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清 各 家 闲 章 浅 析
.
滴水草堂书画网 (http://www.dsct.cn)
滴水草堂画廊 (http://www.dscthl.cn) 赵立军编辑
.
今天,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空前开放与发展的时代,而且也是现代信息传媒迅猛发展和高度发达的时代。在社会巨变中,现代的中国人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最大限度地获取地球村古今中外的人类文明成果信息,真正实现了"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一瞬",视野极为开阔的理想境界。由此,在知识结构、鉴赏观念、收藏方式等方面也必然会发生变化,使审美情趣与收藏鉴赏取向产生新的飞跃。.考边款风格
白明代中叶以降,篆刻的边款艺术成就与明清流派印章艺术是并驾齐驱的。这一显著特点,倘使说明清流派印章艺术是秦汉印优良传统一脉相承的发展产物,那末,明清卓有大成的边款艺术则是秦汉印苑里所未曾有的全新创作。
鉴定一方印章是否为明清时代的,经过识包浆质地,析刀法特征,观印钮体式这样三个过程,应该是不难断定的。但涉及具体篆刻名家,则必须依据存世可查的各项物证资料,及印:摹本身的边款内容风格来仔细考证。严格说来,篆刻家同时也是风格不一的书法家,自书白刻,或者不书而刻的款识,常常表现出一种毛笔所达不到的韵味。有的神似晋唐小楷,有的宛如魏晋草书,有的像北碑,有的像汉简,各种二枵体神韵毕现,仿佛成了一个微型的碑林世界。
篆刻家在印旁刻款,则始于明代。印款除题年月姓名外,有时还加上其他词句,类似跋语。内容多的,占满一。面、两面、三面、四面,甚至包括石顶刻上五面。有的书称"印跋"。石章刻边款的始创者文彭,刻法如同刻碑,是先写款字,然后依墨下刀,每一笔双面着刀。继之者何震则开创了不写款字,操刀便刻,每一笔只刻一刀的单刀直刻法。双刀法依笔迹而刻,比较能体现笔意,单刀直切,淋漓痛快,则比较容易表现出刀味与石味。明末清初一批印人,石章边款不论篆隶真草,还是多数用双刀法。直到乾隆年问,丁敬开始全用单刀法,蒋仁、黄易以下群起效之,单刀法遂成气候。
五百年来边款艺术的辉煌成就,事实上却是不太为人们,甚至不太为身在印林的印人所注目。古往今来,无数有作为的印人们,似乎是默守着"作而不述"的契约。印款文字是书法艺术在石章上的再现,刻刀则是名副其实的铁笔,印人书法水准的高下优劣,将真实地反映于印款。因此,历来的篆刻家,均不甘愿放弃偌大的足以表现技艺的"疆场"。为了刻款的需要,他们认真地研习真、行、草、隶多种字体,至少精于一体,以免造成印面颇佳而印款难以匹配的遗憾。小中寓大,尺水兴波,印款的篇幅总多于印面,大智慧的印人岂有不做其文章而尽情发挥的须知,印款文字中蕴藏着丰富而珍贵的史料。
在鉴别名家印章真伪过程中,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全部伪造或部分伪造,如"真款伪印面"或"伪款真印面"。还有他人代刀,如吴昌硕晚年有些作品由他儿子吴臧堪代刀;赵之谦的白文印"餐经养年"印面、四面魏书边款,以及顶端的佛像都是由赵之谦手书手绘后,由其弟子钱式代刻而成。此类代刀的作品可以另当别论。
收藏印章,讲究的是真品、精品、完整品。明清以来,印家层出不穷,印作多不胜数,只要符合上述三条标准,不管是不是名家之作,都是值得收藏的好东西。对于藏家来说,以精为主,先博后精,不失为一~.种良策,因为收藏鉴赏是一个由浅人深的认识过程,没有博,哪来精。然而一味求博,劣石旧印收藏一大堆,也不是个办法,所以,只有在掌握相当的文史知识后,系统分类,有选择地逐步积累经验和知识,由低到高,才能走向成熟和精到的目标。
明 清 各 家 闲 章浅 析
.
滴水草堂书画网 (http://www.dsct.cn)
滴水草堂画廊 (http://www.dscthl.cn) 赵立军编辑
.
别开生面的明代文人篆刻
秦汉印章,虽然文字古朴,篆法精妙,流传亦多,但不知作者为谁。魏晋以后直至宋元的印坛,由于背离了秦玺汉印的优良传统而成为无源之本,治印艺术日趋衰落,成为中国篆刻史上相对低潮的阶段,无流派可言。
明代印人重视传统,又与秦汉接上了源头,从古玺印中吮吸丰厚的艺术养分,心摹手追精湛的秦汉印艺;加印章材料的根本性改变,出现适于文人、书画家亲自动手镌刻的花乳石,使篆刻艺术大大跃进了一步。
明代中期以后,文人篆刻艺术进入发展的高潮,涌现了一批有成就、有个性而且在地域分布上有一定广度的篆刻家。他们的作品从总体上看,在先前吸收宋元风格的基点上,多方面借鉴传统的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在篆刻审美观上,以秦汉印法法度为评判的主要标准之一;刀法上注重刀意和石性的表现,以追求"金石气息";印文书法上强调六书的规范,反对怪异乖谬的习气,因而形成了晚明古雅质朴兼具的印风。
流派印章的开山鼻祖文彭
文彭(1498-1573),字寿承,号三桥,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其父文征明是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彭与其弟文嘉从小受到父亲及当时苏南一带书画家的影响,诗、书、画、印无一不精。文彭在南京任国子监博士时,有一天外出,见一老人赶着一匹驴子驮着两筐石,自己肩背一筐石随其后,正与一做生意的市贾争执不休。文彭询问其故,老人说:"他说要买我这几筐石,我赶着驴、肩着石从江上来,路远又费力,而他故意压价。"文彭公走近仔细一瞧,是做妇女装饰用的原块石料,心想这大概也可做印章吧,就说:"不用争了,都卖给我,给你加倍的力资罢。"于是文彭得了这几筐石,令人解锯开来,成了一方方晶莹夺目的图章。其中质优者,就是半透明的"灯光冻石",稍差者,也是当时的老坑矿石。文彭开始自己动刀刻石了。于是冻石之名始见行于世,名传四方。在印章流派艺术的历史上,文彭堪称开山鼻祖。从此,文人学士便逐渐改用石章,自篆自刻。由于石章的广为使用,对篆刻艺术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催化作用。明代著名篆刻家朱简描述:"自三桥下,无不从斯、籀,字字秦汉,猗欤盛哉!"可见,文人流派篆刻艺术发展史上文彭的重要地位。文彭以后,印学大发展,四百年来,影响遍及海内外。文彭篆刻虽力师秦汉,但由于时代局限,尚在探索过程中,故其印风只能讲有偏重汉印趣味的倾向,而主要还是以秀润圆劲、清丽俊雅的宋、元风貌见长。印款以双刀为之,多行楷,笔势飞动,秀美而有逸趣。其印作,传世极为稀少,无专谱行世。
由于文彭的名气太大,师其风格的人非常多,作伪也多。明末清初的伪作印石放到今天来看可视为旧仿,镌刻细腻,仿制的程度亦比较高,但我们注意它的边款,将它的字迹、落款、布局乃至运刀方法,与文彭真迹相比,就不难识辨。因为文彭的书法根底浑厚,一般的书家刻手岂能望其项背?清末、民国时期的赝品,作伪者大多是商人,他们一般都先将青田石做旧(即在炭火中煨烤,使其表皮发黑、细裂纹累累),所仿文彭的边款多以单刀隶书出之。但是,实际上文彭在边款上从不作隶书,篆刻边款也不用单刀法(单刀法系文彭之后何震所创)。
以"猛利"称雄印坛的何震
何震(约1530-1604)字主臣、长卿,号雪渔,明代安徽徽州(今属江西婺源)人,久住南京。常去文彭处请教,共同研讨,两人交往密切,情谊深厚。周亮工《印人传》称:"其与文国博,盖在师友间。国博究心六书,主臣从之讨论,昼夜不休......"据此,史称何震为文彭弟子。他曾说:'六书'不精义入神,而能驱刀如笔,吾不信也"。因此,后人赞他"主臣印无一讹笔",为后世篆刻家必备文字学修养树立了出色的典范。
何震初期篆刻是受到文彭影响的,但他并不以此为满足。当时搜集古玺印成为风尚,著名的((集古印谱》出版的时候,何震正值中年。没有如上海顾从德、嘉兴项元汴的各数千方古印,何震的眼界未必会如此开阔。何震能及时得到这些众多的参考资料,不断吸收,其自然取法范围更为广泛,使他在继承文彭"秀润"、"雅正"之外,更能"各体无所不备,而各有所本,复能标韵于刀笔之外,称卓然矣"(李流芳对他的评介)。"法古而不泥古"。他善于融会古印中各种表现技法,如汲取汉铸、凿、玉印等不同形式与表现手法与一炉,并以熟练的刀法,驾驭石质印章的性能,以冲刀为之。一变当时印坛风貌,异军突起,自成风格,称雄当时。
何震体现出比文彭更专门的篆刻立场。他没有书香世家的资本,且书画方面亦无先天条件,因此只能专攻篆刻一道,以期大成。自商人世家出身而颇有经济头脑的汪道昆这位知音的广为推荐,何震得以"尽交蒯缑","遍历诸边塞,大将军而下,皆以得一印为荣。"何震在当时名气很大,从业弟子与摹仿者亦多。故传世作品中真赝各半,不易鉴别。他在当时被称为"猛利派"的代表,((披云卧石》当是他的现今传世实物代表作之一,确实运刀痛快淋漓,嘎嘎的奏刀之声如萦绕耳际,有苍茫的气息。与文彭相比,他的边款单刀切石,用刀干净利落,一气呵成,并影响了后来的丁敬等人。这点,从此印边款"甲辰岁暮作于松风堂中何震"可以得知。整体观之,何震敢于大力冲刻,又辅以切刀,中锋侧锋柔和,线条酣畅流利而不失朴茂涩重。刀过之处崩落自然,气势磅礴,充分体现了何震"猛利"的印风。
身为书香名门之后的归昌世
归昌壁(1573-1645),字文休,号假庵。原籍江苏昆山,后来移居到了常熟,他的祖父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归有光。据说王志坚与归昌世、李流芳同号"昆山三才子"。归昌世的书法,力追晋唐风范,草书最有盛名,又擅长画兰竹,在明代是一个风流儒雅的人物。他的印章以情为主,多直抒胸意,体现出简静而典雅的个性。朱文印拟汉铜印斑驳锈蚀的效果,其笔画已显现内方外圆的端倪,为浙派朱文印开了先河。归昌世在篆刻上孜孜追求的是一种完美境界,刻意求工,无不臻妙,这是一种专门家的风度。完美境界的表现是多样化的,但落脚到明代这个特定的时代,归昌世的完美则大致可表现为流派涉及面的尽可能广泛和章法、布局、线条、刀法的尽量无懈可击。
值得注意的是,归昌世虽潜心印学,但他本来就是一介文士。他有自订诗稿十卷,散文百篇,以见出名f72_后"诗文得家法"的雅誉,尽显一副潇洒自在、出手不凡的气度。至于书画更是内行,加上篆刻,是诗、书、画、印四艺皆备,这显然是典型的文人艺术家的知识结构与才艺标准。在明代篆刻史上,这样的人物并不多。
明 清 各 家 闲 章浅 析
.
滴水草堂书画网 (http://www.dsct.cn)
滴水草堂画廊 (http://www.dscthl.cn) 赵立军编辑
.
承前启后的清初印风
清初印坛效法文、何的风气盛行,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风格倾向,在渐变中完成了向文人篆刻全盛时期的过渡。
清初印家大多是明末遗民。时尚流行加上师承及地域因素,使一些篆刻家多以摹习文彭、何震等明代大家的印法相标榜,并视之典范。
鲜为人知的"塔影园派"顾苓
顾苓(活动于清代康熙年问)字云美,号浊斋居士。今江苏苏州人,居虎丘山塘。工诗文,精鉴别金石碑版。书法、隶书取法《夏承碑》,行楷宗赵孟俯。篆刻追摹秦、汉人,重气韵;旁参宋、元朱文,工整中求书法意趣,印文不为"就形"所束缚。对吴中地区的印学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一个不算大人物的顾苓,倡导出一个强有力的地域性流派。顾苓在明亡后隐迹不出,自辟"塔影园"于虎丘山麓,治印推崇文三桥,在篆刻史上被后人称为"塔影园派"。顾苓的印风直到民初甚至现在,还为苏州印坛所津津乐道。
当时,曾有人亲睹顾苓刻印。形容他刻时是"如虫蚀叶",即步步进逼,蚕食推移,每移一刀必切入深刻而有停顿。而这正是后来浙派切刀的特征。顾苓先于丁敬为首的浙派,率先应用这种"如虫蚀叶"之法,实为技巧先声,令人感佩。
独追正脉的虞山快士林皋
林皋(1657一?)字鹤田,更字学恬。原为福建莆田人,因官于常熟侨居虞山。为浙派兴起之前,清代印坛上的风云人物。前人因他的籍贯而将他归人莆田派。他的篆刻古雅清丽,对疏密繁简的处理尤为得当。林皋16岁印作已小有名气,为当时著名学者钱陆灿所赏识,以"晚年印人中第一友"相称。他的篆刻受汪关父子的影响和启发,颇有心悟,时出新意。同时代的文渊阁大学士王损赞之日:"鹤田林子,虞山快士,究心斯道,独追正脉,其镌刻诸体,全用汉篆,不杂史籀及钟彝敦盘之文,虽海内名家杂出,精于篆学者,毕竟以林子为当代独步。"当地的书画家王絮、恽格、吴历、杨晋、徐乾学等人用印,多出自其手,后人将其风格流派称为"林派"。著名画家王时敏三子王撰在为林皋印谱((宝砚斋印存》所作序中称:"虞山林子鹤田,妙年博雅,自幼于篆籀之学,潜心研究,故其镌刻,于今日为最精。"又言:"纯熟之至,迎刃而出,自然浑融,具有天趣。"
与林皋知交的王撰为名门子弟,徐乾学为刑部尚书,王拔为文渊阁大学士,吴绦是((佩文斋书画谱》的纂辑者之一,至于王翠、吴历,更是一代书画宗师。林皋得这些知己,印名满天下。从传世的林皋作品来看,种种流畅、绵密、沉稳、精严,表明他的确是个印学创作风格上的全才。在清初印坛上,这样的全才是十分罕见的。林氏精通篆法,对汉印有深入研究,曾集古铜印一千余钮拓为谱录,成书于1712年,名为((宝砚斋印谱》。其影响之深远,仅在清代就达二百余年。
扬州八怪中的篆刻名家高翔
高翔(1688-1754),字凤冈,号犀堂,亦作西唐、西堂、西塘,江苏扬州人。他对书法、绘画、篆刻无所不精。
高翔虽名列扬州八怪,与汪士慎、郑燮、金农、李禅等都有很深的交往,但他却有一个圈外的朋友:大画家石涛。他画山水远师渐江,近则受石涛纵放之影响,能出新意,造诣不凡。石涛死后葬于平山堂,年年清明,他必去扫墓凭吊,至死未断,由此可见其为人之仁厚;从他刻的印章"无诤三昧"、"为人也真",亦可窥见其品德,更道出了他处世为人的本质与准则。
高翔还有另一个圈外的朋友,即大篆刻家丁敬。他们两人同以篆刻驰名,并驾齐驱。白文印"无诤三昧",一种地道的切刀、方笔的浙派面目,或许可证他们之间互相影响的所在。清阮元《广陵诗事》称高翔"工八分,晚年右手废,以左手书,字奇古,为世宝之。"
纵情于翰墨风雅之间的陈渭
陈渭(活动于清代乾隆年间,卒年六十余岁),字桐野,又作同野,号首亭。浙江平湖县人。幼孤,为兄嫂养育。聪颖好学,善饮酒,喜旅游,托迹山水、琳宫、梵宇之间,不屑科举文字,究心六书。工诗,风格淡远,五古近韦庄、柳宗元。擅隶书,有求必应,兴发时顷刻挥洒百余幅,当时嘉兴地区的屏风往往多出其笔。
陈桐野终身未娶,几乎要与出家人为伍,而且也已"得妙悟,通禅悦",俨然空门中人了。但他豪于酒,能彻底畅饮不醉,实在是个货真价实的酒徒,自然也放纵自己,不求约束。纵情于山光水色与翰墨风雅之间,使他有了平衡自己心境的最好手段。科名之试虽然不屑,代之以"好学古,究心六书,研讨始一终亥之义",亦足以自得其乐。陈渭桀骜不驯的个人性格倾向,绝对不属于那些甘于市俗随波逐流之辈。
恶劣环境下孜孜不舍的陈练
陈练(1730一1776),字在专,号西庵,又号练玉道人。福建日安人,后迁居江苏华亭(今上海松江)。工诗,书法学怀素,能以怀素之法写金文,奇趣无穷。早年嗜古,对钟鼎彝器等古器独有所钟。尝得朱简印谱,潜心追摹,颇能得其神。后于汪启淑处饱览其所藏秦玺汉印数千方,不禁拍案叫绝,顿有颖悟,胸襟眼界大开。遂追秦汉神韵,印作脱胎换骨,大大跃进了一步。汪启淑在《飞鸿堂印人传》中记载观古铜印后的陈练:"穷搜博采,冥思默会,得之心而应之手,遗其象而追其神,于是篆法、刀法、遂直造于古而不拘于一格。"陈练著有《超然楼印谱》、《秋水园印谱》、《印说》、《西庵诗钞》等。
陈练虽是一个很好的篆刻家,但个人的命运却屡遭不幸。"幼清赢,弱不胜衣,事贴括,辄为二竖侮",使他少年时就留下了心灵上的阴影。"壮岁家贫,而又善病,经年强半在药裹中","又复米盐零杂,经营入口,悴心劳神",家庭负累太多又逢自己多病,生计真是难以维持。又有爱子聪颖,"年方舞象,即能继其学,且署款极精雅,患小疾,为庸医所杀。"由此,陈练益悒郁无聊,旧病新恨难以自拔,至四十六岁就长逝人间了。这样一个多灾多难的陈练,在篆刻界是颇能引人注目的,人们不禁为他的作品精到而赞叹不已,更为他在"灾害"不断的恶劣环境下孜孜不合
明 清 各 家 闲 章浅 析
.
滴水草堂书画网 (http://www.dsct.cn)
滴水草堂画廊 (http://www.dscthl.cn) 赵立军编辑
.
苍劲质朴的西泠印派
清代中期,金石学空前隆兴,对出土古文字资料的收集、鉴别、考证蔚然成风。一些精于金石考据的印人直师秦汉,追求质朴趣味的创作观念更为明确,并逐渐摒弃晚明清初过多讲究工巧细腻和形式装饰的习尚。由此对社会文化背景和士人鉴赏理念必然相应提出变革的要求。西泠印派的出现,可以说正是这种变革趋势的反映。
西泠印派又称浙派,其代表印家为丁敬、蒋仁、黄易、奚冈的"前四家''和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的"后四家"。因他们均是杭州I府人,后人合称"西泠八家"。
鹤立鸡群的浙派开创者丁敬
丁敬(1695一1765),字敬身,号砚林,别号很多,以钝丁,龙泓外史,孤石石叟等最著名。浙江杭州人。早年在艮山门外开酒店,以卖酒为业。中年时,地方上曾以"博学鸿词"科荐举,他拒不应试,而潜心于金石碑版的研究,喜收藏,又精于鉴别,常往来于扬州、杭州,与金农、罗聘、汪启淑等交往亲密契合,时以诗、书、印、画互相切磋。为了对杭州附近的石刻碑版进行收集整理,他时常亲自前往考察,曾偕厉樊榭来往于西湖周围,南北诸峰与三竺之间,对攀崖壁石刻碑版,劈萝剔藓,搜访无遗,并亲手攀拓。有时手足、衣服常为荆棘刺破,血迹满身,有时与饥肠相伴,忘其疲劳。归来后,又分类整理、撰写和考证,著成《武陵金石录》笄书。
丁敬针对当时印坛因袭守旧,远离秦汉的风气,写了一首针砭时弊的诗,第一、二句就是"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同岭上云",反映了胆敢独创的精神。丁敬以雄厚的学识、全面的素养,发而为印,尤其是在刀法上善于以碎切之法,表达古拙之笔意,涩行而不滞,于平稳中见灵活,一变文、何以来多用斜刀冲刮的软甜俗媚之气。于文、何、苏、汪、朱、程之外,另辟新径。杭州一带印人学他的很多,后人称之为"浙派"。
追求高古浑朴的印风,是丁敬开创浙派篆刻的一大贡献。从审美史上说,是阳刚取代阴柔;从风格史上说,是朴茂拙实取代矫揉造作;从他个人的趣味来说,是以上古之趣取代当世的流俗之媚,也可以说,是以上古质朴的工匠心态去矫正现实浇薄浮浅的文人狭隘趣味。
质实的丁敬,在晚年并未因开宗立派的丰功伟绩而受到造化青睐。他著述宏富,收藏亦洋洋可观,却因"邻人不慎,灾及其庐,罄所藏弃,尽化黑蝶"。丁敬生性怪僻,心境高古,从不求索于人,不肯轻易为人刻印,遇达官显贵求其印作,更是避之不允。因此,传世作品并不很多。这里展示的几方丁敬作品,都是从汉印铸白文与铸朱文的基础上出来的。其章法布局纯属汉法,只是在刀法上采用了朱简的碎刀法,使用许多长短不等的短切刀,节节切进,连接而成。在平正之中,加入少许极短的斜线,使直平中有短斜,平稳中有微微的蠕动之感,构成平中有斜、静中寓动的新奇境界。这种刀法,是丁敬开创的,既是他的突出特点.也是后来渐派印童的其同特点。
厚重凝炼的蒋仁
蒋仁,生于乾隆八年,卒于乾隆六十年(1743一1795)。初名泰,字阶平,后于三十一岁时在扬州平山堂得到颗汉铜印后遂改名。改字山堂,别号吉罗居士、女床山民、罨罗溪院长等。浙江仁和(杭州)人。他一生都住在艮山门外的两间祖宅里,自幼过着贫穷孤静的生活,拙于人情世故,平日少言谈,不务功名,终生未曾仕宦。而对诗文、书画、篆刻却终生乐此不疲。书法师颜真卿、孙过庭、杨凝式诸家,兴到落墨有苍古奇崛之貌,为世人所钦佩。彭少升《二林居士集))论日:"山堂书品甚高,予以天真野逸评之"。诗清雅拔俗,丹青亦显脱俗悠静意境。篆刻以丁敬为宗而有发展,袭其法,却能以拙出,于苍劲中饶有逸致,古意盎然,另出枢机。在西泠八家中他的印流传最少。
蒋仁性格耿介,人品高尚,不喜接近权贵。当阿林保(雨窗)出任运使官时,曾一再劝诱他进入仕途,多次推谢未成,后只得书就苏东坡"白发苍颜五十三"的诗句,借病辞归,仍与妻女住在原宅。房屋年久失修,倾斜破落甚至连风雨都难遮避,但书床井灶,都尽在身边,共享天伦之乐,"不知穷贫为何物",终日埋头于所嗜。恰巧,他去世那年正好是五十三岁。身后无子孙,作品多散失。后人将他的作品编入《西泠四家印谱))中,也只收了十二方。
蒋仁的印作可一言以蔽之日:凝炼。无论是朱文"翠玲珑"还是白文"左经右史",都是以严格、精密无懈、凝炼的空白处理与线条见长。如果说丁敬的线条趋于生辣与破损,则蒋仁属于厚重与浑成。同是切刀,两人的取向还是有相当的差异。从浑成厚重到凝炼平正,蒋仁的审美趣味已一反清初印家求变求多样的趣旨,开始走向含蓄内在的静境,这是很值得为人所重视的。
这里介绍的三方传世希见的蒋仁作品,是近代流传印谱著作中未见介绍的,弥足珍贵。
白芙蓉随形薄意春江水暖图章。蒋仁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冬制印,"左经右史"白文印 2.9×2.9×5.8cm
芙蓉冻螭虎钮巨印,蒋仁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冬制印,白文印"我得无诤三昧" 7×7×6cm
寿山艾叶绿博古平头章,蒋仁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8月制印,朱文印"翠玲珑" 3.9×3.9×5.7cm,
古拙生辣稳健老到的黄易
黄易(1744-1802),字大易、大业,号小松,又号秋翁、秋影庵主、莲宗弟子等。浙江仁和(今杭州)人。监生,官济南同知,勤于职事。工诗,富收藏,甲于一时。擅长碑版鉴别考证。绘画,山水法董源、巨然,谈墨简笔有金石韵味;花卉,宗恽寿平,饶有逸致。书法最精隶书,结体参钟鼎法,颇古雅。乾隆二:十七年,黄易十九岁时拜丁敬为师。"钝丁尝见其少作,喜日:他日传龙泓而起者,小松也"。黄易认为,治印应"小心落墨,大胆奏刀。"其所作之印,布局平稳自然,善变化,从拙处得巧,得汉人之髓;楷书印款有晋人风味,自成一格。著有《小蓬莱阁金石文字》、"秋影庵主印谱》等。
黄小松的启蒙老师为何琪,至丁敬晚年才由何琪推荐到丁敬门下。何琪是丁敬的学生这件事,恐怕一般人都不知道;他将自己的学生引到师门,这就知者更罕了。这种情况,与近代之李桢推荐其学生王贤(个移)到自己的老师吴昌硕门下的事可谓先后辉映。
黄易在西泠诸子中,与久居杭州的印癖先生、当时著名的收藏鉴赏家汪启淑交往密切,并参与了汪启淑刻((飞鸿堂印谱))的宏举。这表明了黄易以后辈身份而跻身印坛中心,与诸多时贤前辈共同论艺。而汪氏著《续印人传》中,对黄易奖掖有加,甚至还不忘提到黄易将来前途远大:"腾骧正未可限也"。
黄易作印讲究古拙生辣,虽是浙派面目,却比丁、蒋在形式、技巧上更趋稳定而老到,追求也更明确。因此,可以说黄易所作之印是浙派成熟的标志。
丁寿山桃花冻螭虎钮印章
白文印"只寄得相思一点" 5.6×3.1×9.6cm
寿山白杜陵螭虎钮长方章
朱文印"今是昨非"2.6×2 ×102cm
白芙蓉角端钮印章
朱文印"新罗山馆"3.2 ×2.4 × 5.3cm
独出心裁的奚冈
奚冈(1746一1803),初名钢,字纯章,更字铁生,号萝庵、奚道人、蒙道人、鹤渚生、野蝶子、蒙泉外史,冬花庵主。安徽歙县人,后移居浙江钱塘(今杭州)。九岁就能作隶书,亦擅行草,山水、花卉均有成就,为清代著名画家之
。为人旷达耿介,俗世不相容,遂闭门谢客,豪放善饮,人以"酒狂"称之。他晚年在旬连丧四子,居室毁于火患,母亲去世后不久,他终于也在愁苦悲哀中谢世,年仅五十八岁。奚冈是地道的画家。山水潇洒清润,花卉有恽南田气韵,"名闻海外,远在本琉球间"。这可是与逸笔草草的墨戏相去甚远的。要画出恽南田这样的工笔勾勒与没骨,非有其功底与修养显然难以胜任。西泠诸子皆以仿汉为第一要义,而奚冈更提出在"浑朴严整外,特用强屈传神",而反对"俗工咸趋腐媚一派"。他师法丁敬取其精华,进而上溯秦汉玺印,遍步宋元诸家,再出新意,形成了他的疏逸清丽,冲和拙朴的艺术风格。
奚冈篆刻作品方圆俱得,纵抑适度而多灵秀之气,这充分反映出他对绘画形式的心得。从线条组合形式上看,奚冈的抽象能力、排比能力显然是一流的。他在其四十岁时所作的朱文印"岁云暮矣",为仿宋元粘边细朱文风格,但绝非呆板的摹仿,而是在宋元人的基础上大大前进了一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貌。印的格调高雅,而无宋细朱文的平板和元细朱文的松宽之貌;结构紧凑,线条流动,有飘逸灵透之气,布白稳当。朱文印"师竹斋"一方,比常见流传印谱发表的相同印文"师竹斋"更宽大(4×2.3×6.4cm),篆法全方,笔画端正匀整,布白中稳中求变。如:"师"字右边取纵势,左边取横势;"竹"字线条中间实,两边虚,"斋"字上下结构,其中的三个"口"与"师"中两个"口"呼应。使全印纵横、虚实、穿插、映衬极尽变化之能事,加上运刀上的疾迟,起抑,产生出安和简逸又富于灵动之气的韵味。此印边款隶楷相参,其印章效果独出心裁。
将军洞芙蓉三狮戏珠钮印
朱文"岁云暮矣" 3.1×3.1×10.7cm
寿山善伯螭虎瓦钮章
朱文"不二法" 2.2 ×2.2×6.8cm
秀丽工致时见巧思的陈豫钟
陈豫钟(1762-1806),字浚仪,号秋堂。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出生于金石世家。乾隆时廪生。精于金石文字和古器物的研究,好收藏,对名画佳砚、珍版碑拓不惜重价。篆隶书尤工,绘画上以篆法作松竹兰,有超逸之致。与陈鸿寿交谊很深,常一起求教于蒋仁、黄易、奚冈,研讨治印之道,印作得汉铜印古意,又于元、明人印中吸取精髓,白成风格。在高手如林的浙派印坛中异军突起,以工稳劲秀、典雅古朴的新面目跻身"西泠八家"行列,与陈鸿寿并称"二陈"。著有《古今画人传》、《求是斋集))等。
陈豫钟的浙派风格,无论是单刀还是切刀粗线条,都能体现出很敏感的空间构架意识与线条穿插的功夫。而且他的边款尤为成功,无论作隶作草,长跋单款,皆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白文"竹窗茶活"一印的边款,出以古隶题记,恭敬雅致,每一细笔皆不苟且,几乎是一方缩小的汉碑,摩挲领略,真是雅致空前。此印另有曾任民国印铸局技正,新中国建立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西泠印社的发起人之一王福庵于一九四六年(丙戌正月二十四日)题记,原文为:是石得于钱塘李氏尚有名字对印已为后人磨去仅留其款惜哉,丙戌正月二十四日福厂记。
自文"竹窗茶话"为寿山半山石狮钮印,印文四字由王福厂所刻。4.3 ×4.3×12.6cm
朱文"忠孝吾家之宝"为寿山红旗降石三狮钮印 3.1×5.4×7.5cm
白文"信造化之在我"为寿山将军洞芙蓉巧雕双螭钮印3.5×2.7×3.6cm
稀世珍品"曼生壶"的创制者陈鸿寿
陈鸿寿(1768一1822),字恭,号曼生、恭寿、曼公、夹谷亭长、胥溪渔隐、种榆道人、老曼等。浙江杭州人。曾任溧阳知县,河南海防同知,淮安府同知等职。早先师事阮元,诗文书画俱精,工于兰竹,四体书中尤以隶书高古俊逸,名重于世。他篆刻取经丁敬、黄易,刀法英迈爽利,直追秦汉。赵之琛评日:"曼生司马胸有书数千卷,复枕昨(加"字头)于秦官私铜玉,故奏刀时参互错综,出神入化,洋溢乎盈盈寸石问。"世人将他与陈豫钟并称"二陈",列"西泠八家"之一。陈鸿寿在溧阳为官时,闻宜兴紫砂壶濒于失传之虑,常于公暇,行至作坊考察,觉得这是很有特色的艺术品,甚为关心。后与当地茶具制作名家杨彭年合作,仿古法,用澄泥创制茶壶新样,构思出稳重大方,朴实生动,别具古意的紫砂壶。有时他还亲自撰写铭词,镌刻在壶上,有的还兼作绘画于壶上,并常在壶底钤上一方"陈曼生制"的印章。从此,紫砂壶的声誉大振,风行于时,濒于失传的紫砂壶获得新生并蓬勃发展。后世凡有"曼生制"的紫砂壶,其真品皆认为是稀世珍品。陈鸿寿多才多艺,书法草、隶、篆都极精绝,兼好绘画,尤善画竹,酷爱摩崖、碑版,收藏甚富,著述亦丰。曼生壶只是陈鸿寿的心血来潮,他的主要成绩还在于篆刻。他在篆刻艺术上的主要特征是:用刀爽朗隽利,恣纵豪放,碎切刀的起伏较大,节奏鲜明,刀笔内蕴藏隶意,故其风格显得清刚朴茂,苍茫浑厚。本人藏品文印"好书到手不论钱"、"自然好学"、"家书抵金"、"野屋高风"、"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等线条多涩行,但共同特点是运刀起伏相接,豪爽猛利,刀锋涩行连接,节奏铿锵明利,一种豪迈之气,跃然印上。陈鸿寿为浙派在刀法上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白文"自然好学"青田瓦钮印 2.8 ×2.8 ×5.5cm
白文"好书到手不论钱"白芙蓉螭钮印4.8×4.8×7.5cm
白文"家书抵金"兰花青田子母狮钮印4.8×4.8 × 7.5cm
朱文"吉孙"芙蓉螭虎钮印 2.7×2,6×4.8cm
白文"野屋高风"寿山鹿目格三狮钮印 2.8×2.8×11 cm
白文"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寿山杜陵坑巧雕穿钱螭钮4.5 ×2.4 ×6.1 cm
花芙蓉角端钮印章朱文"玉壶冰清" 2.3 ×1.1×8cm
①吉羊(2.2×2.2×7.5cm)②千万珍重③自愧涂雅④家藏七十二峰⑤儒名不入缙绅编@神清骨冷⑦赏诗阁⑧玉壶天地⑨自笑迂痴
以两只大南瓜为贽礼的张燕昌
张燕昌(1738-1814),字芑堂,因手上有鱼纹,故号文鱼,亦作文渔,别号金粟山人等。浙江海盐人。幼时生活较为贫困,但却长期醉心于金石篆刻之学。惜无师门可寻,只听说当时杭州有名的金石家名叫丁敬,却又无钱去投师,左思右想,踌躇不定。后经过瓜田,忽然想到,海盐的南瓜大又甜,背两个去杭州送给丁敬,也算是一番心意。在个夏秋之间的炎热季节,他背着两个沉甸甸的大南瓜,风尘仆仆,满身大汗地赶了一天路到了杭州,找到了丁敬的家。张燕昌的一片真诚求学之心,终于感动了年过六十的丁敬,破例收了这个农村里来的青年作学生。以两只大南瓜贽拜丁敬为师之事,足见师生两人的脱俗,传为美谈。才子之所以"才"是因为拜了名师,于是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连丁敬自己也说张燕昌是个得意门生,真可谓名师出高徒。此外,既能拜名师而不被拒之门外,则自己也须有些真本领。张燕昌在老师的悉心指授下,刻苦用功,能日记千言,加之过目不忘的聪颖天资,常有独到创见,深得丁敬赏识。于是,他如鱼得水,经过多年锲而不合的钻研努力,大凡商周钟鼎彝器,汉唐碑碣石刻,无不潜心搜寻,尽心考释,并常与梁同书、贫方纲共同探究,终日不倦,时有创获。前后收集了几百种金石资料,先后著成《金石契))、《飞白书录》、《石鼓文考释》、《续鸳鸯湖擢歌》等。在篆刻上,他除了师法浙派切刀方折一路之外,似乎也不自囿于此。如果说,浙派的技巧到了西泠后四家显得略有定型,稍显活力不足的话,那么作为直系门生的张燕昌却并没有此弊。他的白文印在方折基础上极尽移让腾挪之能事,刀法同样朴实无华而人木三分,但在空灵变化方面却更胜一筹。没有矫揉造作,而是出自随意纵横的娴熟用刀技巧,使他的变化具有一种不可捉摸的境界。如水到渠成,自然生韵。从他的《芑堂印谱》诸作中,可窥见其貌。
朱文印"翠岚"和"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二印取法元、明,刀法取浙、皖两家,冲切并用,利涩同存,构成他在静逸中有超脱尘俗之气。朱文印"翠岚"白芙蓉狮钮扁章3.5 × 1.8 × 6.2cm
朱文印"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4.5 ×4.5 × 7.2cm (水坑牛角冻)
仅次于"西泠八家"的高手胡震
胡震(1817-1862),初字听香、听芗,后更字不恐、伯恐,号鼻山、胡鼻山人、富春大岭长。浙江富阳人,侨居上海。生平喜旅游,爱立崖岸,尝徒步八千里,探桂林山水。精通古文及篆籀八分之学。篆刻颇为自负。后偶见"西泠八家"之一钱松印作,自惭不如,深为折服,自此紧追钱松,印风为之一变,并与钱松结为至交。篆刻史上与钱松齐名,世以"钱胡"并称之。胡震不轻为人作书、刻印,作品流传较少。惜后来因得瘟疫而早逝,广东严芥将他和钱松的作品辑为《钱叔盖胡鼻山两家刻印》。
对印"以意为之"篆法奔放浪漫,刀法上颇能体现钱松的冲中带切的技巧,自然率真。布白以险取胜,直笔横笔挺正,给人以动中求稳的美感。边款单刀楷书。以生辣劲健为特色3.2× 3.2×95cm
"江南篆刻第一名手''杨潍
杨潞(1781-1850),原名诲,字竹唐,号龙石,晚号野航,别署石公山人。江苏吴江人,精研金石考证,书法取法于《天发神谶碑》。精金石考据之学,擅刻竹,字、画均能,用刀不以光洁取悦于人,讲究传神。篆刻虽无法脱尽浙派形模,但在力求妩媚之习中自成一格;印款,早中期苍拙,后期稍工秀,得六朝碑刻遗意。道光甲辰(1844)年,半身疯瘫,不利捉刀,以后很难再见其作品。
杨澜擅艺多方,刻竹、刻碑、刻印,靡不精通。他曾自钤印谱一帙,题为《龙石道人印存》,共钤印三千余枚,皆为历年鬻印所得,可谓洋洋大观,大凡铜、牙、玉、竹诸不同印材均在印旁标出。蒋宝龄《墨林今话》谓杨溜为"江南篆刻第一一名手"。杨溜虽非杭州人,但他与赵之琛同年出生,其问偶受浙派影响理所当然,但从总体上看,他的作品还是走吴门印风的道路。他出生在苏州吴江(松陵县),又常在苏州卖艺,所学的也是吴门派印风如文彭、顾苓、徐坚等乡前贤的名作。杨潍传世朱文印,有明显的明代中后期篆刻初兴时的醇朴遗风。至于白文印"子孙非我有委蜕而已矣",虽为多字,但在盘曲回绕时尚能不失醇古之意。在篆刻中,无论是朱文的学文彭或是白文的宗汉风,他的线条都不是光洁挺滑一路的。
西泠印社孤山上的仰贤亭中,杨潍有一方肖像碑。能与丁敬、蒋仁直至邓石如、赵之谦同列于孤山圣地,为仰贤亭二十八贤之一,足见杨獬在篆刻史上的地位,世人称之为"松陵派"。
白文"子孙非我有委蜕而已矣"寿山红高山盘龙钮6.2 ×4.8 × 3.5cm
才貌双全的程庭鹭
程庭鹭(1796-1858),初名振鹭,字缦真,又字问初,号绿卿,改名庭鹭,字序伯,号蘅乡等。嘉定(今属上海)诸生。善词章,工山水,清润中寓苍浑,近李流芳。篆刻宗法浙派,得丁敬、黄易神髓,印风质朴古拙,厚重静穆,颇自负。
程庭鹭本来是个画家,其地位在乡里自然是第一等的。他的美姿风彩常令人称道。陈云伯称他是有"抱鸾凤之姿,挹烟霞之气,诗情画境,一如其人",如此翩翩美少年,书画兼长,可谓是才貌双全。程庭鹭的印风古朴、沉稳,他的作品常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白文印"交存古道见真情"为寿山黄杜陵狮钮章,边款小楷秀雅明净,清丽绝俗,石质凝灵诵诱3.4× 26×96cm
明 清 各 家 闲 章浅 析
.
滴水草堂书画网 (http://www.dsct.cn)
滴水草堂画廊 (http://www.dscthl.cn) 赵立军编辑
.
刚健婀娜的邓派与歙派艺林中名声甚高的胡唐
胡唐(1759一1826),初名长庚,字子西,号西甫、聍翁,别署城东居士、木雁居:仁。安徽歙县人。巴慰祖外甥。精篆刻,宗秦汉,参宋、元,得古玺印形神;用刀劲挺细腻,刀痕不显;布局形式不拘一格,疏密重自然;风貌工整道劲,秀丽娟美。后人将其与程邃、汪肇龙、巴慰祖合称为"歙四子"。胡唐与他的母舅巴尉祖风格相承,取法秦汉清丽绝俗,被并称为巴胡。巴胡以秦汉为指归,达到神妙自然的境界,精能到了极点。他们的刻印,如果与汉印混在一起,是难分彼此的。巴慰祖、胡唐的风格对晚清印坛巨擘赵之谦有重要的影响。赵之谦在为好友魏锡曾刻《钜鹿魏氏》一印的款识中有题句云:"老辈风流忽衰歇,雕虫不为小技绝,浙皖两宗可数人,丁黄邓蒋巴胡陈",巴胡为后世的推重由此可见。
在历来关于论印的诗词中,张问陶(号船山,乾嘉书画家)作有一首长诗歌咏胡唐的铁笔,被认为是最好的一首。胡唐为他刻"船山"一印,张问陶就此举赋诗《胡城东唐刻船山小印见赠作歌谢之》。
"胡君镌石石不死,一片灵光聚十指。得心应手有神力,不怕酸风射眸子。浅镂深刻疑鬼工,精妙直过王山农。黄金一篇镌一字,红泥的的真能事。世人求不得,我亦不敢求。忽向空中贻佩印,使我高悬肘后如封侯。其下蟠朱主,其上作狮钮。朱文宛转署船山,狮钮鬣髻直刍狗。君不见,百年人世同枯朽,漫说无传传亦偶。刻铭书相斯,沉碑夸岘首。千秋万岁后,悠悠一杯酒。金石之功累良友,狂来欲叱精灵守。吁嗟乎!狂来空叱精灵守,又知此印他年落谁手?"
我们从这首长歌中得知了胡唐在当时艺林中的艺术声望,倘若张问陶诗中不用夸张,那么"黄金一篇镌一字",倒也足以反映出胡唐名声甚高。在当时能傲视于印坛的,只有胡唐与巴慰祖。白文印"第一功名只赏诗"古朴工稳使人折服,印文体现出一种沉稳、静穆的古风,印章边款以清丽绝俗的小行书展现,明净雅洁,使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白文"第一功名只赏诗"寿山老坑狮钮大山石印章3.4 × 3.3 × 9.1 cm
士大夫雅玩心态十足的文鼎
文鼎(1766-1852),字学匡,号后山、后翁等。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咸丰元年(1851)征举孝廉方正,力辞不就。平生未官。善鉴别,储藏的金石、书画多为精品。书法和山水画师法文徵明。精刻竹,所作皆亲自书、画。刻印不落陈套,严谨平稳,风貌雅秀;印款常见者为楷书,娟秀动人。
文鼎生活的时代,正是浙派大盛、方兴未艾之时,因此波及四面八方,嘉兴、湖州一带也翕然相从。想当年嘉兴一域,文人墨客云集,书画家张廷济、篆刻家钱善扬、擅书法通篆刻的黄锡蕃、文鼎以及周围一带的名士如官湖南布政司理问、藏弃甲于娄东、书画兼金石学家瞿中溶,能诗善医的篆刻家沈爱萱等,各为道古至契,终日领略古物,收藏研讨,不遗余力,又各编谱选印,序跋题记,竟是何等风雅绝伦。铢积寸累,得此一并发之,真是媲美西泠而毫无愧色。
文鼎富收藏,写山水亦有逸致,师从吴门文征明一派,以苍劲圆润胜,书法"小楷谨守衡山翁家法"。其气息心态,精细而妩媚、少却一股阳刚之气,不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明清士大夫视翰墨为雅逸,本来就具有相当明显的阴柔倾向。文鼎及一帮交情莫逆者,虽不是地道的艺术表现主义者,他们的士大夫雅玩心态是十分明显的。因为是雅玩,所以文鼎更显多才多艺。精鉴别,他收藏的金石、书画多上品佳石,亦精刻竹。文鼎的篆刻作品面目多样,从不死抱着正宗不放。他对印材的选择尤为讲究,从本人收藏的文鼎印章来看,石质一流,有纯洁通透、晶莹凝润的寿山水坑石黄水晶,有坑头洞桃花冻,有在通灵透明的芙蓉石肌理内分布着红色块、属芙蓉极品的红花冻芙蓉。文鼎嗜古雅玩,实属大雅,不但印作有十分的水平,就是边款也是一流的,在显赫一时的西泠八家之外能有此奇才,诚属难得也。
白文"我思古人"寿山桃花冻狮钮章3.4×3.5×10cm
朱文"守拙"芙蓉极品红花冻芙蓉螭钮章1.3 × 1.3×7.1 cm(老红木盒装,盒盖由来楚生题"文房清玩")
白文"海阔天空"寿山白田冻狮钮章(罕有) 2.5 × 2.5×10.1 cm
如皋派后期的功臣黄学圯
黄学圯(活动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字孺子,号楚桥。江苏如皋人。工篆刻,融二汉、程邃、浙派等特点于印间,尤得力于如皋派。嘉庆丁巳(1797)年编自刻印成《历朝史印》十卷,道光丙戌(1826)年成((楚桥印稿》四册,后撰《东皋印人传》二卷。
黄学圯在印史上的作为很了不起,既有创作,又有理论,而且所汇集编谱的还有一般的创作印谱与专门的学术研究印谱之分。比如,((楚桥印稿》是一般的印谱,而《历朝史印》则是立足于印史的研究,以历代史学家名姓为印汇成印谱,具有十足的学究气氛。在经过二十年之后,又重新编定《历朝史印》,不断增删、修改、订正,使之更臻完美,其治学精神令人感佩。
身为如皋人,对如皋派的兴盛一时显然有亲历的体会。这里收藏的几方黄学圯印作,可以看出他还是步趋如皋派许容、童昌龄之后,布局别出心裁,疏朗跌宕,独树一帜。
杜陵布币式联体龙环钮章朱白文"禅心" 1.5×3 × 5.7cmra
花芙蓉鳌龙钮章朱文"学到古人难" 2.5 ×26×10cm
黄杜陵螭龙穿钱钮印
白文"如风行空无所圭疑"4.5 ×4.5 × 4.2cm
明 清 各 家 闲 章浅 析
.
滴水草堂书画网 (http://www.dsct.cn)
滴水草堂画廊 (http://www.dscthl.cn) 赵立军编辑
.
各具风采的晚清印家
锐意变法、表现个性,是晚清印坛的创作主流。虽然地域、师承的渊源等因素仍然影响着篆刻家的创作作风,但这一时期杰出印人在书法、刀法方面的探索求变已经趋于多元化。
书印一体别开生面的一代宗师吴让之
吴熙载(1799-1870),原名廷飚,字熙载,避同治帝之讳,五十岁后更字让之,并以字行,号让翁,攘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言庵、言甫等。斋室名为"师慎轩"。江苏仪征人。他是一个多才的艺术家,早年从包世臣学书法,为包氏入室弟子,篆刻学汉印,后倾倒于邓石如,余暇则花卉,有士气。一生刻印以万计,破前人藩篱而自成面目;印文,文中寓圆,刚柔相济,粗绌相问,婀娜多姿;用刀,或削或披,流畅自然,突出笔意,发前人所未发;布局极尽变化之能事;行草印款,飘逸劲丽。为晚清杰出的印家之一,对后世印学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吴让之大约在清咸五、六年间(1855-1856)受吴云的邀请,到他家住了三四年时间。吴云是当时一个富有的收藏家,收藏极为丰富而珍贵的钟鼎彝器,玺印、陶玉砖瓦、金石碑版拓片,他号平斋,也常以他所藏珍器物为斋名。让之在他家帮助整理,共同研讨。这使让之的艺术素养无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吴让之刻印刀法很特别,有"浅削轻披"之技,为丁敬以来甚至邓石如亦无。后人有日"神游太虚,若无其事"。吴让之继承了邓石如以小篆委婉流畅之势人印,刀法转折灵动多变,"刀中见笔",是继邓石如之后,在书印一体方面别开新生面的重要人物,这对浙派垄断的印坛无疑是个冲击,在篆刻发展史上他是个大功臣。
白文"好学为福" 3.3×3.3×9.3cm
白文"熙载慕汉"寿山搁溜田角端钮印章。该石欠温润、通灵,肌理略有黑钉。但仍不失田石本色33 × 2.6 ×6.5cm
白文"占断烟霞不老身"寿山老坑白芙蓉古兽钮印章 5.3×55×45cm
白文"仲海平生真赏"寿山杜陵狮螭钮印章,石质结晶坚实,通灵温润,肌理有水流纹和砂丁。3.9×39×11 cm
白文"游戏翰墨"寿山旗降黄,石质坚结,细腻温润,有光泽 2.5 ×2.5 ×10.3cm
朱文"海边吹笛客"杜陵角端钮椭圆形印章 3.6 ×63 ×6.3cm
朱文"得风作笑"白芙蓉巧色双螭穿钱钮扁圆章 2.1 ×5.9 ×10cm
白文"多情怀酒伴,馀事作诗人"寿山红高山龙龟钮印章,色如朱砂布满全印,略露白地 42 ×6.7×5.5cm
朱文"物常聚于所好"寿山旗降白狮钮印章 5.2 ×5.2×6.2cm
白文"自称臣是酒中仙"花美蓉穿钱蟪翎长育印童 6 ×34×7cm.
朱文"得者宝之"田黄布袋和尚长方印章2.8×2.8 ×14.5cm
浙派的反叛者钱松
钱松(1818-1860),初名松如,字叔盖,号耐青,别号铁庐、西郊、秦大夫、老盖、未道士、云和山人、西郭外史等。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与胡震交善。绘画山水设色苍古有金石气,梅、竹也具功力。善琴瑟乐曲。篆刻师法丁敬、蒋仁,但主要得力于汉印,尝手摹汉印二千钮,功力深厚。赵之琛叹日:"丁、黄后一人,前明文、何诸家不及也。"钱氏具有一种朴厚高古、苍劲茂秀、大巧若愚的新气息。他独出心裁的章法和切中带削的新刀法,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新路子,成为跳出浙派樊篱、异军突起的反叛者。
有许多印家认为,将钱松划为西泠八家之一实在是历史的误会,因为他的印风显然已不是浙派路数,而体现了更宽阔、更多样化的内容。这一点,只要翻翻《钱胡印谱》中钱松的作品,即可明了。
钱松到底是西泠八家中货真价实的传人,还是浙派的反叛?仅从狭隘的流派立场来看,钱松的广泛取法使原浙派形象变得模糊,与浙派可以脱离开去;但从广义来看,钱松的成功无疑拓宽了浙派印家的视线,使之从一个渐趋定型的刀法、章法躯壳中解放出来,拯救了浙派。与陈豫钟、赵之琛相比,钱松的成功更有价值。
正当钱松意气风发之时,据说是咸丰十年李秀成率太平军攻占杭州,他为效忠清廷,"阖门仰药死",遂使如日中天的艺术生命夭折,时年四十三岁。
白文"此情不已"寿山青芙蓉狮钮印 3.7×3.4 ×6.8cm
朱文"为知者道"白芙蓉蟠螭钮扁圆章4.2×2.6×6.2cm
白文"文章有神交有道"寿山杜陵蟠蟪轫长古音 2.3 ×5×6.2cm
白文"白雪轩藏"寿山红芙蓉狮钮印章.石质较凝润而坚韧,微透明,肌理含砂丁及灰白色块如花生糕3.8×3.5×8.2cm
朱文"以古为徒"寿山善伯洞蟠螭钮方章,印体多红,白色,细腻微透明,肌里含金砂点和"花生糕" 2.2 ×2.2 ×5.8cm
抑扬飘荡的徐三庚
徐三庚(1826-1890),字辛谷,号井糌,又号袖海,别号金喾、余粮生、金糌道人、荐木道士等。浙江上虞人,游寓杭州、上海、天津、北京、广州、香港等多处,鬻艺为生。工篆隶书,书体峻逸多姿。篆刻早年师法浙派,对陈鸿寿、赵之琛印作独有所钟,下过功夫。后转学邓石如,又旁涉汉简、汉印,融会《天发神谶碑》意境于胸,参与己意,大胆变体,形成自己丰丽灵动的风格,尤其是笔画延长伸展,增加曲线的夸张效果,抑扬飘荡,极有创意。其印作当时在江浙一带声誉甚高,同时代的名画家张熊、任熏、任颐、黄山寿、蒲华等人用印,多出自其手。
在清末群芳争艳的印坛上,徐三庚也可算是一朵奇花。他以小篆入印,使人们感到篆刻变化如此妖娆,其流畅与妩媚实在令人注目,并形成典型的徐三庚式印风。其结体中宫收紧,外围疏展,使疏者更疏,密者更紧,使字法、章法更加跌宕多姿,线条上则多强调"一波三折",刀法上仍保持原浙派与邓派的传统冲切结合的刀法,强调疏密聚散,婆娑多姿,颇似"吴带当风"的舞蹈蹁跹。徐三庚在国内名重一时,求印者不辍于门。当时日本门户开放,他的印谱与作品传到日本颇受青睐,日本著名篆刻家圆山大迂、秧山白岩,均曾先后来华,投师徐氏门下。
白文印"安且吉兮"寿山琪源洞杜陵石,该石色有红、黄、白等,质晶莹温润,凝结通灵,肌理含细萝卜纹3.4 ×3.4 ×11.5cm
朱文"江东后生"寿山黄杜陵蒲意长方随形童3.2 ×3.2 ×14cm
白文"一园水竹权为主"寿山善伯洞薄意随形章4.6 ×4.6 ×10cm
白文巨印"深心托豪素"寿山白高山狮钮印章5.8 ×5.8 ×15.5cm
白文印"好心为道"龙钮巧色印章 23×2.3×8.9cm朱文印"酲眼人"龙钮巧色印章 22 ×2.3 ×9cm.
白文印"花好月圆人寿"巧色高山石三鼠偷玉米巧色圆雕钮印章3.8×3.8×7.1 cm朱文印"劳谦君子有终吉"田黄石狮钮印章3.8 ×3.8 ×7.5cm
印坛奇才赵之谦
赵之谦(1829-1884),字益甫,又字手为叔,别字冷君,号铁三、悲庵、无闷等。所居日"二金蝶堂"、"苦兼室"。咸丰己末(1859)年举人,官江西鄱阳、奉新知县。
赵之谦是清末集书法、绘画、篆刻全面发展的大艺术家。他是清道光九年(1829)出生在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曾经久居之地,以及画家徐渭、陈洪绶、诗人陆游等人的故乡绍兴,他祖上都是有钱读书人家。他幼小就很聪明,两岁能执笔写字,稍大一点,读书就能过目成诵。因他性格好强,排行第三,之给他取了小名"铁三"。由于他好深思,常常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来向父母、兄长发问。所以小时候,父母给他取了"之谦"这个名。
一个人的字号,往往代表他的身世与志向。尤其是由自己取的别号斋馆等印,更可见之。赵之谦早年刻的印章边跋中,曾经用过一个别号,叫作"冷君"。根据目前印谱边款所见,最早为壬子年(1852年)赵之谦所作"理得心安"印的边款上出现。本人收藏的两方赵之谦早期作品,其中一方为咸丰癸丑年夏天(1853年)二十四岁时所作,朱文扁圆印"翰林供奉"凿印款为:"冷君为文伯世长大人作岁在癸丑维夏"。在他三十岁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其父去世,哥哥为了连年打官司破了产,世态炎凉,处处受到他人冷言冷语的冷落。在饥寒交迫的时候,他没向贫穷低头,常闭门高声朗读,被人认为怪诞,他置之度外。二十五岁(甲寅年)那年,他到杭州去卖画,以邵芝岩笔庄为收件处,每天都要到那里去等候画件,常常一无所获,悄然回来。他白号"冷君",环境冷酷志益坚。1859年,他三十一岁时中了举人,主考者认为他才艺列全省之冠。1865年赴京参加会试,有机会看到许多金石资料,从而丰富了自己的创作。今天我们能见到的赵之谦印作,大致有近四百方,其中自刻名章约占百方。另外一百多方则是为胡亥甫、沈均初、魏稼孙、潘伯寅、王懿荣、何竞山、刘子重以及门生钱式、朱子後等刻的,他们都是曾和冷君在一起,研究金石碑刻者。再有近百方则为周氏、傅氏昆弟以及江绸叔、谭复堂、戴子高等老友所制。诚如赵之谦自己所说,"字画卖钱,赖以存活",尺度可以宽些,而刻印则限于同道知己以及相知极深的朋友。
只有赵之谦,既是印坛奇才,又是全才。文彭、何震、丁敬、邓石如,到了他刀下都成了一个局部的存在;古玺汉印还有宋元朱文印也是信手拈来的形式参照;碑版、镜铭、钱币、权量、诏版、彝器......只要他认为是可以拿来为己所用的,一概全盘收进。于是,赵之谦的篆刻几乎是一个"博物馆",什么样的内容都有,什么样的美感都能毕现。同时,他在印跋边刻的创作方面,也有极高的成就。"印外求印"是赵之谦的成功秘诀。日本西川宁氏评赵之谦印时说:"赵之谦作为篆刻家的存在,要比作为画家、书法家的意义更大。"
赵之谦用于其印款的别号按时间先后主要有冷君(三十岁前后)、悲庵(三十四至三十五岁)、无闷(三十六岁以后)等。赵之谦印章的成熟期,当以其二十九岁作为起点。钱君句曾说:"赵之谦早年曾致力于浙派,中年以后才逐渐进入皖派,最后融合浙皖二派而创为新浙派。"赵之谦五十四岁时为潘祖荫作朱文印《赐兰堂))之边款日:"不刻印已十年"。这证实了他自四十四岁赴江西为官起,便不再刻印之说。现今所能见到的赵之谦的印作,主要是他二十四至四十四岁这二十年中的作品。
光绪十年,中法战起。法军骚扰闽海,清军由南城过境,赵之谦张罗供应。"哀郁伤于中,风寒袭其外,......浸淫至于气喘神散,遂尔离开人世。"时间四年旧历14月初一日,享年五十六岁。
白文"福德长寿"寿山桃花冻寿星人物钮印童4.2×4.2 ×15cm
朱文"希世之珍"寿山红旗降双龙钮印童2.4 ×2.4 ×8.1 cm
三方一组印章,黄花梨木盒装,
朱文"天道忌盈人贵知足"花芙蓉角端钮印章。 2.7×4.7×6cm
三方一组印章,黄花梨木盒装,朱文"我以信为宝"鹿目格蟠螭钮印章。 2.5 ×2.6 ×6.8cm
三方一组印章,黄花梨木盒装
白文"适信为佳"双色芙蓉巧雕獬豸钮印章。 2.4 ×2.4 ×6.7cm
朱文"天香国色"花杜陵随形螭龙钮章3.5 ×3.5×93cm
白文"事理通达"芙蓉冻博古钮穿环章3×3 ×6.5cm
朱文"愿流传勿损污"寿山牛角冻巧色灵芝钮章2.4×5.1×5.2cm
朱文"宝董室"花芙蓉巧色硕果小虫钮扁圆章 3.4 ×6.9×7.2cm
白文"寒灯独自吟"花芙蓉芭蕉鹧鸪钮章4.7 ×4.2 ×6.7cm
朱文"亭映江月"白芙蓉竹节钮章3 ×2.5 ×8.3cmra
自文"心出家僧"黄善伯冻布袋和尚人物钮章 2.5 ×2.6×10cm。
好集古精鉴别的广东、湖南巡抚吴大潋
吴大潋(1835-1902),字清卿,号恒轩,晚号惫斋。清学者,书画家、金石学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同治初客沪,入萍花社书画会,同治七年(1868)以进士入翰林。1884年会办北洋军务,驻天津。1885年诏赴吉林,同俄使交涉珲春黑顶子边界,收复沙俄侵占之地。翌年,升广东巡抚,1888年郑州黄河决口,派往治河,授河道总督。1892年出任湖南巡抚。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时,自请率湘军赴前线作战,因兵败革职,获遣回籍。
宦海沉浮,退出官场的吴大潋从此潜心于集古鉴赏,曾一度主讲龙门书院。吴大潋篆书参以古籀文,兼长刻印。山水、花卉,用笔透逸。精鉴别,喜收藏,所得古器皆手自摹拓,尤能审释古文奇字。著有《悫斋集古录》、《说文古籀补》、《恒轩吉金录》、《古字说》、《古玉图考》、《意斋诗文集》等。光绪十九年(1893)辑《周秦两汉名人印考》尤为古今印学界所推重。
白文"身外浮云"寿山黄高山博古钮随形章,石质细而微松,晶莹通灵,肌理有绵丝纹,偶有黑点和黄色砂点2.4×2.4 ×4.6cmra
白文"愿君寿"巧色花芙蓉水龙纽扁圆章3.9×2.1×5.6cm。(乌木印盒,盒盖由王福厂题"印珍"两字)
挺拔瘦劲布局极尽匠心的胡锃
胡镘(1840-1910),字铜邻,号老鞠、废鞠、不枯,又号晚翠亭长。浙江石门(今崇德)人。工诗。书法以篆、隶、行见长。绘画,山水风格近石溪,兰、菊风格颇透逸。精刻竹,少时刻扇骨已有声誉,重视对象的神态和意味,不以光洁取悦于人。
胡镬所处的时代和身处的地域,高手云集。吴昌硕的存在,赵之谦的存在,像两块夹板似的把他夹在中间,要冲破这两位大师的高压谈何容易。但他还是我行我素,投入赵之谦、吴昌硕都未及投入的玉印风格领域,尽显他那挺拔的汉玉印线条、宗法秦、汉,白文细劲,朱文粗犷,用刀秀挺,突出笔意,布局极尽匠心,疏薄中含紧凑,平中有险,险不失稳,气韵苍秀。
秦、汉玉印格调展现的是大气而不弄小巧,但也会由此产生一个问题,即难有节律变化。倘若不加考虑,一味直用此法,亦难免千篇一律之弊。胡镘的突破点是尽量保持玉印那种纯正的线条,挺拔直率,但在结构时却十分注重穿插,以线条之间的避让关系与交错关系来造成空间的错落美。这种大胆独特的探索,是一种学识雄厚、理解力、把握力都十分卓绝的标志。
白文"学到老"将军洞芙蓉双鸪钮章22 ×22 ×7.5cm
白文"酌古又斟今"花美蓉巧色三螭戏珠钮章3.1 ×3 ×7.3cm
自立"别有风趣"寿山鸡油黄田石随形薄意章 2.3 ×6 ×4.1 cm
朱文"古苏州"青田灯光冻梅竹薄意印章 3 x1.5 ×7.8cm
誉满海内外的一代宗师吴昌硕
吴昌硕(1844-1927),原名俊,又名俊卿,中年更字昌硕,别号甚多,有缶庐、缶道人、苦铁、破荷大聋等。浙江安吉人。篆刻由浙派入,取道邓石如、吴熙载而涉秦汉之境,尤能貌拙气盛地作石鼓文,以玺印、甸瓦、碑碣笔意融入书画,篆刻钝刀切石,别具古拙淳朴、苍劲郁勃的气息。
少年时代的吴昌硕,虽然对书画篆刻产生了浓厚兴趣,初露才华,但动乱的晚清社会并没有给他带来优越的条件。十七岁那年,太平军过浙西,战乱四起,百姓四处逃亡。他与父亲失散,独自一人流浪在浙江、安徽、湖北等地,替人打短工、做杂活,吃剩饭残菜糊口。五年的流浪生涯,使他骨瘦如柴。直到二十一岁才回到破败不堪的家中。晚年时居上海,蜚声海内外,丰衣足食,但他始终保持俭朴本色,曾对友人说:"除了山上的老冬茅,我哪一样没有吃过呀!"
吴昌硕曾经和在上海时的好友吴待秋说:"没有平斋,也就没有我昌硕了。"他年轻时在苏州吴云(即吴平斋、两种轩主)家当家庭教师。平斋是苏州知府,喜书、画、篆刻,家中收藏甚富,钟鼎彝器满室。一天平斋问其子:"先生闲来作何消遣?"子答:"惟见老师执刀刻砖,不懈不倦。"平斋觉得奇怪而往视之,果见缶翁伏案刻印,格格有声。平斋很受感动,抚缶翁肩说:"你很用功,但这是硬千,篆刻治印尚未入门呢!我给你看看家藏的古印、印谱吧!"面对历代印章,亲手抚摸明清各派刻面、边款,缶翁得此机会,虚心学习,不断摹临,始归正路,越数年,眼光提高,印艺大进,集诸家之长,为CMt后成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吴昌硕早期也是学浙派的。从他最早一部《朴巢印存))中即有明显的浙派面目。从浙派的切刀方笔到邓石如、吴让之的冲刀圆笔,缶翁的线条不是简单的跨越和转换,而是逐渐从有形向无形,大智若愚,信手打凿皆成妙境。缶翁以第一流的胸襟和第'流的感悟,对篆刻印面艺术造型的阴阳、刚柔、方正、直曲、粗细、糙润等进行出神入化的改造。他将自己书法中的圆熟精悍、刚柔并济、醇雅古朴、得"石鼓文"神韵的特长揉合进去,又吸取绘画中的"虚实相生、疏密有致"的理论,并创用圆杆粗厚的钝刀,运作时指腕力度大,下刀钝而重,便于硬入直切。从而形成了自己磅薄豁达,苍古大度,朴实中见雅贵,憨厚中出机灵的篆刻新风范,成为篆刻艺术史上的又~个里程碑。
朱文"生气远出"黑青田石皮巧雕三螭龙戏珠浮雕随形章。该黑青田石色黝黑发亮,质细洁温润,肌理略隐格纹及白点,如此大料黑青田石章罕见。4×4×10cm
寿山巧色高山石狮钮对印白文"读遍千古书" 3.2 ×3.2 ×10.5cm寿山巧色高山石狮钮对印朱文"作了天下事" 3.2 ×32 ×10.5cm
寿山和尚洞高山石双狮钮对印自文"南园耕读人家"3.6 ×3.6×103。m寿山和尚洞高山石双狮钮对印朱文"闲情雅趣"3.8×3.8×9.7cm
一组六方寿山硬田石随形螭钮印章.田石中凡温润不足,通灵不够,杂质、裂纹较多者,统称为"硬田石"。
白文印"鹤寿"、"无量寿"、"与天地同寿"①、②、③朱文印"仁者寿"、"人长寿"、"金石寿"a、b、c
白文"集虚草堂珍藏书画印"6.3 ×6.3 ×9.5cm
白文"能事不受相促迫"白芙蓉布袋和尚钮章 3.4 ×3×6.1 cm朱文"画奴"红高山火龙随形章 1.7×3.6×4.8cm
白文"乱头粗服"白田石狮钮章,白色中泛淡黄色,且颜色向内渐淡,质灵纹细2.1×2.1×6.8cm
白文"若风之遇箫"芙蓉三狮钮章。吴昌硕35岁(1879年)时为吟轩先生所作4.8×4.8×11.2cm
白文"犹读大痴画卷还"巧色高山石水龙钮随形童 5 ×5×8cm
白文印"长年"、"CMt利"博古钮章 1.5 ×1.5×8.5cm
光洁挺拔不失古趣的篆刻大师黄士陵
黄士陵(1849-1908),字牧甫,又作牧父、穆甫,号倦叟、倦游窠主。安徽黟县黄村人。十四岁即逢清军与太平军在家乡打仗,家园被毁,失学失怙,悲悲切切地当了十几年"末伎游食之民"。早年流寓南昌,以经营照相为生。1882年转居广州。1885年被荐去北京国子监南学肄业。1887年后又久居广州。1900年归黟县,不复再出。黄士陵在粤期间,投入两广总督张之洞、广东巡抚吴大潋幕下,从事广雅书局经史校刻,又协助吴大潋编纂金石书籍,如《十六金符斋印存》钤拓、《刘熊碑》重刻等工作,同时又以鬻书鬻印自给,眼界大开之际又有多多的实践机会,其技艺长进不亚于苏浙印家。
黄士陵与吴昌硕的篆刻艺术相比较,可以说是各臻其美,一时瑜亮。虽然这两位大师年龄相仿(吴长黄四岁),处在同一时代,但各自的印学主张、创作手法、艺术风格却迥然不同。吴氏印章特别是晚年可以说是每印必破,而黄氏成熟期的印作则力求无一方不光洁。黄士陵的清峻、雅逸与吴昌硕的雄浑、奔放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这是稍有印学常识的人牡牝立辨的。
在章法上,黄氏注重"印外求印",借鉴金文布白之神理,形成了于平整中见流动,在参差中求均衡的特点。其印章布局通常用两种手法:一是在大体匀衡的空间里,利用线条的欹正和粗细的有度变化、小空间的不匀分割等手段,使印作在规整中流出灵动的气象;二是把金文布白中那种散中求正的章法构成运用到印章中,即所谓在不平整中求平整,在不均匀中求均匀。
在字法上,广撷搏取三代秦汉文字,或假其形,或取其意,并将汉隶及金文的一些笔画形态合理而成功地移植到缪篆中,增强了文字的表现力,丰富了篆刻艺术的字法语言。
在刀法上,黄氏以生辣、挺拔的长冲线条为主。如果说,吴让之的印章线条是以表现笔意为主,那么黄牧甫的线条却以表现刀味为主,但正是由于他早期对吴让之下过很大的功夫,而且书法造诣又极深,所以黄牧甫的印中书法意趣无处不在,但却不刻意以刀拟笔。
黄士陵印作重清淡,印作没有奇险的形式,没有磅礴的气势,初看似乎平平,细品则意韵隽永。
吉金之美并不等于古玺的再现一一如果是那样,黄士陵的作用将是十分有限的。他的功绩在于他把吉金之美作为一种新的审美格局引入篆刻,从而创造出一种光洁、挺拔、妍美的格调。他认为,宗秦汉不能"不脱近人蹊径",应师其本来面目,那才是"正道"、"定理"。因为剥蚀过的汉印古玺,其剥蚀之处正是"西子之颦,即其病也,奈何捧心而效之"。换言之,残破不是传统的原貌,仿汉也只有"无一印不完整,无一画不光洁,如玉人治玉,绝无续断处,而古气穆然"才是神品,才是对印章雅正传统的真正继承。
朱文"眉间心上"花芙蓉猫捉老鼠钮章3 ×2.4 ×4.7cm
白文"燕处超然"寿山鹿目格对章9 ×2.3 ×2.3cm
朱文"寿如今石"寿山鹿目格对章9.2 ×2.4 ×2.4cm
尝寺"不知阡日日向谁旱"寿山半山石会刍钮童 2.4 ×4.9 ×7.3cm
白文"雪岑所藏经籍金石书画印"寿山黄芙蓉,虬龙布水巧色螭龙钮章5.5 ×4.2 ×6.2cm
白文"禅心侠骨"寿山巧色高山石双狮钮章3.8 ×3.9 ×8.3cm
朱文"三好堂所收金石"寿山红半山酒逢知己透雕钮章3.9 ×3.1 ×8.9cm
朱文"人生得意须尽欢"花芙蓉双狮钮章3.4 ×3.4 ×8cm
白文"自是人中凤"将军洞芙蓉浮雕缠枝荷叶扁圆章,紫檀木盒装,丁仁题盖"刀笔镕铸"四字 2.1 ×4.8 ×9.5cm
白文"从吾所好"寿山坑头冻石狮钮章,质细洁稍坚,半透明,肌理有金属细点和砂丁,多裂纹。3.4 ×3.4 ×5.5cm
白文"江七公审定书画之记"白芙蓉蟠螭钮章4.1 ×4.1 ×5.6cm
白文"别时容易见时难"独龙布水钮章。寿山上洞芙蓉,产于加良山天面洞,色多白.黄、红、灰等,质凝腻。老红木盒装,高邕之题盖:"养石清福"四字。 24×3.4×9.4cm
朱文"长寿"白芙蓉螭虎钮章2.6 ×3.4 ×8.5cm
明 清 各 家 闲 章浅 析
.
滴水草堂书画网 (http://www.dsct.cn)
滴水草堂画廊 (http://www.dscthl.cn) 赵立军编辑
.
明 清 各 家 闲 章浅 析
.滴水草堂书画网 (http://www.dsct.cn)
滴水草堂画廊 (http://www.dscthl.cn) 赵立军编辑
.
欢迎光临 滴水草堂书画网 (http://dsct.cn/) | Powered by Discuz! 6.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