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漂泊与归家

漂泊与归家

漂 泊 与 归 家




         1992年2月和2006年2月,我曾两度在东宫博物馆观摩传世名作《浪子回头》。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那时苏联刚解体不久,人民生活贫困。但我在博物馆里的解说员那从容的神情里,却完全感觉不到现实生活的影响,因为他们是和永恒的艺术在一起,与现实无关。记得那一天天空阴霾,转过一道门,伦勃朗的《浪子回头》蓦然呈现在我眼前,画里的璀璨之光令我震撼,一种博大的爱,经由老父的手,从历史深处传达给我,也传达给所有的“漂泊者”,并赠予他们“归家”的希望。
         让我们设想:在一个北风肆虐的寒夜,随着一阵迟疑的叩门,老父亲把门打开,一团人形扑倒在黑暗中,定睛一看,原来是多年杳无音讯的儿子归来了!在此瞬间,没有激动喧嚣和痛哭流涕,只有默默搀扶下的拥抱、宽恕与怜悯……
         这不是虚拟的故事情景,而是伦勃朗的传世名作《浪子回头》的内容,它以精湛的艺术语言,将“漂泊与归家”的主题标定在永恒的位格上。然而,这幅杰作最精彩之处,是光。神圣之光的到场,令卑微变容为高贵,将世俗化身为圣洁。循着它,观者心灵的焦点,集中在父亲的双手上。这是一双典型的伦勃朗式的手,骨骼坚实、手形平正,血脉在皮肤的皱褶下柔和地延伸,消失于神秘的昏暗之中。与父亲双手对应的是浪子的双脚,它处于粗砺的黑暗中,浸透了因漂泊异乡而烙下的磨难与创伤;那些厚重的色彩与层叠的笔触,为这浪迹天涯的艰难生存给出了“重负”的坐标。

  诗人格奥尔格·特拉克尔(Georg·Trakl)在描写漂泊者的一首诗中,这样描绘光的作用:

  漂泊诸君/来到城门/昏暗墩柱/权作依靠/恩赐之树/绽放金黄/大地深处/汩汩滋养。

  漂泊者也/悄然入内/门槛苦痛/凝成石头/面包与酒/安然桌上/纯净光芒/分外明亮。

  漂泊者(浪子)在“光的照耀/神的呼唤”中到场。匍匐在地上的漂泊者在父亲般金黄色彩的明媚照耀中,消融了与居家者之间的界限,并通过聚拢在大地深处的汩汩滋养,使得“恩赐之树,绽放金黄”,弥合了一切人际间的分离和创痛。
         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在解读格奥尔格·特拉克尔的这首诗时,曾引申古希腊诗人品达的话说:金黄“燃亮一切在场者周围的闪光者,金黄的光芒把一切在场者聚拢在呈显的无蔽中”。在我的理解中,这正是对《浪子回头》这幅不朽之作最为恰切的哲思式诠释。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