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南北朝隋代玉器”欣赏
。
滴水草堂书画网 (http://www.dsct.cn)
滴水草堂画廊 (http://www.dscthl.cn) 立军编辑
。
( 一 )
。
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处在一个南北分裂、动荡不安,战乱频频的大环境下,整个社会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影响和限制。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玉器的发展同样受到了抑制。尤其是曹魏文帝下令禁止使用玉衣,致使葬玉一落千丈。从此一时期墓葬出土玉器的情况来看,大部分仅有简括的玉豚、玉蝉之类的玉雕,而且仅在有限的范围内存在。以不见各种玉用具和玉佩饰出现,说明此时无论是玉器的加工制造还是社会保有量都大大减少。南北朝时佛教传入中国,故在这一时期出现用于佛教方面的玉器,主要是各种佛像。我们现在还可以见到这一时期流传下来的玉雕佛像或引进玉佛。民间则多以曲阳白石和黄花石造“玉佛”供养。
。
因此两晋南北朝对于中国玉文化的发展来说是一个断裂带,玉器制作比两汉明显萧条,传世或出土玉器也寥若晨星,即使偶而发掘出土少量玉器,也大多做工简略朴素,精工者极少。这表明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玉器发展已由高度发达的、处于巅峰地位的两汉玉器工艺渐渐滑落低谷。
。
。
。
。
。
。
4、魏晋时期 玉纺轮
直径5、厚1.2、孔径0.5厘米
甘肃省敦煌市佛爷庙湾出土,现藏于甘肃省文物考古所。
青玉质,侵蚀严重。扁圆体,中心穿一圆孔。素面。
。
。
。
。
。
。
8、南朝 玉佩直径7.8、孔径3.2、厚0.4厘米
江西省南昌市郊京山南朝墓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2件。青白玉,杂有黄褐色斑点。造型相同,体扁平,圆形,中心有一圆孔。素面,两侧外缘各凸出一长条形凸棱。
。
。
。
9、南朝 玉珩
大件长18、宽3.5、厚0.4厘米
小件长7、宽2.5、厚0.4厘米
江西省南昌市郊京山南朝墓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2件。青白玉,光素无纹,杂有黄褐色斑点。一大一小,造型完全相同。呈扁平状云头形,上端呈弧形,中间雕琢有三个弧形,并钻有一小圆孔;下部两端圆弧形,上部正中和下部两个凸脊上各钻一小圆孔,以作系挂之用。
。
。
。
。
11、南朝 玉带钩
长9.5厘米
江西省南昌市郊京山南朝墓出土,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灰白色,局部稍有浸蚀。曲首,尾宽首窄,钩首作龙头状,颈部细长,腹下有一椭圆形纽,纽柱较高。截面为六边形,每二面相交有一棱。
。
。
。
12、南朝早期 龙凤形玉佩
高5.8,厚0.4厘米
江苏省南京市邓府山3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青白玉质,通体沁呈淡黄色,团龙凤形,主体透雕一螭龙,蜷曲成环形,首曲转,弯尾稍残,背上栖一俏凤,作回首状,寓意龙凤呈祥。
。
。
。
13、南朝早期 玉马头
长4.7,宽1.3厘米
江苏省南京市光华门外石门坎墓葬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青白玉质,通体沁成褐色,表面带白斑,圆雕成马首状,形象生动逼真,颈部简化,较短,似可嵌入它物,可能为杖首饰玉。
。
。
。
14、南朝早期 玉蝉
长6.3厘米
江苏省南京市光华门外石门坎墓葬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青白玉质,带白色沁斑,蝉首圆弧如峰,双目外突,形体细长,双翼斜收成尖状,腹部以阴线刻绘,雕工远不如东汉遒劲,但仍不失韵味。
。
。
。
15、南朝早期 玉璧
直径4.5厘米
江苏省南京市光华门外石门坎墓葬出土,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青白玉质,透明光亮,表面带有均匀的褐,白色沁斑,扁平圆形,中透圆孔。
。
。
。
16、东晋 玉剑珌
长3.2,宽2.1,高1.9厘米
江苏省南京市仙鹤门外仙鹤山6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
白玉质,保存较好,内有长条形凹槽,两侧各有一小穿孔斜向与凹槽相通,便于固定,两面浅浮雕兽面纹,玉剑首,剑格,剑璏,剑珌同出一墓,同系一剑,系同块玉料琢刻,图像工艺稍逊,应是东晋时作实用玉。
。
。
。
。
18、东晋 玉剑格
长6,宽1.8厘米
江苏省南京市仙鹤门外仙鹤山6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
白玉质,出土时穿在铁剑上,因长期与铁剑为伍,大部分受铁沁,菱形状,中穿椭圆形孔,两端中央有凹槽,前后两面浮雕兽面纹及变形云纹,玉剑格出土时与铁剑相连。
。
。
。
19、东晋 玉剑首
长3.3宽2,高2厘米
江苏省南京市仙鹤门外仙鹤山6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
白玉质,质地细腻,外表部分受沁,略呈菱形,顶部平整,底部有一椭圆形凹槽,用于固定剑首,前后两面浅浮雕兽面纹及变形云纹。
。
。
。
。
21、东晋 玉猪
长10.4,宽2.6,高2.9厘米
江苏省南京市仙鹤门外仙鹤山6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
青白玉质,温润光洁,保存完好,圆柱状,身躯浑圆,四肢曲状,头尾两端平整,以“汉八刀”技艺琢磨猪的细部,具东汉玉猪遗韵,下颌及尾部均对穿小孔,便于垂挂。
。
。
。
22、东晋 心形玉佩
长8.9,宽8,孔径3.9,厚0.3厘米
江苏省南京市仙鹤门外仙鹤山6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
青玉质,局部沁泽泛褐色,主体为心形状,顶部起尖,下部微孤突,中透圆形大孔,两侧镂雕云龙纹,并以阴线加深云龙图像,但线,图结合不够娴熟,反映晋代玉件的衰微。
。
。
。
23、东晋 心形玉佩
长9.6,宽8.6,厚0.3-0.4厘米
江苏省南京市仙鹤门外仙鹤山2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
青白玉质,中间纯白,两边沁泽呈褐色,主体呈心形,顶端起尖,底部微孤,一面浅浮雕一游动的螭龙,中透圆孔,两侧透雕尽情嬉耍的龙,凤,并附以祥云,衬托出龙,凤的动态之美。
。
。
。
24、东晋 玉珩
长9.6,宽2.9,高0.35厘米
江苏省南京市仙鹤门外仙鹤山6号墓出土,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
青白玉质,玉质细腻,局部带土沁。略作半环形,主体是一云形状的怪兽,在其上下以镂空及阴线刻技法分别琢刻一螭龙,一猴
。
欢迎光临 滴水草堂书画网 (http://dsct.cn/)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