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董欣宾的生平与艺术

董欣宾的生平与艺术

董欣宾的生平与艺术

.

滴水草堂书画网(http://www.dsct.cn/

滴水草堂画廊(http://www.dscthl.cn/)赵立军编辑

.

       欣宾作画喜署名“张泾人董欣宾”。张泾是他的故乡,他热爱家乡,是因为这里出过许多优秀的文化名人,诸如宋代的李纲,元代的倪云林及明代的顾宪成兄弟等等,给他以极深的文化感染。他尤喜顾宪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样一种心态,认为是最佳之文化审美心胸的表达。强调审美之心胸是中国艺术美育的特征,即所谓“士先器识破而后文艺”。

.

  对他影响最深的老师秦古柳,是引领他踏上艺术道路的关键人物。

.

  四岁时,他便被老师包若蕴抱着进村塾。老师新婚,丈夫却被土匪所害。她一边养育遗腹之女,一边将村童集而教之。一个偶然的机会,欣宾在楼下一个小天井里听到了这位包先生掩窗弹奏琵琶,其声深深吸引了年幼的欣宾,觉得老师是在悲泣痛诉,但又觉得那么的崇高美好。四周静寂,云月无声,这世界也好像被老师的心灵所染,显出无比的悲慨肃穆。他听着,听着,便不知不觉沉入无限美好之梦境……

.

  从此,他细心地关心老师一言一语,听她唱一首首动听的歌、讲一个个神妙的故事,如痴如醉。老师充满了光芒、神美,引其入胜。他似入顿悟,得无限美妙之天机。因此,欣宾常说,这位老师是他人生之启蒙。

.

  秦古柳先生则领他走完元明清三代之美术史,身言同教,并济以金石、书法、训诂及音韵常识,这是学术的启蒙。欣宾爱古柳先生,敬奉他纯美的人生与艺术。

.

  抗战时期,陆定一与秦邦宪来约古柳先生同赴延安,先生答道:“二位世兄,人中龙凤,必为国之栋梁,我心情早有所寄属,知有所可为,有所而不可为。”不久,无锡沦陷,伪政权逼秦师出任伪县长,秦先生一怒离家出走。新中国成立之后,先生曾对欣宾说:“数典忘祖不可,卖国求荣不可,当贰臣切切不可。”秦先生默默无闻,病贫一生,其寄栖之笃,立身之实,治艺之坚,成就之高,均为欣宾终身典范楷模。

.

  欣宾二度入南艺,附中是他走向艺术道路的基石,无论素描、水彩、油画,均从这里得到了初步的尝试,这里老师也多给他无比亲切美好之记忆,他的班主任姓王名纲。

.

  1979年之后,他成了艺术大师刘海粟暮年唯一的山水画研究生,刘先生也成了欣宾艺术道路上最后一位老师。

.

  欣宾善于学习,师法不求表相,表相之模拟必流于浅,浅表则伪。他主张师心为上。至1991年,刘先生在香港写信给欣宾还说:“我看过您的毕业画展,古穆刚劲,气势不凡,印象甚深。”这已是离观展十年之后的话了,可见师生之莫逆相知相契之深。

.

  欣宾对学生之关心更属罕见,改课徒作业、画课徒稿数以百千计,从教育到生活、分配工作、婚姻等等,凡能为者一律来者不拒,故学生也是形形色色品类繁多。他坚持有教无类。  我所幸者,是亲历这种三代间师道之崇高美好。我想这也是民族的精神,也是欣宾获得如此卓越成就的法门与天机。

.

  欣宾长达二十多年的研究,获得了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践的成就。1986年后,整整七年他与学生郑奇闭门天地居潜心著述,完成了《中国绘画对偶范畴论》、《中国绘画六法生态论》、《太阳的魔语———人类文化生态学导论》等长篇巨著。这些著述既是古今中外人类文化的经验总结,也是欣宾所创造的崭新的理论体系,寄托贯穿了他一生奋斗的目标和艺术之理想。现在他与郑奇又开始写《中国绘画学》,此书被列入国家“九五”重点科研课题。

.

  中华民族创造如此的文化模式是其思维模式的自然结果,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平衡于精耕型农业文明,靠眼睛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而辨种子劣优,形成了一种辨象辨理明道的特殊思辨方式,完全不同于西方。他称之为“美性”抽象思维。

.

  欣宾美性论观的确定,也是他思维体系特性的确立,使他确定了中西文化是不同的类别而非序列。经过长期的类别比较研究,他找到了中西绘画的关键差别:西方绘画由量控制进入质追求,中国画则必由质追求进入量控制。无质无量,犹如无种无收一样。中西艺术质量控制的绝然不同,才产生不同的时空处理方式:西方是切割时空段为求取质量之系统,东方则完全系于时空的综合即综合时空质量系统。

.

  于是他在质量控制的不同方式中看到了东方绘画发展中重质轻量的流弊、适可与西方相互取用的可能,才提出“高质高量”的追求目标;由画法即时空处理的不同法则的认定才提出“冷抽象热表现”这一新的艺术构成原则。这表现了董欣宾美性艺术观深邃的文化性及其美性艺术追求的高度,正是中国绘画发展的历史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向。他所追求的是创造,所谱写的是历史。

  数十年之追求,风雨凄苦之人生,相濡以沫,但我们的内心是庄严、神圣与光荣的。我深深地理解欣宾背着中西古今的十字架的那份决绝之情,所以就分外理解他对那些文化性格浅贱、以艺市利、技艺保守、损道求时、排斥精英者的鄙视。他应当得到珍惜与颂扬。否则便如郁达夫先生所言:一个民族有了自己的优秀分子而不知爱戴的民族是无望的蚁蝼之群。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