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 定 课 堂
.
滴水草堂书画网 (http://www.dsct.cn)
滴水草堂画廊 (http://www.dscthl.cn) 赵立军编辑
.
从事书画鉴藏工作廿多年后,我有个铭心刻骨的体会:当今假造的书画之所以能屡屡骗过那些艺术资历并不算“浅”的书画家、书画鉴藏家甚至国家级鉴定权威机构。至关重要的原因恐怕还在于识假者是“置”身明处,而造假者则“躲”在暗处。俗语所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鉴定书画当然也是这个理儿。那么有什么途径可以较快摆脱目前这种多数鉴藏者都面临到的“识假被动”局面呢?我以为,辨别书画的真伪,就好像是看魔术表演,你只有想方设法跑到幕后去,去把那些在舞台正面“视而不见”的玄机妙境统统看出个究竟来,才能令魔术“魔”力顿失。恍然大悟中形形色色的书画伪作便会变成“被看穿的把戏”,辨识它们当然就显得“主动”。
.
因此说,深入到幕后去揣摩、深究书画作伪的种种伎俩,揭开造假者的神秘面纱,无疑会对我们的鉴定实战带来极大的帮助,称之“事半功倍”也一点不为过。从今天起,我将根据自己的书画鉴定实践和识伪经验,对目前这一时期较流行、且较具欺骗性的一些书画作伪手法做个相对全面系统的辨识讲解。
.
第六讲书画“相对克隆”造假法之
“保留节目”真品之辨识
。
在揭示过数种书画“相对克隆”造假法之后,为了避免矫枉过正现象,在此我要作一“特别提示”:大家千万不能以简单地对号入座、按图索骥方式,在粗略了解了那几种“相对克隆”造假法之后,便把一些表面征象类似于“相对克隆”的名家真品,一棒子打死——以真当假。比如我们今天要谈的有些书画名家有创作“保留节目”的习惯,它同“相对克隆”赝造出的伪品在某些表面征象上就有一些相似之处,书画鉴藏界中人便因此常常会以真当假,或视假为真,造成颇多谬误与争议,祈望本文对收藏爱好者有所启发。
。
关于名家书画的“保留节目”,我们不妨可将其理解为我们到KTV去唱歌,总有几首歌曲是自己喜欢的、熟悉的,每次一唱就都能体现出歌唱者的相对高水准,故而总会在一段时间内作为保留的曲目而乐此不彼。在名家书画的“保留节目”中我们熟知的如画家李可染画牛与牧童、黄胄画毛驴、徐悲鸿画马、关良画 “三打白骨精”或 “武松打虎”题材、书法家林散之书写毛泽东的一些诗词等等。在现实中皆客观存在着相对较接近的“版本”。这些书画名家,对自己相对擅长创作的题材,在一定时间段内会反复作出数件甚至于几十件不等的从笔墨到结体或造型及章法,甚至于连同幅式皆非常接近的作品。而我们有的书画鉴藏者一旦同时遇到两件或更多署名同一名家的作品,就往往会想当然地用惯性思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地来认定质量相对高的那一件作品才是真迹,质量相对低的那一件或那些则必属赝品,此是极不正确的鉴定认识观。。
。
图 1
。
。
图 2
。
欢迎光临 滴水草堂书画网 (http://dsct.cn/)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