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新话题
打印

著名书法家武晓临女士书画欣赏

著名书法家武晓临女士书画欣赏

著名书法家武晓临女士

画 欣 赏

.

滴水草堂书画网 (http://www.dsct.cn)

滴水草堂画廊 (http://www.dscthl.cn) 赵立军编辑

        武晓临,1946年出生于山东临沂,是当代著名书法家武中奇先生次女。她幼承家学,尽得武老之真传,耕砚数十载,作品风格苍劲有力,气象万千。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青州市书协副主席、南京六朝画院副院长、静海画院名誉院长,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书协举办的书展,并在大展中屡屡获奖,也曾多次走出国门,赴日本、韩国等其他国家友好交流。


.

武晓临:“精气神”53X110CM

.


.

武晓临:“花碟飘午兰蕙生辉”33X62CM

.


.

武晓临:“滚滚长江东逝水。。”44X64CM

.


.

武晓临:“钢铁长城”33X134CM

.


.

武晓临:“凌云健笔意纵横”33X132CM

.


.

武晓临:“吴人张旭尚草书。。”25X100CM

.


.

武晓临:毛泽东“七律。长征”32X180CM

.

    作为名门之后,晓临的书法中显然能够看到对于家学的继承:碑意的楷书,雄强朴质,大字榜书,气势磅礴,巾帼不让须眉:以碑笔为行草,不求流美,在舞枪弄棒中自得风神。这样的面貌正是我们所熟悉的武氏书法。她在继承家学的同时,关注着书坛,关注着书法的传承与创新,她认为,书法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是对的,但现在书家所缺少的恰恰不是创新而是继承,书法只有植根于传统的沃土才会枝繁叶茂。她的这种对于传统的认识,同样来自于家学。我们知道,武老书法所呈现的特有的磅礴之气,自然有其山东人以又是军人出生的个性因素,但亦不可忽略他几乎穷一生精力追求书法艺术的毅力和所下的苦功,《九成宫醴泉铭》《郑文公碑》《泰山经石峪》等是其书法之源,以麻束笔,清水代墨,方砖当纸的特殊经历,使其与书斋中走出去的书家有了截然不同的风神和气度。那么,晓临继承的传统中当然包含了武老书法的那些源头。但是她并不亦步亦趋于父亲,如她的草书采纳了张旭的左右纵横之式,笔笔送到,似为草楷,笔画粗细大致均匀,注重势的变化,区别武老书体中笔画的粗细变化,这就形成了晓临的风格。这种书风,仍属武氏雄强朴厚家风的一支,区别于女性珠雅与秀。

[fly]欢迎光临滴水草堂书画网[/fly]

TOP

著名书法家武晓临女士

画 欣 赏

.

滴水草堂书画网 (http://www.dsct.cn)

滴水草堂画廊 (http://www.dscthl.cn) 赵立军编辑


武晓临:“百年树人”137X34CM


武晓临:“唐刘禹锡乌衣巷”137X34CM


武晓临:扇面“蕉叶图”30X62CM


武晓临:扇面“喇叭花”30X62CM

       “苍劲混穆,气象开张”,这是刘海粟美术馆馆长、著名书画家叶鹏飞对武晓临书作的评价。武老是军人出身,特殊的经历与个性使其作品呈现出特有的磅礴大气。武晓临继承了父亲的碑学观,将对于传统的继承摆到很高的位置,她认为书法只有植根于传统的沃土才会枝繁叶茂。武晓临的书法在继承家学的基础上,采纳了张旭的左右纵横之式,势、态有序,充分利用重墨、涨墨、枯墨的线条,严谨中多变化,刚强中有韧性在,苍茫纵横,虚实相长,以气势迫人,也以气势动人。

的确,无论是斗大榜书,还是精致的小行楷,武晓临作品无一不流露出雄强朴质、苍劲俊逸的风神,毫无女子的纤弱之态。都说武中奇老先生的作品充满了大气、正气和将军气,而晓临以碑意走笔,不求流美,在舞枪弄棒中自得风神,这种大气象,正是武老大将风范的完美延续。武晓临与其他女书家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这种气度。

     这种将军气,并非一般的“鸳鸯袖里握兵符,桃花马上请长缨”,而直接就是“风引上高岑,猎猎度青林”,是“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烈烈风华,英豪阔大,没有一丝小心思,全都是大手笔、大挥洒,是矫然似游龙影,铮然作金石声。
 。

        初见武晓临,只觉名门之后竟可朴素至此。她穿一件格子西装,身上完全没有一点修饰,从气质到举止,都是大而化之的,疏放随意的。细谈之下才发现,所谓胸中丘壑,腹中诗书,根本与穿着打扮毫无关系,也不需要端着什么架子,武晓临女士就是她自己。
 。

        除了朴素、亲切、谦逊、可亲,晓临女士也是一个善于聆听的人,他人说话她必有应答的表示,或应声,或颌首,并不像这个年纪的某些专家学者,只是一味沉浸在自己的思维世界里,她极重视与别人的交流,也重视他人的意见。

        对于艺术,武晓临极认真,几乎到了苛求的地步。每一幅字画,她都要做到最好,否则绝不外流。这点特质,也是源自武老的言传身教。晓临女士回忆说,父亲40多岁的时候,有一次《南通日报》来人求字,正好武老不在家。来人说那张纸写几笔,不就是几分钟的事情么,希望武老能够成全。晚上武老回了家,晓临向他转述了此事。武老沉思了一下,说:让他们三天后来拿吧。那天,武老一直写到深夜一两点钟。后来,晓临整理书桌时发现,武老桌上厚厚地堆了一摞写过的纸,她特地数了一下,共有108张。

     武老的认真影响了晓临一生,而他坚忍乐观的性格,始终看到人生光明处的特质,也对女儿有着重大的影响。武老既是著名书法家,也曾是令日寇闻风丧胆的抗战英雄。他年少家贫,半生戎马,老来在“文革”又被打倒,两次入狱,受尽磨难,但武老毫无怨言,始终保持着乐观开朗的心境,在狱中还坚持以棉花、竹筷蘸水习书。谈起“文革”时期的经历,晓临也只是略略谈及家人所受的磨难,反而对抄写大字报的往事记忆犹新。在她看来,抄写大字报给自己提供了很大的书法练习量,在地上蘸石灰水写大字更是锻炼了自己的腕力和笔力。
 。

        苦难总是会过去的,生活的乐趣才能构成人生美好的一面。90多岁的武老,感冒吃药后迷迷糊糊地还要写字,把字写出了格子。事后他再看到这些习作,居然“抵赖”,不肯承认是自己写的。
 。

        谈起父亲生前的趣事,晓临女士笑得十分狡黠。这些小趣事如今已成了她美好的回忆,她也开始学着父亲,对书法事业愈加用心。她写字十分随意挥洒,但对于用笔、用纸、用墨都十分讲究。她觉得开书展,全是白纸黑字实在过于素净,多选用正红、浅蓝、鹅黄色的纸张,有时候还自带格纹。用墨除传统烟墨之外,有时也使用金粉。落款更是别具一格,晓临女士往往不遵循套路,以绘画的想象力来构思书法布局,虚实相生,独具微妙的情态。
 。

        真正灵巧优美的东西是不做修饰的,也实在无须修饰。无论是写字,还是为人处世,武晓临都从未有过刻意雕琢之心。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武晓临其人其字,正如乃父之风,一生都是一块璞玉,却有着钻研巧饰之辈不可能具有的光华。

 。

        武老曾经是一个“老顽童”,得其真传的晓临自然也从来都不是循规蹈矩的孩子。高中时抄写大字报,她竟然拿武老精心收藏的乾隆御笔,蘸了石灰水,先在墙上刷大字,再在地上刷更大的字,石灰水有腐蚀性,一天下来,毛笔成了“秃子”。回到家,武老自然是一顿好骂。那笔杆子武老舍不得丢,后来每次看到秃笔,都十分心痛,自然还要再骂。
 。

        武晓临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与青少年时光,几乎就是在严父的责骂中成长起来的。父亲长期坚持每天早上三点起床习字,还要晓临伴在左右。给父亲磨墨的时候不免瞌睡,又是一顿好骂;小孩子贪玩,野在外面不肯回家习字,也要骂……晓临女士60岁生日,90多岁的武老挥毫为女儿写下“平安”二字,在题款时,仍不忘嘱咐晓临:学好书法,不要贪玩。武晓临笑说,她常常有父亲不喜欢自己的感觉,否则为什么老是要教训自己呢?

        直到几年之后,父亲去世。武晓临再次看到这幅题字,看到这殷殷嘱咐,突然间恍然大悟。武老有七个子女,继承家学者唯有她一人。从小都是父亲手把手地教她写字,教诲之声犹在耳边,当时听听也就过了,如今想起来,却都有道理。晓临女士越想越觉得不能让父亲的书法后继无人,两年之后,她即在扬州办了个展,2009年辗转南京办书展,2010年来到常州刘海粟美术馆,今年又要在武进举办书法展了。武晓临马不停蹄,就是要把武氏书法家学传承下去,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武老的德艺精神。
 。

        武老去世后,晓临女士思及往事,曾写下苏轼《题西林壁》来感念父亲,其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句子是晓临心情的真实写照。有人说,和武老在一起待一分钟都是一种学习与享受,晓临得父亲教导几十载,真可谓是“只缘身在此山中”了。然而武晓临说起往事,并不见如何遗憾,唯有深深的感动。
 。

        严父拳拳之爱,如同春风化雨,润物却无声息。女儿对父亲的敬爱也是真切动人,令人感佩。亲人之间有些事情不用说开也是有灵犀在的。晓临多年以来每天都帮父亲裁纸研墨,父亲扔掉的自制“鸡毫笔”,她洗净收好;父亲为南京人民写了无数张“平安即是福”,写秃的毛笔,她也拾起来藏好。晓临觉得王羲之有笔冢,武老用过的笔也不能乱丢。彼时未知是爱,如今透彻了也是爱,还有深深怀念,就如同云山雾涧,清风明月,二者皆是美。
 。

        前年在南京办书展,晓临女士有张“佛”字,写得很大,足有四尺见方。武老的一位徒弟看了,只说太像武老写的了。武晓临听了,心里实在是美,不免老是要拿出来讲讲。其实晓临女士眉眼酷肖其父,性子也像,多年来不知道有多少人说过她像父亲。但彼时彼刻,有人说她的字像父亲写的,她最为高兴。因为字像即是灵魂像,晓临女士继承了父亲的精神,被大家所肯定,这是武老冥冥之中若是知晓了,也会先板起脸来说要继续努力,背人处也会会心微笑的事情。

[fly]欢迎光临滴水草堂书画网[/fly]

TOP

发新话题