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中国书画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书画的历史与现状

中国书画的历史与现状

主持人:


  顾 婧 李天垠
  嘉 宾:
  付红展 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部研究馆员
  杜大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
  曾 君 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部副研究馆员
  张 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副教授

  中国文字既是字也是画

  主持人:奥运会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北京奥运标徽“舞动的京”既是篆书中的“京”字,又是一个舞动着、奔跑着的人的形象,文字内涵与动感图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是否体现出所谓的“书画同源”呢?

  付红展:中国的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是原始社会的先民们从劳动生活中发展而来的,实质已经蕴含了“书画同源”的根源,中国文字既是字也是画。

  曾君:从工具和表现手法上来说,中国绘画和书法都使用毛笔、运用线条进行创作。在书法中书家运用墨色浓淡来营造空间感与灵动性,在绘画上,董其昌也提出了“墨分五色”,通过运用笔墨的深浅浓淡来描绘物体的立体感与透视。只不过,书法更多地表现抽象意境,绘画更多地表现具体形象。

  主持人:中国书画艺术源远流长,能否请各位结合存世的作品简要介绍历代书画的传承。

  付红展:以书法为例,我们搞鉴定主要看当朝代表性书家的风格,他们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貌。先说晋代,故宫存世最早的法书作品是晋朝陆机的《平复帖》,从中体现出晋朝上古的质朴风格,但真正代表晋朝书法风貌的还应是王羲之和王献之,他们的墨迹只有摹本存世,但仍是后世效仿的典范,如脍炙人口的《兰亭序》摹本就是唐冯承素的摹本。

  谈及唐朝的书法,虞(世南)、欧(阳询)、禇(遂良)、薛(稷)、颜(真卿)、柳(公权)六家代表了唐代楷书的风格。他们的代表风格在碑帖中大量体现,而故宫所藏墨迹大多是比较随意的尺牍,反倒不是大家印象中的楷书范本。

  宋朝书法以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为代表。蔡襄是宋朝初年人,他的书法反映了从唐朝的过渡,他学颜真卿,其字有唐朝的工整但又不失圆润,其《持书帖》现藏故宫。此外,黄庭坚的《诸上座帖》、米芾的《苕溪诗卷》等代表名作也是故宫的藏品。同一时期,宋徽宗赵佶写的瘦金体也颇为流行,但遗憾的是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承。

  元代书家、宋朝宗室赵孟頫华丽的书体反映了从宋到元的过渡。此外,元代的代表书家还有鲜于枢和康里巎巎。康里巎巎的字非常潇洒,他的书法一直影响到明代初年。

  明代初年书画在宫廷中发展蓬勃,代表书法家三宋二沈均为宫廷书家。明中期后,宫廷书法没落,民间书法家大量涌现,著名的有文徵明、王宠、董其昌三人,董其昌的书法直至清代还被康熙皇帝所重。明末以傅山、王铎为代表的书家崇尚复古,学习晋法,但其实这是一种逆时代潮流的变异,并没有广泛流传。

  宋以后,中国画由注重写实的宫廷画向注重理念的文人画倾斜

  张敢:从绘画上来说,公元7世纪以前,东西方都没有太多绘画作品传世,盛世唐代遗留下来的作品也不多,存世的很多都是后人的摹品,比如《簪花仕女图》。五代宋时期,中国绘画也还是继承着写实的传统,宫廷画家在当时占主导地位。在宋朝绘画里带有很强的写实主义特点,尽管这种写实不同于西方的写实主义,它没有反映在纯粹的造型上,但是这体现出中国人在精神层面上追求真实的特点。比如邓椿在《画继》里记载的“春时日中月季”和“孔雀升高先举左”,体现了古人作画前的细心观察。尤其是宋代的风俗画,比如《货郎图》中描绘的孩童被货郎所售玩具吸引的场面,又如《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汴河两岸繁荣的生活景象,画中的细节都画得很美、很生动。


   主持人:曾君老师如何看待《清明上河图》在美术史上的地位?

  曾君: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中表现出高超的绘画技艺,将远近、空间关系处理得很巧妙,现代人都很惊叹,觉得画家学习过透视。这样宏大的作品一定需要一个强大的王朝作为基础,单凭个人力量很难完成。宋徽宗时期建立了建制齐备的宣和画院,代表着宫廷绘画的最高水平,当然这与宋徽宗个人对书画的喜好也是密不可分的,他直接指挥画院的运行,对时代风格的确立产生了影响。

  张敢:但是,在辉煌之后,宋代以后的中国绘画开始朝着文人画的方向倾斜,“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指导思想引领中国画走向了一条外行画家的路,绘画成为了一种有自娱自乐倾向的文人的消遣方式。元代四家中的王蒙、倪瓒尽管身为专业画家,但是在创作中仍然追求文人画的内涵与精神,可见文人画理念对宋以后画坛的影响之深。

  “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

  曾君:苏东坡的名言“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正是文人画的主张。但是,我并不赞同将宋作为宫廷画与文人画独立发展的分界。我认为,自宋以来,宫廷画与文人画始终都是并存的。例如,清朝前期“四王”的绘画非常传统,而“四僧”的作品则非常有个性,同一时期二者所体现出的风格完全不同。

  其实别说宫廷画和文人画,即使在同一个画派之内,每位画家的笔墨运用、意境追求以及师承关系也不尽相同。比如,我们常说金陵画派只是地域上比较接近,但是樊圻、龚贤两位画家在风格上完全不同;吴门画派中,仇英和唐寅、文徵明也不相同;清代的扬州画派也各有各的风格;之后海派的虚谷、任颐就个人气质来讲也差得很远,作为画派归类在一起并不合适。

  主持人:这样说来,我们是不是也不能把书法风格简单地总结为“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

  付红展:这种总结并不严谨。隋唐以来的科举考试,要求必须以楷书作答,以后的历朝历代,都将楷书作为科举考试的考核标准之一,明代的台阁体就是典型代表。以明朝为例,朝中的史官、翰林书写公文都要以公正的书法,即便是在法度松弛的明中后期也是如此。唐代的柳、颜的书法以端庄、方正闻名,其实很大程度上与他们在朝中担任官职密不可分。相应地,每个朝代也都有尚意的书法,一般来说民间的书法更倾向于自我的表达,如唐朝的怀素、张旭,明代的文徵明、祝允明所表现出来就是飘逸的风貌。因此,每个时代风格都具有多样性,不是单一的。

  主持人:既然宫廷书画和文人书画始终并存,那么在当代的美术创作中如何吸收、继承二者的优点?

  杜大恺:文人画继承了禅宗思想,墨色运用纯净、淡雅,但是从色彩的角度来讲略显薄弱。直至近日成千上万的画家都习惯于用水墨来创作中国画,一方面这继承了中国古代的传统美学观念,但是另一方面却把中国画局限在黑白中,以至于令人误以为中国画比西洋画色彩单一,其实这种看法是管中窥豹。而中国古代宫廷绘画的色彩运用非常丰富,甚至比西方的色彩更绚烂。我力图在创作与教学实践中强调中国画的色彩,我希望我的学生们在色彩上有更多的创造性,扭转人们对中国画以黑白运用为主的误区。

  中国画的可爱之处 :描绘画家心中的小生态

  主持人:杜老师刚才提到中国绘画与西洋绘画的比较,接下来就请各位谈谈中西绘画的差异。

  张敢:尽管中国画切断了写实的传统,很遗憾,但是我仍然认为中国画的体系很可爱,尤其是中国的山水画,中国山水画完全是艺术家修养、个人境界的体现。画面中表现的是艺术家自己所勾勒出的世外桃源,富有诗意,几乎每一张画都是自足的环境,有山有水,有庙宇,有村落,是一个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能得到满足的地方,这与中国人对山水和自然的看法完全吻合。这就与西方完全不一样,西方绘画还是注重写实的,而中国画则描绘画家心中的小生态,这就是中国画的可爱之处。

  杜大恺:我同意张敢的说法。就我个人而言,最早也是先从事西画,而后转向中国画创作的。我生长的环境中画中国画的很少,我从小生活在青岛,青岛作为近代殖民地时期成长起来的城市,有很多德式建筑与街道,比较适合用西洋的绘画方式来描绘。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我慢慢感到仅仅通过西洋绘画技法不能充分释放自己的想法,这是我转向中国画的主要原因。

  曾君:我认为,与西方绘画相比,中国书画艺术的意境更高远,尤其是画面中的留白,这些作为天或水的空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把对人生的思索、哲学元素都包括在绘画之中,这正是艺术所要表现的
东西。

   目前中国艺术市场存在着泡沫,价格虚高,拍卖市场尚不健全

  主持人:近十年来,书画艺术市场越发火爆,请各位谈谈这一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张敢:中国的艺术市场很活跃,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少。我最不赞成完全从市场角度出发,把买画作为一种投资的行为,这不是出于对艺术的热爱。现在有很多画商已经把触角伸向大学在校生,很多画廊把他们的作品买断作为原始股,同时包装他们,把他们逐步推向市场,通过市场炒作,在他们成名之后,获取更大利润。当然我又不否认在客观上,它刺激了中国艺术市场的繁荣。当然,确实存在既有钱,又喜爱艺术的人,这些人对艺术市场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目前的中国艺术市场存在着泡沫,价格虚高明显,中国现当代艺术家作品的拍卖价格往往超过了古代艺术家的作品价格。

  杜大恺:实际上,中国的拍卖市场尚不健全。一个健全的拍卖市场是一个二级市场,一级市场是画廊经营,艺术家的作品进入画廊流通,买家收藏一段时间后,再将其流入拍卖市场。经过画廊市场检验后再进入拍卖市场的作品,其价格是较为理性的。而中国的拍卖市场缺乏先期进入画廊的环节,这就导致许多作品的价格只是拍卖价格,而非真实价格,许多画有价无市,中国的拍卖行比画廊发展得更好,这是一个扭曲的局面。

  张敢:我觉得,在事物发展的初级阶段,出现这些现象都是很正常的。经过一段沉淀之后,大家会出于对艺术的热爱,理性地来收藏艺术品,这对于艺术家来说也大有裨益,使他们可以潜心创作出经典的作品。当然,仅仅依靠时间的沉淀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通过艺术史的教育和传播来对观众进行引导,提高大家的欣赏品位,也可以进一步地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收藏家。西方许多收藏家到晚年以后将自己的收藏品捐献给博物馆,回馈社会,但中国人大多还没有到达这种境界,当然如王世襄老先生这样的大收藏家是有这种境界的。

  博物馆应向观众呈现一部活的美术史,它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主持人:张敢讲到了提高大众的欣赏品位。美术在教育中必不可少,各位对当下的美育有何建议,博物馆在美育中又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杜大恺:我国过去的美术教育是一个欠缺,学校缺乏艺术相关课程,社会机构中也缺少美术馆和博物馆等美育普及场所,公众直接面对艺术品的机会较少,与艺术品缺乏欣赏与沟通,也就无法很客观、公允地评价艺术,评价中国书画。

  欣赏书画是在比较中存在的,因此博物馆就显得格外重要。现在中国的博物馆业发展得很快,2000年全国已有2000多座博物馆,到2015年中国博物馆将达到3000座左右。我认为,一座好的博物馆首先要有一定的硬件条件,艺术品放在相应的环境中才有尊严,才能形成审美氛围;第二,博物馆应该有向大众进行美术教育的职能;第三,博物馆要有好的收藏品,从而实现高质量的艺术审美。

  张敢:整体来讲,西方的博物馆行业比我国要发达,这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西方人通过殖民和掠夺占有了大量世界各个地区的艺术精品,这使得他们的博物馆有着广泛的藏品跨度,有利于世界艺术史的展示。所以像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的常规陈列,人们只要随时参观看到的都是一部世界艺术史。而中国博物馆主要以我国的藏品为主,西方的藏品较少,好的书画藏品又大多集中在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辽宁博物馆,很多博物馆缺乏高质量的藏品,只能偶尔地举办一些零散展览。这样偶尔地参观一个零散展览和有系统地参观常规陈列展览给人的教育效果很不一样,我觉得这可能是中国的博物馆所缺失的。

  故宫博物院绘画馆一直都是美术爱好者的情结,故宫有责任将《中国历代书画展》作为常设展览

  曾君:不错,向观众呈现一部活的艺术史正是博物馆的职责所在。故宫博物院20世纪80年代设立于保和殿西庑的绘画馆是那一代美术爱好者的情结,2005年修葺一新的武英殿成为了新的书画馆,现在我们正在策划一个设于武英殿的常设展览――《中国历代书画展》。这个展览力图呈现给大家一部璀璨的中国美术史。

  这次展览的大框架是书画史的线索,书法约占所有展品的三分之一。前言讲述中国书画的历史概况,展览主体由3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晋唐宋元藏品,全部由一级品组成,非常珍贵,明和清藏品数量较多,各成一个单元。

  付红展:由于展室、展柜的陈列条件所限,为了最大程度上保护国宝,按照我院的藏品管理规定,这些珍贵的藏品每件展期不能超过3个月,所以我们必须以每3个月为一季轮换藏品陈列,展期为每年的4至11月,一年三季,冬季为休整期。

  这次展览属于集锦性质,每一季只同时展出七八十件藏品。如何在有限的范围内,把整个美术史都展现给观众是个摆在策展人面前的难题。因此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部集中资深的研究人员来挑选最具有代表性藏品,力求每一件都是美术史教材上的经典。

  曾君:我们希望这个常设展览能够满足各个层次观众的需求。普通观众通过文字说明、语音导引和电子触摸屏能对中国书画有大体的了解;对于学美术的学生来说,可以亲眼观赏这些书本上的作品,加深印象;此外,由于这次展览以时间为线索,不局限于画派,就使得专家学者以及研习美术史的学生可以见到按照专题展难以归类的、特立独行的画家的作品,比如项圣谟等。

  我觉得,故宫博物院有历史责任去举办这样一个展览。故宫的藏品极其丰富,绘画、青铜、陶瓷是整个故宫藏品的强项,如果没有这样的展览,这些文物就只能藏在深宫、不为大众所见了,这对研究美术史的、学绘画的、乃至是一般观众来说都是一种遗憾。

  中国书画承载着历史、哲学、艺术、宗教等方方面面。欣赏中国书画的切入点有很多,包括创作技法、题材风格、精神内涵等

  主持人:面对一幅书画展品,普通观众应该如何欣赏,从何种角度入手呢?

  曾君:欣赏书画的切入点很多,包括技法、用笔用色、表现的题材、个人风格、时代风格等。概括说来有以下三个方面:从技法上来说,构图、线条、颜色、笔墨浓淡、干湿及其技法传承和风格;从题材上来说,有没有典故,画家都爱画典故,比如《高士图》中就包含举案齐眉的故事,一些书法的诗文也常常反映历史典故;从作品的精神内涵上来说,作者想表现什么,反映他的何种思想追求等等。

  就我个人的体验而言,欣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传统文化是需要有载体的,传统文化在哪里,就在文物之中,它承载着历史、哲学、艺术、宗教等方方面面。

  付红展:正像曾君说的那样,欣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欣赏书法对于初学者来说,首先看书家名气,以了解认识为主。随后上升到第二个层次,这时欣赏者可以从这幅书法作品中,从这个书法家看到他的传承过程,他是学哪位先人的;再往深里看,能够看得更多,可以联想到这位书法家的其它作品以及书写差异所体现出的不同的作品内涵。

  此外,书法还能反映人的个性,欣赏书法其实也就是在解读书法家这个人。比如从赵孟頫的字中可以得知他为人很敦厚,而米芾的字棱角分明,折勾有力,则表现了他超强的意志力和倔强的脾气。实际上,喜爱米芾书法的人通常也和米芾一样有很强的个性、不受拘束,而喜欢赵孟頫字的人就相对稳重一些,在选择临写哪位书法家时,实际上已经显露出自己的性格特征。总之,欣赏者自身对书法的了解越多,联想越丰富,从欣赏作品中得到的收获也就越大。



      (滴水草堂书画网(http//www.dsct.cn)立军编辑)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