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中国画为何“失魂落魄”----关于中国画艺术的若干思考

中国画为何“失魂落魄”----关于中国画艺术的若干思考

中国画为何“失魂落魄”

----关于中国画艺术的若干思考

    作为一个热爱中国画艺术并从事这方面的创作、研究的个人来说,在30多年学习艺术的过程中,我经历了八五新潮伤痕美术、对传统的回归思潮乃至商品大潮中艺术市场化阶段。30年风云变幻中,不断感受到不同时期观念的更替、思潮的演变、艺术的感知和社会对艺术的呼唤、主张和褒贬。尤其是近些年来,国门大开,中外文化空前交汇,使我们眼界开阔、视野宽广。但是伴随而来的,是耳畔一波又一波关于中国画的争论和自我否定,亲历种种观念纷争接踵而来,冲突的阵营也在不断变换。
  中国画应该怎样走下去?什么是中国画?如何重温中国画历史?中国画导引、前瞻是什么?中国画之争是意识形态之争还是文化立场之争?纷繁的画坛,当代中国画贡献了什么?在与书画界前辈、同行做时风议论、慨叹之余,这些问题引起我许多思考。热爱中国画艺术的初衷数十年未改,而同时又在国家画院从事专业的创作、研究工作,这朴素的爱好与职业责任心合在一起,使我想表达一些看法,也欢迎有识之士与我共同探讨。
  
  空谈学术概念只是某些人的一厢情愿
  
  中国画自五四以来,经历了多次革命,近代中国画的发展是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总体进程同步的。受其波及、影响,中国美术教育开始走上了一条庸俗图解化、依附政治化和通俗市井化的道路。有人把现代美术教育追溯至1902年的两江师范,到后来的一批文化精英留法、留日、留欧后归国执教,作为中国美术教育早期的发端。
  至此,我想说,首先,中国画从未独立于社会和文化的总体思潮之外。纯粹的学术问题在人类史上不存在。人是有社会属性的,关于中国画的好恶、褒贬都是一种文化选择,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选择,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生命意识的选择。空谈学术概念只是某些人的一厢情愿。其次,中国画发展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任何艺坛大腕、文化精英欲以一己论调来左右中国画的方向是一种妄想。
  对中国画礼赞、珍惜、爱护的标准是什么?我认为,无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许多论调只是特定时期、特定思潮的产物——只是一种声音而已。但艺术应该允许有我见,只要态度真诚,哪怕是提供一种思路、一种感想也有其可取之处。而现在很多的所谓论争以及一些名高位重者的论调,以及以种种学术的名义发表的关于中国画的褒贬,有许多复杂的成因、背景在。
  我想,无论从哪方面来说,当下中国画都到了该认真思考的时候了。
  阐释艺术,需要直面艺术作品和艺术家本身
  中国画给予我的神秘感、审美力已逐渐消失,在许多大名头的展览上都想逃离。作为一个执着于此30年的人,有这种感觉连我自己都很吃惊。但不久前中国美术馆任吴齐黄四大家展览却深深吸引了我,并驻足停留了足3个小时。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的艺术中有一种东西打动我,这是艺术本身的魅力。它们是什么呢?
  
应该说,这样的展览与我在30年前初看他们的部分作品时相比,已况味深沉了。但那些吸引我流连的东西仍在:齐白石作品中的生命情怀,黄宾虹作品中生命的状态,吴昌硕作品中生命的力度、文化的雅趣,任伯年传达的绘画的能力乃至对于事物表现的细腻传神的功夫。中国画艺术究竟能给生命怎样的抚慰、启示、感动?这就是必须具备艺术的价值、生命的情怀、文化的信息。假如所有的绘画能用文字说清,那还要绘画干嘛?假如文字就能把八大山人的生命情趣、文学意味表达殆尽,那还要珍藏其绘画作甚?
  传统与现代两分法的思维,上世纪80年代曾影响过我们,但今天对它已丝毫提不起兴致。对中国画的评论也一样有过这种经历。事实是,很多非此即彼的理论对艺术没有任何意义,尤其是时下的一些理论文章。读者不知他们要推崇、表达一种怎样的人生理念,甚至让人怀疑其文化立场。艺术最终要作用于人生,而不单是图解、说教,是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感染力。所有试图改变这一点的时髦理论,都是故弄玄虚。
  300年前的八大、50年前的齐白石,他们仍活在他们的艺术品中。要想阐释艺术,只有直面艺术,面对艺术家、艺术作品本身去理解、感受、解读它。如果抛开这些,打着学术的名义,拿一些标榜现代的概念和观点或者套用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其最终产生的艺术思潮将会是不同程度的假大空和虚妄。时下的许多美术理论大多离艺术本身太远。
  中国画的发展不必紧跟国际化

  稍稍了解西方艺术史的人,就会明了,100多年来的西方艺术世界演绎了艺术的不断革命。西方或说以欧美为主体的世界化潮流,功过是非兼半。西方社会文化有优越、优良、优秀的东西,但并非所有西方模式、西方价值都适宜中国以及中国画。近些年来,西方思潮有的已走入死胡同,有的走入相当极端的境地。对于中国画是否要跟上这些所谓国际化潮流,我持保留看法。
  我认为,中国画只有在中国社会、中华文化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和弘扬,也只有中国文化能在本质上阐释、光大中国画。那些认为只有急起直追,靠近、模仿、学习、认同西方价值标准的观点不说其荒谬,至少对中国文化的自信无益,对民族、本土、传统的中华文明、中国传统绘画来说是舍本逐末。中华文化有着辉煌的历史,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散发出光华,它完全可以并且应该放眼世界,融会其他文化。但如果想单单移植、挪用、模仿人家的东西,这并非什么现代”“先进,而是文化错置,是文化立场的混乱,也是对文化价值观的混淆。
  在一些时髦理论家、画家看来,中国画不必再谈传统的意境、气息、笔墨、书法、诗文齐白石、八大、黄宾虹、林风眠、李可染……均过时了,只有按西方人的标准用墨汁来画西式的造型,才是正路。难道只有不断地玩新概念、新花样就不过时?这实际是西方艺术进程不断革命思维的翻版。
  西方现代艺术之父毕加索曾那样地评价中国画和齐白石,林风眠的老师让他学本国的东西,但为何国人对自己的艺术却妄自菲薄?中国绘画史中也有继承和反叛型的人士,但这也并非有人指出的是所谓守旧派”“革新派。当年被称为罪大恶极的董其昌的绘画是因为没有表达人民群众的感情、逃离生活的纯笔墨而受批判,那所谓现代水墨是否也超越了现实人生、没有表达劳动人民的感情、也逃离了生活?纯抽象的东西与董其昌式绘画有无联系?这些经不住再三的追问。而西方近代艺术史不断颠覆的东西是把最符合人类朴素情感的东西颠覆了。中国画艺术似也不必要进入这种游戏程序。
  我们在西方现代绘画大师作品中看到了人性丑恶、自私、狭隘的一面,它们可能是真实的。但我很少从其中看出平和、清新、真切的一面;而诸如齐白石绘画中的温情、人性,爱戴万物的生命情怀,在许多西方近现代大师作品中无法看到。艺术不必拘泥于这一种模式、价值观。不为物役、超然物外,深沉朴素、自然天真、光明坦朗、不激不厉……这种文化的取向为何不能在中国画领域得以发展?追求这些就是传统、过时、老土吗?我想,正是因为中国画大师在艺术中体现了这种取向,它才有独特之处,有迥异于西方艺术(现代思潮)之外的人生价值的体现。
  创作群:最大的集体人格、深沉的文化信念
  八大、齐白石、黄宾虹……从未过时,将来艺术史也会证明这一点。他们的艺术凝聚了中国人关于生命的体悟、文化的积蕴。他们的艺术具备了文化的品格。但令人忧心的是,中国画大师所践行的对人品、艺品的追求近30年来渐为不断更替的时髦所冲淡甚或否定。时下许多中国画就是这种东西的产物:这些作品中表达了莫明其妙的人生情感、莫明其妙的艺术生命观。我对此选择逃离。艺术应予人美好、美妙的情感体验。失去了这些,还要艺术干什么?
  当然,人类文化多元化、区域的差异性都会在不同区域艺术家的作品中显现,但这会是一种共识:传统的中国画艺术始终崇尚一种高格调、文雅的气质。对文雅的颠覆是对人类文明的质疑,对高雅的追求是人类共同的追求。
  选择洗礼人生而不是堕落人生,就是要让人类心灵得到净化、品格予以提升。有人画裸体,是否就该归入色情?有人没画这些,但是格调低下。故高雅与否不能只观其表面,是作者赋予作品的品格使然。现在许多中国画作品画面纷乱,既有观念上的混乱,也有表达方式、技术手段上的杂乱。比如一些利用外来工具、材料作画的中国画作品,以实验、探索角度看可视之为实验性东西。但有的理论家毫不吝啬地夸大、毫无原则地推崇,实在让人难以苟同。前几年这个主义那个流派的展览纷呈,真是城头变幻大王旗,而见到作品时却让人索然。
  中国画艺术最需要中国画的创作人群背负最大的集体人格、深沉的文化信念。如若不然,所有的猎奇、巧言令色、哗众取宠都会出现在中国画盛宴上。这样的例子不少:在美女作家后又出现了美女画家,美女的标准是没有标准的标准;称大师之风流行于中国画界,但大师一词业已贬值。
  由于画家有各自的文化选择、审美偏好形成了不同的审美倾向,中国画领域应该形成万紫千红的局面。如民国时期的绘画也有民族性与革新性并存的问题,徐悲鸿、林风眠调和中西,齐白石走文人艺术与民间艺术融合并济道路,黄宾虹的寂寞孤独自我生命探求体悟”……他们旺盛的创造力、所创造的丰富的艺术遗产仍是当代人无法逾越的高峰。他们的思索创造仍是百年来中国画的制高点,他们对文化的体悟,对生命的体验、传达,对时代的思考、感受,无论感性的还是理性的,仍是今天我们值得研究的遗产。
  但观当今美术界,有多少人以客观、谦虚的心态待之?少年张狂、江湖呼啸、山头林立、利益纷争,学术上的党同伐异、教育上的混乱无序,不能不让人为之悲哀!中国画各种展览上获奖、受追捧的作品引不起艺术爱好人士的共鸣,问题出在哪里?不负责任的艺术评论、艺术主张,已把中国画界搅扰得人心不宁、无所适从;中国画的欣赏标准、价值判断已陷入了混乱境地。这个时代的中国画家如此之多、市场如此之火,但经得住追问、审视的人物和作品有多少?20多年前,李可染先生曾对笔者说:中国画艺术已愈来愈失魂落魄。今天来看,仍是一语中的直指时弊。
  关于中国画本体、价值思考、美学建树、人文关怀,中国画界的重要人士、创研机构、教育学府、艺术媒体,应该做什么,都做了什么?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