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山水画的技法
传统山水画的技法比较集中的体现在山石的皴法上,有荷叶皴,披麻皴,解索皴,乱柴皴,牛毛皴,大、小斧劈皴,折带皴,卷云皴,雨点皴,豆瓣皴等等,我们将其概括为三大类:
1、线皴(以披麻为主),面皴(以斧劈为主),点皴(以豆瓣、雨点为主)。
(1)披麻皴(线皴):
皴的笔法如披开的麻披状,呈长线条,表现山石的明暗凹凸,充实结构和脉胳体积感,以及江南多见的有草木的松软土质。用笔微带交叉。
短而松散叫解索皴。
梗直而乱叫乱柴皴。
细而短叫牛毛皴。
上述三例属线皴类。
(2)斧劈皴(面皴):
最能体现山石的坚硬质感,用笔如斧劈木之痕,特别是花岗石或人工爆破后的山岩,多呈此状。大斧劈先以笔肚着力,横卧纸上一扫,笔锋中带有飞白,表现山石的阴背面较合适,小斧劈则以扁笔作挑剔状,并略似勾勒的作用和方法。
大斧劈皴,小斧劈皴为面皴类。
(3)雨点、豆瓣皴(点皴):
笔锋如斧劈状,也叫小面皴。适用于大山群山之表现,如以烘染苍翠的色调,能得山林葱郁的感觉,下笔前要明确轮廓、态势和明暗、虚实、疏密的变化。
横笔点旧称米点,宜画云山。
直笔带扁锋旧称豆瓣皴。
直笔点旧称雨点,钉头、芝麻皴。
以上为点皴类。
(山石画法步骤示范图例、步骤文字说明从略)
树法介绍:
古语云“树分四枝”意在立体,自然界树木的形态千变万化,不同种类的树木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姿态,树分干(大干、小干)枝、叶、根,枝干的穿插变化形成树的形式美。一棵树的美抓什么简言之即取其美而舍其丑。
1、抓势:
我们将其概括为三大类。
立势、平势、园势。
立势:树干挺立,树枝向上,直中用不直求变化,不直中见直。
平势:抓其平而舍其不平,如松树的变化要平中求园直来变化。
园势:园中求不园,要园中见直求变化。
2、树的结构:
主干:一棵树打动人的地方有一处、两处,画一棵树必须抓其关键的一两枝,忌平衡与对称。决定其生动与否的一两枝都是旁枝,凡出枝处皆有结状以示生命感,以表现物之常理。
3、枝干穿插:
疏密:通过穿插来体现
虚实:通过笔画多少来表现
争让:如书法中的“挑夫争道”。
黑白:不能平均,不能匀,不能灰。要忌用笔打格、十字、米字及扇面形穿插。穿小枝时眼睛盯住空白处,盯住小白点,不要全堵死。
山水画的笔墨技巧
笔墨为中国画主要表现手段,古云“无笔无墨不成画”。只有墨而无笔立不起来,宜软、平、灰、肉。反之,有笔而无墨也缺乏表现力。在运笔的同时也就在运墨了。墨的效果是靠笔运出来的,笔之轻重也是靠墨来呈现的,因此笔墨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宋韩拙曰“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纯全集》)。运笔一要勾出造型,二是表达质感。线描是中国画的主要特点和主要表现手段,中国画之“线”。是具有生生活力的有生命的线,运动的线,是寄寓作者的人格与性灵的线。下面谈谈中国画笔墨技法中的有关问题。
《关于笔线的内含》
(1)有力:
胡小石曰:“好的笔线如钟表里的发条,不好的笔线如同煮烂了的面条。”可见一根好的线条不仅从外部看不轻飘,有份量,俗称“有劲”。而且应有无尽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是非物质力量。它“内含筋骨”,是从内部发生出来的有生命力的力量。凝聚着过去运动的力量。也是感觉的艺术的力量。好的线条应突在纸上是鼓的,如同太极拳术,一招一势皆含于内在,防止剑拔弩张,故为苍劲,如舞台上的“拼命武生”一样外在。“六法”中称笔为“骨法”,“骨”在人体内称之为骨头、风骨、骨气乃支撑人体的一种内在的骨力,由内部发生出来的一种支撑力。线亦同人一样从内部发生出来的生命力。中国传统中的“平如锥画沙”、“园如折钗股”、“留如屋漏痕”、“重如高山坠石”、“外园内方”、“外柔内刚”、“绵里藏针”、“寓方于园”、“寓刚健于婀娜之中”等审美趣味,均是体现这种内在精神的东方审美准则。柔的线往往更有力量,更内含,如“铁线描”、“行云流水描”、“高古游丝描”等,外表柔、细、软的线同样更体现内在的骨力。力透纸背乃指行笔中积蓄之力量,如同从纸里生发出来一样。
(2)流畅:
指运笔过程中必须顺畅连贯,有连续性,运笔不仅有形的联系,必须注意笔与笔之间映带关系,在有节奏的气脉连贯的流动线条中,笔走龙蛇,顾盼生姿,互相呼应中发生出美的力量。如音乐,舞蹈一样中途不能打结,一条线也不容打结,“欲行不行,欲止不止”,是运笔之病也。宋郭若虚曰笔有三病:扳、刻、结。板乃“死板”、呆滞、无生命力,没节奏与韵律。刻乃刻露,妄生圭角,行笔犹豫,结疙瘩,无法体现内在骨力与生命力。只有流畅的线才能体现内在的运动着的生命活力。
潘天寿曰:一条线中也有峰,即指笔迹中的起伏,(~~~)线有方园、扑拙、灵秀、光毛之不同。
(3)准确:
一下笔要正确无误地表现对象,笔一下去就要准,要恰当而不多余,所谓“下必有由”,下笔见形,落笔见物,充分体现对象的形态。准确亦指笔迹(笔触)的作用,一为表现对象,二为笔触与周围的相互关系。为作到准确,要首先下功夫练眼,锻炼观察与记忆的功夫,提高对对象的观察、捕捉、表现的准确性。同时要练笔,加强书法练习,写字既练眼又练笔,在很短的时间内能将一个字的结体、运笔一下表现出来,反映的能力就会培养出来。
《关于用笔》
笔与墨的关系乃笔为主、墨为辅,主辅相成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古有“笔为墨帅,墨为笔充”、“笔之所到,墨之所成”之说。运笔即是笔的运动,顺锋、逆锋效果不同,表现力也不同。笔运行中要有点线面的关系,按笔为点,顺笔为线,倒笔作面,提起轻,顺有虚的效果。
1.关于笔锋:
中锋:入笔逆入平出,欲右先左乃指藏锋,使笔先受一下阻力,笔毛自然铺开,然后使笔在一划中行,笔锋平铺,如“单刀入花枪”,收笔使锋回收,所谓“无垂不缩,无往不返”。“收锋”能使笔气内在相连,笔气内聚。中锋基本立着,线条园润流畅,中锋墨线一般二边重,中间淡,遒劲、立体,向纸外突鼓。
侧锋:笔在腕力的控制下斜过来,笔锋靠一边行,效果呈一边光一边毛,厚重朴实,方免不了。变化生动,亦为偏锋。画画可用正、侧、扁锋、写字不可有扁。侧锋虽扁但不可枯干,照样含水饱满。
逆锋:反其道而行,由下向上,由右向左,效果一边光一边毛,有时两边毛,有飞白出现,泼辣、凝重、毛涩。
|
欢迎光临 滴水草堂书画网 (http://dsct.cn/)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