用神情的笔致描写家乡风物:无限惆怅之中,一片海风迎面吹来,它潮湿而清凉,如从天外归来,托起如山的云朵,在我上方荡荡悠悠。突然之间,我觉得又身复童年。苏天赐先生的《海风》正是一件以家乡风景为题的写生作品,画中波涛、渔舟、椰树、沙滩,给观者带来一片南方的清凉世界。此画一直挂于苏天赐先生家中,以慰其思乡之情。该图严谨章法的背后是彭湃的激情,其素净的画面,既勾勒出造化的万千情态,又饱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表达了他对家乡故土的眷恋以及丰富而又独特的内心情感。
        
面对山山水水,极目所及,人人所见略同,但心境务异。如果作画只遵视觉,就如隔窗窥视,毕竟隔了一层,不如从情写去,寻迹于物我神交。一旦进入状态,什么东方、西方、古典、现代、、、、全都隐退,只让心灵遨游,入此胜境,唯一所求,是勿扰我清梦境,是一种状态,是在审美世界里一种美丽的存大。
                                         ——
选自苏天赐《皖南话梦》

    在当代中画坛,苏天赐的写意油画是独具一格的,他的绘画语言抒情而有诗意。格调清新、婉约而具有浪漫、开放的情怀。他善于用色。也善于将色的块面与曲折、富有韵律的线相结合。他的油画创造注意表现意境,不仅予人美感,而且给人以遐想、启发人的思维。他是一位有激情的艺术家,无动于衷与他无缘,他的作品中洋溢着热情;他又是位深受传统儒道释思想熏陶的艺术家。表达感情的方式有所节制,从不放肆。他的画耐人寻思,耐人咀嚼。
                         ——
摘自邵大《东方神韵.时代风采中国杰出油画家苏天赐》

    每到春天,我就眷念着太湖中小岛的山村。它的初春时节,让我产生一种类似回归故乡的心情。爬上山头,湖风托起云雀,满山的草木萌发着点点丝丝,灿过星辰。这是生命的闪烁,视觉的奇遇随处可得。自从我进入这个绘画世界,就不能自拨,天地之宽广无垠比我所能感觉到的超出太多,而我所能画出的比之於我所感受的又实在太少,当我发现我居然能在尺素之上释放出一片春天的欢乐之时,不禁一阵狂喜,我有幸生活在能广泛交流的时代,我得益於历代——古的和今的,东方的和西方的大师们的昭示,和我得益於自然的感受是一样多。

    有“北是吴冠中,南是苏天赐”之称的我国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苏天赐先生2006年8月25日在南京不幸逝世,享年84岁。在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培养了众多杰出的艺术人才。为表达我们怀念之情,本刊特发表纪念文章和苏天赐先生的几幅作品,以飨读者。

    苏天赐先生早年就读于国立艺专,有幸师从林风眠,亲炙教诲,并以自己出众的艺术天赋和素养深得林风眠先生的赏识和器重,毕业后被林风眠先生亲自选定为他的助教。  

    苏天赐先生在长达半个世纪充满坎坷曲折的岁月里,不管林风眠先生的命运遭受到怎样的挫折和打击,苏天赐始终坚定不移地追随林风眠先生,在生活上呵护左右,在艺术实践上坚持林风眠先生的艺术道路,从未有过丝毫的犹豫和动摇。



水渠与桑田(油画)1985年

    早在上世纪初,蔡元培先生就在《留欧中国美术展览会序言》中说:“一民族之文化,能常有所贡献于世界者必具有两条件:第一,以固有文化为基础;第二,能吸收他民族之文化以为滋养。”林风眠先生艺术思想之核心,即所谓“中西调和”的精神实质,盖在于此。而这也正是苏天赐先生穷毕生之力所追求的目标。恰如苏天赐先生自己所言,他希图在作品中表现的,是“东方的意趣,西方的实感;西方的缤纷,东方的空灵”。也即运用西方的形式法则与中国绘画的审美意识相结合;运用西方的笔触性造型与中国的笔线气势相结合;运用西方的结构图式与中国传统的视觉空间相结合。但是,苏天赐作为林风眠艺术传人,并不囿于老师已有的艺术成就,而是通过自己长期的艺术探索不断有所创新。他的作品,整体造型的结构美,酣畅淋漓的线条,简洁明快而富有变化的色彩,共同赋予画面以中国文化中诗意的神韵,从而形成苏天赐独具特色的清新自然的绘画风格。概言之他的作品是色彩和线条的诗。或曰:是诗的色彩和线条。
    人们常为苏天赐作品中所透出的中国文化精神的深邃蕴藉所折服,这与他长期沉浸在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汲取滋养、激发灵感不无关联。早在抗战时期他在迁至四川重庆磐溪的国立艺专求学时,就曾凑着煤油灯如豆的灯光,一字一句地全文抄录石涛的《画语录》,书中那种“宇宙在乎手,眼前无非生机”的精神原义,倡导画家“饮之太和”,将宇宙阴阳含和之气蕴于胸中,行之于笔下,重视自己的生命与宇宙生命相关联的合一状态,重视生命精神和生命神采的表现,饱含中国文化精神内涵的艺术主张,深深沁入苏天赐先生的肺腑之中,整整影响了他一辈子。

    苏天赐先生的一生与大自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对蕴含无穷的大自然有着刻骨铭心、矢志不渝的热爱。还在童年时代,苏天赐先生就喜欢躺在故乡老城墙外的小山坡上仰望天上的飞云,俯视脚下的田野,与大自然对话。在他长达六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中,始终如一地全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以大自然作为创作母题。在他执教南京艺术学院期间,曾先后二十余次赴八百里太湖写生创作。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意象特征,他以心灵映射万象,表现出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构成清新隽永的审美意境。这种意境,已不是大自然的客观意境,而是主观客观交融谐和并经过情感和精神的过滤、提炼后的意中之象。一个生机勃勃、充满生命情调的大自然,是苏天赐先生所渴慕的理想化的存在状态。他用作品表现他心中的大自然,这是他的艺术追求,也是他的情感需要。苏天赐先生以他充满激情的艺术实践,建构起他所特有的自然美学。

    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苏天赐先生主要从事风景画的创作。在他笔下,有春水荡漾的太湖,秋雨初歇的古镇;有静静流淌的小溪,漫山遍野的红叶……面对如画的景色,苏天赐先生常常焕发出如同年轻人一样的激情,画笔在他的手中挥洒自如,或徐或疾,或重或轻,在画布上呈现出错落有致、富有韵律的笔触肌理。苏天赐先生的作品尽管以风景画为主,但是他的人物肖像和人体作品,也应视之为他眼中的“大风景”,这同样是原天地之大美,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苏天赐先生已经走完了他84年漫长而又艰辛的人生历程,他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也是一个纯粹的自然之子。他从中国南方一个偏远小城走出,融入了中国波澜壮阔的新美术运动的大格局之中。他是大半部中国现当代艺术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历史也必然公正地给予他应有的崇高地位。




桃花簇拥的小村(油画)1994年




                                             

                                      (滴水草堂书画网立军编辑)



图片附件: image001.jpg (2007-11-29 22:07, 11.91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549
http://dsct.cn/attachment.php?aid=724



图片附件: image002.jpg (2007-11-29 22:07, 93.01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546
http://dsct.cn/attachment.php?aid=725



图片附件: image004.jpg (2007-11-29 22:07, 76.6 KB) / 该附件被下载次数 548
http://dsct.cn/attachment.php?aid=726






欢迎光临 滴水草堂书画网 (http://dsct.cn/)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