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古代“福”和谐的社会理念 [打印本页]

作者: 立军    时间: 2008-10-8 21:37     标题: 古代“福”和谐的社会理念

古代“福”和谐的社会理念

.

滴水草堂书画网(http://www.dsct.cn)赵立军编辑

.

        孟子曾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首先是作为社会性的人而存在的,因此如何处理好社会关系,就成了事业兴衰成败的重要课题。传说乾隆在前门楼上问刘墉,楼下街市上有多少人,刘墉没能回答,乾隆说:“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名’,一个是‘利’。”那么在一个追名逐利的现实社会中,如何能做到“和”呢?孔子说过:“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可见孔子与某些标榜只要义不要利的儒者不同,认为求利并不就是坏事,关键在于把利放在什么位置。第一位的问题是行义的前提下求利,这里的利也包括合理的私利,凡利都是义之用,都是善;在弃义的前提下求利,凡利都是义之害,都是恶。第二位的问题是凡义绝不应该是一些空洞的东西,归根结底它仍然是利,不过不是市利,而是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无论什么样的义,只要它违背了这些根本利益,就是错误的。

       孔子在《论语·季氏》中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那么在一个有差异的社会中,如何做到“均、和、安”呢?朱熹注释说:“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因而均不表示各群体之间的平均,只是表示他们应该各自得到与其名分相应的产业。同样安与和也不表示平等的人们之间的安宁和谐,而是在承认差异存在前提下,人们之间的相安与和谐。“安居乐业”一词源出《老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老子的和谐社会观,后来许多学者都批评老子说的“老死不相往来”。其实是没有读懂老子的本义,“不相往来”老子的意思是互不侵扰,相安无事,而不是真的不交往,老子是一个追求“道”的行动主义者。

       汉儒董仲舒说:“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圣人则于众人之情,制人道而差上下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均调之。是以财物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春秋繁露·度制》)这是在汉代历史条件下对孔子“均、安、和”思想的继承与发挥。

      《荀子·荣辱》说:“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贤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悫禄多少厚薄之称,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

       荀子认为,礼的根本目的,就是维系等级差别、使人各得其所、各安其位的宗法制度,来突出整体和谐的合理性。但是,“礼”作为社会生活中人们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它缺少今天法制社会的外在强制性,为了使“礼”成为每个社会的内在自觉,于是儒家又有了“乐”的配合,其原理就是“礼别异,乐和同”。 (《乐记》)

       《乐记》说:“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

       于是有了礼的“存异”与乐的“和同”,礼乐的教化深入到民心形成风气。这就是为什么《洪范》九畴的“五福”观念能够在社会生活的细节中广延的精神背景。在这种背景下,百姓的生活无往而不福,无往而不和谐。

       我们常见市面销售的“中国结”上挂着一双鞋,就是取和谐之意。祝福图画中的“和和美美”,以“荷”谐“和”,以“梅”谐“美”;成语中的“和颜悦色”。这种象征比比皆是。南方著名泥塑“阿福”,一种个头不高、体态丰满、端庄质朴的吉祥人物,他慈眉善目,面含微笑,和蔼可亲,身着金线牡丹袍,手捧“和气致祥”的横幅,浑身上下充满着和气。生意人总爱买了送礼,以示和为贵,和气生财。谦和成了人与人之间友好的纽带,祝福成了人与人之间最频繁的礼仪。清雍正十一年,封天台寒山大士为“和圣”,拾得大士为“合圣”,中国人希望和合二圣给人带来和谐,和合如意,和合美满,和睦相处,永远的和合。






欢迎光临 滴水草堂书画网 (http://dsct.cn/)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