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鲁 作 品 的 鉴 藏
。
滴水草堂书画网 (http://www.dsct.cn)
滴水草堂画廊 (http://www.dscthl.cn) 赵立军编辑
。
石鲁是当代画坛怪杰,也是中国最具争议的画家之一。他生前就因那些惊世骇俗的作品而招致许多非议,后来又获得了“野、怪、乱、黑”的称号。石鲁一生大约留下了1000多幅画作。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石鲁的作品屡在海外拍出高价。1987年,他的一幅六尺整张山水《峨眉积雪图》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拍出了165万港元的天价。此外,他的《芙蓉鸭戏》、《惜华长春册》、《玉龙白雪一天清》、《华岳松风》、《华山一枝峰》和《华岳天高》等书画作品在拍卖会上也都有不俗的表现,价位都在数十万元,最少的价格也达数万元。
。
但是,自从上世纪90年代末之后,石鲁作品在国际上的拍卖价格一直不高。有的拍卖行对他的作品疑虑重重,民间对其作品收藏的热情也有所减退。当时中国嘉德和北京翰海公司一般都不收石鲁的作品,他们说,不是不收,而是不敢收,原因是石鲁画作的赝品太多,即使是真品,也缺少鉴定的依据。因此,石鲁画作的价位曾一路下跌。曾有一位收藏家在香港一次展卖会上见到石鲁的一副六尺对联只标3000港元,她立即买下。但下午再去看时,却见到同样尺寸同样内容的一副对联又悬挂在原摊位上了,可见赝品之多,吓得她从此不敢问津石鲁的书画。但自从2005年中国美协将石鲁评为本世纪最具影响的13位中国画大师之一以后,他的画价就又一路飙升。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大批量假画充斥市场,不是一张两张,而是成百上千张,甚至有人用这类假画在北京开了个展览和研讨会,赚了几千万元!
。
石鲁 华岳之雄起 中国画 1972年
。
题款和画印
。
石鲁的作品从第四时期起开始有长题。在此以前他的书法并不算佳,所以以穷款为多。而且,石鲁独立意义的书法作品也是在这一时期里大量出现的,有时甚至超过了画作。石鲁的字,大致是从颜鲁公和何绍基那里来,后来也研习过其他的书家,甚至从瘦金书、黄瘿瓢(即黄慎,扬州八怪之一)和《天发神谶碑》《龙门二十品》中吸收过营养。不过,石鲁转益多师,并不囿于一家之法,他笔下的书体是具有多种面貌的,甚至根据不同的画面而有肥瘦两种书体。但他最主要的是追求断简残碑、金文瓦当的那种金石味。他笔下的书法有时肥厚浓重,雄健刚劲;有时又是铁画银钩,结屈盘绕,但总的来说是锋芒毕露、圭角甚多,充满了霸气,具有一种现代书法的魅力。
。
还有一点最特殊的,就是石鲁的书法内容一般并不蹈用前人的旧句,大多要由自己亲自来撰写,有时佳句迭出,有时也会“书被催成墨未浓”,显得生造词汇。有的字甚至已经解构,出现了现代书法的某些特征,所以,石鲁不是书家却别开生面,有人将他视为中国现代书法的第一人。他的书法作品在国际市场上被普遍看好,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
。
石鲁 古华风高 万代康青 1974年于长安
。
画印,是石鲁的一怪。熟知石鲁作品的人知道,他在“文革”后的许多书画上的印一特殊爱好在当今中国画坛上是绝无仅有的,也是辨识石鲁作品的最明显徽记。
。
20世纪60年代石鲁的画上是钤有印章的,那时他的印章有“石鲁”“石鲁所画”“石鲁写生”“长安芦屋”“磊磊落落”多种。而到了“文革”之后,石鲁的全部作品上无一是盖印的,全部是画印,这是一个明显的分水岭。据石鲁对我说,他在五六十年代里的印章,多数是出自著名金石家柯璜之手。柯璜是浙江黄岩人,擅长治印,生前任山西省美协主席,和石鲁的关系很是密切,为他治了多方印章,风格古雅浑朴,石鲁很是喜欢。
。
石鲁的画印,是他特立独行的结果。他并不是简单地蘸了红色在纸上一画就完了,他画印的方法和别人的并不一样。石鲁有一只特备的小瓷缸,里面装着他细心研磨的上色朱砂,里面兑了印油和调合油漆的香蕉水。他用一枝专用的毛笔蘸着朱砂来画印,这支笔用过之后有时并不洗,而是一任其干枯,待到再用时再加上些香蕉水泡开一半用。这样画出的印文枯涩而有飞白,有残破的金石感,四周还有洇出的油渍痕,看上去别有一番情趣。石鲁坚持认为画印要比盖印更为自由,因为印形可以大小由之,随心所欲。他精心研究印文的布局章法,使每一方都能随着画面的风格而有千变万化,他将这视为一种特别的艺术。
。
石鲁对画上的印文形式非常讲究,治印的要诀“宽可走马,密不容针”他是了然于心的。他在印面上刻意造险,分割朱白,形成了许多奇趣横生的画面。出现在他笔下的那些异形印,与画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画面的一部分。他为我画白菊,将印形画成一只酒壶和一只酒杯,构成了“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的独特意境,那些古雅奇特的印文构成了壶上的图案,如舍此印章,则画面的情趣全失。他也曾将印形画成一轮明月,高照在画面上。他甚至将多枚画印密密满满地画在一些画的绫边上,半具象半抽象,似文字非文字,似图案非图案,犹如天书一般难以辨识。
。
石鲁当时画印,是因为他一时认为有趣,但他却没有想到他这样做为他身后的鉴藏家提供了许多困难。我当年曾经提醒过他,说他这样画印恐怕日后难以鉴定,可他却是以他一贯的豁达坦荡和自信认为,不怕别人复制。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过世不久,他的仿作就出现在市场上了,而且仿作者不管仿他什么时期的作品,都是青一色地用了画印。有几幅伪作上的画印只是蘸着曙红色轻飘飘地在纸上一画而过,那颜色和笔力看上去就非常浮滑轻糜,作伪的痕迹非常明显。
。
题材和风格
。
石鲁是一位勇于创新的艺术家,他艺术思想的中心就是:不屑为奴。他特立独行,无论是在绘画题材上还是个人风格上,都和其他画家迥然不同,这一点,也是收藏者值得注意的。因为石鲁在不同的时期中有着不同的题材兴趣,也有着不同的表现风格。
。
石鲁在第一时期里主要是以木刻和年画为主,那时他的作品甚少,风格也未能形成。到了第二时期,成就最大的是彩墨画。石鲁在这一时期里的作品带有浓重的时代特点,不仅题材如此,个人风格也并不明显。他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题材多以西北藏区的少数民族生活为主,因为他较早就奔赴甘肃藏区进行采访写生,创作出了如《古长城外》等一批优秀作品,也有一些少数民族的人物肖像。
。
20世纪50年代中期,石鲁曾经赴印度和埃及访问写生,画了一大批具有异国风情的彩墨画作品。这些作品,以人物画为主,极少有纯山水画。这批人物画都借鉴了西方素描方法,受了蒋兆和、宗其香等人的影响,个人风格并不明显,着重于较严格酷肖的写生,对笔墨的表现力不够注意。特别是对山水画和花鸟画还处于一种摸索阶段,笔法是比较稚嫩的。
。
第三时期是石鲁的第一个黄金时期,由于他在1959年创作了《转战陕北》,从而开始了他对黄土高原的探索表现。他的这一探索无疑是具有开创意义的,他填补了中国画的空白。在经过了五六年的努力之后,石鲁终于大有成就,在中国画坛上兀然而卓立了。这一时期里,石鲁多次到陕北写生,在生活中捕捉生动的形象,在中国画坛最早解决了将自然丑转化为艺术美的问题。他在这一时期的作品数量很多,题材主要集中在黄土高原上。这一时期的石鲁,个人风格已经逐渐形成,他已经完全将50年代里的素描式的彩墨画形式摒弃,有了自己成熟的个性语言。
。
第四时期的石鲁是他一生艺术最为成熟的时期,也是他的巅峰。这时的石鲁已经不可能外出对景写生,所以出现在他笔下的主要是以忆写为主的文人画式的作品,而且多是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作品。这一时期他最喜爱画的山水变成顶天立地的华山,这一题材是他在五六十年代里画得并不多而且不算太好的。
。
石鲁一生中所作的人物画要多于他的山水画,在后期,他的花鸟画又多于他的山水画。这也是判断他作品创作年代的一个重要根据。石鲁在50年代的创作以人物为主、山水为辅。在60年代则以山水为主、人物为辅。到了七八十年代里是以花鸟和书法为主了。石鲁的花鸟画得最多的是荷花和幽兰,梅花倒并不算多。而以前偶尔为之的动物画竟也大量地出现在他的笔下,这一点是应被鉴藏者们注意的。
。
值得提醒的是,石鲁虽是四川人,而且家乡距峨眉山也不远,可是在他的笔下极少出现峨眉的雄姿,即使偶尔出现,也只是云山雾罩似的一峰一角,或是见树不见峰的构图。这其中的原委多多,最重要的是他的生活积累不够,他不想去凭空臆造峨眉。
。
根据艺术家在各个不同时期的个人风格来鉴定作品,这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方法。一般地说,石鲁的风格是在一种不断地摸索中逐渐形成的,因为石鲁作画并不是一开始就师从某一家某一派,而是在对自然的写生中探索出来的。由于花鸟画的大量出现,使他对章法和笔墨都非常讲究。这一时期的笔墨是多变的,在60年代里的破墨方法却是极少了,黄土高原的山水也画得少了,即使画,也只是“我家之山水”。这时,石鲁的笔下出现了一种“以色代墨”的处理方法,就是选用一种颜色来代替墨色来作画,或是纯用花青来作芝兰,用胭脂来作玫瑰或芍药,用石绿来作绿菊,甚至纯用朱砂来作深秋夕阳下的黄土高原,这种方法已经是文人画式的遣性和发泄了,这是在五六十年代里所看不到的。用这一技法完成的作品之中,最著名的是那幅《陕北高原之秋》。
。
鉴定书画作品是一项相当艰巨而复杂的工作,不可能胶柱鼓瑟或刻舟求剑。尽管石鲁的作品存在着以上种种在材料和经历上的特点,但要想鉴定其作品的真伪,最重要的还是要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来确认其艺术特征。由于石鲁是位个性相当强烈的艺术家,他那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艺术价值,不会因出现若干的伪作和赝品而被贬低,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作品肯定还会继续增值。
。
欢迎光临 滴水草堂书画网 (http://dsct.cn/)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