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 中 品 诗
.
滴水草堂书画网(http://www.dsct.cn/)
滴水草堂画廊(http://www.dscthl.cn/)赵立军编辑
.
历史的车轮在不断前行,社会文化生活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如今,随着创作古体诗的人越来越少,中国画的题画诗也日渐衰落,尽管时下号称著名中青年画家遍地有,但能工诗的人寥若晨星,风韵高雅的题画诗更是难得一见。因而韵味隽永的题画名诗,很值得现在人们学习和借鉴。
.
画上题诗,是中国画的一个特殊现象,西方绘画没有题诗,日本画偶有题句,是受了中国画的影响。中国的题画诗源于文人作画之后,许多文人墨客不满足单单是画面中蕴藉诗情画意,便直接在画上题诗,使诗成了有声画,画成了无声诗,画意映衬诗境,珠联璧合。题画诗大约始于唐代王维、杜甫,兴盛于宋代及元明清。清代学者陈邦彦在《御定历代题画诗类》中搜集题画诗就达8962首,相当于全唐诗的六分之一多,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分量。可以这样说,凡是青史留名的国画家,几乎都是诗人,“三绝诗书画,缺一不成家”。宋人苏轼、文同、米芾,明人沈周,文征明、唐寅、徐渭、陈淳、董其昌,清人郑板桥、金农、赵之谦等,都是诗书画三绝的擅长者,他们几乎每画必题诗,信手拈来,出神入化。如苏轼为惠崇僧人的画题写《惠崇春江晓景》诗:“竹外桃花两三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此诗乃画境再创造,其中“春江水暖鸭先知”成了千古佳诵名句。徐渭画有《墨葡萄》,单从画面看,几串葡萄无情可言,但一经题诗,意境大变:“半生落魄巳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借助诗的想象,巧妙将葡萄这一形象之外的许多社会人生际遇和个人对现实愤懑的情感一齐带进了画中,拓展了画境。又如郑板桥《风竹图》题诗:“秋风昨夜过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诗中奇特的想象,大大丰富了画面的意境。
欢迎光临 滴水草堂书画网 (http://dsct.cn/)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