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宗教的健康观

宗教的健康观

宗   教   的   健   康   观

.

滴水草堂书画网 (http://www.dsct.cn) 立军编辑

.

伊斯兰教的健康观

.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  马利强
.
  伊斯兰教提倡“两世吉庆”的人生观,因而十分重视穆斯林在今世生活中的身心健康,要求穆斯林树立正确的健康观。伊斯兰教认为,人是真主设置在大地上的“代治者”,负担有宗教与社会的双重责任,故此,健康的身心是履行和完成宗教功课与社会职责的基础与保障。
  伊斯兰教健康观是建立在信仰指导之下的,因此,认为人要想获得健康的身体,必须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观念,必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所谓健康向上的生活观念,就是指“两世吉庆”的人生观。伊斯兰教认为,今世生活是后世生活的栽种场,后世生活比今世生活更美好,更长久,但为了获得后世的吉庆,今世就必须努力奋斗,并在奋斗中恪守中正之道,不能被今世浮华的得失、成败所左右,而应当以一种平和、健康的心态面对今世生活的一切。当成功、富足、顺利时,要感赞真主的恩赐,当面临失败、贫困、厄运时要接受真主的考验,同时还要求穆斯林以诚实、宽容、谦逊、善良的心态处世为人,所有这一切都体现了伊斯兰教重视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培养与锻炼。
  伊斯兰教认为,穆斯林保持强健的体魄是一项必修的善功,并且为保持健康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规定与要求。

       (一)要求穆斯林必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且将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宗教功修的形式提出。例如,伊斯兰教规定在履行宗教功课之前必须洗净,这种净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洁净,而是要求以此达到身心的洁净,即做到“洁身浴德”,从而收到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兼备的效果。洗净时必须用流动的洁净之水,并且严禁盆浴和共浴,这从客观上防止了疾病的传播。规定夫妻生活之后,必须清洗全身,大小便后必须清洗下身;小孩出幼(成年)前必须进行“割礼”(包皮环切)等等,些都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
      (二)要求穆斯林必须遵循合法的饮食规定。伊斯兰教要求穆斯林必须吃合法而且佳美的食物,也就是常说的“清真食品”,严禁吃那些对人体健康有害和教法命令禁止吃的食物,如自死的动物、血液、猪肉、酒、毒品等等。在进食时要求节制而不可贪食,正如《古兰经》所云:“你们应当吃,应当喝,但不要过分,真主确是不喜欢过分者的。”(7∶31)伊斯兰教的健康观认为,吃的目的是为了保持生命的正常消耗,保护人的身体健康,助人履行善功,因而在饮食方面,应当以适度为宜,这样才有利于身体的健康。同时,伊斯兰教五功之一的斋戒,对于清理肠胃、防止消化系统的疾病、维护身体健康也是非常有益的。
       (三)要求穆斯林必须恪守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了履行伊斯兰教功课�D�D礼拜,穆斯林的生活都是非常有规律的,早睡早起,非常有利于身体健康。每天的五次礼拜虽是一项宗教功课,但其入静、鞠躬、叩头、跪坐等一系列全身运动,对人的身心健康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据调查,全国人口平均寿命最长的地区是新疆,而且穆斯林中的长寿者也比较多,这与穆斯林重视身心健康是密不可分的。
  伊斯兰教的健康观既注重身体健康,更重视心理健康。只有强健的体魄加上健康的心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同时,伊斯兰教把那些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事情,如狂妄自大、妒贤嫉能、发怒、恶意猜测等等,都认为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而加以禁止和防范。

.

佛教的健康观

.
  中国佛教协会  陈星桥

.

       佛教经典中常赞叹佛陀有三十二种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所以我们在佛教寺院中看到的佛像或菩萨像,不仅身形健硕、相貌庄严,而且神情愉悦、慈祥,这实际上反映了佛教对于健康的一种最高理念:在生理上,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具足、端庄;在心理上,坚毅安详,充满智慧。并认为这些是可以通过修行获得的一种福报。
       佛教认为,人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要素(简称四大)构成,其中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等属于“地大”,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等属于“水大”,暖气属于“火大”,呼吸动转归于“风大”。这“四大”之身脓血夹杂,寄生生物蠢蠢蠕动,七窍常流不净,不过是个“臭皮囊”;若四大不调,还会产生种种的疾病;加上生命无常,必然有生老病死等痛苦,任何人都不可能长生不老。因此佛教反对对身体的贪恋执著、过分的关照,认为应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佛修道,解决造成人生痛苦的根本原因�D�D贪、嗔、痴等烦恼,以自利利他,广度众生。另一方面,佛教认为“人身难得”,应备加珍惜。若病痛缠身,即无法安心修道,成就弘法利生事业,还可能堕入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中,而失去人身。所以学佛人为“借假修真”,应具有健康的体魄。
        影响身体健康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如下几大方面:一、外感风寒、内伤湿热等引起的四大不调。二、负面情绪引起的生理紊乱,如嗔恨、忧愁等。故《法句经》说:“恶生于心,还自坏形,如铁生垢,反食其身。”三、由贪、嗔、痴等烦恼导致的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如饮食不节、过度疲劳、贪淫无度、酗酒等。《法句经》说:“贪淫致老,嗔恚致病,愚痴致死,除三得道。”四、由过去和现在所造杀生、奸淫、欺诈等恶业而感召的疾病。五、坐禅本可有益身心,但若调节不当,也易走火入魔,得诸“禅病”。
       针对上述致病因素,佛教形成了一整套医疗保健的思想和方法。佛教医病的重点是治心病。因为病从身生,身由业起,业唯心造,可知心为病本。所以治病当治本,若能通过闻法、诵经、持戒、坐禅等方法自净其心,则疾病难侵,和乐安详。
       佛教不仅重视自我的保健,还特别鼓励关心他人的疾苦。如佛教提倡的四种供养(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中即包括医药供养;布施病人所得的福德最大,居于八种福德之首。律典记载,释迦牟尼佛曾瞻视久病之比丘,亲自为他们洗浴除秽,浣濯其衣,清扫住处,并扶卧床上,为其说法。以后即制戒,令诸弟子见一切疾病之人,皆当瞻视供养,如佛无异。
       虽然治疗身病非佛教之所长,但佛教大藏经中仍不乏《佛说佛医经》、《除一切疾病陀罗尼经》、《能净一切眼病陀罗尼经》、《佛说疗痔病法》、《佛说咒时气病经》、《咒齿经》、《咒目经》、《咒小儿经》、《医疗八支心要略论》、《医经》、《配方百论》、《大藏治病药》、《释门本草》等谈医疗保健的专经专论;大乘佛教本着慈悲济世的思想,更强调“菩萨求法,当于五明处求”,其中即有专究医药学的医方明;《菩萨地持经》说有九种大乘禅,其中即有以治病为目的”的治病禅,密宗八大悉地中亦有“治病悉地”;在藏传寺院中还设有专门的藏医学院,推动、发展了独特的藏医学;在汉传佛教历史上,僧人长寿者甚多,不少高僧还自学医术悬壶济世,为世所称道;至于少林禅僧习武强身更是家喻户晓。可见佛教对健康和医疗保健的重视。

.

道教的健康观

.

中国道教协会  张 凯

.

  道教是一个重生贵生的宗教,追求成仙得道、健康长寿是道教信仰者的信仰起点与追求的人生终极目标。道教的健康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长生可求,我命在我
  神仙信仰是道教信仰的核心。道教认为宇宙万物均有神仙主宰,而神仙是永恒不死的。道教相信,人只要通过全面修炼、敬神、积德行善,经过不懈的努力,就可以修成神仙,可以与神仙一样长寿甚至久视不死。为了达到长生久视,道教徒把成仙得道作为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标。
  道教认为,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她属于人只有一次,人要长寿必须“自好”、“自爱”,保持健康的体魄。道教的健康观首先就是要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要好生、乐生、贵生、尊生,不断探求生命的奥秘,对实现人生的幸福长寿充满信心。其次,道教主张“我命在我,不属天地”,“神不出身,与道同久”(见《西经》)的人生态度,相信“修道于身,爱气养神,延寿益年,其法如是,乃为真人”(见《老子河上公章句》)。认为人只要顺应自然的规律,而又不听天由命,有一个积极进取,乐观向上,济世度人的生活态度,通过不断的修炼,是可以主地动地把握自己的生命,充分地享受生活,健康长寿也是可以实现的。
  二、内外修养,动静结合
  道教为了实现自己的健康观,追求长生久视的生命境界,千百年来不断地寻求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总结出道教的内外丹法,导引行气,坐忘守静,服食补养,药物祛病,动功健体等等方法,从而构成了独树一帜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道教养生文化体系。
  外丹:即服食用鼎炉炼金石草木而成的金丹,盛行于唐五代以前。
  内丹:即指以人自身脏器为鼎炉,通过止念守静,导引行气,调息等方法,达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与道同长久的目标。经过实践证明,静功对调理人的身心健康是有很大好处的。
  道教认为修炼静功还需要动功的配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身心俱佳的效果,故又开创了道教内家拳术,即著名的太极拳。人们经过数百年的锻炼实践,证明太极拳具有极好的健身功能,并走出国门,走向全世界。
  道教为了确保强健的身体,达到成仙得道的目的,还十分注医药祛病,故有“十道九医”的说法。历史上也确有许多道士又是著名医药学家,如魏晋时的葛洪、陶弘景,唐朝的“药王”孙思邈等等。
  三、度己度人,济世利物
  道教认为,仅有形体的健康还不是完整的健康,还必须要有心理的健康和道德的健康。道教认为实现人的长生要经过“性命双修”才能达到。命即指形体;性则是指心、神、意、德。也就是说,人的生命长短是由人的形体修炼和心灵修炼共同决定的,只有做到“性”、“命”都健康才可以实现长生久视的目的。只有有高尚道德的人才能体会生命的价值。
  道教还认为仅有个人的道德的完美还是不够的,还应该济世利人,也就是度己的同时还要度人。道教的神仙们都是有功德于人类、社会、国家的。例如关帝的忠孝节义;吕祖的普度众生;药王孙思邈医病救人;邱祖的“一言止杀”等等,正因为他们有高尚的品德、济世的功德,才受到人们的尊敬和永恒不死。
  如今,做一个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合格的道教徒,在强调形体修炼的同时还须更注重德行的修养,做到爱国爱教、济世利人,服务社会,遵纪守法,自觉地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才是顺其自然,才可能实现“性命”尽善尽美的神仙境界,获得生命的长生久视。

.

基督教的健康观

.

中国基督教协会  包智敏

.

  基督教的健康观建立于上帝创造人的信仰。圣经创世记指出,人是按上帝的形象所造,是上帝完美的杰作,他们的身体是出于上帝精美的设计,上帝用深情的吹气赋予人成为“有灵的活人”,上帝看着自己的创造宣告一切都是好的。在疾病与死亡的残酷事实侵入之前,亚当、夏娃�D�D上帝所造的第一对男女�D�D充分地享受着创造的平安与和谐,健康对他们不是问题。这种和谐完美不仅是指人与创造主的关系的正常,还指一个人本身各部分所具有的和谐。根据圣经,在人被造的过程中,人是按着灵、魂、体三个部分一起被造的。灵指人与上帝沟通的能力,也指人的永恒性,人由此成为“万物之灵”;魂指个人的思想情感部分,具有在心理学层面上所指的功能,还代表一个人的个体以及所拥有的自由意志;体则指上帝用地上尘土所造的物质性躯壳,是人灵魂的“载体”,具有与外界沟通的功能。这种人的三而一的结构是了解基督教健康观的基础。一个健康的人必须在灵魂体这三个层面上取得有机的和谐与完美,各司其职,保持应有的正常功能。
  圣经指出人的罪是向上帝的违背,是疾病痛苦乃至死亡的根源。在圣经中,救赎的结果不仅指灵魂的得救(即与上帝和好),也包括心灵及身体的层面(与自身及与他人相处的平安和和谐)。在健康方面,旧约圣经中上帝曾对他的选民以色列人说:“你若留意听耶和华的话,又行我眼中看为正的事,留心听我的诫命,守我一切的律例,我就不将所加与埃及人的疾病加在你身上,因为我耶和华是医治你的。”(出15∶26)摩西律法中有许多“洁净的条例”,包括大量与健康有关的饮食条例和卫生条例(见利未记11-15章)。这说明圣经很早就把健康与灵性意义相联。
  当然健康的概念不局限于身体疾病的康复,从基督教救赎论的角度也可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这一健康观。一个人的灵魂得救归向上帝后,其身体的意义随即发生变化。圣经称信徒的身体为“圣灵的殿”,有圣灵的内住,这是用基督的血为代价买赎的结果,信徒应在自己的身上荣耀上帝,既要有尊贵得体的言行举止,也要对身体这神圣的“殿”善加爱惜保养,无权随意毁坏。这是一种“受托”的责任感,信徒有本分管理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尽管死亡随着肉身的衰败仍有一天会来临,但“内心却能一天新似一天”。
  心理的健康也为基督教所强调,但又不是孤立地讲心理,从上述灵、魂、体的功能看,这三者是密切相关的:健康的灵是健康的魂(心理)的基础,而健康的魂有助身体的健康。圣经箴言书对人的修身养性有许多教导,如:“要敬畏耶和华,远离恶事,这便医治你的肚脐,滋润你的百骨。”基督教指出罪是指一个人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是以上帝为中心,进而导致人的自私、嫉妒、愤怒、贪欲、自怜等等,这些正是百病之源。又如箴言书中说:“嫉妒是骨中的朽烂”;“喜乐的心乃是良药,忧伤的灵使骨枯干。”因此内心敬畏上帝,心灵圣洁,是获得身心健康的基础。
  基督曾向人发出邀请:“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心灵得享安息,是基督徒心灵健壮的写照,其情景犹如羊在牧人带领下,流连于青草白云之间,又恬静惬意地躺卧于可安歇的水边,这是圣经所描绘的一幅生动画面。身心灵整体的健康、有力与平衡和谐,在生活节奏加速、竞争激烈的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

.

天主教的健康观

.

中国天主教爱国会  褚汉雨

.

        天主教的健康观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健康是天主的祝福
        天主教认为人是天主造的,“天主于是照自己的肖像造了人,就是按照天主的肖像造了人,造了一男一女。”(创1∶27)且天主造人时分两个步骤:第一步,天主用世上已存在的泥土形成了一个人形。第二步,天主在人形的鼻孔中吹了一口生气,这样人就成了一个有灵的生物。从天主造人的过程我们知道:人是由灵魂(精神)和肉体两部分组成的,二者缺一不可。而我们所讨论的人的健康也应包括精神的和肉体的两个方面。
       精神健康也称心理健康,是指人的认识、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征都很正常,如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和睦相处、友爱互助的人际关系等。生理方面的健康是指人体生理机能正常,人体各器官、各肢体没有疾病和缺陷。
        然而,一个人的心理和生理是否健康有时又是自己不能够左右的,常常会受到先天或遗传因素以及外在环境的制约,所以每当有一个健康的婴儿诞生在有益于其发育、成长的环境时,我们都应欢呼赞颂,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赞美、感谢天主,因为每个生命都是天主的礼物、天主的祝福。
         二、珍爱生命,不做有损健康的行为
       既然人的生命源于天主,那么天主就希望它健康地发育成长。为达此目的,天主在给人颁布诫命的时候就明确规定“不可杀人”。(出20∶13)不可杀人从狭义上讲,就是不可剥夺人的生命,不但不可剥夺别人的生命,也不可剥夺自己人的生命,即不可自杀。从广义上讲,凡是有损人(别人和自己)身体健康的事都不许做,而当人的健康受到损害时,要立即停止,并采取补救措施。如人生病应马上看医生,人工作、生活的环境有损人健康时,应采取措施改善环境,即使是为了工作,也不要超过人体所能承受的负荷。另外,天主教会禁止有损人体健康的一些不良行为和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毒、酗酒、卖淫嫖娼、纵欲、赌博、贪饕等。这些不良行为和不良生活习惯不仅损害人的健康,还会使人堕落,败坏社会风气,严重的还会造成犯法行为,扰乱社会治安。我们每个人都应从全人类的命运出发,重视健康问题,从自身做起,一切以人的健康为本,远离不良和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善待生命,珍爱生命。
         三、度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生活
       天主教提倡和鼓励人们,特别是广大信徒要度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上。首先,信仰天主的人的生活是喜乐的,喜乐的源泉是耶稣基督。因为耶稣基督曾向跟随他的人许诺:“我把平安留给你们,将我的平安赐给你们。”(若14∶27)如果一个人心中有平安,那么他的生活肯定是喜乐的,也是健康向上的。这种喜乐不是表面的,而是内心的,是一种深深植根于对耶稣基督依赖、依靠的喜乐。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喜乐并不等于生活中没有困难、挫折甚至是痛苦,而是以喜乐的态度去面对这些问题。即使这些问题没有办法,解决不了,我们仍怀着希望去生活,即便是失望但不绝望,因为有基督与我们同行;其次,天主教徒的生活常是一种满足的生活。这里讲的满足并不是不思进取,不求上进。而是一方面对自己目前所处的好的、不好的境遇和所拥有的一切常怀感恩之心和喜乐之情。另一方面是不过分追逐世上的钱、财、物和名誉、地位、享受等。钱、财、物等只是生活用品,而不是生活的目标,是身外之物。所以人们没有必要想方设法、处心积虑地追求它,否则人将被物所使,为名所困,应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天主教会希望人们都以喜乐、平和的心态对待别人,对待生活,对待世界,这样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