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天赐先生在长达半个世纪充满坎坷曲折的岁月里,不管林风眠先生的命运遭受到怎样的挫折和打击,苏天赐始终坚定不移地追随林风眠先生,在生活上呵护左右,在艺术实践上坚持林风眠先生的艺术道路,从未有过丝毫的犹豫和动摇。
水渠与桑田(油画)1985年
早在上世纪初,蔡元培先生就在《留欧中国美术展览会序言》中说:“一民族之文化,能常有所贡献于世界者必具有两条件:第一,以固有文化为基础;第二,能吸收他民族之文化以为滋养。”林风眠先生艺术思想之核心,即所谓“中西调和”的精神实质,盖在于此。而这也正是苏天赐先生穷毕生之力所追求的目标。恰如苏天赐先生自己所言,他希图在作品中表现的,是“东方的意趣,西方的实感;西方的缤纷,东方的空灵”。也即运用西方的形式法则与中国绘画的审美意识相结合;运用西方的笔触性造型与中国的笔线气势相结合;运用西方的结构图式与中国传统的视觉空间相结合。但是,苏天赐作为林风眠艺术传人,并不囿于老师已有的艺术成就,而是通过自己长期的艺术探索不断有所创新。他的作品,整体造型的结构美,酣畅淋漓的线条,简洁明快而富有变化的色彩,共同赋予画面以中国文化中诗意的神韵,从而形成苏天赐独具特色的清新自然的绘画风格。概言之他的作品是色彩和线条的诗。或曰:是诗的色彩和线条。
人们常为苏天赐作品中所透出的中国文化精神的深邃蕴藉所折服,这与他长期沉浸在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汲取滋养、激发灵感不无关联。早在抗战时期他在迁至四川重庆磐溪的国立艺专求学时,就曾凑着煤油灯如豆的灯光,一字一句地全文抄录石涛的《画语录》,书中那种“宇宙在乎手,眼前无非生机”的精神原义,倡导画家“饮之太和”,将宇宙阴阳含和之气蕴于胸中,行之于笔下,重视自己的生命与宇宙生命相关联的合一状态,重视生命精神和生命神采的表现,饱含中国文化精神内涵的艺术主张,深深沁入苏天赐先生的肺腑之中,整整影响了他一辈子。
苏天赐先生的一生与大自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对蕴含无穷的大自然有着刻骨铭心、矢志不渝的热爱。还在童年时代,苏天赐先生就喜欢躺在故乡老城墙外的小山坡上仰望天上的飞云,俯视脚下的田野,与大自然对话。在他长达六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中,始终如一地全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以大自然作为创作母题。在他执教南京艺术学院期间,曾先后二十余次赴八百里太湖写生创作。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意象特征,他以心灵映射万象,表现出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构成清新隽永的审美意境。这种意境,已不是大自然的客观意境,而是主观客观交融谐和并经过情感和精神的过滤、提炼后的意中之象。一个生机勃勃、充满生命情调的大自然,是苏天赐先生所渴慕的理想化的存在状态。他用作品表现他心中的大自然,这是他的艺术追求,也是他的情感需要。苏天赐先生以他充满激情的艺术实践,建构起他所特有的自然美学。
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苏天赐先生主要从事风景画的创作。在他笔下,有春水荡漾的太湖,秋雨初歇的古镇;有静静流淌的小溪,漫山遍野的红叶……面对如画的景色,苏天赐先生常常焕发出如同年轻人一样的激情,画笔在他的手中挥洒自如,或徐或疾,或重或轻,在画布上呈现出错落有致、富有韵律的笔触肌理。苏天赐先生的作品尽管以风景画为主,但是他的人物肖像和人体作品,也应视之为他眼中的“大风景”,这同样是原天地之大美,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苏天赐先生已经走完了他84年漫长而又艰辛的人生历程,他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也是一个纯粹的自然之子。他从中国南方一个偏远小城走出,融入了中国波澜壮阔的新美术运动的大格局之中。他是大半部中国现当代艺术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历史也必然公正地给予他应有的崇高地位。
桃花簇拥的小村(油画)1994年
(滴水草堂书画网立军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